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6400000063

第63章 各族风俗(6)

在适当的位置放石雕狮子,这是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不但能驱灾降魔,而且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再者,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在门楼、房前供上一只石狮子,希望它能镇住已延伸到门前的深沟不再坍塌。

“关东三大怪”是指什么

提到关东三大怪,闯过关东的老人们都知道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

为什么“窗户纸糊在外”呢?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们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已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嗑、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摇晃,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悠车子是长椭圆形,1米多长,下有床底,四周有护栏,铺好被褥,小孩躺在里边既舒适又安全。将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便来回摆动,小孩在里边优哉游哉,不哭不闹。现在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了。其实这倒是一种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解放母亲劳动力的比较科学的方法,还是应该保留下来,为百姓日常生活作贡献的。

铜鼓的故乡在哪里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里,流行着一种青铜乐器——铜鼓。铜鼓那别致的造型,优美奇异的装饰图案,动人心弦的铿锵之声,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同时铜鼓被人们视为引渡人的亡灵走向天堂的圣使,是财富的代表,它还具有号令群众的威力,是王权的象征。铜鼓丰富的文化含义引起了研究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的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而铜鼓的故乡在哪里,则是他们目前研究讨论的热点。

1897年德国学者迈尔和富瓦在《东南亚的铜鼓》一书中提出铜鼓起源于柬埔寨。1900年荷兰学者狄葛乐发表的《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大陆铜鼓考》认为铜鼓为广东西南蛮人所创造的。1932年法国学者戈露波在《金属鼓之起源及流布》一文中又认为铜鼓起源于越南北部。法国人拉古伯里却说铜鼓产生于印度……然而,铜鼓究竟诞生在哪里?让我们看一看古代铜鼓分布区域内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出土铜鼓的地区。

1961年5月于越南海防越溪船棺墓出土的一面铜鼓,年代是距今2480±100年。1964年马来西亚出土铜鼓所垫木板的年代是距今2500±105年。广西在1977年于田东锅盖岭发现的一面铜鼓,年代是战国晚期,约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贵州于1978年在赫章可乐祖家老包墓地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1世纪。四川在1975年5月于会理县罗罗冲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1世纪。云南在1975年于楚雄市万家坝23号墓出土四面铜鼓,年代是距今2640±90年,即公元前690±90年。

通过各地最早年代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也是最原始古朴的。让我们做些具体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一般的铜鼓,鼓面中心都有带光芒的太阳纹,鼓面、胸、腰部都有一圈圈弦线构成的晕圈和繁密的纹饰。但是,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却别具一格,有的鼓面中心只有一个圆饼状的太阳纹,完全没有晕圈。铜鼓胸部、足部也没有花纹。腰部花纹是一些竖直线条和回字形的雷纹,显得朴实极了。铜鼓上的纹样绘制技巧是十分稚拙的,与其他较晚铜鼓上生动、流畅、技法高超的图案相比真有天渊之别。鼓面是铜鼓发声的主要部位,万家坝出土的铜鼓鼓面较小,似乎表现了铸造者对铜鼓造型与音响之间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楚。铜鼓的表面很粗糙,凸凹不平,鼓壁上有许多砂眼,表明冶铸时不能很好掌握合金配比。铜色紫红,显然含锡过低。铜鼓在墓坑里都是鼓面向下倒放着,四面外表是黑黑的烟迹,看来当时的铜鼓也可以做炊具,说明做乐器的鼓和炊具还没有完全分家。万家坝这种铜鼓的原始性,说明它处在自身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样年代既早、又很原始的初期铜鼓,在云南并不止万家坝一地出土的5面,在楚雄市牟定县小贝苴、弥渡县青石湾和三岔路、祥云县大波那、昌宁县八甲大山、腾冲县固东、晋宁县石寨山等地都出土过,计20余面。在国外仅泰国出土两面。如果将铜鼓出土地点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就会看到大多数都集中在云南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的这片地区,这意味着该地区最有可能是铜鼓的起源地。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有一则笑话说:“山西老乡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几乎家喻户晓。据传1930年“阎冯倒蒋”时,阎锡山率领的晋军被蒋介石的队伍包围在一座山上,当时正是夏天,口渴难忍,可是晋军被围了三天三夜,却平安无事。原来晋军每人腰间都悬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饮一口。被俘后,谁也不肯把醋葫芦缴出去,蒋军不知何意,还以为那是什么“宝葫芦”,就纷纷上前去抢。哪知拿起葫芦打开一饮尖酸难忍,这才知道尽是些醋葫芦。从此“老西儿”爱吃醋就成为趣谈了。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有的说山西省内不少地方的水,碱性大,吃醋可以起到酸碱中和的作用;有的说这里人爱吃面条、拌凉菜,调点醋,味道好,又便于消化;还有人说因为当地家家户户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吃醋可以削减煤气。然而,更重要的是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规模大,味道纯,吃醋条件“得天独厚”,吸引着一代一代的山西人不得不吃醋。

