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西斯统治者,已于6月22日进攻苏联,此种背信弃义的侵略暴行,不仅是反对苏联的,而且是反对一切民族之自由独立的;苏联抵抗法西斯的神圣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的,而且是保卫一切正在进行反对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之国家与民族的。
目前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国际法西斯而斗争,为着保卫苏联、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在目前阶段上须集中于反对法西斯奴役,而非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任务是:
(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法西斯日本强盗出中国,即用此以援助苏联。
(二)对于大资产阶级中反动分子的任何反苏反共活动,必须坚决的反抗之。
(三)在外交上与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士联合,反对共同的敌人。
6月29日,报纸发表社论,谴责德国法西斯野蛮入侵苏联的罪行,表示我们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坚定地进行了3年民族战争的中国人民,毫不迟疑地无限同情伟大的苏联。我们深信为正义、为自由、为社会主义而战的苏联,必然能完全粉碎纳粹德国的狂妄冒险,胜利是苏联的。
从此,决定人类命运的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我们报纸为发展与扩大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为打败德国、打败日本、打败意大利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持续的深入的宣传。反法西斯战争,把中国人民同苏联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分担着抗击日寇与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任。
(第五节)人文荟萃源远流长
《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提出的努力方向之一是“本报愿做文化粮食供应站,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将全华北文化战士巩固地团结起来,为开展敌后文化运动而与敌寇们斗争到底”。
任重而道远。在党的领导和扶植下,报社以切实的工作,贯彻党的新闻、文化政策,逐步迈向这个目标。
一、华北敌后解放区的新闻总汇
北方局向报社明确提出,要从政治上和人力上帮助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报。为此,编委会尽量向各地提供有关形势、政策和重大工作的评论和文章,尽可能互通情况,把报社的宣传方针和报道计划供给晋冀鲁豫各报参考。
编发宣传提纲
从1940年开始,报社利用掌握大量材料的优势,以编委会名义,编发有关重大事件和政策问题的宣传纲领,供各地党报和宣传教育部门就当前重大政策和时事,进行统一的、深入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
1940年,为纪念抗战三周年发了“七·七”纪念宣传提纲,内容包括五部分:抗战三周年的基本总结、敌后抗战三周年的基本收获、当前投降妥协严重危机、敌寇对全华北的疯狂“扫荡”、全华北军民当前的任务(以后每年都按时发出这种宣传大纲)。
9月9日发表的《“九·一八”九周年宣传大纲》,内容分为艰苦奋斗的九年、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庆祝冀太联办的成立、庆祝生产展览会的开幕等四部分。
12月9日的《声讨日寇烧杀暴行的宣传提纲》,内容有三部分:敌寇在华北各地的烧杀暴行、我们对敌寇烧杀暴行应有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声讨日寇暴行。
12月21日的《新年宣传提纲》,提出新年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欢送1940年;迎接1941年;新的一年里我们的战斗任务并且介绍几种宣传方式(以后每逢新年都编发这种宣传大纲)。
1941年5月17日的《抵制仇货宣传大纲》,内容分为什么叫仇货、我们为什么要抵制仇货、抵制仇货的四个办法。
1941年9月15日的《推销生产建设公债宣传大纲》,内容分四部分:什么叫生产建设公债、为什么要发行生产建设公债、购买生产建设公债是否靠得住、如何推销生产建设公债。
12月1日的《粉碎敌人“治安强化运动”宣传大纲》,内容分为“治安强化运动”是什么、第三期“治安强化运动”中敌寇玩弄什么新把戏、如何粉碎“治安强化运动”等。
12月15日的《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宣传动员大纲》,内容分四部分:什么是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为什么要召开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中国青年反法西斯大会与华北青年有什么关系、华北青年迎接这个大会的任务。
