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8700000001

第1章 京剧(1)

京剧是在清光朝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的戏曲剧种。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清朝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

到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是后来才流传至北京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平剧”,后来才改称京剧。

清朝初年,京师梨园最盛行曲种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简称弋腔,亦称高腔,传至北京的称京腔),到了乾隆年间,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地方戏曲借着为乾隆及皇太后祝寿之名,纷纷进京献艺。赵翼《詹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60寿辰祝寿的盛况,说:“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復眩。”又说:“后皇太后八十万寿(乾隆三十六年)、皇上八十万寿(乾隆五十五年),闻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乾隆十六年)。”文中所说“南腔北调”,当即指各种外来的地方戏曲。

因为那时戏曲剧种繁多,为了正名起见,从这时起,戏曲开始分为“花”、“雅”两部。当时,京中花部以京腔为最盛,王府大班皆演京腔。及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入都,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朝统治者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一度禁止演出,秦腔受到压抑。随着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入京,不久便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师梨园大部分为徽班所掌握。这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所在。

徽班并不是专唱徽调(即二簧调),而是指由安徽商人投资组成的戏班而言。当时各地戏班进京,一是由于乾隆自十六年(1751年)开始,曾六次南巡,在江南发现有艺术精湛的昆腔演员,即命苏州织造选拔进宫,以备承应;二是为了庆祝万寿盛典,组班进京祝贺。徽班进北京,是属于后一种性质。它是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为了庆祝高宗(乾隆)八旬寿辰,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组织进京的由高朗亭率领的第一个徽班,名“三庆”。这个徽班在扬州时就以唱二簧调为主,并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以及罗罗、梆子各种腔调,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三庆班进京后,以其诸腔并奏和剧目内容多样化的两大优势,很快就压倒秦腔。秦腔受此打击,使得有些演员不得不脱离秦腔班而投入新兴的徽班以谋生计,结果就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其次,继三庆班接踵而来的徽班有四喜、春台、和春各班,合三庆班世称“四大徽班”。这一变化促使京师梨园面貌又迅速为之改观。道光八年(1828年)张亨甫作的《金台残泪记》记述当时的情况说:“京班旧多高腔(指京腔),自魏长生来,始变梆子腔(指秦腔),尽为淫靡。然当时犹有保和文部专习昆曲,今则梆子腔衰,昆曲且变为乱弹(指二簧调)矣。”

三庆徽班进京前,演出剧目虽有“花”“雅”之别,而演员实早已花雅不分、昆乱兼演。据吴太初《燕兰小谱》记昆曲演员四喜官,“幼习梨园……有玉峰梁豀丰度,虽兼唱乱弹,涉妖妍而无恶习”。又记吴大保说:“本习昆曲,与蜀伶彭万官同寓,因兼习乱弹。”都可说明乾隆中叶时,昆曲演员为迎合观众,也已不能严格遵守“花”“雅”有别的旧规与秦腔合作。这时,徽班不仅继续保持扬州时期的诸腔并奏的传统演出,并且逐渐把北京秦腔的所有剧目也陆续学了过来(《金台残泪记》)。从此,在北京素为小市民喜爱的秦腔以及一向为宫廷和士大夫阶层所提倡的昆曲,遂都为徽班所据有,从而出现了“嘉庆以还,梨园子弟多皖人,吴儿渐少,蜀伶无知名者”的现象(《长安看花记》)。

秦腔在当时流行的的腔调,缺乏文献资料可考。但据《燕兰小谱》所记“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话”,以及《金台残泪记》根据吴太初所述,进一步说明“谓甘肃调曰西皮调”的话,可知:乾隆末吴太初说甘肃有一种甘肃调叫西秦腔,到了嘉庆八年张亨甫说这种甘肃调又名西皮调,足证西皮调和秦腔原是一脉相承、同一系统的声腔;甘肃调的伴奏乐器不用笙笛而用胡琴和月琴。从这一方面来说,甘肃调的伴奏乐器和后来流行的秦腔、梆子以及皮簧戏中的西皮调的伴奏乐器都完全相同。数十年来已被戏曲界公认的西皮调源出甘肃一说,实即根据吴、张两说而来,今粤剧亦称皮簧为梆簧,“梆”是梆子,亦即秦腔。由此可知西皮调的前身就是秦腔。

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自从吸收了秦腔以后,除拥有原有的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腔调和剧目外,又新增添了秦腔——亦即后来称为西皮调的腔调和剧目。徽班的这种兼收并蓄,无所不包的特点,终于使秦腔难以与徽班抗衡,而纷纷报散。从此,作为一个剧种代表的二簧调便独尊剧坛,风行一时。这一形势一直发展到道光年间,湖北演员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之后,才又引起了一场新的变化,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第二次合流,就形成了所谓的“皮簧戏”。

