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35500000061

第61章 民国时代(13)

陶松云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她自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不谋私利。1959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将两年节省下来的1200卢布全部上交组织,并带回书籍送给系里。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志和亲朋好友,能慷慨解囊,予以资助。几十年来,她从未有过一张银行存折。她谦虚谨慎,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从不声张。在涉及到对著作、译著的署名有不同意见时,总是十分谦让,不与他人计较名利得失。退休后,她壮志不已,仍继续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朱顺佐、张能耿:《江南人才名镇——陶堰·陶松云》,浙江大学出版社。

民运战线一女杰——革命英烈竺莲芬

竺莲芬(1924~1945),又名巧英、肖英,嵊县新联乡下燕窠村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优秀民运干部,牺牲时,年仅21岁。

竺莲芬1937年就读于嵊县县立初级中学,这时,她在党组织的指引下,与周醒我、魏文英等同学暗暗阅读《新华日报》、《西行漫记》等进步书刊,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她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参加嵊县战时政治工作队,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开展募捐活动,举办夜校,发动妇女开展全县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带领群众参加“六三”饥民请愿斗争。

1940年7月,县委决定面目已经暴露的党员撤离政工队,竺莲芬和周瑛离队隐蔽在东郭村任小学教师。不久受党组织派遣,以家乡下燕窠村为立足点,做开辟新区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1941年初,党组织决定她报考缙云助产学校学习。次年春,她仍回嵊县城区,任区委妇女委员。

1943年3月,竺莲芬奉命去四明山参加浙东区党委举办的第一期党员训练班,她十分珍惜这次深造机会,学习刻苦认真,政治觉悟提高很快。5月,党训班结束,她主动要求留在四明山根据地,被分配到浙东区党委敌伪工作委员会工作。她在这个秘密机关的组织股工作,负责对敌占区工作关系的管理和联系。一天傍晚,从宁波方向送来一份紧急情报,要火速送到梁弄浙东游击司令部,但这时机关里通讯员都出发了,只留下一位不熟悉路途的新同志,竺莲芬当机立断,从附近找来一位可靠的农民给这位新同志带路,夜行20里,及时将情报送至梁弄,使部队取得了主动。

1944年春,竺莲芬被派到慈北地区做民运工作,这里形势十分险恶,敌人经常出来“扫荡”,袭击县区机关和部队,搜捕民运干部。竺莲芬负责古窑乡和埂田郑家一带的民运工作,她总是满怀信心,深入敌人据点周围,与群众患难相依。敌退我进,敌来我走,走不了就生活在群众之中,有时竟住宿在瓜棚田野间,多次机智地避开敌人耳目。有一次,她和王苏菲刚到五磊寺,发现了敌伪军,莲芬架着正患感冒苏菲就走。她走不动了,莲芬就背着她走。爬山岭,趟水田,整整转了一天一夜,才摆脱了敌人。她还发动利济塘村青年,疏浚河道,既解决群众的吃水困难,又便利交通。是年秋,她发动群众开展征粮、参军、发展党员、组织游击小组、进行锄奸等工作,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相配合,抵制汪伪税警队压价收购棉花。配合主力和地方部队开展对敌斗争。

同年下半年,东山头一带棉花,都被威海的伪中警统制压价收购,一斤棉花换一斤米,农民不愿意,常被武装拦截。为了保护群众利益,竺莲芬组织民兵锄奸组,配合三五支队,护送群众走小路把籽棉运到古窑乡,由群众用牛拉(代脚踏)洋车(轧花机)轧,变籽棉为皮棉,然后出龙山去宁波销售,每斤皮棉能换五六大米。为此,在棉花收购季节,她为安排籽棉堆放、轧花和运输、联系武装部队护送等日夜忙碌着。

