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6400000028

第28章 森林(2)

(1)林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林内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冬夏温差小,林内最高气温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或略低。

(2)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林地显著减小,一般只相当于无林地的2/5~4/5。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林内气温、土温较低、风速很小,相对湿度大。同时林地有死地被物覆盖,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

(3)林地土壤中含蓄水分多,林内外气体交流弱,可以保持较多的林木蒸腾和林地蒸发的水汽,因而林内相对湿度比林外高,一般可高出10%~26%,有时甚至高出40%。

(4)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虽然人们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实际证明,无论是对水平降水和垂直降水都有重要作用。森林里的云雾遇到林木和其他物体凝结而成水滴,或冻结成为固体(雾凇)融化而成水滴降落地面,这就是水平降水。水平降水一般所占比重不大,但个别地区、特别是山地森林,由于水汽丰富,云雾较多,林木使云雾凝结成水滴的作用比较突出。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1公顷森林每天要从地下吸收70~100吨水,这些水大部分通过茂密枝叶的蒸发而回到大气中;其蒸发量大于海水蒸发量的50%,大于土地蒸发量的20%。因此,林区上空的水蒸汽含量要比无林地上空多10%到20%;同时水变成水蒸汽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大面积森林上空的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广东省雷州半岛新中国成立以后造林24万公顷,覆盖率达到36%,改变了过去林木稀少时的严重干旱气候。据当地气象站的记载,造林后的20年中,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到1855毫米,比造林前4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31%;蒸发量减少75%,相对湿度增加了1.5%。

4.保护环境,净化大气

森林树木能够造成优美舒适的环境,有吸尘灭菌、消除噪声的功能,对大气污染能够起到重要的净化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二氧化碳虽然是无毒气体,但是空气中的含量达到0.05%时,人呼吸了就感到不适,高到4%时就会出现头痛、耳鸣、呕吐症状。树木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1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0.73吨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城市里每个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全部吸收掉呼出的二氧化碳。但是城市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等方面排出二氧化碳量高,实际每人需要30~40平方米森林绿地。

(2)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等病。树木茂密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而且叶表面不平,多绒毛,能分泌黏性油脂及汁液,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吨,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32吨。据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37.1%~60%。

(3)吸毒杀菌。许多树木和植物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可把浓度不大的有毒气体吸收,避免达到有害的浓度。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有:加杨、国槐、桑树、泡桐、紫穗槐、垂柳、大叶黄杨、龙柏、青桐、厚壳、夹竹桃、罗汉松、喜树等,松林每天可从1立方米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及某些果树的吸氟,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净化空气树种。黑胡桃、法国梧桐、柠檬、复叶槭、柏木、白皮松、柳杉、稠李、雪松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磨碎的0.1克稠李冬芽,能在一秒钟内杀死苍蝇。

(4)减少噪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害,它能使人烦恼和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智力。当噪音达到80分贝时,就能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达到120分贝时,就使人耳朵产生疼痛感。林木有减轻噪音的作用,一般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5.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

森林层次多,光合能力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是农田、草原生产干物质量的1倍多。森林的主产品木材,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据中国一般的消耗水平,每开采1万吨煤,约需130立方米木材;修建1公里铁路,要用枕木160立方米;建造1万平方米房屋,约需木材600~1000立方米;生产1吨纸,需要3.5~5.5立方米木材为原料。木材和木块、木屑用机械和化学的加工方法,可以生产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多种人造板,制成人造纤维,提取糖类制品和制成甲醇、乙醇、糠醛、活性炭、醋酸等。树木的枝、梢、叶,可作饲料、肥料、燃料;不少树种的树皮、树根、树液,可以提制松香、松节油、橡胶、栲胶等工业原料。

中国有繁多的经济林木树种,林副产品极为丰富。被称之为木本粮食的有:板栗、柿子、枣等;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油料树种有:油茶、油橄榄、文冠果、油桐、乌桕等;芳香原料和调味佐料有:樟树、桉树、八角、玫瑰、丁香等。属于美味山珍的有蘑菇、木耳、竹笋等,特产品有生漆、紫胶、白蜡等。还有大量的中草药材,多种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产品的丰富多彩,实在是举不胜举。这些产品从需要上讲,不仅在国内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可缺少;而且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是国家重要的出口物资。

中国的森林资源

(一)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笫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3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高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2500~7500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地区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破坏。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2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了。

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部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20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48000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

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1947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81000多平方公里。

2.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70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秃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元141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1420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四川等地采运楠木。

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22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6年,耗用的木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一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宜父的诗,颂扬了宜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宜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进军途中的柞械,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40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

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17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10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50公里范围内的原始森林全部毁掉。

同类推荐
  • 宇宙探秘之最

    宇宙探秘之最

    本套书主打科技牌。少年儿童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热点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兴趣和爱好。
  • 绿色生活与环境科学