这就是西皮与二簧两腔在北京演变的大致过程。至于湖南、广西、江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的皮簧戏(或称“南北路”,南路指二簧,北路指西皮),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广东琼花会馆所立《外江梨园会馆碑记》所载,在14个外江班中,就有文秀、上升、保和、翠庆、上明、百福、春台、荣升等8个徽班之多,可见在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首次入京之前,南方的徽班早已将皮簧两腔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江南地区流行一时。

关于西皮调和二簧调第二次合流的问题,京剧史研究者根据《燕台鸿爪集》所记“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一语,有认为楚调即今日之汉调,由王、李二人带到北京,于是徽汉合流,发展成为皮簧戏以及后来的京剧,故称之为“新声”的一说。

其实,早在清朝乾隆时吴太初的《燕兰小谱·咏四喜官》诗中就已有“本是梁溪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之句,《金台残泪记》也有“当时蜀伶而外,秦、楚、滇、黔、晋、粤、燕、赵之色,萃于京师”的记载。所说“楚调”或“楚色”实际并不是今天的汉调。以乾隆、嘉庆年间京师梨园所演剧目为证,如《烤火下山》《锁云囊》《铁弓缘》《战宛城》《杀四门》《截江夺斗》《玉堂春》等,在当时皆属秦腔的流行剧目。到皮簧戏时期,则皆唱西皮调。可见流行于北京的秦腔与由湖北传到北京的西皮调之间的渊源关系;更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的徽秦结合与道光以后的皮簧结合实出一源,只因其发展路线与流传地区不同——一在湖北,一在北京,故腔调近似而又各有地方的特点。也正因此,湖北的王洪贵、李六一到北京,便能立即加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而不会产生太大的隔阂。

湖北地区的西皮调与北京的二簧调结合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又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最显著的是领班的主要演员的行当开始有了改变。自清初至道光,无论昆腔、京腔、秦腔所演剧目,莫不是以旦角为主。就花部戏曲而言,见于《燕兰小谱》的花部演员名下所注的剧名,计有《烤火》《卖饽饽》《花鼓》《拐磨》《小寡妇上坟》《浪子踢球》《王大娘补缸》《三英记》《缝胳膊》《龙蛇阵》《樊梨花送枕》《倒厅门》《滚楼》《吉星台》《潘金莲葡萄架》《打门吃醋》《狐狸思春》《别妻思春》《百花公主》《擂台订姻》《看灯》《吊孝》《背娃子》《打灶王》等24出,几乎无一不是以做功为主的旦角戏。

而著名的徽班也是一样,第一个进京的三庆徽班就是以名重一时的旦角高朗亭为其领班人。再从乾隆年间刊刻的《缀白裘》中所载当时流行的花部剧目来看,也没有一出不是以做功为主的旦角戏。及至道光后期,梨园风气突然又起变化。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都门纪略》所列当时有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嵩祝、新兴金钰、大景和各班,其主要演员皆由旦角一变而为生脚,如三庆班的程长庚,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李六,和春班的王洪贵,嵩祝班的张汝林,新兴金钰班的薛印轩,大景和班的梅东等,皆属当时闻名的老生演员,而旦角则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角色的这一变化,演出剧目随之亦改以老生为主,且都是唱功戏或唱做并重的戏,如《文昭关》《让成都》《法门寺》《草船借箭》《四郎探母》《定军山》《捉放曹》《碰碑》《琼林宴》《打金砖》《战樊城》《打渔杀家》等,这些剧目至今大都还保留在京剧里。道光时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似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以来,清廷三令五申禁演梆子乱弹,民间戏班为图生存不得不改变剧目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京师梨园经过这些变革,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直至道光七年(1827年)又值内廷将原来的演剧机构南府改为昇平署,把南府历朝民籍学生(即由民间选入宫内演戏的演员)全数送返原籍;以后内廷演剧,概由昇平署太监承应。当时民间徽班仍重乱弹,那些被撤退的民籍学生,有不愿南返的,又纷纷搭入徽班以糊口(《金台残泪记》)。各徽班得此一批学生,实力更为壮大。及至咸丰年间,慈禧嫌宫廷所演的承应戏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借兰贵人被选入宫之机,并满足文宗对戏曲的爱好,乃仿乾隆旧例,于咸丰十年(1860年)再一次挑选民间演员入宫承应,庆祝万寿仍传三庆、四喜、双奎各班“伺候戏”(即进宫演戏)。皮簧戏在民间发展和皇室的提倡下,出现了名重一时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三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程长庚(1811—1880年)主工皮簧老生,兼擅昆曲。道光后为三庆班首席老生,并掌管三庆班。长庚的唱,相传声调绝高而宏亮,乱弹唱乙字,穿云裂石,余音绕梁,“真有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之概”(《梨园旧话》)。“登台一奏,响彻云霄;虽无花腔,而充耳餍心,必人人如其意而去”(《梨园佳话》)。陈澹然《异伶传》记载他演《昭关》一剧,有“长庚忽出为伍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千载若神。座客数百人,皆大惊起立,狂叫动天”的誉词,可见他艺术造诣的高深。根据前人论述,程长庚的行腔使气,纯用徽音,其唱以慢二簧为最胜。乾隆、嘉庆以来,京师梨园素重旦角,自程长庚崛起,溶昆弋于皮簧之中,匠心独运,遂夺旦角的首席地位而称雄一时。从贡献来说,他可以称之为由皮簧戏向京剧过渡的奠基人。他的剧艺博大精深,从道光后期起执掌三庆班(徽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戏班)达30余年。咸丰、同治年间,清廷为了传差方便,重新恢复了精忠庙(即后来的梨园公会),他又被任为精忠庙的第一任庙首,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逝世为止。他是第一个以徽班演员总管京师梨园的领袖人物。

