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功集团。所谓军功集团,也就是指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为新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由于这些人在王朝更替过程中立下大功,故而新王朝建立后,他们往往出将入相,加官进爵,而且世代因袭,长享富贵。
《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军功世袭的典型:“宁国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他养了两个儿子,只剩一个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幸而早年留下一个儿子,唤名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贾家三代相袭,代代为官,正是军功世袭的典型。
王戎世袭爵位晋身仕途
王戎(公元234年—公元305年)字浚冲,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历史上他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和阮咸等名士一起,号称“竹林七贤”。王戎出身世家,其祖父王雄,曾作过幽州刺史;父亲王浑也作过凉州刺史,并被封爵为“贞陵亭侯”。
王戎从小就长得清秀漂亮,两眼炯炯有神,聪明伶俐,果敢镇定,招人喜爱。在王戎六七岁时,家里人带他到演武场去看训兽表演,当猛兽怒吼时,惊天动地,声音十分可怕。许多人都被吓跑了,而王戎却纹丝不动,神色自若。这一情景被坐在楼阁上的魏明帝曹睿看到了,十分惊异,连连夸奖这个小孩真勇敢。
有一次,王戎与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看到路边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实,色鲜而果大,十分诱人。孩子们不由得都争着去采摘,惟独王戎不为所动。于是便有人问王戎:“你怎么不上去摘几个吃啊·”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李子树,长在道路旁边,且果实累累,却无人采摘,那一定是苦李呀!”果然,当那些摘到李子的孩子们吃到嘴里时,个个呲牙咧嘴,苦不堪言。
王戎的青年时期(大约十五六岁)是跟随其父王浑在任职的官府里度过的。王戎的父亲与阮籍是朋友,两人交往密切,经常互访。可是阮籍每次来王家,往往与王浑谈不上三言两语,便跑到王戎屋里去聊天了。阮籍虽比王戎年长二十多岁,可是他们之间却很谈得来。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了忘年交,彼此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阮籍曾对王浑毫不隐讳地说:“你儿子具有俊逸的风采,豪爽的性格,卓越的见识,许多地方你是赶不上他的。跟你说话,总觉得不如跟阿戎谈得深刻、有趣,因此我喜欢与他交谈。”
成年的王戎个子不高,常常不修边幅,也不拘礼法。但是王戎能言善辩,看问题很深刻、准确,并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看人,更有精辟的识见,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一个人只要让王戎见上一面,便知其本领高下、品德优劣,而且准确率很高,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同时,王戎还特别擅长玄学和清谈,经常与阮籍、嵇康等人一起饮酒会聚,高谈阔论,他们的论题,很受当时士人的欢迎和欣赏。正是由于王戎善于辩名析理,才被人们誉为“竹林七贤”之一。那时,王戎为了赢得威信和名誉,对钱财也表现得不像后来那样看重,那样贪婪无厌。例如,王戎的父亲在凉州刺史任上病逝时,其部下故吏和亲朋好友送给他家的丧礼钱,就有几百万钱,都被王戎一一婉言谢绝了。王戎也因此博得了人们的赞扬,名声远播,成为佳谈。
后来王戎承袭了其父王浑的“贞陵亭侯”的爵位,并先后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光禄勋、吏部尚书、豫州刺史、侍中、光禄大夫、中书令、太子太傅、尚书令和司徒(“三公”之一,负责总理全国政务,地位十分重要)等职,并晋为“建威将军”,加爵“安丰县侯”。王戎之所以能在政局动乱、战火纷飞、风云变幻和社会矛盾尖锐的环境中,与时沉浮,站稳脚跟,并且能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一直爬到总管全国政务的“司徒”高位,是与他善于随机应变,取媚于当权者,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看风使舵、左右逢源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虽然王戎一生也有过几次小小挫折,但结果都一一化解,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了。
鄂尔泰世袭佐领入仕
鄂尔泰(公元1677年—公元1745年),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清朝名臣,满洲镶蓝旗人。高祖父屯泰曾率众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授牛录额真。曾祖父图扪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征战,在攻击明军的大凌河战役中阵亡,授备御世职。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鄂尔泰考中举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鄂尔泰世袭佐领,授三等侍卫。鄂尔泰随从康熙帝玄烨狩猎,奉和作诗,甚合旨意。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升任内务府员外郎。当时,雍亲王胤稹违例托咐鄂尔泰,要他从内务府取出一些外国贡品陈列于亲王府,被他拒绝。雍亲王即帝位后,召鄂尔泰进宫,亲友因他得罪过雍正帝而惴惴不安。雍正帝却和颜悦色地安慰说:“你仅为五品郎官,敢于拒绝皇子,可见执法坚决严明,难能可贵啊!”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鄂尔泰奉诏出任云南乡试考官,随后擢升为江苏布政使。鄂尔泰在官署建造春风亭,礼贤文士,以诗会友,将他们的诗文汇编为《南邦黎献集》。又用府库公使银收购稻谷三万三千四百余石,分别贮存于苏州、松江(治今上海市松江县)、常州三府,以备赈济之用。鄂尔泰还亲临实地,考察太湖水系,拟定疏浚下游吴淞江、白茆河工程方案。
