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是一位出生在瑞典的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他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黄色炸药和设立诺贝尔基金奖。他一生主要研制炸药,但他却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自己发明的威力巨大的炸药有利于最终消除战争,所以在他设立的奖金中,除了文学、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四项以外,还包括一项和平奖。
诺贝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他除了发明各类安全炸药,还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人造纤维、人造皮革、人造宝石等应用化学以及电学、光学、机械学、枪炮学、生物学等,一共取得355种专利。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厂,这些工厂除了生产炸药外,还生产大量的副产品,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幸与幸运
诺贝尔出生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原是一位机械师兼建筑师,在诺贝尔出生之际,由于家里遭受了一场大火,弄得倾家荡产,靠借债勉强维持生活。诺贝尔刚出生的时候,瘦弱得竟吮(shǔn)不出奶水来。在场的亲戚低声叹道:“可怜的小家伙,怕是难活下去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岁的大哥罗伯特和7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诺贝尔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瘦弱苍白,而且文静得多。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
“卖火柴啦!”
可是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bèi)不堪。
他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要是他也一样健康的话,不但能多帮妈妈做事情,还可以去上学了。
诺贝尔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羡慕不已。
8岁的一天,妈妈告诉诺贝尔,家里现在虽然穷,他的体质又弱,但妈妈一定要送他去上学。
“我已经和学校说好了,你明天就去上学吧。”妈妈微笑着,和蔼地说。
“真的?我真的能去上学?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去上学?”诺贝尔惊喜得跳了起来。
但他好像还不放心,跟在妈妈身后,一次又一次地追问,直到妈妈认真地重复了一遍她刚才说过的话,他才笑眯眯地、郑重其事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点了点头,转身跑去收拾起上学要带的东西来。
诺贝尔的身体太弱了,妈妈不得不常常替他向学校请病假。而且,当其他孩子们追跑打闹做游戏的时候,他却常常因病弱而呆在一旁干看着。这使他感到很孤独。
诺贝尔经常单独坐在原野上,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白色的浮云,任由幻想的翅膀随意翱翔翱翔(áo):在空中回旋地飞。。
诺贝尔17岁的一天,爸爸一改平素慈祥的面容,十分严肃地对他说:
“阿尔弗雷德,你从小多病,我们甚至担心你能不能长大。但现在看起来,你长得不矮了,身体也还算结实。你学习一向努力,基础挺扎实,而且掌握了几门外语。现在,我打算让你去世界各地游历一番,去了解和学习各国科技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动向。你有这种兴趣和勇气吗?”
“有,当然有!”诺贝尔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正想出去试试我学的外语呢。”
“单独一人周游世界可不简单呢。”爸爸有些不放心地叮咛道,“你要有应付各种困难的准备。尤其是你身体毕竟单薄,要多加保重才是。”
诺贝尔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爸爸给的钱足够他用,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习和考察。他拜访了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参观了不少工矿和学校。特别是在美国,他得到了他父亲的朋友、出生瑞典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埃里克森的很多帮助和教诲教诲:教导;教育。,并且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里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次历时两年的旅行,对于诺贝尔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使他步入了科学家的行列。旅行中,诺贝尔还广泛地接受了欧洲古老文明的直接熏陶熏陶(xáo):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suì)。在后来的生活经历中,诺贝尔经常为业务所迫往返于许多国家,一生奔波,旅行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17岁的这次旅行则是他旅行生活的开始。
多年之后,诺贝尔发明一种名为“巴立斯梯”的炸药。“巴立斯梯”的最大优点就是爆炸时不会产生浓烟,可以做成大炮里的飞行炮弹、鱼雷等等。这样一种威力强大而又不冒烟的火药,自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它的生产权。
而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诺贝尔非常愤慨的事。
一天,诺贝尔在阅读一份英文杂志,突然吃惊地说:
“这是怎么搞的?戈戴特炸药和我的飞行炮弹不是相似的东西吗?阿贝耳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
阿贝耳是什么人呢?他是英国的一个化学家,是诺贝尔的朋友,他们长期保持着联系,经常讨论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
“巴立斯梯”发明以后,阿贝耳给诺贝尔写信,请教他是用的什么配方。
心地善良的诺贝尔不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他居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阿贝耳,还告诉他可以将配方中的樟(zhānɡ)脑换成凡士林。阿贝耳因此申请了专利。
诺贝尔气愤之余,立刻向英国政府提出控告和抗议,要讨回公道,说明阿贝耳的所谓“戈戴特”炸药,事实上应属于他发明的“巴立斯梯”所申请的发明专利范围之内。
双方经过多次商洽(qià),没有结果。诺贝尔只能把这案件推上法庭。
但是,诺贝尔怎么也没想到,法院会判他败诉,并赔款2.8万英磅。
其实原因很简单,阿贝耳在英国是受人尊敬的化学家,英国政府怎么会支持一个外国人而否定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的发明呢?