竺莲芬为维护群众利益奋不顾身,她的工作也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1943年冬,王逸林同志护送东西坳战斗下来的33名伤员,经奉西到慈北时,奉西抬担架的民工要回去了,但伤员还需继续转移。一副担架要配4人轮流抬,人生地不熟,哪里去招这么多民工呢,急得团团转。后来,他找到竺莲芬等两同志后,莲芬连夜动员当地130多位农民,把伤员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1945年5月9日,慈溪召开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这天一早,竺莲芬身穿一件兰布旗袍,拎着一只小竹篮,打扮成走亲戚的模样去参加会议。她从古窑浦出发,避开厉家伪军据点。当她走到诸界庵附近时,被汉奸张伯康便衣队的几名便衣跟踪,感到来者不善,立即急行几步,闪入庵内。便衣队员紧跟着闯入庵内,开始以秽语调戏,遭到竺莲芬严词驳斥,接着他们又以她是女“三五”、共产党为由,强行对她搜身。后因搜出一支钢笔而被押到伪军观海卫,继而解至浒山。面对敌人的铁牢、酷刑和诱惑,她不为所动。敌人以死相威胁,她斩钉截铁地说:“参加抗日,参加革命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出来了。”“要我不革命办不到,我今天出去今天去革命,明天出去明天去革命,我活着为革命,我死了也是为革命!”表现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气质。敌人无法从她口里得到一点有关党的机密。莲芬被捕后,党组织曾通过慈北绅士,当时三浦乡乡长虞嘉芝等前去保释,但未成。

5月26日深夜,敌人放下浒山城边的吊桥,将竺莲芬押赴城外刑场,面对敌人的刺刀,莲芬昂首挺胸,大骂敌人:“你们汉奸!你们走狗!你们卖国贼!”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壮烈殉国。次日清晨,由两位搬运工用竹编篾帘裹着烈士遗体,埋葬在离刑场不远的校场坟堆里。

人们深深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优秀民运干部,解放后,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她的遗骨安葬在慈溪市白洋湖烈士陵园。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浙江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嵊新奉抗日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竺莲芬烈士》。

(2)绍兴越文化研究所:《绍兴抗日人物简介·竺莲芬》。

(3)王志邦、黄佩芬:《浙江妇女人物传略·竺莲芬》,团结出版社。

陈氏姐妹富才华——陈鹤琴女秀霞、秀云、秀兰

陈秀霞、陈秀云、陈秀兰,陈鹤琴女,上虞县百官镇人。陈鹤琴(1892~1982)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女儿秀霞、秀云、秀兰,幼有大志,好学上进,学有所长,报效国家。

陈秀霞(1924~),陈鹤琴长女。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名闻中外的外交部新闻官。

陈秀霞于1946年到美国留学,获文学学士和英文专业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入外交部新闻司,主管外国记者工作。曾任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两次亚非会议代表团新闻官,接待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首次访华,陪同美国女作家斯特朗访问西藏,任邓颖超、陈毅副总理接见外宾、记者的译员。1978年,任国务院利用侨外资建造旅游饭店办公室谈判处处长。1980年,作为政府代表团团员出席特别联大会议,具体负责谈判国际发展战略决议工作。1983年,任中国记者协会国际联络部副主任,协助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举办亚太新闻界知名人士园桌会议;与中国日报社合作组织美国老记者访华团,受邓小平接见。1984年,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交流分委副主任,为中国新闻界向UNESCO申请资助并合作组织了10个项目。曾出席UNESCO在保加利亚、法国等召开的年会、理事会和工作会议;当选为“亚太妇女传谋信息网”东亚顾问。1993年,组织和率领中国女记者团访美。1995年,作为首都女记协顾问,任在北京召开的世妇会非政府组织妇女与传媒专题讨论会上任主持人。

撰有《论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传媒要为妇女说话》、《斯诺与西行漫记》、《斯特朗与西藏》等中英文论文,编著有《外国记者在解放区的见闻》。

陈秀云(1927~),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常委。

陈秀云195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曾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新青社”和“中大”、“5·20”等爱国学生运动,担任中央大学党总支委员兼师范学院党支部书记、中央大学团委书记。50年代,先后在共青团南京市委和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1960年起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所属北京丰盛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1970年任北京第八中学党支部书记。

