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决定修建大昭寺后,为了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他率领大臣和王妃们住到了涡汤湖附近。为了表达对王的尊敬,人们在湖的北面、东面、东南和西南修起四处房舍,供松赞干布和大臣嫔妃居住,这就是八角街最早的四个宫殿,也是八角街最早的一批建筑。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后,四方游僧、八面信徒纷纷而至,大昭寺周围逐渐出现了十八座家族式的建筑,为远道来朝佛或做买卖的人提供了落脚之地。几百年后,特别是到了15世纪,大昭寺成了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周围又出现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之类的建筑。许多虔信佛教的人干脆背井离乡来到大昭寺周围住了下来,接着,相应的服务设施、货摊店堂、手工作坊也发展起来了。
八廊街的两旁,均是木石结构房顶、四角插五色风马旗的藏式平顶楼房。这些楼房中有的是白墙红顶,显得气派宏大;有的披满灰尘,墙体歪斜,显得简陋。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楼房的窗台上都摆放着几盆色彩浓烈的鲜花。拉萨人爱养花,尤其喜欢一种叫"卓玛梅朵"的白、红、黄三色紫罗兰。"卓玛梅朵"字面的意思是度母花,藏族人认为这种花是"一身三任的保护神":白色的代表观世音,紫红色的代表雷神爷,黄色的代表文殊菩萨。据说只要养全了这三色花,能顶替给觉沃佛前供的酥油长明灯。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经竖立着一个高高的名叫"觉牙达金"大法轮柱。藏族姑娘年满16岁,就要到觉牙达金大桅杆前举行一个庆贺成年的仪式。
沿着转经路走,在八角北街24号院子里,有一幢看起来很普通的两层高的小楼名字叫"曲结颇章",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宫",是四大宫殿中的第一座,也是八角街的第一所房子。它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松赞干布为自己建造的一个简朴的行宫。
从八角北街24号出来,继续前行,在白色的香塔前发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那小白塔过去是专门为财神爷烧香的,它保佑着在香塔四周做买卖的生意人。
在供奉香草的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这是当年的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83年间,清朝政府共派遣了84任驻藏大臣。
在八廊北街27号,有一家叫"夏帽嘎布"的百年古玩老店,由尼泊尔人巴苏然纳于上世纪30年代创办。"夏帽嘎布"意思是"白帽子",因为巴苏然纳这个名字很拗口,八廊街的人见他整日头戴尼泊尔白帽,就直接叫他"夏帽嘎布",店名由此而来。据说西藏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夏帽嘎布从尼泊尔运来的。
雪域唐卡手工艺店,在八角南街16号,它的主人叫次旦朗杰。次旦朗杰是西藏民俗协会会员,唐卡艺术师。次旦朗杰师从于彭波画派的第八代传人、著名的唐卡画师江白旺久,学习绘制唐卡画。1996年次旦朗杰和他的两个师弟,自筹资金,在拉萨八角南街16号开办起"雪域唐卡手工艺店"。经过几年的努力,唐卡画店开办得很红火,除中外游客来购买唐卡画外,还不断有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尼泊尔及我国台湾等地的佛教信徒在他这里订作唐卡画。来他这里学画唐卡画的人不分民族、年龄、国籍一概免收学费。我去的时候,有一名日本的女士正在他这里学习。
西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拉萨八廊街上,窗户比门还多;窗户里的女郎,骨头比肉还软。"窗户里的女郎未能有缘得见,但那沿街琳琅满目的小摊和临街的店面,则让人大饱眼福。沿街摆满了各种民族手工艺品,诸如西藏产的经轮、藏香、藏刀、戒指、耳环、手镯,还有民族服装。跟北京的"潘家园"一样,这里千奇百怪的物品少有货真价实的,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看,防止"打眼"。
八廊街的阳光耀眼灼人,却并不让你流汗,像在屋檐和树荫下那个用绢、用线条织起辉煌色彩唐卡的摊贩,默默地看着你,却又没有叫卖的声音。在如此圣洁的阳光下,心中的浮躁与焦虑、寂寞与忧郁,仿佛都渐渐消散在了这匆匆走过的路途。此刻,心中腾升起一团柔软,犹如那飘浮的香烟,一直盘旋着升腾到无垠的苍穹。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的酒馆,而你却偏偏走进了我的
去八廊街,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玛吉阿米酒馆。八廊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廊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
那间黄房子,拉萨街头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准确地指出来,它那么的醒目,在周围白墙黑瓦的建筑中显得那么突兀。每一个路过的少女注视它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浓浓的、化不开的柔情。
我终于走进了那座被爱包裹着的、没有蓝天没有风景的黄房子里。
狭窄的楼梯似乎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积淀,踩在上面吱呀作响,墙壁上累累的伤痕触目惊心,像刻在高原上的一道道沟壑。酒馆沿墙成圆弧形摆放着十来张西餐桌椅,中间围着一圈宽大的沙发,茶几上散落几本显然是陈旧的西藏杂志。室内墙上挂着许多据说是一位异国的旅行者来西藏时拍摄的照片,之所以珍贵,大概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吧。房顶和中央的木柱上的装饰明显的有着浓郁的藏族情调。
这栋不起眼的黄色小楼是拉萨歌者的大本营,每个夜晚,来自各地的流浪歌手都会聚集在这里,对歌、对酒,夜夜相聚,天明即散。我喝不惯这里的青稞酒,要了壶甜茶,在靠近窗口的位置静静地坐了下来。临窗而望,八廊街上转经的人群依然不知疲倦,经幡在风中飘荡,大昭寺门前的桑烟袅袅地荡漾……这中间包含着多少期盼和无穷的梦幻,延续了千百年。
玛吉阿米酒馆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为到访者提供留言本,以便相互交流。每一个来到玛吉阿米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写在精美的留言本上。留言本记录着到访者的心情,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字体,讲述着不一样的感情经历、人生感悟。
你何时来?
