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35500000034

第34章 明清时代(15)

鲁瑞看到社会各界对儿子沉痛真诚的悼念时,感到十分宽慰,以为儿子虽然只活了56岁,但他为国为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耗尽了心血,他生前伟大、死后光荣。她曾自慰自解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也不太冤枉。”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谢德铣:《周建人评传》,重庆出版社。

(2)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在绍踪迹掇拾》,杭州大学出版社。

(3)周遐寿:《鲁迅的故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首著游记启国人——钱恂妻单士厘

单士厘(1858~1945),字受兹,清绍兴府萧山县城厢镇人,清外交官钱恂妻,“五四”时期著名学者钱玄同嫂,当代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伯母,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善文能诗。婚后,常随夫出国,是我国最早走出国境并介绍西方世界的女子。终年88岁。

单士厘的丈夫钱恂是清朝外交官,先后到过英、法、德、俄、日本等国,后为驻荷兰、意大利公使。单士厘常随夫到国外,她曾在《抒怀》诗中写道:“女子有远行,辞亲心戚戚。暂归依膝下,日久还成别”,反映了她经常辞亲远行的情况。光绪二十五年(1899)起,她多次到日本探望丈夫,并学会了日语。广泛参加社交活动。她的这一举动,打破了当时的陈规陋习,开创了家庭妇女出国的先例。她还将两子一媳一婿带到日本读书。后又随夫去过俄国和西欧各国。

单士厘随夫出游数万里,历时10余年,大开眼界。她联系国内女界现状,感触良多,于是著书立说,希冀启迪中国女界民智,改善妇女地位。归国后,写出了《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两本书,向全国人民介绍日本和欧洲各国的文化、文明及中外交流史,起到了使读者打开眼界,扩充知识的作用。

所著《癸卯旅行记》,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书中主要介绍了日本国情,指出“日本之所以立于当今世界,而跻于列强者,唯有教育故”。感叹“中华孩子生何厄,埋首芸窗学楚囚”,对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摧残儿童身心进行了鞭笞。书中还记录了从海参威至圣彼得堡的见闻,对于沙俄的专制暴政有较为深刻的揭露。全书“‘以三万数千言’,记二万数千里之行程,得中国妇女所未曾有”,甚为可贵。

书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封建桎梏下,单士厘勇于阐述外国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且以为国本巩固,尤关妇女”,启迪中国妇女的国民意识;介绍日本、欧洲各国妇女从事实业、经商、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直接冲击当时中国妇女囿于中馈的传统生活方式;抨击传统妇德观,倡导兼容传统女性道德和近代西方女学,涵德、智、体诸方面的女子教育。同时,身体力行,创建女界协赞会,动员女性亲友出洋留学,谆戒缠足等等,堪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媲美。当然,她在介绍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时,仍推崇祖国的优秀传统道德,以为乃西方所不及。

单士厘还在著作中介绍外国的风士人情和古代神话故事,在《归潜记》一书中《章华庭四室》和《育新》两篇,系统地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是最早把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的文学作品。她的游记中还充满了反抗侵略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在写到沙俄士兵在我国东北杀人、强奸的罪恶行径时,呼吁人们“纵无器械”,也要与敌人搏斗,“岂能默然待死”。

一生著作甚多,除《癸卯旅行记》、《归行记》、《归潜记》外,尚有《受兹室诗稿》、《家政学》、《家之宜育儿简读》、《正始再续集》等,81岁高龄时,还完成《清闺秀艺文略》5卷,由于无力刻印,她抄写了许多份,分存在国内几个大图书馆中。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孟繁科:《中国妇女之最》,中国旅游出版社。

(2)王志邦、黄佩芳:《浙江妇女人物传略·单士厘》,团结出版社。

(3)裘士雄、杨旭:《绍兴的中国之最·第一部女子出国游记的撰写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4)《萧山县志·人物传·单士厘》,浙江人民出版社。

