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业余的行为方式得:专家眼界和专业技能
“玩钱”跟打球、下棋、唱歌、跳舞一样,是一项技术活。好像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人人都能玩,但玩好、玩精并不容易。业余的玩法只是一个热闹,技术含量太低,发挥也不稳定。舍得花大力气,提高专业素养,你才会玩得得心应手。
热爱自己的事业或生意
你可以视工作为苦役,也可以视工作为乐趣。
视工作为苦役,你会成为穷人;视工作为乐趣,你可能成为富人,至少会成为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
除非你舍弃前者,才会成为后者,这是一条世界通律。
对工作的态度,会从两个方面对你造成深刻影响:
第一,工作态度决定你的幸福指数
洛克菲勒在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这样说道:“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你将成为一个很不幸的人,一个“工作囚徒”,每天早上六点或七点起床,匆匆忙忙赶去上班,应付一件件令人厌烦的事,还要接受上司的挑剔与苛求。好不容易熬到“放风”的时间,一身疲惫地回到家,床似乎成了唯一可爱的东西,吃饭没有好滋味,说话没有好脾气,甚至跟爱人温存的劲头也没有了。
如果你喜欢工作,情况就不同了,每天充满激情地来到工作单位,享受手头的每一件事情,晚上回到家,仍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跟家人分享工作中的见闻。
穷人习惯于将生活分为两段,一段是工作时间,一段是享乐时间。他们最大的苦恼是工作时间太多,享乐时间太少。是啊,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时间和工作时间,以及在路上奔波、处理各种生活烦事的时间,七七八八扣下来,享乐时间实在太少了,乐趣也就少得可怜了!
但富人习惯于把生活视为一个整体,而工作是他们最大的娱乐方式。他们也有一些讨厌处理的杂事,但跟娱乐时间相比,实在微不足道,那么,他们的人生乐趣也就很多了。发明家爱迪生曾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工作过一天,我每天游戏玩耍,快乐无比!”巴菲特也曾经宣称:“我一辈子都在玩大富翁的游戏。”富人的幸福指数往往高于穷人,主要不是体现在物质多寡上,而是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
第二,工作态度决定你的专业素养
讨厌工作的人,对工作投入的心力太少,一辈子都不知道怎样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那些热爱工作的人能够成为专家。他们会用心探索每一条完成工作的路径,寻找最有效率的方法;他们会关注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他们会在工作中倾注感情,创造“有灵魂的产品”,很自然地,他们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
一位哲人路过一座山,遇见了两位匠人,正在用力凿石头,把石头凿下来后,再按客人的要求雕刻成各种造型。哲人问第一位匠人:“你喜欢做这个工作吗?”匠人皱着眉头回答:“谁喜欢这种工作啊!又辛苦,赚钱又少,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谁会卖这种苦力啊!”
哲人点了点头,心想:情有可原!
他又走到第二个匠人面前,问道:“你一定很讨厌这项工作吧?”
匠人用手拭去额头上的汗水,笑笑说:“我为什么要讨厌呢?正好相反,当我凿石头时,心里构思着各种美丽的造型,想到它们经我的手成型后,会受到许多人的欣赏,我太开心了!”
哲人点点头,心想:了不起!
若干年后,第二位匠人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家,而第一位匠人呢,仍旧牢骚满腹地做着以前的工作,过着清贫的日子。
俗话说得好:行行出状元。无论在哪一行业、哪项工作,都有令人敬佩的“专家”,也有技术平庸的“匠人”。毫无疑问,“专家”是那些真正热爱这项工作的人,荣誉和利益也归于他们。而“匠人”们则得到身体的辛劳和心灵的疲乏。
有人会想,我的工作太无聊了,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其实,工作只是工作而已,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也没有可爱的工作,一切取决于你对工作的看法。种田好玩吗?袁隆平先生大半生时间在用大脑种田,乐此不疲;做工好玩吗?科学家在实验室操作,跟车间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有多大不同呢?
