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后襄汾县电影队不时来村演出,并配置幻灯机进行政治时事宣传。每次来村都在下午时分用高音喇叭宣传,人们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生产队为使群众看好电影提前下工,太阳落山后人们陆续到场等候演出,情绪高涨。1958年汾城电影队成立,逐年定期多次来村巡回放映,为村民提供更多观看机会,极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1974年,村集体购回一台电影放映机,指派专人管理,隔三差五演放,逢年过节从不间断。1976年,原汾城电影队人员马长命购回一台16毫米新放映机,并在放映站租片,为村内放映。后村里人有过红白喜事、生日祝寿、建房乔迁者,大多都邀请放映祝贺。上世纪后期,由于电视机普及入户,电影受到巨大冲击,放映次数大幅减少,几乎淘汰,仅在年节中才偶尔出现。
(第五节)民俗风情
(第一节)事活动
西中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勤劳淳朴的村乡人更有着丰富多彩,浓郁多趣的节日风情,给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喜悦,使人们有机会来表达自己感情和进行思想交流。
一、春节
春节为旧历年一岁之首,是村人一年中时间最长,精神最愉快、生活最富有的传统节日。过去为过好这一节日,自年末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为精神和物质上做好过节准备忙活开了。二十三这天又是祭灶日,亦称小年,从这天起直至新年正月初一是灶神爷升天和返回人间的时候。传说灶神爷是天上玉帝派往人间监察是非功过的使者,人们为了灶神爷上天能多言好事,便买回糖瓜回家奉祀,旨在庇护来年全家平安幸福。过了这天年节气氛便一天浓似一天了,这期间家家都要预备年货,到集市购买香烛纸表烟花爆竹年画春联之类的东西,除垢尘、掰柏叶、织新衣、蒸馍炖菜。三十更为忙碌,打扫院子,张贴年画对联,贴神纸,摆旺火,包年饺和备酒备肉,有的家还有整夜不眠熬更守岁的习惯。初一伊始,家家都起得很早,人们穿上新年衣装在院内放炮燃火,摆上供品烧香降表敬献神灵,处处洋溢着一种祥和欢乐的年节气氛,而后一家人煮饺子吃,围看电视唠叨家常,欢度一年中最美好的这一时光,过去村人有个旧习俗,包年饺时要在里边放一枚硬币,如果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一年要走好运不缺钱花,是最有福气的人,从而用来表达人们祈盼幸福的美好愿望。饭后村人要走街串巷相互寒暄问候,少男少女给街坊长辈拜年,长辈馈赠儿童压岁钱。过去村人早就有“二十三爷上天,二十四织新衣,二十五扫垢土,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掰柏叶,二十八贴灶爷,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多消贴,拿着笤帚扫院些(去),晚上除夕包年饺,初一迎神过新节”之说。正月初二人们照常起得很早,按旧俗到井上往回挑水,意为添福添财。这一天又是敬老日,村人开始出村走亲戚,新婚夫妻还要拿上节日礼品去到两家亲戚家拜年,之后多天大多是访亲拜友,七日拜姑八日拜姨,因此有七大姑八大姨之说。初五俗称破五,村人把烧后的柏叶灰土扫洒于院子周围,预示一家安安稳稳。另外春节期间,村内白天闹社火办热闹,晚上唱家戏演电影,这种欢乐气氛要一直延续到元宵节。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古时称上元节,也称灯节。
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千百年来在民间盛行不衰,过去每到这一节日,家家都要炸油糕、煮元宵,将自己所制花灯张挂于大门街巷供村人观赏。元宵节期间花灯一般陈设三天(即正月十四到十六),此间白天村人搞社火表演,晚上到各巷观灯看火尽情游玩。“十五十六百活不做,吃了好的还要游够”是村人习说对节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思想束缚,村民认为正月十五是诸神聚全到人间相会的日期,因而有挽带子,转案子和拉茅姑神的旧习俗。挽带子是用三个寡妇的六条腿带,让留头女子结扣成圈问卜,大圈表示大吉,小圈次之,圈挽不成者预示一年事情不顺。转案子是将灯盏放于面案下让人跪着转动以求心卜灵应。拉茅姑神是预先用箅圪叉、擀面杖和饭勺绑成人形穿上小孩衣服,并在勺子上贴上用纸画的人面相,自制成茅姑神样,让一小女孩背回放于面案,让卜卦人抓住预测一年愿望,拉茅姑神磕头则表示个人愿望来年能够实现,否则适得其反。
旧社会,村内有几处庙宇,一些新婚媳妇和久婚不育的妇女这一天都要到庙内焚香磕头,祈求菩萨娘娘能赐予子嗣,然后偷回庙内泥娃,以求怀孕。