你何时走?
你走了之后是否会再来?
你再来时是否会回到这里?
你回到这里时是否会回到今天?
那时的你是快乐还是忧伤?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留言,感觉应该是一个孤独的旅人,写给另一个时空的自己的。
事实上,早在30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玛吉阿米酒馆里留言了。
留言的那个人叫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
西藏历史上有数十位达赖喇嘛,但我们能够真正叫上名来的屈指可数。偏偏六世达赖,却是广为人知。因为他作为一个喇嘛,明显有点不称职,但是在诗歌方面的贡献,却让人咋舌不已。
命运让仓央嘉措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终于有一天,仓央嘉措换上了俗家的服装,戴上长长的假发和精美的戒指,趁着没人时寻机溜出了戒备森严的布达拉宫,来到了拉萨的中心八廊街游玩。这个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化名:宕桑汪波。
在八角街的一个酒馆中,仓央嘉措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个天天来酒馆打酒的女孩玛吉阿米。某一天,仓央嘉措酒意微醺,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女孩,仿佛晚霞一般耀眼,又恍若杨花一般芳香。初见,便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容,
渐渐浮现心上。
异性相吸,这是自然的法则,人力是左右不了的。很快,两人便双双坠入爱河。
俗话说,甜青稞往往酿成苦酒,快乐往往变成悲哀。后来仓央嘉措发现玛吉阿米好些天没有到八角街的酒馆中来了,善良的酒店老板告诉他,那位温柔漂亮的姑娘玛吉阿米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她的父亲听说了城中沸沸扬扬的流言蜚语,于是找到这家小酒馆,强行把玛吉阿米带走了。听说玛吉阿米的父亲已经在家乡为她物色了门当户对的亲事,这次来拉萨,就是来捉玛吉阿米回去成亲的。
自古多情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没想到这个甜蜜的美梦,会那么快就烟消云散。
一直过了很多年,一直到布达拉宫外飘扬的风马旗都已经烂了,仓央嘉措也没有忘记玛吉阿米。他只是把这无尽的思念,化作一首首悲伤的情诗。
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的传奇,他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他的诗歌犹如是青藏高原又一颗明珠,照亮了每一个有着美好梦想者的心堂。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仓央嘉措离去之后,拉萨城中所有曾经喜欢过他的女子,都将自己家的房子涂成了黄色,以作怀念。
如今,无数的人正朝这座闻名中外的酒吧涌来。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各种不同的肤色,说着各种不同的语言,像潮水一样涌向这座毫不起眼的黄色小房子。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肤色、语言和宗教信仰,此时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共同的信仰--爱情。
看着玛吉阿米的留言簿,我不知写什么好。忽然想起了一句电影中的台词,便把它抄在了上面: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的酒馆,而你却偏偏走进了我的。
天葬台边,触摸生死
天葬,由于不被人们了解,它常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恐怖。但在西藏,天葬是最普遍的丧葬方式。在《要行舍身经》中,就有人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之说。这里的施尸陀林,就是天葬台。
在天葬台上,人的遗体被抬上来。喇嘛点燃桑烟,铺上五彩路;法师手执法器,口中念念有词;逝者身裹洁白的衣衫,神态安详,眉宇间透露着即将升入天国的喜悦。
在选定的时辰,天葬师手起刀落,将尸体砍成几段,抛在天葬台中。几只盘旋在空中的秃鹫,便成群飞下来,用力啄食死者的尸体。顷刻间,逝者的肉身被秃鹫分食一空,灵魂便也随着秃鹫昂然直上,升入云霄,抵达天国。
一个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一曲神圣壮丽的死亡的颂歌。
有关西藏天葬的由来,目前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鹫,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天葬台一个是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另一个是直贡梯天葬台。直贡梯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距拉萨120公里。
从拉萨出发,在坑洼不平的泥路上颠簸了约5个小时,终于到了直贡梯寺。
直贡梯天葬台即直贡梯坛城,藏语称作"直贡曲佳",意思是永恒不死之地,由直贡巴·仁钦白所建。
传说直贡巴继承了他的法师帕木竹巴传授的密法,具有很高的修为和功力。一天他在山上修炼密法,发现直贡山像一座站立的女像,他油然想起了密宗大师莲花生说过的话:北方有座阴森寒冷的大山,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之中非常恐怖,这里居住着一个法力高深、极其凶恶的魔女……想到这里,他用洞察一切的慧眼仔细察看,认定这山就是那位魔女的化身。
他接着举目远望,又认出魔山的东面有一座峰像观音菩萨站立在那儿;南面的那座峰像毗卢遮那佛站在那儿;西面的一座峰像金刚佛站立在那儿;北面的峰像妙音女神站立在那儿。这四座峰的周围有八个林子,远远的透散出仙风和魔气。这八个林子各有特色;东方是暴虐林;北方为密丛林;西方为红焰林;南方为锁骨林;东北为狂笑林;东南为吉祥林;西南为幽暗林;西北为啾啾林。这都是些颜色发暗的林子。就在这八个林子之间,居住着八个神祇,如刹生女、食肉罗刹、秃鹫、骷髅鬼等,他们在林子之间游来荡去,神出鬼没。
直贡巴还看到八个林子间发出了极强的光芒,在这片光亮中,他发现有一块五彩缤纷的圣石竖立在那里,上面以天然的花纹写着六字真言,象征着无量佛的慈、悲、喜。三善趣、三恶趣这里样样俱全,如能在此天葬,死后可不进地狱,有观音菩萨引入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