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35500000025

第25章 明清时代(6)

吴氏的婆婆唐氏,性格粗鲁,平日,吴氏常遭婆婆无故训斥,但她从不顶嘴,不吵闹,一家人有事当成无事样,平平安安过日子。邻里们见了,都夸她是位孝顺媳妇,如果换成别的女人,婆媳二人早就闹起来了。

后来,唐氏患病,长期卧床不起,并发展成了萎病,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生活难以自理了。这时,有人对她说,你婆婆往日常训斥你,如今,她病成这个样子,全靠你照顾了,脾气会变得好些了。可她婆婆虽重病在身,但性格一点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粗暴了,遇到不顺心的事,又骂又闹。吴氏知道她的脾气,在生活上多方照料,说话做事处处谨慎小心,以免引起婆婆不快。但尽管如此,婆婆还常常对吴氏不满,有时甚至要吴氏跪在地上,用鞭子或棍子抽打她。跪在地上的吴氏,虽然心里也感到委屈,但她想,俗话说,老人话多,病人怨多。面对这样的婆婆,一要忍得住,二要想得开。婆婆本来性格粗鲁,自患病后,性格变得粗暴了,也许由疾病引起,心情变坏,自己作为晚辈,受点委屈就算了,再说自己将来老了也不知变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她在挨了婆婆的打骂后,从地上站起来,象往常一样,跑到厨房吃饭,走进房间睡觉。

平日,吴氏和丈夫吃的是粗米淡饭,穿的是用粗麻制成的破旧衣衫,而她总是将好吃的好穿的先送给婆婆,同时给婆婆服的药饵也总是极美好的。

不几年,朱泰不幸去世,吴氏忍着无限悲痛料理丈夫后事。事毕,有人劝她说:“如今你丈夫死了,又没有子女牵连,守着这个恶婆婆作啥,还是趁机离开朱家另嫁他人吧!”

吴氏听了好心人的话后,大哭一场,她以为若改嫁,对自己来说也许真是一种解脱,并可求得新的希望,可想想这苦命的婆婆,虽说她性格不好,有时不通情理,可她也不是铁石心肠,一无感动。再说她的火爆脾气,象六月里下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眼下她长期病卧在床,丈夫去世,瞻养老人的责任全落在自己肩上了,如果自己只身另嫁,婆婆如何生活下去呢?摆在面前两条路,是出门找幸福,还是守家尽责任,她思量再三,最后毅然决定,继续留在朱家,挑起赡养照料婆婆的重担。从此,她比丈夫在时更加精心地照料婆婆,“辛苦备至”,凡见闻者皆感动得留下了眼泪。

后来,吴氏与婆婆相继而殁,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孝顺媳妇,官至吏部尚书(赐谥“文僖”)的陶堰人陶大临,重其孝节,将吴氏孝婆的事迹向官府上报,并捐俸创祠祀之。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清)《康熙会稽县志·列女·吴氏》。

聘妻志嫁落难郎——沈袠妻胡氏

胡氏,明绍兴府会稽县人,同里沈炼媳,沈袠妻,时人称她为贞节女,无出,卒年51岁。

胡氏早年许配给沈袠为妻,随着年龄的增长,双方父母已择定婚期,忙着为他们办理婚事。可正当胡、沈两家欣喜地筹办婚事之时,沈府突然陷入了一场重大的劫难。

胡氏未来的公公是朝廷锦衣卫经历沈炼,他为政清廉,惠爱于民,秉性耿直,疾恶如仇,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冬(1550)因冒死上疏严嵩父子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触怒了世宗皇帝,廷杖后被远贬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为民。后又遭严嵩父子及宣大(宣化镇、大同镇)都督杨顺、巡按路楷诬陷,三十六年九月在宣府就地处死。长子沈襄被充军到边远的地方,沈衮、沈褒两子,杖死塞上。后来,沈袠与被严党抓回来的长兄沈襄一起关押在宣府监狱。杨顺奉严嵩之意,必欲置沈氏兄弟于死地,拷打数百后,拖进监狱,并令狱吏通报食息之情。有幸,后来适逢杨顺被给事中吴时来上疏其罪恶,弹劾系狱,襄、袠兄弟二人才幸免于难,获释返乡。可惜此时沈袠已身患重病,口吐鲜血,匍匐扶父柩回归故里,并按照古制为亡父守丧三载后,才考虑自己的婚事,这时胡氏年已二十有七了。