三、清明节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起源于纪念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堆的故事。相传介子堆在跟随重耳流亡时曾“割股奉君”,后重耳即位,在赏赐功臣时忘其功臣介子堆,介子堆携母隐于绵山,晋文公寻访绵山,介子堆不出,重耳便命人放火烧山逼介逃出,然介宁死不仕,与其母一起烧死于绵山树下。为纪念介子堆,重耳令从破焚之日禁火三天。故方有今日“寒食节”之说,后相沿成俗。清明节便作为人们祭祀先祖的节日,并在清明前两三天上坟纪念。过去有前三连三的上坟说法,在祭祀时,远在他乡异地亲人都要回家祭祖,以表示对已故亲人深切怀念之情。如亡者不过百日可在下午祭祀,亡者超过百日者后辈人可披孝在清明节提前择日祭奠,祭祀人要带上上坟用的食馔菜肴香表炮烛水酒冥钱,到坟前磕头烧纸化箔敬献,焚香敬表鸣炮,并于坟头添土压纸,祀祭完后回家在神位前敬献,清明那天再由家庭主妇将亲戚烧纸拿来的纸币烧化于门前巷边,并用小碗盛水和小米倒于上面。如亡者死于外地尸首未搬回,可按其方位在十字路口祭祀,并送纸化箔以示怀念。
四、端午节
采艾叶桃条柳枝悬于门上,意为避邪。妇女们要缝织内装草药的香包,用雄黄酒泡过的五色线绳系在儿童的胸襟之上,以避五毒。现在的端午节也是未婚男女定亲后相互沟通了解的大好契机,男青年带上礼品要到女家参拜未来岳父岳母,然后再接回未过门的媳妇。男家公婆给未来媳妇赠送礼金衣物,并以丰盛午宴相待。
五、中秋节
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与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一起构成家乡一年的五大节日。它来源于我国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到北宋时才将这一节日定为八月十五。又相传那时村内住有鞑子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残酷统治,人们纷纷起来反抗异族,由各村秘密组织,并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杀哒子的行动方案夹在月饼之间,以赠送月饼为名相互传报,至日便以宴请鞑子为名,将其灌醉杀死。为了庆祝这一举动,人们便用吃月饼的方式来纪念这一节日并沿袭至今。这一天家家还要备酒备菜,买回瓜果吃团圆饭,未婚夫妻同端午节一样来往于双方家庭间互相送礼拜望。晚上明月东升,家家用供桌陈设瓜果月饼敬献月爷,全家饮酒赋诗赏月欢度这一节日。月饼是庆贺节日的一道主要食品,村人称之为烤馍,多出自于村人之手,自做自烧,内馅用鸡蛋糖油和料。现在市场上虽有销售质量上乘月饼,但因价格贵,村人只买少量用来在亲朋间互相交际。
中秋节也是团圆节,过去出远门在外不能归家者,常常思念家中亲人,所以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词写照。现在社会通讯发达,无论游子远在天涯海角,都能用手机电话沟通联系,诉说思念之情。
除以上这些节日外,另外还有一些古老传统节日,简述如下:
游城节,清嘉庆年间,为庆典村子砖城建成后每年正月十六,村人都要环城游览一周,并以锣鼓助兴,后相沿成俗,今已不存。
添仓:农历正月二十,仓内放油糕祀献仓神。
七夕节:在七月初七,祭牛郎织女之日,反映村人自由恋爱精神向往。妇女们用精制面粉烧烤成形状各异面果戴在儿童脖子上,意在祈祷被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能晚间相会。
秋祀节:亦称鬼节、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辈携带纸馍到亲戚家祭祀亲人,谓之烧纸。此举用在秋季,故称秋祀节。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现国家把这天定为老年节,鼓励村人重振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之风。
冬祀节:十初初一为冬祀节,风俗习惯同七月十五秋祀节大致相同。这天又称下元节。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冬至日,村人多有吃油粉饭的习惯,过去有请老师和祭孔圣人烧香敬神之旧俗。
腊八:在腊月初八日,家家都要喝腊八粥,即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日,传说灶神这天上天陈报人间善恶,人们用糖瓜烧饼等祭献送行,希望神上天多言人间好事。
解放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又新增了一些节日,大多用阳历日期纪念。
元旦:公历元月一日,村集体和学校单位张贴对联,村民吃饺子以示庆祝,公制人员有假期。
妇女节:三月八日,用以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旨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植树节:三月十二日,村民搞绿化植树活动。