言传身教培壮苗——竺可桢母顾氏

顾氏(?~1908),清绍兴府会稽县东关(今属上虞市)竺嘉祥妻,竺可桢母,贤惠纯朴,为操持家务,养儿育女付出了全部精力。

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为人朴实,勤奋好学,在东关镇西头开了一家米行,取名“承茂米行”,还与人合开了一家“源泰烛淘”,整日在外经营生意,家中教养子女的任务主要落在顾氏的肩上。她一连生下二子三女,中年又得可桢一子。可桢从小生得很聪敏,肯动脑筋,又长得瘦小,所以受到顾氏的特别关爱。

顾氏从可桢半岁起,就教他听音辨色。1岁起,就教他学唱歌谣,手把手地教他写字。稍长,可桢常用火炭(木炭)在地上墙上乱涂乱划,母亲表扬他爱好学习的习惯。后来,可桢喜欢象父亲在米店里那样记账,母亲就从米店找来零星纸张,给他订了一本“账本”。可桢平时善于观察和思考,常常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母亲总是用简单的道理耐心地进行解答。一天,他见到天下雨时屋檐水总是滴在石头上的一个小洞里,感到很奇怪,便去问母亲,母亲对他说,很多年来,每次下雨时,屋檐水总是滴在石板的同一个地方。水滴久了,石块就滴出小洞来了。这叫“滴水穿石”。天长日久,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板,读书也一样,只要坚持刻苦努力,一定能获得好成绩。

顾氏在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改善的情况下,仍保持着勤俭持家、自奉简薄、宽于待人、急人之难的性格。这种性格,在竺可桢的童年心灵中,起到了身教的作用。可桢7岁那年,看到一位老人哭着要投河自尽。听老人说,因为借了地主家1斗米,到期无法偿还,家里老小五口已没有吃的,活不下去了。竺可桢听了后,心里十分难过,立即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慷慨地叫人从家里量出1斗米,还另外多给了一些,给老人家送去,老人连连叩头致谢。母亲救人之难的慈善胸怀,在他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三十一年(1905),竺可桢在镇上毓菁学堂毕业。五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启蒙老师章镜尘劝导可桢的父亲,要可桢到上海继续读书,并拿出自己的一笔积蓄作为资助。在章老师一片赤诚之心感动下,父母又借了一笔钱,决定送他去上海读书。

钱好不容易凑齐了,可顾氏却又犯起愁来了,她想,孩子快要走了,可听人说,上海是个花花世界,是只大染缸,人到了那里,一不小心就会变“颜色”,给孩子送到这陌生的外地,实在有点不放心。但她又想到,我们竺家有个传家宝,就是“勤俭”二字,它象一堵挡风墙,香风臭气刮不倒。想到这些,她吩咐竺可桢,到了上海,不管社会上多“繁华”,你可要保持勤俭本色,着娘做的衣衫,穿娘做的鞋,一心读好你的书。此时,竺可桢也想到了章老师对自己的教导。老师曾说,藕虽然埋没于污泥之中,但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污泥污染,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质,后来自己取名“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老师教诲的意思。于是,他向母亲表示,一定保持勤俭本色,走好自己的路,读好自己的书。顾氏看到儿子已是个十分懂事的英俊少年了,心也放下了。

动身前,母亲一连忙碌了几天几夜,为可桢赶制了一件长衫和一双布鞋。临别,再次叮嘱他到了上海要保持勤俭本色,好学上进,这样将来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大事。

竺可桢从绍兴来到上海澄衷学堂读书。当时,上海已是东亚的一座著名城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鱼龙混杂,社会昏暗,但竺可桢并没有被新奇烦杂的都市生活所迷惑。他牢记母亲教诲,仍然穿着离家前夕母亲连夜赶制的长衫和布鞋,像在家乡一样勤奋学习。由于他成绩优异,为人纯朴,当上了澄衷学堂的学生代表。

竺可桢成名后,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总爱按照当年母亲给他做的式样,嘱咐裁缝师傅做布质长衫,要鞋匠做布鞋。

