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和谐的关键是要找好重心,并使重心处于舞台中央附近。对称性的站位方式比较保险,它的重心一般就在整个队伍的中央位置,只要这个位置基本上处于舞台的中央,其重心就比较稳固了;剩下的问题就是队伍内部疏密关系的调整了,各位朗诵者之间的距离是否均衡,不要出现过紧或过散的现象。不过,对称性的站位也容易流于单调刻板,应该通过一些变动和调整避免给人留下刻板的印象。
有时,非对称性的站位也同样能够产生和谐效果,但其重心的把握却相应复杂一些。比如,舞台一侧是一两位朗诵者,而另一侧是多位朗诵者,一般来说,重心会偏向于人多的一方,因此整个队伍可以向领诵者这一侧移动一些;不过大家很难一下子找准重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事先要走台,请别人帮助把关,从台下的各个角度进行考察并进行调整,最终要令人觉得舒服才可以。
此外,比例和谐与否还受朗诵者的身高、体态、发声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是要使这些因素的配合轻重均衡,使舞台上的站位比例最终达到和谐的效果。
其三,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安排站位是为了使朗诵艺术具有可观赏性。一般来说,如果朗诵者在朗诵的过程中始终一动不动,则难免使人觉得沉闷;相反,如果朗诵人数众多,但朗诵者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则又会给人以杂乱不安之感,成为听众对朗诵内容接收的障碍。所以说,站位时动与静的合理结合,应该是合诵时须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动与静的比重要根据内容和形式而定。朗诵人数比较少时,每个人活动的空间比较大,运动起来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秩序,因此其运动的比重可以稍微大一些。朗诵人数比较多时,特别是那种气势宏大的几十人或上百人的合诵,其运动的比重就要减少,一般来说,只是领诵者可以适当的有一些站位的变化,其他人少动甚至于不动。其次,动静结合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动与静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朗诵者的走动与位置变化问题,要与内容相结合,做到合情合理并具有艺术性。动,在上下场时甚至可以让各位朗诵者同时运动起来,穿插行进,动作迅猛,给人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用以表现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或积聚着爆发力的心理;静,有时甚至可以极端到一动不动,给人以一种雕塑感和时空感,用以表现宇宙中一种永恒的状态或凝重的气氛。多样性的动静结合站位,会给朗诵平添不少艺术性和可欣赏性,对于诗歌内容的传达和深刻思想的揭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其四,打破常规。打破常规是对所有站位原则最灵活的运用。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原则、规矩都是告诉我们"可以"怎样去做,而不是告诉我们"必须"怎样去做。掌握了一些原则要求,目的是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而决不能成为我们进行创作的桎梏,当我们明了了这些原则以后,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创作是属于常规性的,我们一般地应该怎样进行创作;同时我们也就知道了什么样的创作属于更高境界的创造性的,我们怎样去树立自己的风格特色。
打破常规的站位,是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制约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重要方法。一般的,我们在朗诵时的站位应做到突出主体、比例和谐、动静结合,但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打破和谐的比例关系,给人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可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配乐巧妙
配乐诗朗诵是一种常见的诗歌朗诵形式。由于有了音乐的配合,朗诵者的情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诗歌蕴含的氛围更容易被营造出来,同时也更容易使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进入朗诵者和诗歌所努力规定的情境中去。配乐是一门艺术,好的配乐当然司以起到上述的作用,但乐曲的选择和编配工作却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做好的,这里须要对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对一些规律进行了解与把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理解乐曲情绪诗歌有自己的情绪,乐曲也有自己的情绪,这两种情绪要彼此相近,才能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很难想象一首柔美的诗歌编配上一曲喧嚣的乐曲会是何等得令人难以接受。所以说,理解乐曲的情绪是选配音乐的重要一步。这里须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抓住音乐的主要情绪色彩。一曲音乐会有若干个乐段,各个乐段是不同的,其情绪色彩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也许我们听到乐曲开始部分是舒缓抒情的,但后面却有可能变得激昂热烈,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这时我们不能只是关注某个乐段的色彩,而是要关注整部乐曲的主要情绪色彩,它是决定乐曲整体情绪色彩的关键。不过这当中却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乐曲的风格原则上要稳定统一,否则乐曲的情绪变化太多、太频繁,有时很难与诗歌的情绪配合起来,这对于朗诵创作是不利的。
二是要能够赋予音乐以合适的情绪色彩。有不少乐曲是无主题的,乍一听,觉得乐曲没有什么明显的情绪色彩,但实际上这样的乐曲最适合用来为诗歌配乐。原因是朗诵者可以比较自由地按照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而这种创作本身就为乐曲赋予了一定的情绪色彩,使得乐曲在有声语言的暗示或指引下突出了某种情绪色彩;同时,即使诗歌的内容变化比较大也没有关系,因为诗歌变化的内容也为听众对乐曲情绪变化的理解提供了注解,诗歌与配乐依然是和谐统一的。