国际劳动节:五月一日,国家公职人员放假庆贺这一节日。中国青年节:五月四日,为青年庆祝节日。
六一儿童节:学生放假搞文体表演,学校表彰优秀师生。建党节: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过组织生活。
教师节:九月十日,村内干部慰问老师,倡导社会尊师重教。
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纪念日,村委、学校等集体单位于大门前张贴对联,悬挂彩旗,国家公职人员和教师放假,以示纪念。
以上新设节日其纪念方式和庆贺内容各不相同,以国庆、元旦最为隆重,展示新时代家乡生活风貌和家乡建设日新月异发展的新趋向。
(第二节)辰寿诞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在生辰寿诞习俗中由于受其影响,村人有一整套程式化的模式,构成了内容丰富、鲜明别致的特点。
一、满月
旧社会男女婚后或长期不孕的家庭妇女,大多要到娘娘庙求子,认为生儿育女全靠神灵恩赐。妇女怀孕后多注意身体,不再干重活,要多吃营养食品来保健身体,诸如肉蛋、蔬菜,但忌吃兔肉因民俗讲吃兔生豁嘴婴儿。孕妇坐月,过去大多由接生婆接产,既不卫生又不科学,现在多在医院生产,以保母子安全。产后,产妇住房门帘上要别一红布条,以警示外人不要冒然入宅。坐月后由娘家母亲来家伺候,照顾饮食起居,三天后婆家烙喜饼切成三角形分送给主要亲戚家报喜,亲戚陆续来看望产妇婴儿,并送来鸡蛋挂面红糖之类营养补品,俗称“眊月子”。
婴儿出生一月后为满月,一般家庭都要过满月庆贺,操办酒席招待亲友,亲友邻里也以礼相贺。在诸人送礼中,女家娘家礼最重,除圆馍大小喜饼外还要置办小儿棉衣、单衣数身,鞋帽数对,并配有小碗小勺长命锁和玩具等,另上礼金少则五百多则不等。举行隆重的献神仪式烧香鸣炮行礼,院壁张贴喜字,门外张贴红联,礼毕由一儿女齐全的人,男抱男孩,女抱女孩手执燃香,在村内大街行转一圈,返回途中遇到第一人要给孩子起名,以求托付美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展生日庆典日渐趋涨,20世纪60年代,全家和内亲吃顿包子即可,娘家只拿小孩衣料。现在要设席摆桌,桌餐丰富,所送礼金成倍增多,相互攀比之风日盛。
二、生日
小孩出生一年为一周岁,谓之生日。介时男家要设宴请客庆贺,一般家庭都在几十桌上,也有些家庭光景不好者勉强为之。这几年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亲朋礼金逐年加码,娘家礼金比满月时还要高,衣物增多,另还有小自行车,坐篷车之类玩具,礼金一般比满月要多出一倍。男家设宴相待,还要增设音响,摄像等内容,如头胎生女孩二胎是男孩者,还要重新庆典大办,以后零散生日家中略备酒席本家庆典即可。
三、十二
1980年后,村内新增添了孩子过“十二”的新风时尚,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家庭孩子少了,父母对孩子要感情投资以示庆贺;二是十二岁孩子正在校读书,孩子们想通过十二加深友谊;三是大人之间相互攀比,逼于形势不过一下脸不光彩,因而成了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
现时孩子们过12岁生日,其热闹隆重不亚于过生日满月,亲戚家照礼不误,女方娘家上礼同过生日满月一样要大笔破费钱财,同龄孩子也以文具之类礼品相送,一起吃蛋糕来庆祝这一天。
四、祝寿
寿是形容年龄大小之尊称,过去百岁老人为上寿,80岁以上为中寿,60岁以上为下寿,因而祝寿年龄要在60岁以上。一般在家道殷实情况下,由儿子出资张罗操办,亲朋送烟酒礼金祝贺。祝寿多在寿星诞辰庆典,也有根据实际情况推前挪后,由晚辈发请帖或上门告知。过去祝寿前一天要布置寿堂,现在是当日在院北房檐下正中搭一幛子,正面壁上贴一寿字,前摆寿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面水果等食品,大门外和堂前悬挂寿联,主家午席宴请亲朋。近年来子孙开始行叩拜大礼,女婿要献上礼金摆上礼桌供人观赏,礼物有寿桃寿衣寿鞋衣料等,富丽堂皇,象征有延寿寓意。寿星邀请同龄相仿至亲好友列坐陪寿,拜寿时开始鸣炮,依序先敬献南极寿星,天地诸神灵及祖宗,然后按亲属长幼顺序叩头。寿宴开始,席间宾客向寿星敬酒,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晚上过寿家还要答谢执事账房帮忙之人,以酒宴待之,许多家还要摄像录音,记录刻光碟,晚上回放,以作纪念。
总之,各种生辰寿诞,过去富家争名夸盛,贫家勉强为之,这些礼仪多有封建礼教迷信色彩,铺张浪费奢侈之嫌,应去其糟粕,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但愿人们能够从中获得警训和教益。
(第三节)嫁丧葬
一、婚嫁
分旧时婚嫁和现在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