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28|H:30|A:C|U:http://www.*****.com/?chapters/20109/26/104538634210940399274226458768.jpg]]]
亚萨帝国军,其历史要追溯到银河联邦末期,时任联邦总统,同时也是亚萨帝国开国皇帝的威廉.华伦道尔为了取代腐朽的联邦军,而在亚特兰蒂斯星系征收上层市民,以此为主体而建立的精锐新军。
作为威廉.华伦道尔最忠诚,也是最强大的武力,这支军队帮助皇帝完成了帝国建国时期,对于各抵抗势力的镇压,并在此后,顺理成章的的取代原联邦军,而成为帝国军的建军核心。
作为宇宙最大帝国,帝国军前期的战略方针,被定为宇宙制压,因此,在威廉时代,其构成是在庞大兵力的基础上(约4500万),以大型宇宙战列舰配合小型特殊战舰为主,组成大型混编舰队的形式。
但是,在威廉时代末期,帝国引以为傲的“大舰队模式”,却在进攻艾洛伊斯的“第一次雅典星系攻防战”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这是因为奥德修斯回廊的“隆基努斯要塞。”
大型战舰主炮之火力,不足以击破战略级要塞的护壁,射距亦远逊要塞主炮,而其面对小型舰艇时,引以为傲的重装甲,在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火力都达到极限的要塞炮前,与小型舰艇的护甲相比,亦无出色的防御表现。
兼之奥德修斯回廊的地形,并不容许大舰队展开,于是,作为帝国军武力核心的重型战舰,在“第一次雅典星系攻防战”中,便成为了鸡肋般的存在。
父亲身死(时已年迈的威廉皇帝,在第一次雅典星系攻防战战败归国时,羞怒交加,怒火攻心而死),对帝国二代皇帝隆德施泰特,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耻辱,因此,这位皇帝尽十年之功,集帝国财力,仿隆基努斯要塞的形式,制造了包括日后帝国首都“日不落之都”在内的六个战略级宇宙要塞,试图以硬碰硬的方式,一举突破奥德修斯回廊,而灭亡艾洛伊斯。
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终究未能完成,但作为计划制定者的隆德施泰特皇帝,却未曾想到,六个战略级宇宙要塞的建成,竟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一举改变了日后帝国军的构成模式。
这一改变,首先表现在,大舰队模式的消亡。
这是因为帝国财政的压力。
或许是帝制的缺陷吧,追溯当时,隆德施泰特皇帝大量建造要塞时,臣下虽也有反对者,但终究因皇帝的强势和一意孤行而失败,而这一决定的巨大副作用,直到四代皇帝亚隆戴特时,才完全得以表现。
因为,帝国财政,已经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了。
建造要塞,已经动用了帝国举国的财力,而维持要塞的正常运转,却同样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而与此同时,作为机动战力,帝国军的舰队数量却未曾削减。
这也就导致了,帝国军组织的极度膨胀化,仅以人力方面为例——亚隆戴特时代,帝国军除宇宙舰队的4000万士兵外,因为六大要塞,而征召的内部维持人员、陆战部队、小型战斗艇相关驾驶人员等等,亦高达1500万之多,换而言之,因为六大要塞的存在,尚且未论设备的巨大维护消耗,仅是因此占用的人力资源,已比早期多出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军费开支,更是高出了二分之一以上!
面对巨大的军费缺口,亚隆戴特皇帝选择了大量向平民征税,而其结果,便是民众的抵抗意识大为上升,进而引发了一举改变人类世界格局的河洛独立战争,帝国也因此,陷入在实质上分崩离析的境地。
而到第五代的希洛克皇帝时,他所面对的问题却简单了——因为河洛独立战争的失败,使得帝国宇宙舰队战损接近八成,于是,希洛克皇帝便顺水推舟的裁减了军队,以惊人的魄力,将大量的战舰撤出军队,转而在六大要塞的基础上,建立起后帝国时代,亚萨帝国军的新型组成模式。
放弃战舰的配备,而以移动要塞作为星系内的战略压制力量,在其内部配备大量小型宇宙战机,以要塞和自然星球为中心,凭借战机的区域机动而保持地区控制,帝国军的战争组织,一言概之,就是如此。
这一构架,最大的优势是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大型移动要塞,其本身可以固定守卫在空间门附近,作为强大的防御力量,又能以无敌姿态作为攻击的前进基地而突入敌国,足可兼顾攻防,当然,其机动力差、巡航范围小的弱点,同样极为明显,但长期表现出战略守势的帝国,在这一方面,却也不致暴露出明显的致命点。