所有这些宣传提纲,就当前的形势或某一项运动,明确解释它“是什么”,又“为什么”,提纲中引用大量的材料说明进行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对于这项工作应有怎样的认识,激发群众积极参加这项工作自觉性;并指明当前的斗争任务,指出完成任务的办法。这种宣传大纲,为完成党提出的任务、执行党的政策、提高思想认识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种很有效的、受欢迎的方法。因而,这个方法一直坚持到《新华日报·华北版》终刊。编发这种宣传提纲,编辑委员会都要经过详细地认真地讨论,既要研究形势、任务与政策,又要了解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可行性。
打破敌人封锁的新闻台
报社电务科在何云同志精心培育和电台同志们发奋图强、勤学苦练、悉心钻研、不断创新的长期努力下,逐渐发展成为华北敌后唯一强大的新闻台。由几个电务人员增加到30多人,大多数是收、译、发的全面手,他们能收中文,也能收外文的电讯。从仅仅能收到延安新华社、重庆中央社、北平伪中华社的电讯,扩大到能收到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打通了来自全世界、全国的无线电路,打破了中央社的垄断和封锁。报上的国际新闻比起经中央社转发的能快两天,为报社提供了大量中外电讯和丰富的国际资料。报纸选用之后,编印《每日电讯》,提供给领导机关和兄弟报刊。到1941年,电务科已拥有中文、英文两个收报台,一个发报台和联络台。自从建立了联络台之后,同延安新华社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晋绥、山东、冀鲁豫、冀热辽、胶东、太岳取得了密切联系。电务科承担了播发中共中央北方局通过报纸发表的社论和重要文章的工作任务。虽然敌人地面上的封锁日益严密,却隔绝不了报社电务科发出的红色电波。电讯器材是军用品,全靠从敌占区采购。为了避免一时供应不上,在科长张芝荪带头钻研下,自造水电池。没有任何仪器,全凭反复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找到了各种制剂的比例,能够产出合乎要求的电流、电压,用得上了水电池,保证了工作不致中断。
1939年10月19日,经北方局决定,所有华北战报和新闻均用“华北新华社”电头播发于延安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当时,并没有成立新华社,只是由报社编辑科负责编写新闻。1941年初,才正式成立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但并无独立机构,总分社社长由何云同志兼任,陈克寒、林火任正副总编辑,编辑工作由电讯科负责,收发报仍由电务科统一安排。
报社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务人员,《新华日报·华北版》终刊后,他们成为《新华日报·太行版》电台的骨干。抗日战争胜利及至全面内战爆发,党中央撤离延安,以这些电务人员为骨干,保证了接替延安新华总社发布电讯的业务。陕甘宁广播电台的声音从未间断过,而是播向全国,播向世界。这就是因为太行山上已经在短期内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广播台。在1947年7月30日陕北停止播音的当天,就主动担负起这继续播音的光荣任务。报社的老电务员张连德、郭高松等同志,都是建台的骨于。
通讯网遍及全区
在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报社的通讯网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41年9月,通讯员已有720多人,特约记者20多人,散布在太行、太岳、冀西、豫北,在冀中、冀南、冀鲁豫、晋察冀、山东等地,聘请了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组成了报纸地方新闻的基本队伍,并且为报社培养了后备力量,不断选拔优秀的通讯员到编辑部参加工作。
为了提高通讯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在敌后交通困难的条件下,报社每年举行一次全区通讯员的活动。1940年4月,召开了通讯员座谈会。194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区通讯员代表大会。每次会议,结合实际,着眼于提高通讯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学习掌握政策,明确与培育写稿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在业务上解决一两个问题,研究写作,切磋业务,交流经验,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和报道思想。通讯网的发展和健全,使报纸的地方新闻稿源旺盛。通讯网是报纸密切联系群众的血管,通讯员是实现群众办报的带头人。
帮助地方报纸与支援各区党报
