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9300000019

第19章 月食与历法

在古代的时候,祖辈们就根据月相变化(月相就是由于日、地、月相对位置的变化,人们看到的不同形状的月亮形成各种了月相。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像镰刀,是蛾眉月;有时是半月,叫弦月;有时如一轮明镜,金光四射,叫满月;有时全部黑暗,这叫新月。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于是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月相的周期性的交替,月相的周期大约为29·53日)的周期,编订了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是最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

为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历史上曾制订过100多种历首创历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古代历法的记载,表明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历法。从商代(公元前14世纪~前12世纪)的甲骨文和出土的其他文物中可以证实,早在商代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和根据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把12个月算作1年,将闰月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在祖庚、祖甲时代的甲骨上曾记载1年中有两个六月,证明当时已经知道在年中设置闰月来平衡大、小月。《尚书·尧典》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已经知道1年有366日,并且还设置了闰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促使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古代文化得到长足的进步。中国最早的成文历法就出现于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天文学家,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亦名石申)等等,他们都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汉朝初期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编制汉历,最后选定邓平编制的太初历,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实行。太初历以365日为回归年长度,29日为朔望月长度,规定以正月为岁首,并首次引入了中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首次计算了日月交食的发生周期。历中所采用的行星汇合周期的数值也较为准确。太初历是自有科学历法以来,第一部资料完整的传世历法。

《三统历》是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的历法。

西汉末刘歆把董仲舒唯心主义的“三统说”(即历史循环论,认为天之道周而复始,黑、白、赤三绕循环往复)塞进太初历,稍事扩充,改名三统历。由于它穿凿附会于乐律、易数、五行等,并以神秘地解释历法中一些数据的来源,在理论上违背了科学和实践,对后世历法的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三统历》,不仅系统阐述了邓平的八十一分法,而且扩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为《汉书·律历志》历法部分的蓝本。其具体内容有造历的理论,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数和运算推步方法及基本恒星的距离等。包含了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汉书·律历志上》:“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渺,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后汉书·律历志中》:“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王先谦集解引清钱大昕:“三统与太初异名而同实。刘子歆用太初法推衍之以说《尚书》、《春秋》,又追日月五星同起牵牛之始,以为太极、上元,初非别立一术,则三统之名不自歆始也。”

《三统历》施行100多年后,“历稍后天”。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三统历》“失天益远”,于是,章帝下诏改行《四分历》。《四分历》是由当时任左中郎将的贾逵会同其他治历者集体修订的。

贾逵(公元30-101)是东汉时期着名的天文学家和经学家,他是刘歆的弟子贾徽之子,通晓经史,并精通天文学,颇有造诣。

根据《续汉书·律历志中》中的“贾逵论历”,贾逵主张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的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当时史官“推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率多不中,在于不知月行迟疾意”·明确提出月行速度有迟疾,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认为月行迟疾“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四分历中所测定的黄道与赤道的夹角具有极高的精度,并增加了二十四节气昏旦中星、昼夜刻漏和晷影长度等新内容,比太初历有显着进步,为后世历法所依循。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打破了以前的立法中19年7闰的限制,规定在600年中间插入221个闰月。可惜赵靡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着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19年7闰的古法。《大明历》亦称“甲子元历”,由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创制,是一部较为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成历于刘宋大明六年(462),当时祖冲之33岁。《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是我国赵宋统天历(1199)以前最理想的一个数据。在制历时首先考虑岁差。所谓“岁差”就是由于地球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其他天体的吸引作用,地球自转的方向发生缓慢而微小的变化。因此从这一年的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地球上看,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岁岁后移,这也就引起了24节气位置的变动。祖冲之确定每45年11月差1°,这个“岁差值”虽很不精确,但引进“岁差”编制历法,是历法有了更科学的基础,而且在天文学中“回归年”和“恒星年”2个概念被区分开来。

这是在我国首次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日,与近代测得的数据(27·321222)极其相近。所谓“交点月”就是月亮在天体上运行的路线有2个交点(也叫黄白交点),月亮2次经过同一交点的时间叫交月点。在当时天文学的技术条件下,祖冲之能得到这样精密的数字,令人惊叹。

《大明历》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法,比古历的19年7闰更为精确;《大明历》还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称夏历或中历。有人把它叫作“阴历”,但这很容易造成误解。事实上,我国的农历既不是纯粹的阴历,也不是纯粹的阳历,而是一种阴阳历。它使用阴历的历月,这可以保证每个历月中的第十五天或第十六天都遇上满月。同时,它又采用阳历的平均年长,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为此,在农历中平均每隔2年多的时间,就要在一年中额外增加1个月,称为“闰月”,例如闰五月、闰七月,等等。凡是有闰月的年份就是“闰年”,一年之中有13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是“平年”,仍为12个月。

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历纪年。

同类推荐
  • 我的第一本环境科学探索发现

    我的第一本环境科学探索发现

    全面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美观的版面,而给予孩子们以知识上的传授、阅读上的享受。本丛书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也通过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来给予他们以情商方面的培育与引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 伊索寓言(中英双语·百年纪念版)

    伊索寓言(中英双语·百年纪念版)

    著名哲学家阿波罗尼如此评价道:“我十分享用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阅读伊索寓言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这些用简单的盘子端上的一道道美食,他讲述最朴实明了的事情,却教给人们最伟大的真理。比起诗歌来,这些故事更接近真理。每个故事之后,他还附上一则建议与忠告,告诫人们应该做或不该做什么。”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等,都对伊索讲述的这些故事予以盛赞。
  • 鸡毛和蒜皮