婚前,沈袠想到,家门不幸,且自己已重病在身,不宜与胡氏结婚。如今她为等待自己,年龄已经很大了,还是早早解除婚约为好,免得连累于她。胡氏闻息,心想,如果沈门没有这场劫难,我俩早就成了夫妻。更何况,这场劫难是权奸残害忠良呢?沈郎不愧忠良之后,我决不能对他无情无义。就这样,一对劫后幸会的情侣按俗举行了迟到的婚礼。

也许老天有意要与忠良之后和这对恩爱夫妻作对,沈袠结婚才6个多月,病入膏肓。这时,他自知不起,脸带愧色,断断续续地对日夜守在身旁的胡氏说:“我连累你了,连累你了……”

胡氏含泪注视着病危的丈夫说:“人命在天,早在我俩结婚之前,我的父亲和兄弟已疑君身有疾病,然夫妻本是同林鸟,有温暖难免历风霜,我决不回头,事至今日我也心甘情愿。”

沈袠听到妻子一番感人肺腑之言,脸上泛起一阵笑意,眼中溢出了苦涩的泪水。不久,抛下新婚爱妻,撒手人寰。

沈袠去世后,胡氏抱尸恸哭,哭声昼夜不绝,并变卖所有陪嫁的衣服,为丈夫料理丧事。有些人看她对丈夫如此痴心,很不理解,还讽刺她,指责她,她即断发划脸予以抵制。

在丈夫去世后的漫长岁月里,胡氏苦心守志,不思婚嫁,终日坐卧室中不出门,还闭门谢客,即使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来访,一般也不相见,如此者20余年。

神宗万历初年嵩败后,与沈袠一起获释的长兄沈襄,以荫补官,知湖南安乡县,迁刑部主事,官至姚安府太守。胡氏即以襄子某为嗣。晚年,身患疾病,不药而逝。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明史·列女·胡氏传》,中华书局校点本。

(2)(清)《康熙会稽县志·列女·胡氏》。

含辛茹苦育“遗腹”——刘宗周母章为淑

章为淑(约1551~1601),明绍兴府会稽县道墟(今属上虞市)人,父章颖,字南洲,明末颇有学问而屡试不举的儒者,《易》学名家。山阴县城内水澄里庠生刘坡妻,我国宋明理学史上“蕺山学派”创始人、儒学名臣刘宗周母。生有懿质,性淑情娴,寡于言笑。婚后,恪守妇道,悉心教子,邻里无不称其贤淑。

纳劝留“腹”

山阴刘家,先世为汉代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至宋代而有退翁先生刘礼迁居庐陵,四传而为扬州别驾刘廷玉,刘廷玉之子刘文质,于元成宗大德年间辟为山阴县幕,始居山阴水澄里,刘坡为刘文质第10世孙。

刘坡(字汝峻,号秦台),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18岁递补为会稽县儒学生。生性矜严好礼,循规蹈矩,闭户读书,行为端正,受到里人敬爱。

章为淑18岁嫁到刘家后,孝敬公婆,夫妻和睦。27岁那年,女儿已满周岁,且又有五个月的身孕,一家人生活在清贫而欢乐的气氛之中。然而,就在此时,犹如雷打鸳鸯,家遭劫难,家中的顶梁柱刘坡,壮志未酬,因患痢疾,年仅30岁而卒。顿时,大人和孩子哭声连天,乱成一团。章氏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欲寻短见。

章氏是深受章颖钟爱的独生女儿,就在她年轻伤夫,意欲死殉之际,章颖劝解强阻,对女儿说:“儿即死,奈尔夫无后,天道有知,假尔孕生男以报地下,死未晚。”章氏听从父亲的劝解,打定注意,要死也要先生下这苦命的孩子,打消了死殉的念头,她含悲撰文祭祀夫君,称“尔欲有后,上叩帝阍”。

此后,她以未亡人自处,一女在手,一儿在妊,年纪轻轻遭受伤夫之痛,备受生存之艰,闻者多为之黯然伤神,郗嘘不已。此时,章氏的唯一希望寄托于操动于腹中的胎儿了。

寡门育孤

明神宗万历六年正月廿六日(1578年3月4日),章氏生下宗周,小宗周的出世,虽多少弥补了章氏的亡夫之痛,但家贫如洗,自己尚难以自养,何况要抚养宗周姐弟二人呢?养儿的艰辛使刘母心里阵阵发愁。

