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感悟梁启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2)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阻力,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我们以更多的痛苦和阻力。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会遇到阻力的,所做的事情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所做的事情越大,阻力也就越大。阻力自然而然地隐藏在所有的事情中的,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所以我们渴望做事情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呢?面对阻力,关键是看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有的人不畏惧阻力,他们勇于挑战阻力,克服阻力,当然最终他们能获取到克服阻力后的成功。而有的人,在阻力面前选择消极逃避,最终被阻力给打败,一事无成。历史上的宋神宗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但是他不是原来皇帝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因为仁宗没有儿子,他才侥幸当上皇帝的。当时他看到国家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宋仁宋时期的老臣,个个暮气沉沉,不思改革。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在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王安石一到京诚,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得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全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改革进行一年多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得罪当时一些官员和地主的利益,改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宋神宗听到这些反对的意见后,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地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以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他心里真的想改变当时国家贫困的现状,然而他又害怕得罪太多的朝中老臣,毕竟自己当皇帝不久,那些王爷们对他得皇帝之位又虎视眈眈。这时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对变法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这样一来神宗更是犹豫不定了。
由于神宗对变法也犹豫了,朝中的那些大臣和王爷更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了。王安石看到这种情况后,发现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却为了平息大家的意见,真的让王安石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修养。
第二年,宋朝的财政收入更少了,没有办法他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自然在王安石的推动下,变法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可是过了几个月后,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心里更加害怕和犹豫不定了。最后,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反对下,神宗决定放弃新法。而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因此没有得到任何改变,最终越来越弱小。
这就是宋神宗在阻力面前,选择逃避的结果。如果他能正视变法中所遇到的阻力,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的变法,那么肯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中国有句古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能在阻力面前坚持住,那么肯定会有成功的一天,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办事遇阻力者,当作如是观,至诚所感,金石为开,何阻力之有焉!苟畏而避之,则终无一事可办而已。宋神宗就是因为没有这种直面阻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心,而是选择逃避才遭致了失败。
梁启超先生曾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在面对学习、生活种的阻力时: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来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人海,曲折奔赴,遇有砂石则挟而下,遇有山陵则绕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为究竟。这就告诉我们,要直面阻力,像河流中的沙石一样,遇到大山的阻隔,就算绕道而行,也要到达大海。
当我们以一种藐视阻力的面貌来做事情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巨大困难只是一只纸老虎,根本经不起我们手指的一捅。其实,阻力也并非是件坏事情,有人就曾经打过这样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个人的能力好比一把披荆斩棘的“刀”,而做事情时遇到的阻力,就好比一块磨砺这把“刀”不可缺少的“顽石”。只有通过无数次的磨砺,我们的这把能力之“刀”才会更锋利。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阻力。让它来磨砺我们的品性,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美国NBA决赛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电视广告。
在广告里,迈克尔?乔丹走进体育馆,向热情的球迷们打招呼。你可以听出他自言自语的声音。在此辉煌的时刻,他在回忆一生中遭遇的挫折和阻力。他想起念中学时被开除出篮球队的情形,想到在职业棒球赛上的失败,想到他在NBA生涯中38次没有拿下决胜的一分。在广告的最后,乔丹对着镜头说:“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这则广告被公认为是最震撼人心的广告之一。
这个小广告告诉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战胜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是对我们成功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所以,阻力好比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一道满布荆棘的栅栏,只要我们不害怕它,跨越它,那么我们终将取得成功,而如果我们害怕它,躲避它,那么我们真的会一事无成。
学会用“破坏主义”打破成功的羁绊
如何才能称得上成功呢?有人认为成功就是拥有巨大的财富,拥有高贵的地位,拥有无尚的荣誉;也有人认为成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满足快乐的状态……当然,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成功。成功在每个人眼里都有着自己的定义。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想过成功之后该怎么办吗?是停留在成功的喜悦中吱吱作响、裹足不前,还是开始新的征程,追求新的成功?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成功带给你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成功对于你来说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失败多余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成功的得来太不容易,而我们从成功中走出来又太过于困难了。
梁启超先生在《破坏主义》这篇文章中就曾写到:凡人之情,莫不恋旧,而此恋旧之性质,实阻阏进步之一大根原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总是很容易沉湎于昔日的成功与辉煌中。而这种恋旧的满足心态,往往成为了阻碍我们前进的根源。由此可知成功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最初的成功,尤其是早期的成功,对许多人来说就像鸦片,会麻醉和麻痹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成功中沉溺,最终摔倒在这“成功”上。
有人对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人获奖前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5~9篇,获奖后则下降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因过分自信而造成重大失误;有的作家写出一两篇佳作后,再无新作问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成功”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成功”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从而失去了理智。
那么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功,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不至于深陷成功的温柔陷阱而难以自拔呢?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破坏主义何其贵也!快刀断乱麻,一拳碎黄鹤,使百千万亿蠕蠕恋旧之徒,瞠目结舌,一旦尽丧其根据之地,虽欲恋而无可恋,然后驱之以上进步之途,与天下万国驰骤于大剧场,其庶乎其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取得了成功,当我们赢得了公众的赞美,我们要想到成功只是短暂的,绝对不能就此打住,而放弃下一步的努力。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力量,一种懈怠和厌倦的感觉就会左右我们,使我们一蹶不振。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快速地忘记自己取得的成功。快刀斩乱麻似的将成功后沾沾自喜的念头给打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新的成功。
有一首诗这样说——
想要攀登到顶峰,
想要呼吸到至纯空气的人,
一定不会轻易休息,
而是坚持着攀登。
青少年朋友们:自我满足是诱惑的温床,疾病的摇篮,也是时间的浪费者,福祉的吞食者。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创造人生的辉煌。如果我们满足于在平凡的生活中随波逐流,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将只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成功。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只有小人物才会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伟大的成功者是绝不会自认为自己成功,而放弃前进的步伐的。
19世纪英国政治家,曾历任四届英国首相的鲍尔温在70岁时开始学习新的语言。
俾斯麦死时83岁,但他最伟大的工作是他70岁以后才完成的。
16世纪意大利的画家提香一直作画到99岁去世为止。
哥德是在他83岁去世的前几年才完成《浮士德》的。
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时说:“我们知道的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牛顿把自己看作是在真理的海洋边拣贝壳的孩子。爱因斯坦取得成绩越大,受到称誉越多,越感到无知,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圆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科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满足已有的成功中不断进步的。
要想自己也成为一个像伟人一样,取得不断成功的人。就要发扬梁启超先生所说的:用“破坏主义”来打破自己成功后的自满,打破这种“成功的羁绊”开始新的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