(二)多首乐曲组合在对诗歌朗诵进行配乐时,最令人头痛的就是乐曲与诗歌内容配合不起来,那种高低起伏和快慢节奏变化能够与诗歌严丝合缝地配合起来的现成的音乐几乎没有,因此在_些大型的诗歌朗诵会上,许多乐曲都是为诗歌朗诵量身定做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朗诵者来说,为诗歌朗诵来专门作曲几乎不可能,因此就须要朗诵者自己编排乐曲来为诗歌朗诵配乐。
有时,我们可以找两首或两首以上的乐曲有机地组合起来,以配合变化多样的诗歌内容,这样,每首乐曲都是根据诗歌内容进行选择和编配的,其风格特点当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统一,这也就解决了一首乐曲不能适应一首诗歌变化丰富的内容的问题了。
乐曲组合时要注意相临乐曲的组合方式,一般来说,可以采取淡出和淡入的方式,即一首乐曲完了时不是简单地采取戛然而止的方式,而是使乐曲的音量渐渐减小,而另一首乐曲开始时多采取声音渐渐增大的办法,这样,人们不会明显地觉察到两首乐曲的组接痕迹,过渡比较自然。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可以根据诗歌内容的要求采取骤停骤始的办法,以达到需要的艺术效果。
(三)善用音乐空白若干首乐曲组接起来为诗歌朗诵配乐,往往在相临的两首乐曲间会有几秒钟的空白,朗诵者不应为此而感到束手无策,应该善用这段空白,或转换情绪,或配合语言表达,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运用空白转换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当一首诗的情绪有较大变化时,靠一首乐曲往往不能很完美地配合,于是要靠组接乐曲;而组接乐曲时所形成的空白又为情绪的转换提供了时间,朗诵者可以在乐曲间的空白处调整情绪,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听众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并接受朗诵者这种情绪的变化。于是诗歌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实际上,这种对空白的艺术运用是有理论根据的,自古就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说法,当音乐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停止时,它留下的往往不是空白,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从有乐曲到无乐曲,听众的注意力也会再一次被唤醒,听众会去注意朗诵者接下来要做什么,于是就可以更加投入地去欣赏朗诵者的创作。
所以说,音乐行进间的空白也许是朗诵者在编配乐曲时无法避免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即便是为朗诵专门谱写的乐曲,也有可能要有意地在乐曲行进的过程中留出空白,以便配合有声语言表达或者帮助朗诵者转换情绪。
(四)弱化听觉节奏配乐时还有一个须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弱化乐曲听觉节奏。弱化乐曲听觉节奏的意思并不是说诗歌所配乐曲没有节奏,也不是说朗诵时不要有节奏,这里所强调的是弱化乐曲的"听觉"节奏问题。我们知道,节奏不仅仅体现在听觉上,还体现在心理上,无论是朗诵还是配乐,都会有一定的节奏感,而且在诗歌朗诵中,节奏还会有更加明显的体现。但是乐曲的听觉节奏却会影响朗诵时的有声语言表达,甚至会影响听众对朗诵者吐字清晰程度的辨别。这里所说的乐曲的听觉节奏指的是强弱拍节的明显对比、打击乐器的敲击声或低音乐器演奏出来的重低音,这些加强音乐节奏的手段往往会对诗歌朗诵造成不利影响。
弱化了听觉节奏的乐曲并非没有节奏,而是这种节奏的体现更加内在和宏观,但同样可以令听众感受到。
听觉节奏不强的乐曲往往是那种抒情性的、自由体性的乐曲,旋律连绵起伏,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它是重要的,但却是背景式的,是为了烘托诗歌朗诵的效果,而不是为了突出自身。
(五)合理选配乐器合理选配乐器也是影响诗歌朗诵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朗诵者大体上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选配乐器应突出诗歌的民族特色。诗歌的类别可以分为中国诗、外国诗、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等,类别不同,与之相配的乐器也应有所不同。这个道理很容易被理解,比如说,朗诵中国的古典诗歌,配以丝竹民乐是很有味道的,古色古韵,相得益彰;而朗诵外国的爱情诗歌时,配上中国的民间乐曲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其二,选配乐器应突出诗歌的风格特点。诗歌有柔婉的,也有豪放的;有喜悦的,也有悲伤的。弦乐用以表现柔婉、悲伤的诗歌有天生的优越性;管乐表现豪放、喜悦的诗歌也比较合适。这种形式上的相互匹配不得不考虑。
其三,选配乐器的音色应具有背景式的烘托作用。总的来说,配乐诗朗诵中的乐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内容而编配的,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配合和烘托,因此,能发出具有背景式作用音色的乐器应首先被考虑到,最常见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银笛、古琴、二胡等等,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当然,对于如今出现的诗歌音乐会、诗歌演诵会等一些新的演出形式,音乐与诗歌朗诵的分量同等重要,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五、舞美和谐
舞美即舞台美术,它是诉诸于视觉的演出要素,它与听觉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了诗歌朗诵艺术的整体。
在诗歌朗诵中,特别是大型晚会上的诗歌朗诵,往往需要进行舞美设计,这里谈一谈背景、灯光、道具的设计问题:
(一)背景设计背景设计主要涉及背景图案的色彩和造型问题。
背景图案的色彩要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色彩相匹配,冷色调与激情澎湃的色调是不相配的,反之也是如此。在一场朗诵会上,频繁地更换背景是比较麻烦的,因此,可以确立一个主题,以便使各位朗诵者所选诗歌的色彩相同或接近;或者可以将背景的主体色彩设计为中性,这样其适应力就会明显加强。
背景图案的造型也是一个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一般来说,其造型应具有开放性和广泛适应性。开放性是说背景图案所蕴含的意韵要有一种发散式的特征,大家看到图案后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图案可以引领大家的思维向周边延展;这样的图案往往不是特别具体的,而是抽象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广泛适应性,是说图案的设计要具有多义性,这样才能适合为不同的诗歌朗诵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