爱和不爱,跟事物本身是否可爱没有必然关系。有一个人拥有一幢漂亮的房子,有一个大花园,大片的绿地,有游泳池,总之应有尽有,但他住了不久便厌倦了,叫来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告诉他:“我想把房子卖了,它已经变成了地狱,我一天都不想待下去了。”
交代完这件事,他开始着手找新房子。第二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马上被吸引住了,当他兴致勃勃地看完,再看联系地址和电话,这才意识到上面说的就是他此时住着的这套房子。于是,他立即给经纪人打电话:“等等,我不想卖了!我现在发现,我一直寻找的就是这幢房子。”
人们对待工作,对待婚姻,以及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像这个想卖房子的人一样,厌倦或者喜好,完全取决于心情。幸福指数高的人,并不比那些不幸的人幸运,他们也找不到一项真正可爱的工作,只是善于调整看待工作的眼光罢了!
告诉你一条关于“富有”的经验:赶快爱上你的工作,或者离开它。
做一个真正的“专家”
什么是专家?精通某一事务并有独到见解的人,可以称之为专家。
真正的专家,不仅知道“是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不仅知道“应该做什么”也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他们总能把一些有趣的想法变成预期的结果。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专家,每一个成功团队都拥有一个专家团队。科比和他的队友们都是篮球专家,比尔·盖茨和他的程序设计师们都是软件专家。财富总是跟在专家后面走,技术专家创造财富,业务专家运营财富,管理专家支配财富,全世界都不例外。
但也有一些跟失败有缘、跟财富有仇的假专家,他们似懂非懂,却自以为真懂;似通非通,却自以为精通,平时夸夸其谈很有一套,可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结果往往一团糟。
各行各业都有假专家,学术界、领导界尤其多。他们远离实践,闭门造车,却又喜欢高调发言,提出许多似是而非的主张。如果听了他们的,那就糟了,肯定把事情办坏。企业破产,国家败亡,全球经济崩溃,一定有假专家从中作祟。
你想成为真正的富人,就要舍弃假专家的作风,获得真专家的素养。其要点有三:
第一,变“高分低能”为真知真能
成为专家离不开学习,但学习跟学习不同,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的人“为别人学习”,学老师指定的内容,猜测出题范围,研究考试诀窍,为的是考一个好分数,让老师高兴,让家长欢喜,而不考虑自己到底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真正的专家“为自己学习”,切实增长知识、智慧和技能。以创办诺贝尔奖的诺贝尔为例,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他只上过一年学,跟家庭教师学过几年,然后被迫辍学,在父亲的工厂工作。从此,工厂成了他学习的课堂,他每天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别人有一技之长,他都要学到手,力争做得更好。所以他很快成了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后来,为了学到更多先进技能,他先后去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考察了两年,回来后,他已经是一个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科技人员。此后,他不仅继续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东西,还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厂的生产管理中去。通过长期刻苦的自学,他终于成长为一个着名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企业家。
你上过多少年学并不重要,学到了什么最重要。名校文凭、博士帽子可以拿来哄别人,但千万不要哄自己,应该对自己的大脑储备心中有数。如果够用,就大胆去用;如果不够用,就去把有用的东西学到手,除此没有别的路径。
第二,了解工作的每一项运作流程
每一项工作,都有明文规定或自然形成的工作流程,事情必须那样做,效率最高,结果最好。有的工作简单,流程少,所以易学易会。比如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那个工人仅仅负责拧螺丝,自然一学就会。有的工作流程复杂,比如领导工作,涉及众多的人、物、事,对谁来说都难以一下子掌握,所以必须持续学习以达到精通。如果某个环节不熟悉,就会成为一个隐性的障碍,也是最有可能让你摔跤的地方。当你精通每一项运作流程后,你就成了专家,自然可以充满自信、高效工作。
第三,养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真正的专家都是求真务实的人,以结果为思考与行为的导向。创作产品如同生小孩,生下来是活的、健康的最有意义;解决问题如同治病,治活了、治好了最有价值。
许多人却重知识而轻事实、重逻辑而轻结果、重理由而轻绩效,看了两三本管理书,就认为懂得了管理;学了一两招,就认为掌握了成功秘诀。事前讲起来条条都是道理,做起来什么都做不好,事情明明办砸了,还说“我没有错”。但更多的情况是,办事不求专精,以六十分为满足,明明没有办好,自我感觉良好。
有一个古代笑话,正是嘲笑那种自以为是的假专家:某人常以精通书法自诩,且有一副热心肠,经常主动帮人题写扇面,大家碍于情面,不能不接受他的好意。有一次,他见一人买了一把新扇子,便要过来,提笔就写。那人急忙跪在地上,叩头不已。他惊讶地问:“小事一桩,何至于行此大礼呢?”那人说:“我求你不要写。”