另辟蹊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仕途
做世界上最大买卖的吕不韦
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最会做买卖·也许有人会说,犹太人是个商业民族,最会精打细算;中华民族是个重农轻商的民族,是最不懂经商的。然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生意”就发生在中国。中国商人的气魄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因为成功者要买下的对象不是一宗财产,也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就是吕不韦。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为各自利益考虑订立了和约。为了取得信任,按照当时的习惯,互换国君的亲属作为人质,秦昭襄王就把自己的孙子异人送到了赵国。
异人在赵国做人质,只能任人欺辱。随着秦国大军的逼近,赵孝成王因为屡受秦国欺侮,早就想杀掉异人以泄其愤。
在异人生命危在旦夕时,一个名叫吕不韦的赵国商人却通过认真分析秦国的现实情况后,发现了异人是个“奇货”,而且坚信此“奇货”值得花巨资去“囤积”。因为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是未来的秦国国君,虽然他有二十几个儿子,但是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说,谁能够成为华阳夫人的养子,那么这个人成为秦国国君的可能性就最大。吕不韦为自己发现到异人这样一个“奇货”而兴奋不已。
既然异人是个可供发掘的“奇货”,那么就得说服自己的父亲去投资。于是,他们父子俩有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吕不韦问他父亲:“种地能够得到几倍的利润呢·”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十倍。”吕不韦又问:“如果做珠宝生意能得到几倍的利息呢·”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百倍。”吕不韦最后问道:“如果花钱立一个国君,平定一个国家能获几倍的利润呢·”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那就说也说不完了。”吕不韦趁机对他父亲说:“现在赵国城内有个秦国国君的孙子异人,我仔细分析他的身份,认为只要让他成为秦太子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养子,那么他就一定能够成为秦国未来的国君,您认为这个投资值得吗·”吕不韦的父亲思考了一下说:“值得,我同意你动用家里全部的钱财去做这桩‘生意’。”
尽管异人是个“奇货”,但目前却生死未卜。因此,吕不韦首先想到的是先把这个“奇货”保住。于是,吕不韦花重金买通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赵国的平原君,让他去游说赵王不要杀异人,平原君果然答应了。平原君来到赵王那里说:“秦昭襄王有那么多子孙,秦太子安国君也有二十几个儿子,杀了异人,对安国君、对秦王都不会有什么损害,更何况异人是他们子孙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呢·不如暂且留下他,往后也许还能用得着,有个退路。”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劝说,最终放弃了杀异人的念头。
吕不韦花重金把异人救下来后,就思量着如何把这个“奇货”先“囤积”起来,留等日后大用。要“囤积”就得花钱,吕不韦此时出奇的豪爽。因为此时异人仍然受到赵国派来的士兵看管,行动极其不自由,吕不韦便亲自带着数百两黄金贿赂看管的士兵。这样,士兵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异人由于受到赵国的虐待,生活穷困潦倒,不要说去花天酒地,就是起码的日常生活也捉襟见肘。对于这些,吕不韦当然心知肚明,他便雪中送炭般为处在困境中的异人送去了大量的美食和黄金,以至于异人差点把吕不韦当成再生父母了。吕不韦精心“囤积”着异人这个宝贝,花多少钱也心甘情愿,因为他就是准备用钱来换取异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吕不韦清楚“囤积”异人这样的人,光花费物质金钱还是不够的,必要的时候还得搞些精神投入。因此,吕不韦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宠爱的美姬送给异人,让异人在自己安排好的温柔乡中欲仙欲死。至此,异人对救命恩人吕不韦非常感激,吕不韦“囤积奇货”的目标初步完成。
吕不韦作为商人,他花如此大的金钱和精力来“囤积”异人,目的就是进行政治投机。可是由于这个“奇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早就没有争夺国君的勇气了。因此,吕不韦首先得说服异人,使这个“奇货”能够为自己换来大收益。
吕不韦对异人说:“秦王年纪已长,千秋之后,即位的就是您的父亲安国君,您的父亲一旦即了位,就要立太子,您父亲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又没有亲生儿子,这么一来,您的二十几位兄弟全成了太子的候选。您如果能够好好地孝敬华阳夫人,说不定会立您为太子呢!”
异人听后十分感伤地说:“我现在哪里还敢有这样的念头,如果不死在异国他乡,能够回到秦国去,已经心满意足了。”吕不韦信心十足地对异人说:“我倒有个办法,现在我拿出几千两金子来,派人到秦国去活动,让华阳夫人来接你。到时候,只要你听我的安排,就可以确保你成为秦国国君。”异人听了,简直是喜从天降,哪里还能不同意,连忙给吕不韦跪下.说道:“如果真能这样的话,等我当上秦国国君,那么我将与你共享秦国万里江山。”
异人的话正中吕不韦下怀,因为异人的承诺正是自己“囤积”异人这个“奇货”所希望得到的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