登陆注册
840912

庄子启示录003:真想逍遥自在先要做到顺,还要做到无

新用户17779036新用户177790362023-07-27 19:56:090

导读庄子为什么要引用商汤和贤人棘讨论大鹏鸟的话?同样是当官,境界有怎样的大小区别?列子已经能够御风而行,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庄子为什么说他还不够逍遥?为什么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和金刚经中的话是一回事?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继续精读庄子的《逍遥游》。01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02伟大的商汤曾经问过当时的贤人棘也是这样说的。在遥远的寸草不生的大北方,有一个极为广大又极为幽深的大海,是一座纯天然的大池。那个海里面有一条大鱼,身体的宽度居然有几千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那里面还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鸟的脊背好像泰山,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它能够用翅膀拍打旋风,而一直上冲到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超越云雾之气,背负青天,然后才开始向南飞翔。一直飞到南方的大海去。那些小雀鸟们讥笑它说:它这到底是要飞到哪儿去呢?我们使了很大的劲向上跳跃飞腾,也不过就是飞个几丈高而已,然后就只能落下来了。能够在蓬蒿之间飞来飞去,就是我们飞行的极限了,而且这也是很快乐的事儿啊。它到底是想去哪里呢?其实这就是境界上小和大的差别。0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有些人吧,他才智足可以让他胜任个一官半职的,行为上也能顺应和联合一乡的群众,品德上面也能够投合国君的心意,能力上也能够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也都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真的是那个样子,就像在蓬蒿间飞来飞去的小雀鸟。可是宋荣子却嗤笑他们这样的人,因为他自己能够做到就算是世上所有的人都赞美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兴奋,变得更加努力。就算是世上所有的人都非议他、否定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沮丧。他已经能够清晰地判定内在自我和外物的区别,也能够辨别出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利确实没有去拼命追求。虽然这已经很难得了,但还不是最高的建树,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呀。04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列子能够做到驾着风儿游行,轻飘飘的,实在是美妙极了,飘行了十五天以后才返回来。他对于世俗的荣华富贵,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刻意地追求。他的境界虽然能够免除一些行走的劳苦,但一定还是要有所依凭的呀!如果完全能够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能够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他还有什么非要依赖和非要期待的呢?所以说呀,智慧修行到极致的人,是能够彻底忘掉自我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执。精神上完全超脱的神妙之人,是没有建功立业的行迹的。智慧修养近乎完美的圣人是不会追求个人名声的。05咱们今天就精读和翻译到这里,我们读了这几段文字之后会发现,庄子好像在对我们说,他真的没有说瞎话。因为很早以前商汤就和他那个时代的贤人棘,讨论过鲲鹏的问题了。言外之意,你们就不要再纠结这超级的大鱼和大鸟,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读到斥鴳笑话大鹏的话,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庄子两千多年前借用一只小雀鸟的嘴巴,说出来的居然是我们今天很多人还在说的风凉话。人和人之间看起来都是一百多斤肉,都是长着两只眼睛一张嘴巴,但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实实在在是太悬殊了,这就是小大之辩。06显然,庄子他不是在给我们谈鸟,他说鸟是为了说人,所以他说完了鸟,就开始聊人的境界差别。有的人有那么点才干,口碑也不差,能有个一官半职,自我感觉良好,这些就如同蓬蒿间飞来飞去的小麻雀一样。可是官场上有比这些人境界更高的人,那就是宋荣子这样的人。格局大,境界高,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但是他还是有内与外、人与我、荣与辱的分别心在,毕竟还在幻海中沉浮,不能够真正的超脱,就更谈不上逍遥和自在。相比于宋荣子,庄子讲的列子,境界显然是更高,已经能够乘着风气游行,让我们感觉这快是乘云驾雾的神仙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好像已经根本跟他没关系了,已经全然不放在心上了。他的境界已经是我们普通人绝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列子这已经是足够的逍遥自在了。但庄子他说这还不够,这还不行,因为看起来他的自由,他的逍遥还依赖外在的条件,最起码得有风才行。07然后,庄子才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要想逍遥自在,首先要做到一个字,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要让自己的心境和外境没有任何的对抗与排斥,能够平静从容地接受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一切。这好像非常非常难,某种意义上说比登天还难。因为今天的人已经能够借助工具飞到天空,但是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极致地平静,不和外部的环境形成对抗,真的比登天还难。庄子给我们的第二个字的心法是:这个无不仅代表没有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且连自我的意识都能灭掉,没有了任何我非要怎样的念头,也没有了任何我非不怎么样的念头。没有了任何分别心和执着心,自己的内心与外物完全相融相契,没有分别,没有好恶,没有取舍。得失心彻底泯灭掉,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不就没有任何的限制了吗?不就没有任何的牵挂了吗?不就真正地实现自在了吗?08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会明白这和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完全是一回事。都是在叮咛我们要去掉顽固的分别心,修好自己的平等心,都是在看破的基础上放下,放下以后就自在了,就逍遥了。也就是说,心里面只要还有牵挂,我们就没有得道。我们要真正得道了,我们就不再有任何的分别和牵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