我国古代称醋为酢,周时称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崔霆《四民月令》都有制醋的记载。据历史学家郝树侯的考证,公元前479年,山西一带就有醋的酿造者了。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西儿”,这里的“西儿”就是古字“醛”的谐音。把古字“醯”字作为山西人的代名词,从中亦透露出山西酿醋时间之早,人数之多。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叙述酿醋的全过程,总结了20种酿醋法。贾氏曾到山西考察过,因此他的记载是可信的。当时山西酿醋已有了相当规模的作坊,每个醋坊前都要悬挂一个木质圆葫芦作为实物幌子,这葫芦既是盛醋的器皿,也是酿醋销醋的标志。

制醋的方法名目繁多,就生产方式来看,主要有熏制、发酵两种。醋的品种各式各样,按制醋原料分,有米醋、麦醋、糖醋、果醋等。按生产工艺分,有熏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按用曲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就商品牌号来看,有老陈醋、陈醋、特醋、双醋、名特醋等。山西酿醋地域广,品种全,并各具特色。然而,诸醋之中,太原清徐老陈醋可谓“醋中之王”。

山西自周以来酿醋业一直在我国北方居于领先地位,醋在民间广泛用作调料,逐渐形成了“无醋不成味”的风尚。古老的酿醋方法在广大城镇农村中流行,因而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名醋。例如,襄汾县汾城镇的太平米醋,采用当地优质小米为原料,色泽金黄,气味香醇,酸度浓烈,只要拧开醋瓶盖,酸味就扑鼻而来,品尝一口更是沁人心脾。陵川县玉泉醋,取“八角井”泉水,用麦制曲,酸度适宜,色佳味香。榆次南堡的大曲醋,软绵香酸,风味独特。壶关辛寨醋,颜色清紫,药用价值高,据记载,宋代该村李家曾因向宋皇献醋有功,被提升为传令官,这个村历史上便形成了“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的风气。

“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这句俗语,是说外地人在山西工作、生活的时间长了,也会像山西人一样,有了爱吃醋的嗜好。确实,山西人爱吃醋已成为独特的饮食习惯,每天吃面条、炒菜或拌凉菜,总要掂起醋瓶“咕咚”两下,这样吃方才过瘾。有人测算,山西人每年人均食醋10千克,高出其他地区好几倍。

我国各地的舞狮习俗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在我国民间,元宵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我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矫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同类推荐
  • 非读不可的博弈论

    非读不可的博弈论

    《非读不可的博弈论》全面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对博弈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将各种复杂的理论还原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生智慧,力求启发读者窥见博弈科学的门径,在理论的指导下获取人生的成功。
  •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探究式科普丛书-洼地的水域:湖泊

    探究式科普丛书-洼地的水域:湖泊

    本书介绍了湖泊的成因、分布、分类以及特性等知识,让读者从中了解到湖泊的相关知识,并且对合理利用湖泊、爱护湖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世界在变小与现代交通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注意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着力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和“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演示和学生实验。全书共分13章,主要内容有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和材料力学实验,并附有思考题与习题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热门推荐
  • 现代修行者的故事

    现代修行者的故事

    有没有一条路可以超越平凡?有没有一部梯子可以通向光明?那怕这条路上充满了风雨,那怕这部梯子上遍布了苦难,我也要以金刚之心踏上那永不退转之路,这就是我想要实践的生活。文字,不过是执笔者对某一小段路途风景的记载。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大道中开创着自己通向未来的路,开启慧眼,那独一无二的美好,才是属于你的无限风景。
  • 王者魔剑士

    王者魔剑士

    游戏小白误入美女工作室,因为一款叫王者的游戏而爱上游戏……
  • 婆娑树影

    婆娑树影

    那日:叛兵,攻皇城,斩君颅,示皇墙,国母随帝去,帝姬女,不闻踪
  • 四大恶魔公主pk四大恶魔王子

    四大恶魔公主pk四大恶魔王子

    斗到天荒地老,永远不离不弃,永不分离。。。。。
  • 黑色游戏

    黑色游戏

    刚毕业的杜菱姗想好好享受人生,谁知竟被老爸安排到狂妄的黑凯力身边做事!上班第一天,那家伙就丢了份高难度企划给她,他想不到外表看似生嫩的她,竟有着令人赞叹的头脑,还从容地通过测试!他决定把她留在身边……
  • 无时

    无时

    人是个体,所以是孤独的,在岁月长河中,踏万千位面。
  • 女公爵

    女公爵

    当穿越11遇上穿越小花,再加上一条龙窜上跳下,一只熊猫是非八卦,一个要建功立业称王称霸闯天下,一个要居家过日子玩游戏种苦瓜,一个是严谨认真,决策果断,绝不多话;一个嘻皮笑脸,聪明多事,话多过茶,两个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令人不好意思的人体

    令人不好意思的人体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火影之平行未来

    火影之平行未来

    在与斑的决战中,空间被强大的力量撕裂。鸣人跟雏田以及斑,同时被吸入时空裂缝,当他们醒来之时,却发现自己居然来到了数年后的未来,见到长大后的自己,故事,由此展开!
  •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Ⅳ: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战争的背景介绍,描写了开战初期,韩国军队的大溃败以及美国的干预;第二部分,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开始,介绍了美军与中国志愿军之间的作战态势;第三部分,战争陷入僵持,各国开始在战争中寻找和谈机会,最终在板门店达成停战协议。作者访问了战争的亲历者,对朝鲜半岛历史遗留问题和美苏两大阵营的勾心斗角形成有独到见解,客观地将战争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