母亲爱儿子,儿子爱母亲,1908年,竺可桢在上海学习,得知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后,彻夜动身返乡,未进家门,一手抛开帽子,跪着进门,一头扑在母亲的灵柩前,哭得死去活来。从那以后,他每逢清明时节,总要千里迢迢赶回东关,给父母亲上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竺可桢身居高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等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著名教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可他仍克己奉公,自奉甚俭,平易慈祥,从未因私事动用公车,多次将存款、房子和大量珍贵藏书捐给国家。1974年春节,竺可桢逝世前半个月,医院同意他回家过年,除夕团聚时,他嘱咐夫人陈汲,要注意对下一代的教育,并再三告诫:“不可溺爱子女,也不可留给他们非必需的钱。给他们多余的钱,等于给他们毒药!”1966年8月,他认为自己的工资收入太高,主动要求党组织给他减薪三分之一,在未被批准的情况下,他每月将工资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已计11000余元,他嘱咐夫人,将这笔钱上交给党组织作党费。这种优秀品质与他少时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绍兴市志·人物传·竺可桢》,浙江人民出版社。

(2)《竺可桢传》编辑组:《竺可桢传》,科学出版社。

潜移默化铺“基石”——胡愈之母黄木兰

黄木兰,清绍兴府上虞县陈溪乡珍坑村人,胡庆皆妻,胡愈之母,聪明贤惠,是典型的“小家碧玉”,没上过学,靠刻苦自学,能看书读报,生育了学愚(愈之)、学志(仲持)、学愿、学惠和学恕五子。性格温柔而坚强,对丈夫关心体贴,对子女宠爱而严格,是一位贤妻良母。

胡愈之的家住在上虞丰惠(上虞县城,现改为丰惠镇),是城里有名的“书香门第”。祖父胡纯耀,为人正直,方正博学,清朝进士、翰林,做过京官御史。父亲胡庆皆,性格豪放,思想开朗,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他出身官家,却平易近人,生活节俭,乐于解囊办学。他创办了县里第一所新式学堂——舜水学堂,还兴办了县里第一所女子学堂——舜水女子学堂。兴办孤老院、孤儿院,常施药、施棺、施棉衣,把自己的财产花在公益事业上。在民国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一度被选为县参议长,并担任县教育会会长,是本县维新派的首领。他教子有方,重家教,抓学业,鼓励儿子们阅读维新派书刊、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创办新闻报刊的兴趣。1946年,胡愈之在南洋主办《南侨日报》时,他撰写的《我的父亲》一文中曾说过:“至今对于我的品格和趣味影响最深最大的,依然是我的平凡的父亲。我的父亲做到了极平凡的伟大。我极渺小,我没有做到父亲的伟大,但我学到了我父亲的平凡。”

同样,母亲黄氏的言传身教,对胡愈之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对长辈敬重孝顺,对丈夫关心体贴,甚至毫无犹豫地变卖了自己心爱的嫁妆首饰给丈夫作办学经费;她对儿子们爱中有严,常常教育他们要自爱、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她对穷人,特别是穷苦妇女富有诚挚、深沉的同情。她那开朗的性格和为人的品德,给予少年时期的胡愈之十分深刻的影响。

愈之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许多首唐诗、宋词了。父亲见他背诵诗词,既流利,又准确,就开始教他识字。母亲特地给他买了个识字柳斗,在上面绣上含苞欲放的荷花,从此,愈之就把一张张字片放在小柳斗里,认真反复地进行阅读。

黄氏平时乐于送些旧衣服、粮食给穷乡亲。受母亲的影响,愈之念小学时,同贫苦的同学和睦相处,还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坐在教室角落里有位叫胡阿牛的同学,家庭贫困,常常饿着肚子上学,愈之非常同情他,时常从家里带点食物来给他充饥。在一个风雪天的早晨,他看到阿牛穿着单薄,冷得瑟瑟发抖,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袄让他穿上。

胡家世居的丰惠镇,人杰地灵,人文渊薮,自唐长庆二年(822)至1954年为县治驻地。当年,相距愈之家不远的地方是县衙门,衙门里常常骂声、吓唬声、鞭打声响成一片,喊冤声、啼哭声、惨叫声撕心裂肺,年幼的愈之问母亲:“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

“关押的是交不起租,还不上债的穷百姓”,母亲回答说。

愈之又问:“衙门为什么不给老百姓办事呢?”

