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7300000045

第45章 人物(2)

1951年3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张启所在师奉命担负汉江南岸坚守任务,以掩护部队转移和伤员运送。他鼓舞官兵斗志,圆满完成坚守任务。在撤离阵地时被敌包围,他沉着冷静,灵活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组织指挥部队突破了重围。后调任师宣教科科长以后,他能根据战争特点积极开展政治工作,大大激发了部队士气。归国后,先后任60军180师540团政治委员,18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治委员、60军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时期,他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张启同志在部队68年,一直担任军队政治领导工作,先后五次负伤,受过很多奖励:1948年在晋中战役中,受到师部嘉奖,全营战斗记功;曾获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56年因全团训练工作出色,荣获南京军区先进分子物资奖;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1978年离职以后,仍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模范遵守国家法令,保持军人本色。并且情系故里,不忘家乡,为家乡学校捐赠600余册书刊,资助2万元,回报养育之恩。

2006年5月28日在苏州逝世,享年85岁。

陈烈原名王承烈

陈烈,原名王承烈(1918年3月21日-2004年7月29日),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213旅57团任文书、战士。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汾城地下党的工作、任支部书记、一区区委宣传部长等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曾与地下党员赵秀夫成功地潜入阎区政府,营救出盘道村地下党员曹启立。1944年阎政府“净白阵营”时,他遭搜,虽经严刑拷打,但拒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不讲共产党的组织,保护了党。

全国解放以后,陈立同志先后任汾城县委组织部长、永和县委书记、山西中药研究所总支书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1973年3月调任临汾地直党委副书记、书记(副厅)。

2004年7月29日在临汾去世,享年87岁。

定西工作50年

张守绪(1929年-2004年3月21日),正地级干部。1949年8月随军西进到甘肃。1952年2月,他被组织上安排到甘肃定西县财政科工作,后担任财政科科长。1954年至1958年担任定西县粮食局局长。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66年任定西地区商业局副局长,1966年至1968年任地区贸易公司副经理,1969年至1970年任地区商业局副局长,1971年至1973年任地区财办主任,1974年至1978年先后担任临兆县副书记、书记,1978年9月任定西地委委员。1979年以后,任定西地区地委委员、定西地区行署副专员。甘肃省人大第六、七届代表,主席团成员。

张守绪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一贯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具有较高的革命事业心。他理想信念坚定,有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工作中坚持原则,作风民主,思想正派,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团结同志,处事谨慎稳妥,看问题比较客观实际。

张守绪同志建国以后一直在定西工作,在各个不同时期,担任不同的领导职务,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熟悉经济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他为定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4年3月21日在定西逝世,享年75岁。

“苹果甜,想宋澜”

宋澜(1920年-1995年),原名荀廷澜,襄汾县西中黄村人。1938年入党,193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汾城政卫队指导员、213旅连指导员、汾城地下党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大队政委。1937年7月,任河津县武装部部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任襄陵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侯马市委书记处书记,襄汾县委书记处书记,代理书记、县长等职。

1940年,晋西事变后,由于形势恶化,党的活动经费严重困难,身为县委宣传部长的宋澜同志,主动把家中多年节余的10大石小麦和5大石大麦奉献出来,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他和全家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在任襄陵县委组织部长和副书记期间,宋澜分管干部工作,他任贤用能,不分亲疏,增强团结,保证了党的各项政治任务的完成。

1957年,他在侯马担任市委书记处书记兼汾城公社党委书记时,带领和发动群众,以良陌村为中心,栽培闻名全省的“万亩苹果园”,为汾城人民的富裕打下了经济基础。当地群众感激地说:苹果甜,想宋澜,他领导咱栽了这苹果园”。

宋澜在担任襄汾县县长期间,常年累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生产,使棉花产量大幅度增产。他主持创办的西贾马场和汾城畜牧站,培养出驰名全省的优种马——“襄汾马”,育种站站长高廷珠也成为着名的高级畜牧师,受到中国养马协会的奖励。

宋澜一贯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他为政清廉,生活简朴,艰苦努力,实事求是。经历多次运动,始终立场坚定,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1959年7月,在北膏腴检查工作时,支书李振虎搬了几个西瓜给他吃。吃完后,宋澜同志按价付了瓜钱。李振虎不让给,他说:干部不能多吃多占!”他下乡时,在群众家里吃饭,总及时给粮票和钱。一次在集体单位吃饭,单位领导给他多炒了几个菜,他批评说:我们干部不能特殊化!”侯马市委要开常务会,派小车司机来接他,他说:你先回去,我随后骑自行车去。要不,你明天还得送我。我骑车去,顺便还能看看路边的生产情况。”