    绿色生活与环境科学

    倡导绿色生活,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地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日常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文明生活——即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并不是“消费绿色”;提倡“食绿”、“住绿”、“穿绿”、“用绿”目的是为了在环境保护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 巧夺天工:海洋工程与海港

    巧夺天工:海洋工程与海港

    如此浩瀚的海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
  • 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信息

    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信息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本丛阐述了气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影响。
  • 秘境追踪

    秘境追踪

    读王志艳编著的《秘境追踪》,您将目睹传说中外星人创造的奇迹,也将看到人类对自身起源探寻的困惑;您不仅可以领略到大千世界中蕴藏的美妙与诡异,而且还会在思考之余,从心底升起探求世界真谛的渴望。
热门推荐
  • 帝少狠温柔:别装了我要吐

    帝少狠温柔:别装了我要吐

    温柔多金?那总是黑着一张脸让她还钱的小气鬼是谁?绅士有礼?那总是抓她玩儿cosplay的大变态又是谁?猎人要吃掉小红帽,小狐狸不喜欢酸葡萄,究竟谁是谁砧板上的肉,谁又是谁的盘中之餐?女人,你成天玩躲猫猫却总藏在我能找到的地方,你是欲擒故纵呢,还是欲擒故纵?男人勾唇一笑,桃花眸中满是戏谑:我很讲道理给你两个选择,一乖乖跟我回去,二不情不愿的跟我回去!女人双手护在胸前:你赶紧滚出去!男人摇头:你应该保持沉默,因为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床上证供!大手一捞,男人轻松的将浴缸中的女人扛上肩头。
  • 魔法沸腾

    魔法沸腾

    简介:掩藏在石中剑里美丽的谎言,小男孩无意间拔出了惊天秘密…云雾大陆上深渊恶魔的咆哮,零落雪地里精灵的哭泣,魔兽山脉中魔兽的嘶鸣,还有安雨晨手中的梦…斩龙的妖刀划过天空,一个故事悄然在刀芒下绽放,小男孩从小镇走来,发誓成为最伟大的魔法师。史上最大的势力、最强的炼金术,小男孩一路向前,开启征途,“我之言,便是天之语。”
  • 神头

    神头

    因故入牢,受尽折磨,是人生终结?不——是再生资质平平,且误修行,是要认命?不——是要逆天改命。千族万道,笑我成魔,步步相逼,意当如何?好说——杀了便是。有魔乱道,有神沉落,血腥争雄,如何抉择。简单——斩尽便可。浴血神路,满是尸骨!剑意激荡之处,便是神的巅峰。
  • 请带我走

    请带我走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 小情人:恶魔的失宠情人

    小情人:恶魔的失宠情人

    在爱的纠葛里,沉沦;在爱的迷雾中,找寻。找寻原因,找寻已注定的结局。她曾以为自己是幸运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直至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操纵的傀儡,爱她的人即将万劫不复,她爱的人最终也只能错过。她身上的血是秘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幸的秘密!
  • 驯服老女人

    驯服老女人

    女人的背叛是无罪的,女人的心计和化妆是能力。穿着肥肥大大运动裤,像花生一样的人跟漂亮得接近完美的这个女人是同一个人?是否戴眼镜是否化妆,根据穿着搭配,可以使自己改变的罗多敏。彻底的外貌至上主义者刘民硕。小看女人变化多端的能力的民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大学同学多敏偷偷吻了。之后两个人在工作中碰到,民硕没有认出完全变身的多敏。多敏开始费尽心机地欺骗他,以免揭穿自己的身份。那个平时穿普通的运动装和现在眼前的这位无论是穿着还是化妆近乎完美的女人是同一个人?
  • 积木盒子

    积木盒子

    我们的关系多像积木啊不堪一击却又千变万化用尽了心思盖得多像家下一秒钟也可能倒塌…
  • 指婚后爱,老公大人有点彪

    指婚后爱,老公大人有点彪

    有见过女儿不嫁跟着女婿跑的妈吗?叶霏见过,就是她老妈。等等!老公为毛会有枪?连拆弹都会!不小心翻开存折小数点后面的零有些数不过来。我的天,国际杀手都找来了!“萧亮,你到底是谁啊?”“媳妇,我是你老公啊。”
  • 大唐洛国公

    大唐洛国公

    三清为延续道家香火,把单天常作为具有大机缘之人,送到唐朝贞观年间。单天常北征有功,被封赏成了“洛国公”,从此笑傲长安。朝廷之上的皇家与大世家的矛盾与利益并存,且看单天常如何调节。本想做个逍遥的爵爷,没想到麻烦却是脱不开身;本无心风月,却是随口几句诗句,被引为经典;且看单天常如何游戏长安!
  • 致自己随那个女孩失去的心脏

    致自己随那个女孩失去的心脏

    没什么,只是随笔,祭奠自己终将失去的青春和已经失去的女孩,还有自己的心脏,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