“衙门是财主老爷豢养的一只鹰犬”,母亲愤愤地作了回答。

母亲还对他说:“你长大了,要多为百姓着想办事,铲除人间不平。”母亲的话在愈之幼小的心田里刻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印记。

1911年,胡愈之高小毕业了,父亲对他说:“你去报考绍兴府中学堂吧,这是所绍兴所属的山阴、会稽、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几县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在全省也有相当的地位和名气。”愈之当然同意到那里去求学。可在报考文科一年级还是实科二年级的问题上,父子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原来,清末虽废科举,但对学校毕业生,仍给予功名出身。小学毕业为秀才,中学毕业为举人,但必须从头修完功课者,方授予功名出身,中途插班者不给。愈之对功名出身不放在眼里,决意报考实科二年级。而父亲要他报考文科一年级。此时,愈之对父亲说:“我要报考实科二年级,我对数理化格外有兴趣,还可少读一年书。”父亲没办法,用愈之叔父和祖母的话来说服儿子:“你叔父在三天中来了两封长信,一定要你报考文科一年级,他说,我们家‘累世书香’十余代,‘读书种子’断不能‘弃文求实’,究竟是功名出身要紧,多读一年书,不算什么。并且说如进二年级,捐弃功名,祖母也极不以为然。”

在争执不定的情况下,黄氏对丈夫说:“书是儿子读的,读什么科就让儿子自己定吧!”丈夫同意了妻子的意见。

就这样,愈之在这年农历正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绍兴府中学堂二年级。那年,鲁迅正在府中学堂任学监兼博物教员,还在愈之班里每周授1小时生理卫生课,正是黄氏的一个主见,才使愈之有机遇直接授他的教导。鲁迅早年就接触了“科学”、民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萌发了反封建的思想。胡愈之在小学念书时,也已受爱国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们有着一颗共同的爱国爱民、追求革命真理之心。下半年,愈之因患伤寒病,休学回家养病。但在这短暂的半年时间里,愈之和鲁迅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师生之谊。他在晚年所写的生平自述中说过:“鲁迅是我最尊敬的师长。”

后来,胡愈之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革命学者。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位文化界公认的德才兼备的伟人,他的高尚风范,是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学习楷模。愈之二弟仲持博学多才,会用英、俄、日、德、印度梵文、世界语等多种文字,是一位进步的记者和编辑、著名翻译家。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与父母对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是父母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铺下了人生第一块“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朱顺佐、金普森:《胡愈之传》,杭州大学出版社。

(2)于友:《胡愈之传》,新华出版社。

妯娌精心育伟男——周恩来生母万氏、嗣母陈三姑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科学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7位物理学家

    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7位物理学家

    本书主要写了世界著名的二十七位物理学家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求学历程,以及成名作品,还有对世界的贡献。
  •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韩愈出身于世宦之家。父韩仲卿曾为武昌令,以美政和文章出名。生三子,长子韩会,官至起居舍人,以道德文学着称。韩愈为小,生三岁,父死,养于韩会之家。十岁,韩会因事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而去,不久兄死。又随嫂北归河阳韩氏别居。嫂郑氏对韩愈情若所生,辛勤培养,诲化谆谆,及嫂去世,韩愈服而加隆(唐代嫂叔服小功五月即可),以报嫂养育之恩。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弗洛伊德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以研究无意识心理现象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心理学说。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时山西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起义于十月二十九日以突击形式攻击山西巡抚衙门,一举成功,遂推选其任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上,阎锡山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热门推荐
  • 逆袭位面之王

    逆袭位面之王

    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位面。这是一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职业。这是一名遭人暗算的顶级执行者,跌落神坛后,从一个小组织里一步步逆袭,重返神坛的故事。*************PS:任务有原创,也取自于部分电影、游戏、小说,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无限。
  • 在末世中进化

    在末世中进化

    玛雅的诅咒成为现实,末世降临,一块神奇的水晶,一个星河的文明,汇聚成逆天的科技——看萌萌小鲜肉如何颠覆末日。
  • 魔道渺渺

    魔道渺渺

    数十万年前,神界崩解化作三千世界,数十万年后一名山村少年,一个偶然被当地大派万灵门选中,成为了一名下等奴人。他几经坎坷,阴阳之气筑基,金丹,元婴,化神。
  • 不朽道主