陈秀云父亲陈鹤琴,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1923年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幼儿园——鼓楼幼儿园,后又创办樱花村幼儿园、燕子矶幼儿园、上海儿童保育院。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师范。1946年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创办并主编《儿童教育》、《活教育》等刊物。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又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81年后,陈秀云调到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致力于整理父亲的遗作,成为幼儿教育传薪人。先后整理出版《陈鹤琴全集》6卷、《陈鹤琴教育文集》2卷、《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为中华儿童尽瘁的教育家——陈鹤琴》画册等20多种;发表《陈鹤琴先生对现代中国幼教的开创贡献——纪念中国幼教百年》、《活教育浅谈》等论文20多篇;受邀在香港参加两岸三地幼教学术交流并作专题演讲,还到全国各地讲课。

陈秀兰(1935~),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在外科领域整形烧伤、断指再植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陈秀兰少时随父亲陈鹤琴在外就读,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第五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兰州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后改为兰州军区第一陆军医院)任外科军医。1977年调南京军区总医院,历任外科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

撰有《应用同侧小腿筋膜皮瓣处理小腿顽固性溃疡》、《小儿整形治疗中全厚皮片移植的应用》、《破坏性肢体深度烧伤致残的治疗》等论文多篇。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军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何信恩:《越中名人谱续编·陈秀云》,杭州出版社。

(2)中共上虞市委党史研究室:《上虞名人录·陈秀霞·陈秀云·陈秀兰》,大连出版社。

独具技艺传中外——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

范瑞娟(1924~),别名范竹山,嵊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越剧十姐妹之一,越剧小生流派范(瑞娟)派创始人。1960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瑞娟,11岁报考“龙凤舞台”,有位老板嫌她个子不高,不想收她。一位姓魏的老板却颇有眼力,说:“这个女孩子眼睛大大的,嗓子当当响,演小生蛮好!”就收下了她。范瑞娟进科班学戏后,勤学苦练,第二年到绍兴、宁波等地农村演出,她才12岁就挂头牌。1938年春节前,范瑞娟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她从乡下来到大城市好似换了个世界,在台上连龙套也跑不好,但她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刻苦学习,用心钻研,一定能学好。于是她闷声不吭,注意观摩剧团主要小生竺素娥演的《梁祝哀史》、《碧玉簪》等戏,把台词、唱腔,甚至地位、动作都记熟了。1941年初夏的一天,竺素娥病倒了,老板急得团团转,她自荐顶替头肩小生,救场成功,从此老板请她与邢竹琴一起演出,并给她挂头牌小生,在上海越剧舞台崭露头骨,那时她才17岁呢!

20世纪40年代初,她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她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改革。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配合,在传统[六字调]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首创了[弦下调],为越剧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5月在《祥林嫂》中扮演牛少爷。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是年夏,以越剧十姐妹之一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人饰牛少爷和祥林两角。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7月进入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范瑞娟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周恩来、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文艺界著名人士观看演出,并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51年8月1日,范瑞娟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摄制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在影片中她饰演梁山伯,表演温厚雅典,情真意笃,享有盛誉。是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恩来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1955年赴民主德国、苏联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60年,随上海越剧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次年,该团撤销,仍回上海越剧院。

“文化大革命”后,范瑞娟参加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港献演。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春节前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五国演出。历时20多天,行程数万里,代表团所到之处均受到侨胞和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代表团胜利归国后,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热情赞扬。

同类推荐
  • 开国第一任省长

    开国第一任省长

    本书以开国第一任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市长)的革命生涯为主线,以他们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卓越表现为叙事点,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生动、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传奇的一生。
  • 丰臣秀吉套装

    丰臣秀吉套装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人,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哈尔滨出版社的《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遥远的过去

    遥远的过去

    本书不仅讲述了契诃夫写作和成名的过程,同时透露了契诃夫漂亮的妹妹(即本书作者)为什么终身未嫁,为什么契诃夫自己的婚姻在去世前几年的41岁才降临,更描绘了契诃夫的极其独特和吸引人的天性。
  •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

