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9节开科取士皇帝梦,呼啦啦大厦已倾倒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岭南等地区广大民众纷纷积极参与,而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最能体现出当时岭南人民的心声。
如《天军带来太平春》唱道:“满村锣鼓响声声,狮子舞来麒麟跟。穷苦黎民同庆贺,天军带来太平春。”穷苦民众热烈庆贺太平军带来太平春的欢乐场面,热情四射。显然,此时腐朽的清王朝已完全失去民心,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送儿去当太平军》则直接从内心歌唱了老百姓加入太平军的战斗行列的生动场面:“宁愿在家喝清水,莫让儿女当清兵。清军杀人不眨眼,剥了人皮还抽筋。送儿去当太平军,为着穷人打不平。只要打得清兵败,清水当餐也甜心。”老百姓看到清政府的腐朽、残忍,而太平军处处为民众谋取幸福,便积极投身于革命队伍中,维护自己的革命果实。太平军正因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才能势如破竹占领大片领地。
太平军打来,老百姓可以分到田地;太平军离开之后,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又陷入清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中。《忆到亲人眼泪滴》中人民含着热泪唱道:“想起天军在这时,红云一朵照双髻。分得钱粮今还在,忆到亲人眼泪滴。”而《“天”字旗号影还飘》则描写了广大民众在痛苦的岁月里迫切盼望太平军再次到来的心情:“天军走了乌云罩,百姓又挨住茅棚。手扶竹门望双髻,‘天’字旗号还在飘。”其情感之真挚,令人感动。
然而,从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起义”到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定都的天京,这场历时近14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镇压了。正应了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结局。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早年也曾苦读四书五经,梦想有朝一日由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完成士人都想完成的梦想。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而立之年早都过去了依然屡试不中,连秀才的桂冠还未戴上,他产生了同黄巢一样的心理,绝望之中他发誓:“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
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就有了所谓“醒世训”和“救世歌”,有了斩妖除魔的天堂梦,有了不可遏制的拜上帝教潮,有了席卷南中国的太平天国政权,‘定都登宝座’,‘万物皆备于我’,造反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北伐西征,统一全国。对洪秀全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当初宣传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之类好听的空话,本就没有多少真心实意,主要是为了鼓动百姓参加造反。完成自己“开科取天下士”的皇帝梦,随着个人目的基本达到,随着形势的变化,那些宣传也就置之脑后。
成功必定有方法,失败必定有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后来失败了,必定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实,纵观几千年来的封建历史,每个王朝与革命斗争都跳不出从兴盛到衰亡的规律:王朝刚建立时,上下都晓得江山来之不易,于是大家都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把自己取得的结果发扬光大,国家也就因此繁荣强大;随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便学会了蔽祖荫,享受自己不劳而获的权益,都开始大肆搞权钱交易,并抱在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难以撼动的利益集团;最终,民脂民膏吸空了,“逼良为娼”的朝政就如林贤治先生所言成了“内里蛀空”的木头,“呼啦啦大厦倾倒”了,王朝灭亡。
对此,鲁迅曾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说:“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后,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和这‘旧的’一气。”既然“夺权”是革命的核心,“利民”是革命的幌子,于是就逃避不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