    不朽道主

    造化之始,万界之终。无形无相,无法无天。一个失落的孤儿,一颗神秘莫测的珠子。当两者结合之后一段传奇从此开始。浩瀚九州,强势崛起。打破束缚,冲出天地!一个神话的崛起,一个宇宙的风云汇聚。浩浩星空谁为主?诸天万界我为尊!
  • 路边野花偏要采

    路边野花偏要采

    这男人真有够没礼貌!人家她槟榔卖超好,赚到吓吓叫,他却不请自来,劈头就说要改造她,让她“麻雀变凤凰”。有没有搞错?她正正当当帮忙家计,是哪里不体面了?竟然一直说她是“麻雀”,很失礼ㄟ!还摆出一副施了多大恩惠的跩样,厚,是有人拜托他吗?她曾如华生平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有钱少爷,别妨碍她做生意,快滚一边去啦!这女人真有够不识相!他姚亮可是国内顶尖的形象顾问,当红艺人要拜托他做造型,都得千求万求只差没下跪,今天他可是难得心血来潮,想挑战不一样的case,才提议要帮她改变形象,让她尝尝当千金大小姐的滋味,没想到她竟然只冷冷地说“没兴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假偶天成

    假偶天成

    邱子珩摆出个狂拽酷霸的Pose,“我们在一起吧。”反正只是演戏,顾良品勉强答应,“不过我有三个条件。”他不以为意地贱贱一笑,“Noproblem,说吧。”“balabala……”听罢,邱子珩彻底笑不出了,该不会被她玩坏了吧?!高富帅与女汉子阴错阳差开始假情侣关系,然后作出个无怨尤的爱情故事。
  • 我的前世吸血鬼男友

    我的前世吸血鬼男友

    他只是想一补前世遗憾,再一次跟她做相爱的恋人。她却忘了他,忘了他们的山盟海誓。“没关系,我可以让你重新爱上我。”“我要死了怎么办?”“我把你变成吸血鬼,永生永世我们在一起。”**********再美好的愿望也要面对现实,他找到了她的转世,可是,也有了一个强大的情敌——修仙真人……壁咚,墙咚,地咚……玩转手段,甚至吃干抹净,霸王硬上弓难道还敌不过那货?吸血鬼VS修仙者,恋爱手段到底哪家强?
  • 师父别来无恙

    师父别来无恙

    她,大安王朝赫赫有名的克夫公主;他,神秘莫测的世外高人。她喊他一声师父,原想着可以破掉克夫的命运,没想到各种奇怪的事情接踵而来——离奇死去的驸马、南疆蛊师的追杀,还有神秘的玉人传说……就连向来不好的桃花运也开始转变,先是当朝的肱骨之臣,再是清心寡欲的师父。随着真相一一浮出水面,事情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青果之恋

    青果之恋

    ‘梅儿,我要走了,在有你的地方,我无法让自己遗忘过往!’‘走吧,我们都该忘记过去,重新开始不是吗?’‘也许有一天我可以面对我会回来,可你是那么深的刻在我心上,要忘记很难对吧?’‘那就让我忘了你吧!’别了我清纯如水的初恋!别了我的挚爱!别了不属于我的荣华富贵!细细阅读这人生最青春最纯洁最不可忘怀的爱恋,一个平凡女孩偶遇豪门公子历尽千帆却无缘修成正果的痴纯爱恋。
  • 荒古之上

    荒古之上

    荒古唯一者踏出那一步,前往之上的世界。天道寂灭,众生无相。举世沉沦。从此路,断了……人族,在百族之中仿若蝼蚁。举世兄弟,团结齐心,共御外侮。修炼者世界风云涌动,一凡俗之人默默走上舞台。默默走出那一道道轮回。天地的尽头,识觉的本源,死者魂归何方?生死如何定义?掀开这一层层迷雾,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沿着浓浓的岁月气息,追溯岁月之流,逆返命运忘川。忘川三途,仙人指路。幽幽的呜咽声,举世荒凉寂灭,他要回去了。那里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