    在张爱玲热之前,最被中国人瞩目的女作家是“文学洛神”萧红。她23岁写出《生死场》,立刻蜚声文坛;30岁写出《呼兰河传》,首开中国“散文化小说”之先河,迅即成为一代文学经典。她的文学天才,正如自己后院里那些花草,恣意纵横,烂漫自然。而天才如她,却有着惊人坎坷的一生。她少年丧母,18岁又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生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等三个男人有过情感纠结,而每一次跟新的恋人在一起时,都怀着上一个恋人的孩子;在文学之路上受到鲁迅的大力提携,成为鲁迅家的常客,却浑然不知许广平对自己的真实感受;32岁,她病死于香港,死前,病床前没有一个亲人……
  •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

    精选了林肯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林肯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香畹楼忆语

    香畹楼忆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续刊上海竹枝词

    续刊上海竹枝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豪门爱恋:权少的夺爱契约

    豪门爱恋:权少的夺爱契约

    她曾爱上了他,可他却只是利用了她去完成自己的霸业,他在新婚之日杀了她的家人,将她抛弃。可谁知再次相遇时会是这样的场景……当某女被某男压在床上时,她用手他的胸膛,防狼般的说:“走开!”某男邪笑道:“你放心,我对你没兴趣……”某女叹了口气。然,某男接着道:“我只是对你没穿衣服的样子比较感兴趣而已。”某女:……此文已改名《豪门爱恋:白少的困爱契约》,搜我笔名:亦安千辰或者书名也可以搜到。
  • 大杀将

    大杀将

    古语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古语又云:“一击不成,远遁千里。”暗杀者,古称之为刺客,今则为杀手。杀手分三品。上品杀手,以武止戈,为国为民。中品杀手,以武为技,切磋斗勇。下品杀手,以武敛财,滥杀无辜。少年智水,肩负着定军山诸人的期望,进入素有杀手的高等学府之称的“霸下学宫”。于都市里,乘风破浪擒蛟龙,嬉笑怒骂斩敌寇。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缔造了一部关于杀手的传奇……
  • 圆通的人际智慧

    圆通的人际智慧

    本书从圆通处世是一种大智慧、藏而不露真聪明、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敢于突破自我、轻松赢得好人缘、圆通处世成就自已等六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精彩的点评,向读者诠释了做人处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及如何掌握相关的处世技巧,使自己能够得到不断完善,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 追彩虹的稻草人

    追彩虹的稻草人

    一场不见硝烟的商战让古老的柳镇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场暗战竟然发生在曾经的两个恋人、现在已是两家大型童装企业——稻草人掌舵人柳笛和跳蛋龙总经理何天龙之间,故事由此展开,爱恨情仇跌宕起伏,小镇的变革暗潮涌动。在创业的路上,一群80后、90年后年轻人,不停地织梦、造梦和圆梦……春妮、杜兰、安雅三个小姐妹和外来打工者李少阳、范海洋、罗华之间的情感纠葛,剪不断理还乱……
  • 超级手机系统

    超级手机系统

    从天而降得大奖,将冯宇昊砸倒在地,只来得及说了一句:什么情况?便晕倒过去。从此以后彪悍的人生无须解释。美女左右绕,制服诱惑,熟女诱惑·······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推荐,收藏。
  • 亡国公主:一夜倾城

    亡国公主:一夜倾城

    她是“西宥芙蓉属佳人,南苑公主最倾城”里的倾城。公主倾城奈何逃不过倾城倾国的命运。她是‘佳人倾城倾国’里的倾城,同时也是‘哲妇倾城成城’里的倾城。她的命运已经注定。他是亡她国的仇人。他是她的美好记忆的一部分。他们谁得倾城必成城。他们之间隔着亡国之仇,他们却彼此相爱,奈何亡国恨。他们之间隔着真假公主的疑团,他却不爱‘公主’爱着她。他们之间隔着身份地位的悬殊,他从小爱慕她,并誓死要为她报亡国仇。而不为人知的事实是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相同的血液…
  • 爱情让我们无奈

    爱情让我们无奈

    为了家庭、情人苏蒙,凌波,柳絮儿被迫走出农村,外出淘金;在没有能力和学历的情况下备受侮辱,心灵在挣扎中寻找解脱,姐妹之间矛盾争执,爱人之间曲折坎坷让其苦不堪言,但她们依然坚强的承受着,坎坷的经历后她们依旧相信明天是美好的,和爱人一起奋斗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