1983年他离休后,定居汾成东关,在自家门楼上雕刻着三个大字:清正居”,以此教育子女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永远不占国家和别人的便宜。

1995年在汾城东关病逝,享年75岁,坟地在西中黄南门外路边。

区委书记里大池

里大池(1919年-1944年),襄汾西中黄村人,原汾城县一区区委书记。1939年高小毕业以后,随父到曲沃县当店员。1938年投身革命,1939年参加青年抗日救亡会。1940年夏,调213旅敌工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县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委托西中黄村代售一部分棉花。把持村政权的地主分子,以相同价格把优等棉花出售给关系户,把劣等棉花出售给贫苦群众。大池回村后,据理抗争。区长李雁心查明真相,改选了村长。

晋西事变以后,汾城县长岳维藩出示布告,维护流通券在汾城地区继续使用。大池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张贴,使得流通券在汾城地区继续使用,减少了人民的损失。

1941年冬,盘道行政村村长、地下党员曹启立,因张桂轩告密,被阎军县政府以“叛八”嫌疑扣至西山清风崖施以苦刑,强逼招供。在此危急关口,大池四处奔走,积极营救,通过打入阎县府司法科的共产党员赵秀夫的关照,使曹得以获释。

1942年8月,大池任汾城一区区委书记,同时打入敌工团搞灰色武装,任西中黄村村副。该村村副恶霸地主张XX,支持有权势的富户不纳粮、不支差、不服兵役,加重贫苦农民的负担,大池针锋相对地提出:纳粮、支差、服兵役为“铁杆差”,人人有份。在群众地支持下,他的意见得以实现。1943年冬,大池从洪赵支队学习返回以后,任政治交通员。1943年冬,调外地工作。1944年春,因病回家。地主张某某向日军告密,4月10日被日伪军秦庆之部逮捕。11日早,惨遭杀害。年仅25岁。

八次立功受奖的战斗英雄

张三九(1908年4月-1961年),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原野战军(陈赓部)11旅32团任战士、班长。1952年1月在14军40师119团辎重连任副连长;1952年6月在云南大理军分区大理县任武装部部长;1953年7月,在云南军区转业支队任学员。1961年逝世,享年54岁。

在解放战争中,张三九同志参加战斗30余次,共立功受奖8次。1947年农历正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授予模范工作者(陈赓签发);1948年农历正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授予战斗英雄奖,奖章一枚,奖状一张(陈赓签发);1948年2月,被授予模范工作者奖,奖章一枚,奖状一张;1948年12月徐州会战中被授模范工作者;1949年9月,在步兵40师渡江战役中,被授予三等模范(师长刘峰签发);1950年在南进战斗中,立大功一次(陈赓签发);1950年4月在40师司令部解放战争评选中,被评立大功一次(师长刘峰签发);1951年4月,在云南军区援藏修路中,立大功一次。

抗日勇士赵思禄

赵思禄(1915年-1972年),西中黄村村民。1939年正月初七,日寇将西中黄村包围,用大炮向村内轰击,进村后烧杀掳掠,见人就杀,共枪杀27人。当时,赵思禄等10余人,到西门窑躲避炮弹。日寇在西门窑外杀死村民10人,将未杀的张来栓、赵思禄、宋二小三人拉到城坡下,先将张来栓跪下枪杀,其他二人不跪。赵思禄心想:不能这样死了,要与鬼子拼命!”他猛然把鬼子摔倒在地,夺枪在手,狠打鬼子腿部,使敌人不能站起。他二人趁机逃跑。城上敌人举枪射击,二人顺巷东逃,敌连发数枪未中,二人脱险逃生。

不接待日寇的村长

张徽猷(生卒不详),乳名叫小孩。家景贫穷,性格倔强。对日寇恨之入骨,对抗日非常拥护。1939年,群众选他当了村长。日寇多次来村,他拒不招待。日寇恼羞成怒,于8月的一天,率10余名鬼子和翻译官,奔向小孩家的院子,企图烧掉房子,抓走人,带到汾城问罪。幸有人给小孩报信,小孩逃跑避过了大难,日寇只烧掉了房子。

日寇走后,小孩看着被烧掉的房子,坚定地说:烧了我的房子我也不支应日寇!坚决不当亡国奴。”

(第二节)导干部

一、县团级(包括副职)以上领导干部(一)离任部分:

(一)离任部分:

原新绛、万荣县委书记梁合水

梁合水,学名梁趫,1931年10月出生于西中黄村。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汾城县委办公室干事、四区区委副书记。1949年5月任汾城县远征支前队秘书,随军参加解放西北战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建国后历任四区区委宣传委员、四区区委副书记。1954年任襄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1958年任侯马市委副秘书长兼侯马报主编。1964年任石楼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65年任夏县县委副书记,1970年任夏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75年任新绛县委书记,1980年任万荣县委书记。1985年起任运城地区农校党委书记、康杰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离修。现仍任运城农学院离退修教工党支部书记、老龄委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梁合水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参加工作60余年来,从区委到县委,从平川到山区,从机关到学校,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头脑清醒,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他作风朴实,廉洁奉公,和群众同甘共苦,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1977年冬,他在新绛县担任县委书记时,领导新绛人民修筑了一条长达63公里的拦洪大坝,使县城和汾河两岸36个村庄4万多亩农田不再遭受汾水泛滥之害。迄今30多年来,这条防洪堤坝经受了多次汾河洪水考验,沿河村庄和农田作物均安然无恙。迄今,汾河两岸人民都念念不忘梁合水书记,称赞他为新绛人民办了一件造福后代的大好事。赠送他的条幅上写着:筑坝汾河斗水荒,至今草木感恩长;丰碑一块绛州立,金字煌煌写老梁”。

为了提高全县粮食产量,他又动脑筋,搞科学种田,推广玉米移栽新技术,1978年移栽10万亩,使全县粮食总产翻了一番。运城地委在新绛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在万荣县搞棉花薄膜覆盖十万亩,使全县棉花产量大增,引来全区县、乡、队三级干部参观,新疆来了取经团。他的求真务实精神,深受广大干部称赞。

梁合水同志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写作功底。青年时期就写出《由“吃派饭”想到的》、《关于“不听话”的问题》、《算账的工作方法》等新闻文章,在《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后,颇有影响。离修后又笔耕不辍,连续写出并出版了《桑榆丹霞》、《桑榆情怀》与《桑榆回眸》三部着作。书中《择友而交》等文,被选入《中国现代教子经典》等书中。

梁合水同志与妻子李彦,很注重对子女、孙辈的教育,不仅从生活上关怀,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对子女要求严格,绝不溺爱。而且言传身教,作出榜样。如今,六个子女都长大成人,都是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孙辈中有的大学毕业,走上重要岗位;有的正在上大学,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梁姓家族一代更胜一代。

原浮山县委书记张育德

张育德,1930年8月生于西中黄村。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入党,历任曲沃县委组织部干事、科长;1958年任侯马市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1968年调任曲沃县生产组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调任临汾地区农业大学校长、书记;1974年任临汾地区农业局局长;1977年调任浮山县委书记;1984年调任侯马市委顾问、原河南新乡县与侯马市市场协调委员会主任。1993年离休。现住侯马。

享受副军级待遇的梁起

梁起,1930年腊月23日出生于西中黄村。1945年8月1日入伍。在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四分区医院工作(即二野的前身)。曾任卫生员、班长、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院部主任等职。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小组长、支委、支书、部党委委员、院党委委员等职。

入伍后曾参加平汉战役,鲁南战役,挺进大别山,突破长江天险,后随军到大西南剿匪等。战争及和平年代曾立三等功四次,当选劳模一次。不同时期,曾发表医学专业论文40余篇。1955年全军授军衔时,曾被授上尉;1961年晋升为大尉。同时授“独立功勋荣誉章”(行政15级),后改为文职职称为技术5级。

战争结束以后,曾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高级医师研究班,前后共8年,主要从事医学研究,介入放射学CT颅脑战伤等治疗。曾从事中医药研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医治。曾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方面课题。技术职称为主任医师、教授,技术5级(正师职),工资为副军级待遇。因公负伤多次,残级为8级。

同类推荐
  • 不能跳舞就弹琴吧

    不能跳舞就弹琴吧

    本书精选包利民历年在报刊发表文章中转载率最高的精品,许多文章都被《读者》、《青年文摘》评为最受读者喜欢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没有单纯的说教,都是动人的故事,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收集那些让人感动感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和希望,或给人以全新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 羽毛落水的声音:原野散文

    羽毛落水的声音:原野散文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父亲》、《风》、《何其荣贵》、《我等过你》、《一行字》、《乡下女人》、《行走的风景》等六十余篇散文。
  • 满脸苍蝇

    满脸苍蝇

    本书内容包括:美女论、怀念苍蝇、狗论、猪论和牛论、不听老鸟言、歪论师友、幽默不起来的故事、诡辩性幽默等。
  • 马可·波罗游记(经典世界名著)