而且,随着之后近二百年的战争,帝国将帅在与三国同盟,特别是首当其冲的海克利斯王国的对抗中,也将这一军事模式加以优化和改良,比如能够在行星地表和要塞内部高灵活作战的变形式战机,很快取代了初期的单一型战机开始服役,并且为了扩大战机的巡航范围,而出现了大型宇宙补给机等等,于是,直至帝国历421年,亚萨帝国灭亡的前夕,这一军队构成模式,依然作为帝国军的核心而存在。
帝国历421年,第六次雅典星系攻防战开始前,帝国军共有16个军团,其理论编组模式如下:
1小队以5架变形式战机为核心,包括机师、地勤人员在内,计25-30人,小队长理论军衔为少尉。
1中队以5小队为核心,此外追加陆战部队,计200-250人,中队长理论军衔为上尉。
1大队以8-12中队为核心战力,此外追加炮击部队、侦查部队、补给部队、维修部队及地面装甲部队,计4000-5000人,拥有独立作战及驻防能力,大队长理论军衔为中校。
1师团以10-12大队为核心战力,此外追加师团直属部队、参谋部队、特种作战部队以及后勤部队,特别是后勤部队的追加,使得人数大为膨胀,增加到100000人上下,师团长理论军衔为少将。
1军团以8师团为核心战力,并在师团基础上增加军团级别直属部队,理论达到1000000人上下,辖有变形式及特殊战机25000-28000架左右,军团长理论军衔为上将。
以此合计,帝国军16个宇宙军团,下辖士兵1600万人左右,装备变形式战机共430000架上下。
至于余下的1400万人,其中包括六大要塞守备及维护部队,占900万人,此外各行星地面警卫部队、监狱守备部队等特殊部队,约有500万人。
帝国军序列编成及驻防地点如下:
帝国皇帝威廉.索.华伦道尔(威廉二世)亲任帝国军总司令官,但实质指挥权,则操于同位列副司令官的帝国三元帅之手。
利昂.兰斯洛特元帅,辖属亚特兰蒂斯及波斯星系,负责海克利斯战线,下辖:
第一(近卫)军团、第四、第十军团,驻防帝都。
第三军团,第六军团,驻亚特兰蒂斯星系,负责从外部守卫帝都。
第九、第十一军团,驻守波斯星系,处于对抗海克利斯的前线,也是利昂元帅真正的直属部队。
海雷丁.李贝留.弗劳伦斯元帅,辖属巴比伦星系,负责河洛战线,下辖:
第二军团,第十三军团,第十六军团。
三元帅之首的卡尔.美因茨.埃斯巴达.布伦贝克元帅,辖属雅典星系,负责艾洛伊斯战线,下辖:
第五军团、第七军团、第八军团、第十二军团。
此外,第十四、第十五军团,则分别驻守在底比斯和印加星系,担任后方守备任务。
其当时主要武器列装情况,大致如下:
一.移动战略要塞
1.伊米尔(Ymer),驻有帝国军第三军团,长期停留在亚特兰蒂斯星系,防守与波斯星系间的空间门洁萝露尔
2.蒂阿兹(Tjatse),驻有帝国军第六军团,同样停留在亚特兰蒂斯星系,防守与雅典星系间的空间门亚尔薇特
3.斯卡蒂(Skade),停留在波斯星系,作为帝国军前进要塞。
4.奥尔布达(Olburd),曾停留在雅典星系,作为帝国军前进要塞,后在第五次雅典星系攻防战中损毁。
5.格兰露(Gronru),停留在巴比伦星系,作为帝国军前进要塞,后被调到雅典星系,代替奥尔布达要塞。
6.日不落之都,作为帝都。
二.战机,其中的变形式战机,亦称星战士StarFighter,简写为SF
1.第八代侦查用轻型战斗机——拉塔托斯克(Ratatosk),又称松鼠式,无变形能力,机动性与续航性较强,火力中,装甲弱,配备于大队一级的侦察部队,多用于区域侦查。
2.第十代主力变形式战斗机——芬里尔(Fenrir),又称雪狼式,拥有变形能力,机动性中等,续航性差,火力强,甚至能威胁轻型战舰装甲,本身装甲则较弱,极易损毁,被大量生产,而装备帝国军作战部队。
3.第十一代精锐级变形式战斗机——贝达弗尼尔(Vedfolnir),又称猛鹫式,拥有变形能力,机动性强、续航性强、火力极强,甚至能威胁重型战舰装甲,自身防御中等,可谓星骑士时代前最强大的空间内个人用战斗兵器,同等条件下,与芬里尔的交换比可以达到四比一以上,甚至连海克利斯王国的精锐部队“血天使队”,也宁愿放弃本国战机,而使用本机,唯一缺陷是造价昂贵,因此即使是帝国,也只能将其部分装备于精锐部队以及王牌机师。
4.运输补给用综合战斗船——约蒙岗德尔(Jormungander),配备于中队一级,为了弥补帝国军战机续航性不足而出现的补给船,兼搭载陆战部队,体型庞大,本身攻击力、机动性均极弱,但续航性及防御力较强,因而少数时候,也被帝国军当作防御舰使用。
5.反舰用炮击式战斗机——尼伯龙根(Nidhogg),又称恶龙式,配备于大队一级的炮击特种战机,为弥补帝国军面对海克利斯战舰的弱势而研制,本体呈长形,防御力、续航性、机动性均极差,但唯一主炮火力极强,甚至不逊于海克利斯军庞培级战列舰的主炮,而足以击穿任何战舰装甲,兼之造价经济,故而被大量生产,作为对抗海克利斯战舰群的利器,严格来说,应该算一种畸形的炮击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