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6400000061

第61章 各族风俗(4)

敖包是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敖包神被视为氏族保护神,祭敖包为重要祭祀仪式,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加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类似的祭敖包仪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萨满跳神一般已改为喇嘛念经,祭敖包不再是纯粹的萨满教的祭祀活动。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

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

萨满教是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多神崇拜的精神现象,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许多民族在早年普遍存在着萨满教信仰习俗。鄂伦春族在长期地处祖国边陲的大兴安岭山区,从事较为原始的狩猎生产,过着平和稳定的民族生活过程中,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萨满教多神崇拜习俗。

萨满,是满语,含有“激动不安”、“狂怒之人”的意思。萨满是从事萨满宗教活动的“巫师”,旧时被认为是沟通人与神的特殊使者而受到人们的尊崇。早年的萨满都是女性,后来萨满逐渐由男性取代。据说,只有出生时胞衣不破、患病由萨满治好或有过癫病的人,才能做萨满的继承人。萨满跳神,是早年十分重要的信仰活动。一般萨满都是有请而来,或是治病、或是祈福、或是氏族的祭祖仪式,表现出高超的表演能力。

跳神一般都在晚上进行。围着一堆篝火,萨满大神全身披挂停当,闭上眼睛慢慢击鼓请神,旁观者鸦雀无声。不久大神全身抖动,鼓声加紧,继而鼓声大作,神衣上的法器相互振动发出激烈的响声,表明此时“神灵”已完全附体。随后,大神即开始抑扬顿挫地唱着讲话,申明他是在代神而言。这时须有与他相配合的“二神”,鄂伦春语称作“扎日也”,从容地回答“神灵”的训问。当大神一一数点众多神灵,认为确是冲撞其中的某一位时,鼓声和舞步再次激烈加快,推向高潮。为表示要制服魔鬼神祟,萨满当场作法,或吞针、或吃炭、或刀砍手臂、或赤脚蹈火;最后急速旋转,发出“嘿嘿”的声音,然后突然倒在七八个彪形大汉的怀里,表示已降服魔祟,“神灵”离去。跳神仪式即告结束。

萨满有一套法衣、法具。他的“神帽”鄂伦春语称“萨满阿乌文”,“用皮子做成,形状是圆形,套有黄色绣花布罩,顶端是铁丝弯成并用各色布套着的9个三角帽顶,上系铜铃和飘带,帽沿上有串珠和穗子。“神袍”,鄂伦春语称作“萨玛黑”,用犴皮或鹿皮缝制而成。神袍身长过膝,带有亮腰带、腰钤、垂到脚面的飘带,前襟后背披挂着铜镜,领口和袖口有云纹图案等各色装饰。“神鼓”,鄂伦春族称为“乌托文”,是椭圆形的单面皮鼓,封面用狍皮或鹿皮制作。用前将它在火上烤过,使鼓面绷紧,这样鼓声更加清脆洪亮。鼓槌长约一尺,用狍腿皮包裹鹿筋制成。

鄂伦春人重大的祭祖活动“乌门那特恩”仪式中,萨满跳神的情景尤为壮观。在大片空地上点起数堆篝火,分路而来的萨满围着堆堆篝火旋转、跳跃、穿行,激烈的舞蹈、震天的鼓声、场内外的高声呼和……动人心魄。在其后的几天里,萨满们还要单独表演说、唱、跳以及其他魔术、功夫,在全氏族群众的围观评判下进行激烈的角逐竞赛,得胜者将获得族人的信服和拥戴。

由萨满教信仰,派生出鄂伦春族的多神崇拜习俗,上到天上的太阳神、月亮神、北斗七星“得劳恩”神、雷神……下到“白那恰”山神、“托奥博如坎”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鹿神……此外还有“阿娇懦”祖先神、“吉雅其”财神、“昭路”牲畜神、“居拉西柯依”灶神、“额得娘”天花病神、“尼其昆娘娘”麻疹病神,以及“毛木铁”、“阿尼罕”等偶像神,展示出丰富多彩的、与鄂伦春民族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世界”。

羌族的碉楼

走进羌族聚居的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顶上或是险要的关隘上高高耸立的碉楼。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又像一把把锋利的长剑指向蓝天。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些碉楼十分浑厚、厚重、雄伟,给人一种力度和美感。

碉楼是羌族同胞住房形式之一,多用于防御侵袭与抢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楼身设有洞眼,用作瞭望和射击。平时则多用碉楼储藏粮食。这种住房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后汉书·西羌传》中便有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同胞依据山形地势,就地取材,利用遍地的乱石和泥土垒砌修筑而成。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一般高5~7丈,最高的达10余丈。羌族祖先修建碉楼既是为了适应在高寒的气温中保暖、储藏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防范外来侵扰的需要,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各寨都筑有碉楼,三五成群,既是日常生活便于往来的需要,又是械斗时互相支援的需要。一群碉楼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体现出非凡的气势。