张二奎(1814—1864年)是与程长庚、余三胜鼎足争胜的三杰之一。擅王帽戏,在春台徽班唱大轴。以嗓音嘹亮洪大闻名于时,腔调虽较平直,却大方矜重。相传他演《打金枝》出场唱“景阳钟三响把王催”的“催”字,破空而出,声震屋瓦。所以当时有人以诗咏赞:“春台一句‘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四喜余三胜,《捉放》完时饶《碰碑》。”他的传人杨月楼、周春奎等,都是为皮簧戏的兴盛作出了贡献的艺人。

同类推荐
  • 呵护朦胧身心

    呵护朦胧身心

    生命走到青春时节、也就是到了最灿烂的花季。这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季节,一个渴望自由的季节,也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同学们有苦有乐,有欢笑也有眼泪。他们就像土中刚刚发芽的种子,摸摸索索地想要冲破土地的束缚,想望一望蔚蓝的天,要看一看五彩斑斓的世界,想特立独行地干自己想干的事。
  • 妙不可言的人体奥秘

    妙不可言的人体奥秘

    本书内容包括:构成人体的细胞;神经系统的结构;脊髓和脊神经;脑的组成;脑神经;神经系统指挥人体活动;脑的高级机能等内容。
  • 再忙也要陪孩子读读书:阅读比说教更有效

    再忙也要陪孩子读读书:阅读比说教更有效

    暑假来了,父母们准备好了吗?带孩子旅游?没时间。给孩子报班?怕累着。让孩子去游泳?太危险……那么,陪孩子阅读吧,阅读是最好的消夏良方。图书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从一本好书中获得的教养,比父母苦口婆心、絮絮叨叨的说教还有效。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为家长们精心打造了《再忙也要陪孩子读读书》,此书甫一面世,便被广大读者誉为“忙爸爸、忙妈妈亲子教养宝典”。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理论和生动有趣的实例告诉父母:阅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怎样给孩子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怎样为孩子选择图书等等,让父母了解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陪孩子阅读的知识和技巧。
  •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激发青少年科学发明的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激发青少年科学发明的故事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语文卷)

    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语文卷)

    本书分语文教师成长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成长的个案叙事两个部分,内容包括:语文教师成长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成长的操作模式等。
热门推荐
  • 亿万年前的开始

    亿万年前的开始

    如果你一不小心,来到了亿万年前的异界你会怎么办这里妖兽横行,百族林立,人族弱小要如何自强。这里天道隐藏不出,只留机缘与因果于世,人道未曾建立,妖魔鬼怪祸乱人间,世间混乱,百族并起,大陆陷入征伐。神宝随处可见,机缘随手可得,灵山见者可占,功法随意而出。功法境界初分,门派,宗别初建,只有宗之境可以建立教派,只有师之境才能传道,只有者之境才能感知元气存在。只有子之境能够修炼功法,而其上更有祖之境等更为强大的存在。子,者,师,宗,祖。不论境界的划分,机缘的占有,因果的存在,还是人道的建立皆是忠于人的心意而出。这个世界初始,这个世界开创,这个世界无限的精彩。PS:新人新书,欢迎大家光临,停驻。如若喜欢,还请各位书友不吝点击,推荐,各种票纷纷砸来。
  • 禁欲姑娘vs兽性王爷:娘子不乖