    马可·波罗游记(经典世界名著)

    马可·波罗(1254—1324年)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家庭经商。17岁时,年轻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可罗·马可和叔父马飞阿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穿越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全境,横跨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喀什、于田、罗布泊、玉门。历时三年半,不畏艰辛,终于来到他们梦想中神秘的东方古国。
  •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便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中挑选出他最喜欢最得意的诗篇,经过再体验和再创作,译成洗净铅华的,清新、自然、隽永的散文诗,陆续结集奉献给全世界的读者:《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本书从这些诗集中精选了最脍炙人口的篇目,是泰戈尔抒情诗的集粹。
热门推荐
  • 泥魂武帝

    泥魂武帝

    须知泥人也有土性,且看一块泥巴如何逆天。
  • 邪皇无悔

    邪皇无悔

    某极品处男,一不小心重生了,重生之后被传闻中的修真界第一高手,九劫散仙邪神李白云收为徒弟。。经历了无数曲折的情节,霸道的从最低层踏上了至高无上的王座,从此走上了一条不折不扣的邪皇之路。。
  • 无限苦修

    无限苦修

    我穿梭于各个世界之间。在古战场中肆意驰骋,在武侠世界中快意恩仇……我见识过机械文明,金属生命!也见识过元素精髓,真知奥术!更见识过妖魔鬼怪,神灵仙佛!…………以前我听人说,如果刀快的话,血从伤口喷出来的时候像风声一样,很好听。想不到第一次听到的,是自己流的血。——————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关注,谢谢!
  • 倚剑枕琴录

    倚剑枕琴录

    元朝末年,朝廷暴政,任用贪官,放纵酷吏。各级官员卖官鬻爵,朘民膏血,强税重赋,重劳恶役。杀鸡取卵,一年强征百姓三十年税赋,以致史云:千里无鸡鸣,饿殍遍于野。应用严刑苛罚,犯罪之人若不以金银财帛相送,轻者伤残,重则按白莲教党徒处斩。一人为救百姓水火,揭竿而起,加入了以反元复汉为宗旨的白莲教......
  • 天之泯灭

    天之泯灭

    血染江山之后,伫立人间之巅,睥睨天下。没有了狼烟烽火的喧嚣,却多了不忍回眸的苍凉,只能煮酒醉笑,千杯难销。人说,心中的无悲无喜是最高的境界,可这何尝不也是最痛的凄凉?纵然一代天雄,也是难逃人生……我没有说过我有什么拯救人间的大义,也没有说过我是英雄,可是,我会去做。我有我要做的,我明白我要做的,凭心而做,足矣。这片土地,已经有太长的时间,陷于人心的黑暗。我要做的,就是还这人世间,一片清明……(群号181393860,欢迎到访)
  • 极品萧遥

    极品萧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从大山里走出,怀着不治的绝症,冒着重重的杀机,寻找自己的身世,物欲横流的都市里,流传着他无尽的传说,他,叫萧遥!
  • 吞妖

    吞妖

    人道沉沦,群妖并起,一个吊儿郎当的大学生带着一个绝色美女踏上了除妖之路··
  • 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杂文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电视、网络、报刊传播媒体填满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越来越少,而读书、读优秀的作品、读名家的经典作品,是青少年成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读书作为一种更主动、更理想、更有利于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而获得知识的方式,都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 墓藏

    墓藏

    王爷府价值千万金的地下金库和殉葬品无数的地下陵墓,因为打造和埋葬得十分隐蔽和诡秘。盗挖者经过无数次的寻找和盗挖,虽然有图案玉璧和线索遗书指引。但是,都没有逃脱那层层的暗道机关和凶险的杀人利器的摧残和毁灭。还有那雨血腥风,刀光剑影,枪炮轰鸣的拼杀……
  • 飞扬:第十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飞扬:第十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本A卷

    从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每年新概念周边的图书都是家长和学生争相购买的对象。作文作为高考语文占分最多的主观题,无疑是想取得好成绩的考生们不能忽视的部分。新概念作文提倡的真情实感和创造性想象力,就是强调文学的本质。质朴的文学写作是纯粹的,是你内心的情感冲动推动你去写,是写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文学干将都以一手漂亮作文名利双收,有的更以高分作文金榜题名,登上大学殿堂。本书主要收录第十届新概念获奖者获奖作品外的作品,内容以青春叙事小说为主,夹杂一些能触动人心的情感随笔、散文,积极向上,表达着新概念获奖者他们自己的情绪和感觉。独立故事,奇特构思。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