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选择与判断能力,知道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
为自己设立行为准则。
敢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我是“一等公民”
琳达小时候常同男孩子一起玩儿,无拘无束,滚爬打闹,无一不做,十分快乐,但在她接近10岁时,父母决定要训练她一些女性意识。如果她大喊大叫地跑进厨房,说自己饿了,母亲就会要求她小声些,女孩子要文静,不然别人不会喜欢;如果她玩游戏,把自己身上搞得很脏,父母就会提醒她:女孩子不应做这种男孩子的游戏,要保持干净的形象,否则别人会笑话……
琳达在这种“训练”薰陶下,渐渐改变了,成了一个规范的“女孩子”。
而贝茜则正好和琳达相反,敢想敢做,很有冲劲儿。
在贝茜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决定让她自己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一天,她决定穿睡衣去学校,父母也同意了。那天之后许多父母都奇怪地看她们,一定在想:这是什么样的父母啊,让女儿穿睡衣去上学。现在,贝茜已经长大成人,是一个毅力很强有主见的女性。
虽然父母对男女孩子都寄予期望,但通常情况却只给予男孩子更多的表现与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空间。由于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儿在社会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极其有限,她的被期望值就受到压抑。这种压制表现在女孩子成长的许多方面。
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许多女孩子习惯于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自己,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身的独特自我和个性。这一点给女儿将来的生活会造成很大困难:不敢挑战、不敢冒险、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敢提出自己的设想等等,将自己的一生,痛苦地花在适应他人的过程中。既然这种社会常规的限制使她们几乎不能够实现完全的自我,她们就很少有机会来发展完善自己的自信与自尊。
然而在新时代培养女孩具有了新的含义。新时代的女性必须培养自己的毅力,以便在困境中有勇气与决心克服困难,做出勇敢的选择,并坚持下去。一旦她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对挑战,并且看到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有多大挑战性,只要坚持去做了,并获得一定的成功,她的自信就会大增。如果她感觉不到自己有毅力和自制力,在遇到困难时,她很快就会去尝试新的容易的选择,放弃挑战。
新时代女性在素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需要具备“两性”特征,即兼有“男女特性”。只培养女儿的典型的女性行为,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这对她的发展并不好。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无数研究表明,有更多的具有传统女性特征的人受高度焦虑、低度自信和社会肯定度低的困扰,而那些表现出兼有两性特征的女性,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更健康的心态。受这些事实的启示,我们应当相信,如果让女儿把男性的特征融人她的女性特征中,她会更幸福更成功的。
如今社会中的男女特性有“两性兼容”的趋势。“两性兼容”的意思是指任何行为或特征不必限于一种特定性别。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形势要求下,应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性,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岗位和家庭生活中应有不同的表现。在工作中更偏重于表现所谓“男性”的特性,如我们所称“决断、坚持自己的观点、有良好的判断力等”,在家庭中则需更多地显示“女性”特征,如“随和、温柔、关切、细致”等。这是社会变化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女儿有更多的非传统特性,这些女性应当能够具有全面的个性素养,使她能够做到在家能做贤妻良母,在外能叱咤风云。培养这一切,父母首先要承认这种新型女性的模式。
记住,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二等公民,那她就是一个二等公民。应当像对待一等公民那样对待我们的女儿。
专家建议:
做一个观察者,了解孩子的性格。
抓住一切时机,强化孩子的性格。
鼓励与启发孩子要与众不同。
让她多经历事,多与人交往,社会是最好的“个性土壤”。
这是你的权利
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琳达被指定与另一名同学共居一室。室友有一个在50英里外的大学读书的朋友,这个朋友经常光顾她们的宿舍。到学期末时,她一周里竟会有3~4个晚上住在这里。这两个朋友经常聊天到深夜,周末便睡到中午。这一切严重地影响了琳达的睡眠和正常的私生活。
按校规,琳达有权对室友提出限制。只有尝试双方私下协调不成之后,校方才会出面干预。她的确尝试了,但达成的协议只维持了一周。琳达不想更换住所,即便想换,在附近也找不到合适的。这时琳达可以写一份抱怨信,但她不想这么做,因为不会起什么作用。
琳达给母亲打电话谈及此事,显得一筹莫展,甚至提出要转学。母亲很困惑,不明白为何一向坚强、有目标、有能力的女儿不能妥善处理这件事,却在考虑转学,完全避开问题,采取逃跑主义。
后来母亲意识到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能力——要有决断性和个性原则——这些是她没有教给她女儿的。相反,琳达的服从和自律总是受到她的鼓励,但这种情形必须改变。
在以后的几次长途电话中,母亲首先向女儿道歉说她没能帮她形成解决这种问题所需的能力,并和她讨论了生活中的决断性和个性原则的重要性。母亲鼓励琳达,不只在目前的紧急情况下不能轻言退却,而且应是终生如此。她还教诲女儿要直面矛盾想出解决办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琳达接受了母亲的帮助,聆听了母亲对决断性交流所会产生的后果的分析。母女二人甚至在电话中进行了决断性会谈练习。第二周,琳达邀请住所顾问一同与室友进行了恳谈,实施了与母亲在电话中商讨的合理方案。在谈话中,琳达坚决而得体地要求这个顾问确保其室友遵循她的要求。琳达提出室友一个月中只能留宿客人一次,并要求宿舍管理人员予以协助,以便执行这一协议。琳达的要求被满足了,她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权利。
这里母亲成功地帮助女儿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不是一时的胜利,这一次的成功将会影响女儿在将来生活中所坚守的原则。
例子中所强调的决断性是帮助女儿处理类似问题的一个关键。在意识到应当维护自己的权利后如何采取行动就依赖于是否有决断性。决断性的行为不同于被动的行为和攻击性的行为。
被动的行为是指屈服于别人的愿望,例如接受一个你不想去的邀请,或拒绝参加一个你想去的聚会等这都是被动。
攻击性的行为是指不考虑别人的感情只顾自己的意愿的行为。
决断的行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一个有决断性的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缺乏自我意识的献身精神,往往会使女性陷入一种受人愚弄的境地。传统教育中成长的女性,认为自己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温顺、忍耐是美德,在精神和物质上,她们都是别人的附属品,完全任人支配。遵循这种传统,我们的女儿是学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打开成功的大门的。如果她没有一个行为尺度,不懂得保护个人应有的权益,别人让她吸毒或做爱,她都会顺从。如果她只认为温顺可爱是她的最重要的品质,那么,她就不会为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父母可以通过对女儿的尊重来帮助她树立个性和启发自我,鼓励她坚持自己的观点。女儿从父母对她的立场表现出来的充分尊重与理解中,领会到什么是应有的待遇,什么是良性的关系。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询问她的感受,允许她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大胆地抗议,给她机会说出:“不要这样对待我,你伤害了我的感情。”让她敢于拒绝邀请,鼓励她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要让她确实明白她对自我的感受要比别人对她的想法更重要。要多问女儿:“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父母在向女儿提建议前,应先问问女儿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而不是冒失地跳到指导者或顾问的位置上,这样做往往效果要好得多。
专家建议:
让孩子有个性就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权利与原则。
让孩子明白遇事不能一味忍让。
6s。鼓励孩子大胆说“不”。
当女儿难以解决难题时,做她强有力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