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体系和现在学术体系非常相似,现在中国的大学,要读博士,必须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最早的博士论文答辩体系就是从佛教里面学来的,如果没有答辩,有些人可能会找别人代写论文,这怎么能够知道这个论文代表他自己的思想呢?一个人有再高的水平都没用,说出来的话才能代表他的水平,能说清楚就代表他想清楚了,说不清楚就是想不清楚,如果是个哑巴,可以用打手语来比画,但必须是能表达出来。在汉地,看似很有水平但连个道理都说不通,喜好互相吹捧的这种“装”的人有很多,但在藏地这样推崇辩经的地方,滥竽充数的人便很容易被识破。
为什么说那烂陀这个寺庙在当时代表最高程度的学术自由和繁荣呢?因为那里辩论的风气非常兴盛,学术非常自由。当时在印度举行了一场世界级辩论赛,并推出玄奘作为一号种子选手,也就是论主。论主就像现在辩论赛的立论方,大家听了他的立论后,台下自然会有很多人不服,不服的就上来辩论,输了就换下一个,再有不服的再上来,最后满场的人一个个上来后,全都服了,结果玄奘获得了本次梵语辩论赛最佳辩手,得到了当时印度佛学界的最高荣誉。
玄奘人生最华丽的篇章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印度。可玄奘为什么大老远偷逃到印度来实现了他人生的辉煌呢?在当时的唐朝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汉传的佛学界不讲这个,讲的是资历。玄奘30多岁的时候就成为全印度最受推崇人物之一,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如果没有以真理为上,而不讲论资排辈的“不装”的思想交锋的学术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不装而身陷囹圄
玄奘满载荣誉,带着真经回到大唐。在回国的路上,赶到中亚那些地方,玄奘停留了很长时间,培养了很多粉丝。等到玄奘回国后,唐太宗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玄奘当年是偷逃出国的,没有得到官方护照,是一个流亡海外的人士,而如今偏偏又获得了非常崇高的国际声望,中央政府对他应该是什么态度呢?虽然唐太宗最后以非常高的礼遇迎接玄奘回国,但玄奘回国时,长安城百万人迎接他。他的影响之大,显然又对唐太宗造成了很强的心理阴影。就像现在的北朝鲜,绝对是只有金正恩一个太阳。唐太宗毕竟是皇帝,皇帝出来身边围一堆人,玄奘一个和尚,出来身边围那么多粉丝,可以想象唐太宗心里其实很不高兴。
玄奘回到中国大陆以后,最想干的是什么?当然是想到处弘扬真经,光大法门,但这么一个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竟然我查查没有一次在中国各地大寺庙讲学的经历。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第一,唐太宗不高兴,玄奘培养了一大批粉丝,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再扩大影响的话,岂不是要威胁到伟大领袖唐太宗的领导了?史书记载当时唐太宗多次请玄奘当官,其实用意很明显,既不让他当小官,但是也不让他当有实权的官,其实不承认你是人格独立的宗教领袖,这当然不合玄奘弘扬佛法的愿望,玄奘当然就没答应。我看书上多说是唐太宗多么尊重玄奘,其实背后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第二,更微妙的其实是当时的佛教界对玄奘普遍的排斥。那时的情形就相当于今天中国有这么多大学,都有很多学科带头人、博士、院士,这些人奋斗很多年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都带着一批徒子徒孙,可如今来了一个西天回来的和尚,一来就宣称自己讲的是真经,那不就是明摆着说我们评职称靠的都是伪经?把别人的粉丝都聚到了自己的名下,融不进“装”的圈子的玄奘着实令当时佛教界寺庙里的学术带头人非常抵触。
第三,唐太宗非常推崇道教,因为在李唐王氏时出生的人并不高贵,抬高道教正是为了抬高自己。但是中国本土的道教在理论体系又比不过佛教,所以既不能完全摧毁佛教,又不能允许佛教的影响力太大,因此皇帝乐意把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和尚捧成学科带头人,任命他们当各地佛协主席,他们不会构成威胁,而玄奘这样雄辩又有魅力的,就只能既给他些荣誉捧着,又防备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群众。
直到今天也是差不多,在印度,包括今天的西藏,甚至缅甸、泰国这些地方,会看到佛教的辩论非常发达,学术氛围相对自由,而汉传佛教却相去甚远。