1939年3月15日,报社总编辑何云发表了《战时新闻工作提纲》,供办报的同志展开讨论。提纲列出战时新闻工作的特殊环境、战时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上述任务的工作方针,战时新闻工作的工作方式,党的高级领导机关的报纸与地方党的机关报不同的编辑方针,报纸的印刷、发行、通讯、读报等工作以及敌后新闻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组织与生活的军事化。这个提纲推动了各地党报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1939年4月3日,报纸发表社论《热情的期待-向晋东南全体同业进一言》,讲到晋东南的新闻工作已经取得显着的成绩,已有报纸近60种。社论论述了敌后新闻事业必须服从于指导战争、反映战争的政治目的,也是报界同人不可推诿的神圣职责,期望全体新闻工作者加紧团结,更加合理地分工,以集体的力量克服人力上、物质上、技术上的困难,及时交流与总结敌后办报经验。
1940年4月1日,报社发起举行地方报纸座谈会,会上讨论了敌后办报的特点。报社以通讯联络科的名义,向座谈会提出改进地方报纸的10点意见。会上,以地方报纸的地方化、大众化、通俗化为中心,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见1940年4月5日报纸第一版)。
北方局按照华北各根据地不同的情况,要求从《新华日报·华北版》派出干部和技术工人,支援各区的党报。有的同志,进进出出报社多次,先后被派往太南、冀鲁豫、冀南、太岳等区办报。主持《新华日报·战时太南版》、《太岳版》工作,创办《太岳日报》、《卫河日报》的有刘祖春、高戈、魏奉璋、魏克明、王佩琳、张谔、王剑萍等同志。被派往山东的有贾霁、白汝瑷同志。曾担任《新华日报·太南版》负责工作的陈沂同志,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曾回忆说:“《新华日报·华北版》撒下的种子,已经在华北各地开花结果了。从太行山到河北平原的冀南、冀鲁豫,再到山东,更不用说太南太岳的报纸,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哪一个不是小《新华日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央一级的党报的干部中,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以出自《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干部为最多。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祖国的心脏北京到东北、西南边陲以至西藏,都有《新华日报·华北版》培养出来的同志,成为那里党报、电台、通讯社、印刷出版业的骨干,并且多数同志带去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培养出更多的干部。
二、出版发行事业的中心大量出版理论书刊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印刷工厂,除印报外尚有余力,在深山中还有3个后备工厂。1939年,曾出版了一部分急需的书刊《论持久战》、《论新阶段》6万多册。1939年冬,北方局决定将从长治北迁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并入报社。以前,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抗日小学的课本《战时读本》、《近代史讲话》、春节年画和各种宣传品,编印期刊《抗战生活》。但限于条件,只能木刻水印和石印,印数有限。并入报社后,既充实了报社的编辑力量,也加强了对出版工作的领导。1940年,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书刊编辑、出版能力大大提高。报社增设丛书编辑部,以华北新华书店名义,有计划地发行书刊。第一本是《新民主主义论》。那一年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读物,如《马恩通讯选集》、《两个策略》、《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三年抗战与八路军》、《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选集》、《政治经济学》、《社会进化史》、《斯大林选集》(第一卷)、《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前线》、《解放》以及建军急需的《步兵战斗条令》。全年出书45万册,印刷传单和布告50万份。1941年1月1日,北方局决定,为了适应业务的发展,正式成立华北新华书店,杜毓沄、王显周同志任正副总经理,在建制上仍属于报社。到1943年9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停刊以后,《新华日报·太行版》和华北新华书店才成为两个单位。从1941年到1943年9月,出版的书籍有《毛泽东论文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风文件32种、《列宁主义问题》、《共产党宣言》、《斯大林选集》(二、三、四卷),增加了通俗读物和小学教材。通俗读物中享有盛誉的《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同志写的,1943年5月脱稿,7月,彭德怀同志阅后称道说:“像这种从群众中调查研究写出来的通俗读物还不多。”9月出版,一再加印。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的第一个成果,为通俗文艺作品树立了楷模。
为敌占区出的《中国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