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军护校 初露锋芒
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韶山冲上屋场一栋当地人称作"一担柴"式的房子里,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这里缺少四通八达的商业交流,显得闭塞、落后,包围在一种山野村民的文化氛围之中,然而,这里却拥有极为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光绪六年(1818年),韶山一位布衣名士周定宁作过一篇《韶山记》,写出了一个无限风光的韶山:"韶山,楚南一名山也!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潆回地涌,水飞雪浪之花,九嶷天开,山横玉枕之案。绵亘百余里,蜿蜒来八面之龙。山苍莽,际无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凤音亭,丹凤衔书;胭脂井,柴龙吐沫。上麓天,风云际会,前金紫后"龙王雨露同沾,登高而咫尺星沙,转盼而昭山罗列。皎月是长明公不老,白云乃不速之客,频来绘动。山常青,山麓松垂露,轻洗妖雾"山之前有吊水洞、鲤鱼岩,鱼龙变化;青山岩、文村岩,虎豹风生。太乙观,中夜燃藜;白莲庵,四时玉藕。韶峰庵、仙女庵,列三仙女之金像;团山寺、清溪寺,绘诸菩萨之仪容。九天韶乐,时来迭奏罗音,三邑童叟,每日瞻依仙境。果然特地乾坤,信道崭新旧新。不仙不道,眉山盘浴风规;产乐产花,桃洞天台景象"毛泽东的童年并非是轻松愉快的乐章。他是在不断的"反抗"与"斗争"中走过来的。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脾气暴躁、自私专横的人,他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像他一样勤勤恳恳、精于算计,发家致富的人。他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用训斥与责打的方式,并且对于孩子们的饮食也很苛刻。毛泽东后来说":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这样,父子之间很少有感情的交流,磨擦与斗争却是不断。也许是部分地承继了父亲的性格,童年时代的毛泽东顽梗倔强,绝不循规蹈矩。
毛泽东八岁进私塾,十岁那年,他带领同学私下去游泳,先生知道后,要在课堂上惩戒他们。毛泽东却当众引《论语》上的话,说孔夫子赞成洗冷水澡的。先生被弄得下不了台,就到上屋场找毛泽东的父亲发火说":你家润之不得了,他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啦。"毛顺生一听儿子与老师顶嘴,不免恼火,顺手拣了根楠竹丫子冲向私塾,看见儿子就劈头盖脸地打去。毛泽东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一溜烟跑了。晚上也不敢回家,怕继续挨打,于是就顺着向县城的大致方向走去,想象着县城就在什么地方的山谷里。他在山里转了三天,最后被家里人找到了。他这才知道,走了三天也还是在离家八里路的光景兜圈子,并没有走出韶山冲。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要冲出家乡,了解外面的世界。尽管他未找到县城,但是,回家后父亲没有再打他,反倒因为丢失儿子的焦急,对他稍微温和起来,老师的态度也有了好转。十岁的毛泽东由此尝到了反抗斗争的甜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对于父亲的反抗就升级了。当父亲骂他"不孝"、"懒惰"时,他就引出经书中"父慈子孝"的话来回敬他。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要儿子出来殷勤待客,儿子讨厌繁文缛节,毛顺生便当着客人责骂他"懒而无用"。盛怒之下,毛泽东便立即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更加恼火,要动手打他,毛泽东则赶紧逃跑,父亲气得在后面紧紧追赶。毛泽东跑到池塘边停下来,吓唬父亲说":你再迫近一步,我就投水了。"双方提出了"和谈"条件,父亲要他道歉并磕头认错,儿子则要求父亲答应不打他,然后可以跪一只脚磕头。后来毛泽东很有意味地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当我们着手描绘这位在中国现代战场上叱咤风云、挥洒自如的伟大人物时,这些童年时代的经历和性格也许会让人们产生一些必然的联想。他在战争中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善于运用"妥协"的才能,也许于此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毛泽东一共读过六年私塾。1902年,在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邹春培;1904年转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在这两处,毛泽东从读《三字经》开始,继而读《幼学》、《论语》、《孟子》和《诗经》等。1905年至1906年夏,毛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塾师毛宇居,读过《春秋公羊传》和《左传》。此后,毛泽东有近三年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1909年秋至1910年夏,毛泽东又到韶山乌龟井、东茅塘复学,师从毛简臣、毛麓钟两位先生,读了《汉书》、《纲鉴易知录》,以及许多时论和新书。毛泽东后来曾说过":我过去读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其实,毛泽东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据他的塾师毛宇居回忆,当时毛泽东在他那里读《公羊春秋》和《左传》,但却喜欢看《精忠传》、《水浒》、《隋唐嘉话》、《三国志》和《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毛泽东自己也说,读了这些小说",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这些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对于毛的一生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应该说,他的最早的军事知识是从这些书中得到的。后来他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曹刿论战"、"晋楚城濮之战"等战例都出自《左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战例,则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笔墨。毛泽东还曾引用"洪教头打林冲"论"战略退却";引"三打祝家庄"论"矛盾的特殊性";引"景阳岗上的武松"论勇敢精神,等等,都得益于《水浒传》。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东山小学堂是新式学堂,毛泽东在那里学到了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他自己则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报》。
第二年,毛泽东入长沙,进湘乡驻省中学就读。辗转几年,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转入第一师范从一年级开始。毛泽东在师范学校一共学习了五年半时间。这是他一生知识与思想获得长足进步的阶段,对他以后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湖南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读书极为广泛,对于哲学、伦理学、政治、体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思想也很庞杂。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本珍贵的《讲堂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对于军事问题也有相当的兴趣。《讲堂录》中就有毛亲手记录下的重要军事论语,如:"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弱矣,则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篇》)"上述笔记可见,毛泽东已对中国传统兵法,包括《孙子兵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其中的以弱胜强的奋斗精神,以及以智取胜的战略战术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当时的湖南人对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取得赫赫战功的曾国藩普遍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把他视为治学为人、带兵打仗的楷模。