这件事情成为诺贝尔一生中最严重的创伤,被朋友出卖了,令他遗憾而痛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令他气愤不已。
但是,诺贝尔所制造的无烟火药还是因为它的最佳性能,使得各国竞相采用,为诺贝尔带来了可观的财产。
意大利政府正在大力采用“巴立斯梯”,并希望立即取得它的生产权。于是,诺贝尔就把专利权卖给了意大利政府。
这下可把法国人惹怒了。诺贝尔既生活在法国,又在法国工作,怎能随意把巴立斯梯的专利卖给意大利呢!
于是,法国的新闻界首先对诺贝尔作猛烈地攻击,并且正面骂他是间谍,诬蔑他出卖的是法国研究所的秘密。
在一般民众的愤怒与混乱的局面下,他被法国当局判处两个月的监禁。接着又被政府无理的封闭了工厂,实验室。
诺贝尔太伤心了,他决定离开久居的法国。
他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瑞典去,但在意大利的工厂已经建成了,而且意大利是个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国家。
经过再三考虑,他终于决定前往意大利定居。
诺贝尔在法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后,来到了意大利的圣莫雷,它是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城市,美丽而宁静。
诺贝尔选中了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小城作为他的最后归宿,他在此建立了一个研究所,其中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发电所。
诺贝尔来到圣莫雷之后,一扫在法国受挫(cuò)时的阴郁心情。他欢快自得、满面春风,不仅更能安心于火药的研究,对于以往曾闪现在他心灵中的许多构想,以及酝酿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出喻做准备工作。已久但又一直无法着手的各项研究,都可以一一进行了。
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世界级的富翁却终生不娶。年轻的诺贝尔曾有过一次热烈而短暂的初恋,然而,恋人却突然染病身亡。
从此,诺贝尔心如止水,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眨眼,他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他发财了,然而却没有家,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因此,他得了一个绰号: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他曾这样充满悲观地对友人说:“我真怕,我这个孤独无依的人,在临死之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耳边说上一句安慰心灵的话,死后也没人为我合上双眼。”而他死的时候,正是如此。他是欧洲的首富,然而他却与孤独相伴终生,他惟一的追求和寄托是他的研究和发明。
“炸药”人生
小的时候,诺贝尔每天都要找机会去爸爸的工厂,那些快速转动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了他。
然而,他发现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就是装入地雷或水雷中的火药。
诺贝尔曾偷偷地把火药带回家,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用纸袋装上火药悄悄地塞到衣服里带回家。
他用带回的火药做烟火玩。他把火药放进纸筒里,然后竖立在空旷(kuànɡ)的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就会咝咝作响,在黑暗的夜空中喷出美丽的火花。
每当这时候,诺贝尔就又欢呼又跳跃,庆祝自己的成功,并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做出比这个更好的东西。
他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着自制地雷。
他先把火药粉用纸包成圆团,再用韧(rèn)性较强、不易破碎的纸搓成长条,作为导火线。将导火线点燃后,他就飞快地跑到远处的大树后面躲起来,生怕引爆后的地雷伤着自己。
但这一切都是多余的,那“地雷”也只是咝咝作响而已。
“真没意思,这哪里像炸弹,一点儿也不好玩。对了,我可以用空铁罐试试看,也许会更像爸爸的地雷。”
诺贝尔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溜(liū)回家里,翻出一个小铁罐。
他把火药装入小空铁罐,又把盖子封紧,只留出导火线。再试试看。
“嘭!”炸裂的罐子发出很大的声音,盖子被掀得老高,大家都被这声巨响吓了一跳,跑到屋外观看,只看见躲在大树后面的诺贝尔和地上那个破瘪(biě)的铁罐,空气中还残留着浓浓的火药味。
诺贝尔的调皮惹恼了父亲,父亲再也不让他玩火药了。
当他再到工厂时,员工们早已经听说了这件事,谁都不敢让他接近火药。当他壮着胆子请他们给一点火药时,马上就被工人们拒绝了。
“不行,不能玩这种危险的东西,去玩点儿别的吧!”
说着,就把他给赶了出来。
“哼!不给?那我就自己来制造火药。”诺贝尔气呼呼地自己说。
他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出化学读本,翻寻火药的制造方法。原来火药就是用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制成的,难怪它黑不溜秋的。
“木炭容易找到,家里多的是,硫磺也可以从火柴上刮下来,那么硝石怎么才能弄到手呢?”