这位“书法家”可能会写真草隶篆每一种书体,可能熟悉每一位知名书法家的风格,还能如数家珍地讲述书法界的趣味逸事,但这仅仅是知识而已,跟写出专家水准的书法作品完全是两回事。
很多员工办事,就像这位“书法家”一样,让领导头疼。他们办事的热情可能很高,拿出的“作品”却让人不敢恭维,真想求他们“不要写”。很显然,一个人处于这种水准,只有资格承担极简单的工作,跟富有也是没有缘分的。
世界公认的评价标准是:结果好,一切都好;结果不好,一切都糟。所以,要培养起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不要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迷惑,紧紧盯住最佳成效。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
告诉你一条关于“富有”的经验:激情背后,需要极端务实。
掌握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时下流行一个词:充电。
应该“充电”没错,但充什么“电”呢?“直流电”还是“交流电”?有的人“充电”意识很强,业余时间考这样的证书、那样的证书,手上握着一大把证书,除了找工作时可以拿来糊弄一下考官,平时看不出有什么用途,到了需要真刀实枪应用的时候,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通,无法将零零星星的知识体现在业绩上。
你想通过学习保持竞争力,有必要舍弃这种浪费时间和钱财的“充电”方式,选择学有实效的学习方式。首先,你要围绕工作进行学习,在提升知识深度的同时,提升知识的宽度,尽可能地掌握跟本职工作相关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一位企业家建议说:初入职场的新人和大学生应该从岗位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两方面进行提早准备。而工作年限达3-5年以后,则必须通过适当的培训让自己从单一的纯人才演变为复合型人才,例如原先单一的英语翻译工作要转向法律英语、金融英语这些复合领域。
搞好本职工作,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工作业绩好,不仅收入有保障,自信心也增强了,有利于使事业、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进入良性循环。有人说“做事先做人”,这是一个非常靠不住的结论,你最好相信“做事精彩决定做人精彩”。试看生活中:许多领导者脾气急躁、殊少礼仪;许多歌星、影星、球星算不上“乖孩子”,不时闹出一点小动静,引起大家非议,论做人功夫,他们不一定优于普通人,但他们做事精彩,大家只好承认他们“有个性”。反之,不会做事的人,“有个性”意味着“有毛病”,夹起尾巴做人还不够,哪敢乱说乱动?吹牛拍马也没有用。所以说,应该尽全力搞好本职工作。
其次,要随时掌握行业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折旧率”越来越高,你掌握了一项新的知识、技能,可能领先于一时,但领先优势很快就会失去。硅谷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在接受《在新经济中工作》杂志的记者专访时指出,以往一般工程师所拥有的一项知识技能,大概可以满足他在职场上8到9年的工作需求。但到了2006年,一项新的知识技能可能只有18个月的价值,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失去“被雇用的能力”。
对老板而言,同样需要掌握行业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及时更新生产、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否则就会导致落伍和被淘汰。大部分繁荣了三五年就倒闭的企业,都跟知识更新速度太慢有关,对手接纳了新观念,运用了新技术,采用了新方法,而它们仍停留在几年前,于是只能接受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比尔·盖茨为什么称雄软件王国30年?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总是在更新着他的头脑,而且更新速度快得让竞争对手们跟不上他的脚步。创业之初,他就特别注意吸收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每天中午,是他的“充电”时间,他会用很快的速度浏览十几种科技杂志,任何新信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后来,他亲自参与软件设计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用于“充电”和战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为期7天的“闭关修炼”。
在这7天里,他远离尘嚣,将家人和同事都拒之门外,每天阅读书报、杂志和部下的各类报告,凝神思考科技业的未来。在此期间,他常常1天工作18小时,有时甚至24小时不眠不休,最高纪录是一周阅读了112份报告,而有的报告长达120页。
微软的每个员工都很期待盖茨的“闭关周”,因为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地对公司未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很有可能变成公司的战略,对公司乃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