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恩师杨昌济就曾有意引导毛泽东读曾国藩的书,并鼓励他成为治国兴邦的杰出人才。杨昌济在日记中提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在毛泽东的《讲堂录》以及书信中常可见到曾氏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更其突出地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原本是文人,弃文从武后,治军打仗,立下了大功。这对毛泽东这样的知识分子更易起到模范作用。此后,毛泽东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其治军打仗也确实多方借鉴了曾氏经验。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在纸上谈过兵,还实实在在当了半年的兵。
毛泽东十分关注当时辛亥革命的进程。还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时候,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七十二位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在此之前,他通过阅读报纸和一些革命宣传品,了解到孙中山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公开提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他的第一篇政论文。
1911年4月,清政府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从民族资产阶级手里收回,出让给洋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湖南学生界尤为激烈,倡言罢课,开会演说。毛泽东也是其中的一个,经常与同学聚议于岳麓山头,并且还剪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了。起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夜里就传到了长沙,可是新任湖南巡抚余诚格却把电报扣压下来,不准在报纸上发表。因此,革命党人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长沙的普通民众还一点也不知道。过了两三天,毛泽东到城外兵营里去看望一个同乡,才知道武昌起义的消息。
一天下午,湘乡驻省中学来了一位武昌的革命党人。他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痛斥了清朝政府的昏庸误国,懦弱无能,主张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向老师和学生们介绍了武昌起义的经过,分析了目前武汉三镇的军事政治形势:湖北的新军虽然站到革命这一边来了,新军将领黎元洪就任了湖北省都督,可是,北京的朝廷却起用了北洋大臣袁世凯,叫他挂上了湖广总督的头衔,带领着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两员北洋大将,兵分两路,水陆兼程,向武汉三镇扑来。湖北的局势十分危急。因此,他呼吁一切革命分子和爱国志士,赶快行动起来,援救湖北起义军,以完成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革命大业毛泽东听了这次演讲后,决定同其他几位朋友去参加革命军。这时,清帝还没有退位,斗争还在继续。一支学生军已在长沙组织起来。毛泽东不喜欢这支学生军,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于是决定参加正规军,到战场上去真刀真枪地干一番。
正当他们谋划着要到湖北去参军的时候,湖南的新军起义了。起义军里应外合,顺利地攻克了长沙城。起义军成立了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湖南光复,并且开始招募新兵,扩充军队,准备援救武汉。毛泽东就在此时参加了湖南的新军。
参军后,毛泽东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军营生活过得很呆板。采用日本和德国的步兵操典,每天三操两讲,点名训话。在这里,一切以长官的意志为转移,长官说是黑的,你就不能说是白的,稍有辩解,就会遭到打骂。毛泽东很不喜欢这种生活,但是,为了援助湖北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五族共和的理想,他坚持下来了。天天勤学苦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些军事常识、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住了。他盼望着马上开到武汉去。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只听得左队队长天天喊结集待命,准备随时开赴湖北,却是干打雷,不落雨,喊来喊去,军队还扎在协操坪按兵不动。其原因在湖南的立宪党人谭延!担任了湖南都督,暗杀了起义都督焦达峰等人,排挤了大批革命党人,对湖北局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当时,新兵每个月有七块钱的薪饷,除了交两块钱的伙食费以外,剩下的钱还不少。他订了好几份报纸,买了不少新书。他从当时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名词,他就同其他学生和战士讨论社会主义,并写信给原来的同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兵营里是个"秀才",同班长和许多士兵都交上了朋友,常常帮助他们写信、出主意。大家都很尊重与敬佩他。
1912年春,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实现"统一"。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带着茫然的心情离开了军营。
半年的军事生涯使毛泽东学到了一般的军事常识,了解到旧军队里的情形,这大概也为他后来在红军中革除旧军队的一些坏习惯,创立新的建军原则打下了一个基础。然而,参军半年的毛泽东并未得到真刀真枪地干的实践机会,倒是后来在湖南一师的时候,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护校,在军事指挥领域内初露锋芒。
1916年10月,湖南一师成立了一支"学生课外志愿军",这是按照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军国民教育"的指示而组织起来的。其宗旨是: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国民教育。这支学生志愿军共有一个营,下面有连、排、班的建制,由一名职业的军事教官担任营长。平时,也搞一些简单的操练,以及投弹、射击之类的活动。因为毛泽东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当过半年兵,就被指定当了一名连长。
当时,长沙的形势十分混乱。南北军阀混战,湖南常为战场,丘八们三五成群,公开奸淫抢掠,把一座长沙城搞得鸡犬不宁。学生们对这些北洋兵恨之入骨。1917年11月20日前后,毛泽东参与组织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智缴了部分北洋军阀败兵的枪支。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曾回忆了这件事":一天午餐过后,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已经到了离校只有两里多远的猴子石附近。但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不敢继续前进,停留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顿时使全校陷入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毛泽东探听了北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又饥饿、疲惫,又惊慌,并不知桂军没有进长沙,觉得可以设法把他们赶走。"于是做了一番周密的筹划。随后,毛泽东带领一部分同学立即去城南警察所借人、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