    鸡毛和蒜皮

    是一部寓言集,呈现了作者韩雪试图进行风格、题材及文体的多种尝试,同时兼有面对成人和儿童的双重取向,力求表现寓言特有的魔瓶般的巨大张力,展示了作者强烈的探索精神以及寓言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学样式强大的生命力。作者以其童心、真诚与悲天悯人的心态对目下的社会与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和困境,以寓言式的思维进行了深深的思索,能给人以醒豁而敏锐的启迪。既可当儿童文学阅读,亦可当做另类杂文看待,相信读者能够在这多刺的玫瑰丛中寻觅到独特的风景。
  • 宝宝最喜爱的108个睡前故事月光卷

    宝宝最喜爱的108个睡前故事月光卷

    丛书精选了培养幼儿爱心的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具有隐喻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潜移默化影响幼儿意志力的伟人故事、带领幼儿展开丰富想象力的神话故事、引导幼儿体会生活行为准则的行为故事等睡前故事,富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 科学发明与创造

    科学发明与创造

    本书不但详细介绍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主要的科学发明创造:蔡伦的造纸术、毕昇的印刷术、华佗的麻沸散、爱迪生的灯丝……而且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概述了这些发明创造背后惊险、曲折的精彩故事。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朋友了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概貌,还能启迪和拓展青少年朋友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绽放绚丽的智慧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
热门推荐
  •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本书的主旨在于阐述西方社会的共同体以及社会生活的状况。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考察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内容包括后福特主义或后工业主义(章)、反传统性(第二章)和全球化(第三章)对后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书的第二部分讨论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是不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和重要的组成内容,并需要采取何种途径在后工业社会里维护与重建这种共同体。
  • 祭断乾坤

    祭断乾坤

    他们总是说我是个怪胎,一群鬼怪盯着我胡搅蛮缠,让我当什么鬼王,我不过就是个时常装装逼的小修士。当我身处人道巅峰时,我必须做出选择,是成仙还是统领鬼界。夜长生,你究竟在哪,与君一别何曾见?你是我唯一的亲人。上昆仑下冥府,奔黄泉赴冥幽。少年英雄道在何方?仙鬼不容,人道唾弃,何为他之道!
  • 大侠说

    大侠说

    “《大侠说》是一本好书!”这句话,是大侠说的,所以是对的;倒不是因为大侠说的比普通人更合理,而是因为他是大家崇拜的大侠,连带着也就崇拜了他所说的话。大家崇拜大侠倒不是因为大侠有多大能耐,而是别人崇拜,自己就跟着崇拜;跟着崇拜倒不是说自己喜欢跟风,而是为了能跟别人有话儿,有话儿才能合群;其实也不是为了合群,而是为了生存,合群了才能生存。于是,大家为了生存,都跟着说道:“《大侠说》是一本好书!”所以说,这句话是对的,倒不是因为它是大侠说的,而是每个人都这样说!(ps:书友交流群251385810)
  • 霸道总裁最爱的你

    霸道总裁最爱的你

    身边的朋友都和我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要这么早的迈进坟墓呢,从来我都只是笑而不回答。其实你们不知道,这段爱情是我盼望了接近十年年的爱情,就算这是坟墓那我也要义无反顾的迈进去,因为我爱他,这就够了。
  • 网游之烈火战神

    网游之烈火战神

    他是一个小小的打金团成员,长期生活在游戏最低层,因为得罪老板被赶出工作室,却因此被美女收留,组成工作室,开始了和众美女同居的美好日子!
  • 妃临九天:王妃不圆房

    妃临九天:王妃不圆房

    身为沉雪斋最为出色的杀手之一,南歌琰在完成任务逃离时遭到同伴的算计,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再醒来时,竟然发现自己重生到了一具陌生的身体之内。被自己的丈夫疑心,遣至鸟不拉屎的边关小城是什么意思?传说中的弃妃身份吗?盗匪猖獗那就平!刁民难治也得治!明明是最不起眼的小城,竟然只用了短短的时间就发展成了富到流油的宝地。丈夫想要浪子回头金不换,咱可不稀罕!王爷又怎样?长得帅又怎样?身材好又怎样?照揍不误!且看我浴火重生,妃临九天。
  • 七煞邪尊

    七煞邪尊

    原名《残影断魂劫》。清初乱世,各方势力群起,逐鹿中原。传言中的武林至宝再度现身江湖。掀起新一轮血雨腥风。天下之难,苍生之劫!为夺势,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誓要与天相抗;为复仇,她机关算尽,以弄权为基石,以爱情为工具。因缘际会之下,当一个生性纯朴的正派弟子卷入了这场惊天阴谋,涉世之初的他,受人蒙蔽,为人棋子。当他一步步走向巅峰,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骗局。私心与道义,他将如何取舍?阴谋环环相扣,局中更藏迷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看爱恨情仇云消雨散,看权欲野心灰飞烟灭。在诡计与阴谋,情感与仇恨交织下,宝物终将如何归属,恩怨又该如何了结?在这片狼烟四起、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为您上演一场血火洗礼的巅峰大戏!
  • 天启九州

    天启九州

    两千年前九州大地,上最强大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赢氏一脉,隐居神农。寻求长生之道九代帝子赢允,在为寻长生之道无意间走进一片神秘的世界,位面交错,强者纵横!
  • 囚古

    囚古

    烛影飘危,几世轮回,修道无畏,只为寻归。一个自上古就延续的战场,伴随着洪荒的演变,位面的诞生。一位名叫莫循的少年,不具灵根,却激发上古莫家祖脉,肩负着解开万古之谜,寻找因果轮回的宿命……
  • 人生与学问

    人生与学问

    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槛外只言片语,道尽世事沧桑,来固欣然,去亦无憾。《人生与学问》是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