想了想,诺贝尔又暗暗欢喜地来到工厂,爸爸不让他碰火药,没说不让他碰别的呀!”
他在药品库中找到装硝酸钾的瓶子,并把里面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后立刻关起房门开始做他的实验。
硝酸钾就是矿物硝石的主要成分,把它和炭粉混合再加上硫磺就做成了黑色火药。
诺贝尔小心翼翼地把微量混合粉末放在盘子中点火。
“咝”的一声,火药冒出了白烟。
“真是不中用的东西,一点威力也没有!该是三种药粉的比例不对吧!”
他又改变混合量,重新开始实验。
终于让他找出了一种最佳混合比例,威力显著增强。
在实验中他不断总结经验,还发现一个有关炸药的重要基本原理:火药包扎得越紧,爆炸的强度就越大。
就这样,从游戏中他完成了一个突破,从玩火药到研究炸药,为他以后从事的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诺贝尔父子俩都对硝化甘油产生了浓厚兴趣。爸爸的工厂倒闭后,他偕同妈妈和弟弟一起回到了瑞典老家。他在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对研制硝化甘油炸药着了迷。他做了许多实验,但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诺贝尔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也做了很多实验。他曾经把一小瓶硝化甘油包在黑色炸药中,取得了爆炸的成功。但如何才能使任何剂量的硝化甘油都可以被准确无误地引爆呢?
不知道熬(áo)过了多少个苦思冥想的不眠之夜,不知道冒着生命危险做了多少次艰难的试验,遭受了多少次失败的打击,终于有一天,诺贝尔想到:
“硝化甘油这东西好像必须同时受到冲击才能顺利地爆炸,这么说假如首先制造一次小爆炸,然后再用它发出的冲击力去引爆大剂量的硝化甘油,那或许可以成功?”
为了找到引起这种小爆炸的最佳方法,诺贝尔反复做了50多次实验。1863年秋,诺贝尔的新式引爆装置发明成功了,他在一个小管中装上黑色炸药,把它放到硝化甘油或者其他任何爆炸物之中,用一根导火索将小管引爆,小管的爆炸再引起它周围炸药的大规模爆炸。这种方法异常成功,它一直被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知的雷管。
有了雷管,硝化甘油就可以被用作炸药了。同年12月,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的奥梅贝利铅矿进行公开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报纸、杂志的广泛报导,使这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
这一年,他利用自己的专利与别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高爆炸药公司。
公司成立了,可工厂设在什么地方?设在市区?老百姓惧怕新型炸药的威力,因为,诺贝尔本人的几根手指和一只眼睛就是被他自己研制的东西炸坏的,他的助手和弟弟,也是被硝化甘油炸死的;设在遥远而偏僻的山区,那势必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别人也会认为该厂没有雄厚的资本,只不过是个小厂而已。
聪明的诺贝尔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工厂搬到船上。因为,他所居住的斯德格尔摩市是一个多水、近海的城市,水域广阔,如果放在船上,就可以一举两得,而且,如果有谁抗议可随时搬动。这一想法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听说有关诺贝尔发明强力火药的消息,非常感兴趣,为了维护法国当时的欧洲霸主地位,他需要优良的武器弹药。他下达命令:
“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的用途,银行应该贷款给他,帮助他发展这项事业。”
于是,诺贝尔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他愉快地回到斯德哥尔摩,立即与父亲一起动手筹(chóu)建工厂。
工厂就建在斯德哥尔摩的近郊,规模很小,只有五六个员工。在诺贝尔父子俩的悉心指导与安排下,他们十分忙碌地从事最简陋的硝化甘油制造。
由于当时的肥皂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甘油又是肥皂制作中产生的副产品,所以诺贝尔工厂总是能买到又多又便宜的甘油,用来作为生产硝化甘油的原料。
他们反复地告诫员工们:
“在制作硝化甘油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留意,不要莽撞。”
“一定要把硝酸冷却后才能使用。”
“甘油绝对要一滴一滴慢慢倒入硝酸中混合。”
在这样不紧不慢的工作中,硝化甘油的制成品一批批地生产出来了。
硝化甘油的名声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了,在采矿业和建筑业中,大家都知道它的威力远远超过过去的黑色火药,它的爆炸力足以使岩石粉碎,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当时开采岩石的施工方法是这样的:用铁锤锤击凿子,先将岩石钻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再把硝化甘油放进去,用诺贝尔雷管把它引爆,岩石就会很快被崩裂粉碎。
这种方法极为快速有效,因此,前来订购硝化甘油的人越来越多,诺贝尔工厂不断扩大生产。
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令诺贝尔终生遗憾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