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人最有吸引力,独特的想法最有领先性。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鼓励孩子进行发明创造,将脑中的幻想付诸实际,他会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以高于同龄人的思辨能力,独到而深刻的想法让你惊喜不已。
留出一点空间,别让孩子丧失思维能力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希望父母说什么孩子就要去服从;做老师的也都希望学生能够听话,能够回答正确问题,殊不知,孩子的思维就在这不经意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可以说是智力的核心。要想培养杰出的孩子,就必须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开启孩子的智慧。
看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卓越,就要看他进行独立思维分析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常常反应一个人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年龄小的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向家长或其他长辈求助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有的家长就会真的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这虽然在当时解决了问题,然从长远角度来说,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家长每次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孩子就会对家长的答案形成依赖,而不会想办法自己寻找答案,也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那么,高明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作出何反应呢?他们会告诉孩子解答问题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当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验证了答案时,孩子就对自己形成一种自信。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变成了孩子自己的经验,比如他学会了怎样查考资料,怎样去模仿,怎样在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孩子就这样在成就感一点点地积累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一家国际幼儿园曾举办过一次亲子活动。活动中,各国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可是漏斗是漏的,沙子装得多流得也多。孩子开动脑筋,就用手指将漏斗堵住,等沙子装满之后再把漏斗挪到瓶口,然后让沙子流进瓶子里。但是孩子年龄小,手脚不灵活,而沙子漏下的速度也很快,结果从孩子拿开手指到对准瓶口过程中,沙子就已经流失了大半。可孩子依然很高兴,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将沙子放入漏斗,再装入瓶中。不知在多少次后,孩子终于开窍了,他先把漏斗对准瓶口,然后再将沙子倒入漏斗中,这样漏斗中的沙子直接便滑入瓶子中,于是瓶子很快就装满了。孩子高兴地笑了,然后回头看看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在为他的成功鼓掌。
再看中国的孩子和妈妈,这对母子却是另外一种做法。当孩子将沙子装进漏斗便直接从漏斗底部漏掉时,妈妈就立刻蹲下来对孩子说:“来,让妈妈来教你,你看,先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装入漏斗,沙子就直接流到瓶子里啦!”于是,孩子在妈妈的指导下,率先将瓶子装满了。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从小到大就会背诵这句古诗词,然而真正做到的却没有几个。很多人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并没有限制孩子的成长,而是太在意孩子会不会受伤,而对他太过关心。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关心使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如果孩子在学校因为打架的问题被叫家长,中国的家长一定会马上赶到学校,而且到了学校后还会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让孩子回家写检查。但若是美国家长,只不过会向学校了解一下情况,便会独自离开,并声明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第二天,中国孩子向校方递交一份深刻的检查,而外国孩子则会在晨操大会上向全校师生致歉。
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却忘了在自己的过度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再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服从我们的要求,老师希望孩子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却不知道这样的服从和按常理出牌,让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思考的自由,丧失了别出心裁的勇气。的确,孩子的分数高了,进了好学校,却丧失了最为宝贵的思维能力,成了高分低能的机器。
还是给孩子留出一点空间吧,别埋没了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家长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逐步成长呢?
1.鼓励孩子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答案
家长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要轻易告诉他答案,而要引导他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平时,家长也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只有这样,孩子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开启思维。长期下去,孩子的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孩子的感知力
感知,是指事物在人头脑中的直接反应,通常表现为一种感觉。孩子的感知能力通常很强,但也需要加以引导,因为思维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的人思维很抽象,那也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孩子必须学会运用感知,家长则不断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这样才可以加深和扩张孩子的印象,学会对事物的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3.锻炼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孩子看到新鲜事物就会生起好奇之心,于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家长不要对此感到烦躁不安,如果有些问题的确难以回答,家长就鼓励孩子自己取思考,去揣测,去琢磨,甚至让孩子去大胆探索。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只会动嘴问一问,而是会用眼看一看,用脑袋想一想,用手做一做了。培养孩子爱思考、爱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就是这么简单。
4.家里民主的家庭氛围
民主的家庭氛围,就是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畅所欲言。要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应该让孩子说完,然后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孩子知道。家长如果太专制,孩子就会“敢怒不敢言”,慢慢地就变得思维呆板,无主张、无立场,专门看家长的脸色行事。长大了也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和影响而改变主意,容易盲从。父母给孩子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思维才会活跃,才会愿意去分析、去查证。
创造力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
创造力,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词,有创造力的孩子最独特,他们在人群中总是最吸引人,发表的见解也总是与众不同。他们能够把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东西,还可能发现一些你根本没注意过的事。
多数家长不明白创造力的真实含义,他们总是把创造想得太复杂,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普通,跟创造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只要用心培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杰出的创造天才。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的总称,我们说谁拥有强大的创造力,不只是指他的创造性思维,还有他的创造性活动。
简单说,创造力就是发明创造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拥有创造力,只是创造力的大小不同,社会价值更是各异。适当的教育能唤醒孩子的创造力,失败的教育也同样能埋葬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来源于日常生活,而儿童时期又是培养孩子卓越的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这就是说,一个孩子是否拥有的杰出的创造力,这取决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花花今年4岁,一双伶俐的大眼睛,特别招人喜爱。花花还是个聪明的孩子,3岁时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和英文单词了。但花花的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拥有卓越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夫妻两个着实费了一些功夫。
他们经过咨询和研究发现,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敢想、敢说和敢做,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鼓励和引导,而且这并没有多么复杂和高深,只要运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实现培养的目标。
比如,花花每次吃饭都抢着帮大家拿筷子,可她从来不会数一数该拿多少,总是攥一大把放到饭桌上。对此,花花的妈妈就会先问花花:“花花,你知道咱们家有几个人吃饭吗?”花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我、爸爸三个人。”妈妈便问道:“那你看我们需要多少筷子啊?”花花皱着眉头想不出来,就说:“反正好多人,妈妈,我再多拿一些就好了。”这时,妈妈就会蹲下来提示:“你想一想,我们吃饭的时候,一个人用几根筷子啊?”“两根。”“那我们每个人两根,一共三个人,算下来需要几根筷子啊?”最后花花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终于欢快地得出了答案:“是六根。”可是,等花花下次拿筷子的时候仍然记不住应该拿多少根,于是花花的妈妈就不厌其烦地和孩子一起数数。最后终于让花花发现了究竟拿几双才是最合适的。
一切突破自己常识的发现都可以归类为创造,像故事中的花花,虽然只是简单地发现了该拿几双筷子,但对于她来说,就是了不起的进步,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再加上她本身具备的素质,谁能说她以后没有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