玄奘当年有一个最得意的弟子叫作辩机,辩机和尚确实才华出众,文笔很好,玉树临风。《大唐西域记》就是由玄奘口述,辩机执笔写出来的。历史上相传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私通,结果辩机被腰斩。起因是有人举报在辩机和尚那里发现一个枕头,是皇宫内务府做的枕头,一查是高阳公主送的。辩机长得玉树临风,听他这个名字也是辩才无碍的,唐代的时候女同志又热情奔放,高阳公主看到这个很潇洒的和尚立马就成了粉丝,表达的方式比较热烈,就送了和尚一个枕头,姑且是想让他睡觉的时候能想起自己。这个事情以唐代的作风,根本不算事,和尚有作风问题,就算真“和多名异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大不了让他还俗就行了,不至于腰斩这样的极刑。这明显是皇帝在小题大做,而这也显然正是做给玄奘看的,因为不能对付玄奘,就拿他的爱徒下手。
后来,玄奘到了玉华宫,就在陕西铜川那个地方一个山里,我去过那个地方,非常偏僻,没有人烟的地方,史书上说是为了避暑。我看了就好笑,人家火焰山都过得去,有那么怕热么,玄奘是想弘扬他的法门,到了那里可以说就是被软禁了差不多,玄奘带着他剩下的团队到这儿来译经,这过程非常痛苦,外界看来好像给了他很多荣誉,他自己心里真正想做的事情却做不了。
史书里讲玄奘最后的时候那个状态让我心里非常悲凉。当时在玉华宫他身边还有一些跟着他译经的徒弟,玄奘就对他们讲:我快死了,你们谁还有问题快来问我啊!我当时看到这一段,好像心要破碎了一样,但书里没有记载他问完这句话以后有没有人向他请教问题。
玄奘用生命取回这些真经,就是想把世界上追求真理的方法交给大家,弘扬出去,不久他就去世了,之后皇家给了他很多的荣誉,在今天西安的法门寺,修得金碧辉煌,这里面供奉着一些当时国家领导人和一些高干子弟在他弥留之际送给他的一些纪念品。但是没有人关心玄奘这么一位伟大的辩手一生追求的东西到底到哪里去了。
在我看来,玄奘人生最灿烂的篇章就是在印度参加国际梵语辩论赛那几天,所有荣誉和自我实现都在那几天完成了。之后的玄奘,站在他自己追求的角度来讲,在他社会地位看上去最高的时候,其实是内心非常孤独的、人生真正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失败者。
今天的法门寺碑重修了,边上给修个大灵塔卖门票,搞得非常恶俗,但还是有很多游客去,也有很多僧人慕名而去,里面有很多收钱捐功德的设施,但有几个人能理解玄奘,很难说。
我之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总是提到辩论,是因为我辩论的这些经历,让我觉得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跟我的心非常贴近,我看到一些文字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玄奘就在我面前。他这个人和所有文字的解释包括钱文忠那样的解读都不一样,这是一个对朋友非常随和爽快,但对真理非常执着的人,他不是一个《西游记》里那样肉头肉脑就会吃斋念经的和尚,这个人身上其实有一股霸气。
我觉得幸运的是,还好今天跟唐太宗的时代比,或者跟北朝鲜的社会比更要开放很多,其实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光大玄奘的法门。能够欣赏玄奘的人,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可能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没有摸到真理的全部,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有真理的,不是什么道理都可以颠三倒四捣糨糊,正说反说都有理的,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挑战俗见的过程,也是视人间的王权如粪土只向真理低头的,但这种透彻的愉悦,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曾体会过。
玄奘在西安有一尊像,对玄奘面容的表现,包括在唐代留存下来的一些画里玄奘的形象非常打动我,他在最艰难的旅程中,脸上是带着笑容的,而且他的笑容和一般人浮在脸皮上的笑容不一样,是从内心里发出的笑,充满在艰难困苦道路中的自信。人生中实现过这样的境界,即便在俗世失败了,也是伟大的成就者。
玄奘在他生命的至少一个过程中,拥抱了真理,那个真理有尊严,真理的荣耀胜过帝王华冕的天地,在金刚石般的真理面前所有俗世的权威皆是虚妄,就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到了的人间的净土,就是他的兜率天。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