可能是由于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羌族的审美观念的缘故,尽管现代在外族的影响下修建了大量的木质平房,而且也无防御侵扰之虑,碉楼古风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羌族房屋除碉楼之外,还有较碉楼低矮一些的碉房,是羌族同胞的日常居住之地,仍用碎石和泥土筑砌而成。也有楼层,有二层、三层、四层的,以三层居多。每层高八九尺,墙厚尺余。这其实也是“邛笼”之一种。楼顶为平台,既是晾晒粮食之地,又是休息场所。这种碉房高近3丈,结构紧凑,也显得雄伟端庄。

维吾尔族爱戴什么样的花帽

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的维吾尔人,无论男女老幼,不分春夏秋冬,都喜欢戴一种四楞的小花帽(维语称为“朵巴”),这是他们几百年来的传统习惯。这种小花帽不但实用,而且是一种具有装饰美感的工艺品。花帽上,一般用黑白两色或彩色的丝线绣出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各种花帽又根据工艺制作水平和用料的不同,而有繁简贵廉之分。每逢节日、婚礼、歌舞盛会,走亲访友的人们都要挑选心爱的小花帽给自己装饰打扮。在集市上的花帽市场,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现在,新疆的花帽还作为民族工艺品而远销国外市场。

维吾尔小花帽的种类很多。就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绝大部分花帽是将手工绣好的四瓣,以顶为中心缝合起来,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形,最后镶上黑绒布边,而成为立体小花帽,它可按缝折叠而便于携带和保存。偶尔也会见到用五瓣组成的小花帽,其装饰纹样、色彩安排,与四瓣花帽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种用白丝线钩制而成的网扣软便帽,便于洗涤,图案纹样也极为丰富。另外,还有一种白布便帽,四面缀以简朴素净的红绿小花,适合平时戴用,也可作为其他帽子的内衬小帽,价格又较低廉,因此,也很受群众的欢迎。

维吾尔小花帽的图案纹样大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加以艺术的提炼而成。众多的纹样按其构成帽式可归纳为:单独适合纹样(曼甫花帽),满地散花纹样(奇曼花帽),巴旦木花纹样(巴旦木花帽),以及十字对称纹样等等。

天山南北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疆喀什盛产男式花帽,其中最负盛誉的要算白花黑地,顶大口小、棱角突出的男式巴旦木花帽。这种花帽的图案是按前后顺序旋转排列的四个巴旦木纹样构成的,线条丰富多样,花色庄重素雅。

和田地区以女式格子架花纹的小花帽最有名气,它采用彩色丝线满地平绣图案,纹样严密紧凑,帽的四角突起,状似升斗,被认为是维吾尔女花帽中之上品。库车地区的花帽以串珠镶片鼓顶女式小花帽比较多见,帽上饰纹凸起,彩珠连串,光艳夺目,极为青年妇女所喜戴,不少人家还特意将这种花帽高挂壁间,以增添房间陈设的艺术情趣。

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又独树一帜,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色彩浓烈灼艳,整个花帽铺满是丰盈的花朵纹样,望之犹如一顶花冠。伊犁地区的花帽,造型扁浅圆巧,色彩柔和协调,其花纹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受哈萨克族等民间图案的影响,较常见的是概括简练的单独纹样,淡雅、和谐、大方,颇能博取一些知识分子的偏爱。哈密地区的花帽,因受汉族传统装饰手法的影响,故有的纹样甚觉繁茂细致,色彩亦注重鲜艳。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的于阗、民丰、策勒、且末一带,还盛行着一种状似杯碟,直径不足10厘米,纯属装饰性的小花帽。当地的中老年妇女,喜欢把这种花帽用针别在盖头的披巾上,看上去就像一支斜插在头上的花朵。这样饶有风趣的小花帽,在其他地区是很难见到的。

哈萨克族民俗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图库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回族民俗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新疆、辽宁及北京等地。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人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同类推荐
  • 目标

    目标

    身为物理学家与企业管理大师的高德拉特博士,将物理学法则及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独创出可解决企业诸多问题的“制约法”,并以此写下了一系列企管小说,现已风靡全球。本书以一家工厂为背景,以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为引线,伴随着书中受过专业技术及管理训练的厂长,一起经历坠入困境、从谷底爬起、化解压力、挑战和推翻被奉为圭臬却十分有害的管理概念的心路历程,找出行动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一种适用各种企业的、简单到接近常识的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方法。
  • 国际法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国际法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法律文件的解读,为构建与国际法律制度相协调之西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因此,本书从环境问题全球化与生态环境的国际立法入手,阐述了《国际法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权、生态安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侵权责任及救济相关的国际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理论和立法实践,最后详细分析了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危险废物的国际管理立法,试图从中寻找西部生态环境立法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国际法的视角为西部生态环境立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 自然物语丛书:鸟的故事