    禁欲姑娘vs兽性王爷:娘子不乖

    某日,奚筠沐浴完身,摸索着上榻睡觉,只感觉被窝比平日里要暖上三分,不禁有了暖意,便往里靠了靠。可这背后硬邦邦的木栅栏怎的就便成了热乎乎的还会上下起伏的肉墙?奚筠猛的明白了些什么,身体僵硬的挪动着,想要不引起注意的离开床。可腰间被一股力量所抱回,那人靠在奚筠背后使劲的蹭着,附在奚筠的耳畔亲昵的说“今晚我在这睡……”奚筠略作挣扎,奈何背后的人太大力气,只好答应“那你不许打鼾,不许磨牙,不许做过分的事!”“我既不会打鼾也不会磨牙,可后一个,怎么办啊,我今晚来是在这睡你的啊~”那人鼻梁蹭着奚筠的玉颈,一手悄无声息的游进奚筠的衣内……
  • 唤月

    唤月

    。。。。。。。。。。。。。。。。。。。。20个
  • 徜徉书海

    徜徉书海

    无论是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穿着我们的编辑理念——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中外兼容,情理为上。精选文章,精编内容,与同学们共鸣经典、分享精品、同述感动。《徜徉书海/中学生必读经典美文》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终身能力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真正地体现出对人的精神培植。编者们从浩瀚的书海中“淘”出这些经典美文,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趣味盎然的阅读世界,使同学们受到智慧启迪、情感陶冶以及价值的切实提升。愿亲爱的读者朋友徜徉在美的阅读享受中!
  • 七杀神皇

    七杀神皇

    逆天功法,弑天武技,伴随着他走上掠夺之路,以杀神之名,登峰绝顶,一路伏尸百万!诸国林立,万宗驰骋,看主角笑傲群雄,荣登大道之巅,这里残酷而令人战栗!
  •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她们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与聪慧过人的智慧,但她们的作为充满争议。有人说,她们用“肉弹”和“妖媚”从男性秩序中打开了缺口,获取了循规蹈矩的女人难以企及的物质生活和历史地们,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她们不信这个男权世界的潜规则,才在这个世界上演绎了女人的精彩!好与坏,肯定与否定,历史将如何为她们定位?
  • 夜后不归

    夜后不归

    从娘亲产妹而死到爹爹保护姐妹两个而亡,上一辈的恩怨注定会延续;从易云夜到陌忘雪的成长,她注定要背负起一切;从两人相遇相爱到因权谋而乱,他们最终还是要分别。“陌忘雪,你只是朕的一颗棋子,当初的约定可不能忘,现在大事已了,你可以滚了。”龙椅上的男人笑得没心没肺。“万俟墨天,你当初一剑刺入我腹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个即将要出世的孩子?”在他乞求的时候,女人见到他转身就走。纵使有万般权力,也留不住心中的人;纵使有天高的医术,也无法救回自己的孩子。这些伤疤,这些痛,是两人之间难以磨灭的记忆。说好再也不隐瞒的,何必又独自承受!
  • 哲理人生枕边书

    哲理人生枕边书

    人生如水。呱呱堕地时,生命的那杯水是清澈透明,不经搅拌,不经修饰,风平又浪静,单纯而幸福。然而,生命的经过便是调制那杯水的过程,充满了喜怒哀乐。调制的人是生活的主人——自己。你可以放盐,但太多会苦涩;你可以放糖,放多了便甜腻了;你可以放醋,放太多又会淹没前面的两种味道……人生是一种尝试。没有挫折的人生其实并不完美,只有真正尝试到了失败的痛,才能彻底领悟到成功的甜,才有了酸、甜、苦、辣的交汇,人生才更刺激,更深刻,更值得回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 武法天际

    武法天际

    神秘少年穿越天际世界,渴望寻求回归之法。是成为霸道的战士,破开时空之门,接受空间的轮回,斩尽挡我神魔人;还是掌握五系奥秘,以五系大法扭转乾,掌控时空规律,成为法系霸主?《武法天际》将为您一一呈现一个神秘少年如何玩转天际!(PS:本文有少量借鉴平台游戏‘上古卷轴5-天际’)
  • 求知文库-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求知文库-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上各种新材料的概况和主要的应用,内容为大放异彩的超导材料、看不见的高速公路、如梦如幻的功能晶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