    自然物语丛书:鸟的故事

    鸟的故事一书,是从作者20多部自然散文集涉及鸟类的篇什中精选出来的,其叙述文笔生动,多为作者本人之亲历,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故事性、可读性、科普性,体现了一个鸟类学家和自然文学家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
  • 细胞病理学工作规范及指南

    细胞病理学工作规范及指南

    病理科是医院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室,病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病理诊断通常被认为是临床的最后诊断,它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内科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科学依据。一份正确的病理诊断报告常常被老百姓视为一份医学的“判决书”,由此可见病理诊断质量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病理医生也常被称之“医生的医生”。
  • 学生气象知识丛书-人工影响天气

    学生气象知识丛书-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就是在一定的有利时机和条件下,人们通过一定科学技术手段,对大气施加影响。希望大气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转化,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基础,就是通过在大气中播撒各种催化剂,使大气中的云物理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降雨、除雾、防雹、消除雷电等效果,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目的的一种科技措施。
热门推荐
  • 失落天地录

    失落天地录

    一个普通学园的死宅,因为偷窥美女洗澡,结果被妹妹乱刀处死,却惊奇发现自己身负不死之力,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斩诸神,弑妖魔,屠恶鬼。
  • 网游之宅鱼传说

    网游之宅鱼传说

    这是一本女王逆袭日记。或者说面瘫女和二货男的网游历险记。一条闷骚的游戏宅人鱼,遇到了一只脑内回路诡异的大猫。一切重新开始,看她如何颠覆世界。
  • 销售高手的99个沟通细节

    销售高手的99个沟通细节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销售与管理经验,归纳总结出99条沟通细节,基本涵盖了与客户沟通中的各种情况,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 左耳环的流年

    左耳环的流年

    年轻时的感伤,被放大了一些,对着镜子,唏嘘感叹,成熟代替了童年的笑脸,明白了一切都已是从前。就让此时此刻定格在身边,独自含着眼泪流浪在不同的地点,看见情侣装的两人,亲密无间,还是会幻想这就是我们的从前,可从前已走远,或许多年以后谁都不会记得谁的名字,但会记得,落叶散落流年的日子。
  • 十方万界

    十方万界

    三界之地,仙踪难寻。纵是万般神通,也在劫难逃。文明湮灭之后,他不过是懵懂孩童。却独走青阶,求学山门,只为书生一诺;身怀天地至气,本欲青衫为衣。奈何风云际会,从此踏入千万世以来的上古棋局。三界任他纵横,只为众仙之愿:道法自然,十方万界!
  • 黑巫女与杀生丸

    黑巫女与杀生丸

    杀生丸身边出现了一个身份成迷的黑巫女——十三月。桔梗为何恨她入骨?十三月又为何暗中相助奈落?她又与斗牙王有何关联?她是受害者还是阴谋家?是敌还是友?《杀生丸与黑巫女》将一一揭晓答案……我是黑巫女十三月,我来自地狱……杀生丸:你最好没有骗我……十三月:骗了会怎样?杀生丸:我会,杀了你。
  • 禁忌
  • 我们逆风飞翔

    我们逆风飞翔

    四个80后,遭遇人生滑铁卢,就此沉沦?不!——他们在痛苦中竭力呐喊,释放欲望,爆发激情,并紧扣命运的喉咙!他们绝不屈服!他们绝地反击!他们倾城而爱!本小说将与你在失落、寒冷、绝望中,一路同行,给你最倾城的希望、温暖和力量!
  • 修仙门派系统

    修仙门派系统

    仙道门派起起落落,传奇种族有生有死,这是天道轮回。九晶天命,只守本心,天问棋局,一子为破。蓝晶嘴角那一丝邪魅微笑,好似蔑视天下。“世间如此有趣,它就如同我指尖火焰,任我摆布,不过,我还是希望看到,那些变数,这才是人生的乐趣。”面色一转,露出深深无奈“成大事者,就要细细谋划,步步为营,可我倒霉的就是,次次都会被她推入坑中,我勒个去。”命运本来就是无尽,好似一个永转的齿轮,操控众多人性命,但我不信,若有命运,我愿逆命而行,仅为守住自己的朋友,亲人。
  • 找准自己的位置(精装)

    找准自己的位置(精装)

    你还在苦苦寻找你的人生坐标吗?你还在事业的十字路口迷茫徘徊吗?希腊德尔斐神庙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光大自己,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但并不是无据可考,本书就是作者对个人择业、忠于职守对自己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生动而有趣的论述。是继《致加西亚的信》、《观念》之后的又一力作,是老板和员工不可多得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