此时的刘家已一贫如洗。小宗周的曾祖父刘概,晚年家道中落,竟至售厅度日。祖父刘焞,育有刘坡、刘瑛、刘瓒三子。为培养长子刘坡,他“岁延名师,开塾学”,10年间耗尽百亩田产。父亲刘坡,虽学有所成,却未及考取功名。面对刘家困境,小宗周的外祖父章颖出面,请求其祖父刘焞,待宗周满月后暂时抱到母亲娘家抚养。此后,章氏住在娘家,仍对公公力尽孝道,经常往来于城内水澄里和道墟两地,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宗周5岁那年,遇上灾年,祖父刘焞被迫将水澄里的房屋变卖他人,更是一贫如洗,真是“天地之大却无立锥之地。”无奈,他一度借住亲戚家。不久,又被迫携二子转徙麻溪山庄。后迫于生计,不得已佐以樵渔。直到20年后,宗周中举,才欣喜地回祖地聚首同住。

刘家已无房可住,章氏因无处安居,内心凄苦无比,日夜恸哭,只求一死。时父亲章颖怜伤爱女生计之苦,再次出面恳求刘焞,让宗周母子日后就住在道墟娘家。

其时,宗周外祖父家生活负担也很重。章颖育有二子一女,长子为云,次子为汉。万历年十一年,外祖母杨安人过世。仲舅为汉自幼刻苦读书,致罹危疾,几废举业。他先后迎娶王、胡二氏,皆因病逝去,再娶宋孺人,生有四子二女。现又添入宗周母子,生活益显窘困。两位舅父舅母,视宗周如己出,尽力照料,特别是仲舅为汉和舅母宋孺人对宗周母子给予了亲情和温暖。宗周6岁那年,仲舅给他一件粗布褞衣,他一直穿了10年时间。

宗周少年时,子孤母寡,当时,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二人虽依章氏而居,又有二位舅兄“敦手足之情,无烦孤寡以拮据”,但仍不免有仰食之嫌,所以刘母勉力躬操纺织自给,尽量减少两个哥哥的生活负担。随着宗周年龄增长,刘母开始考虑独立门户,分灶自食,以便日后宗周成家立业。于是,她从族弟家借得一间屋子,分舍而居,临时雇用一婢担柴挑水,操持家务,自己奋力纺织,却一日仅吃早晚两顿。由于长年劳累,不到40岁,已身心交瘁,形容枯槁。宗周晚年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情形记忆犹新,曰:“太恭人顾刻苦自励,躬操纺织,已躬受之织,织成贸市以博微赀,天更端,纺织如故,寒暑以为常。”

三遣寿昌

宗周7岁时,开始就读村塾,事童蒙业。第二年,宗周又从三叔秦屏公读《论语》,9岁时,第三次转学,就读于外族章姓舅辈开设的宗族学塾,10岁那年,由于家贫实在无力筹措足够的学资,便就读于外祖父章颖开设的塾馆。

章颖,字叔鲁,别号南洲,以“经术行谊推重海内”,“冠冕士林”,“以学行为海内士人师。”四方乃至京师之地,先后及门者不下千余人,颇有造就者,成绩斐然,而“传先生经学世其家者又数十人”。其中,功名最为卓著者,当推华亭(今上海松江)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阶;会稽(后归籍顺天)河间府同知、光禄少卿(未赴任)周应中,会稽国子监祭酒陶望龄及中州郭蒙吉等。章颖大半生以塾师为生,晚年归老乡里,重操旧业,设塾馆于家,召乡里族童入学。章颖“喜与门士激扬风节”,对宗周一生尚气节、重操守的品德影响较大。宗周入塾读书后,他见小外孙聪颖勤学,成绩突出,逢人便夸奖说:“外孙日后必有所成”,对宗周寄于厚望。每到晚饭时,他就给宗周讲述古人忠孝节义的事例,引导宗周树立志士仁人的节操观念,使他幼小的心灵中,逐渐确立了耻为干禄之学的志向。

万历十七年(1589)夏,宗周仲舅喜中举人,官署寿昌(今建德)儒学教谕。章颖由于年迈,欲随儿就养,便准备举家偕行。他担心自己寄于厚望的宗周因此失学,就劝说女儿让宗周随其同往寿昌就读。仲舅及舅母宋孺人也考虑到宗周正处于学业关键时期,决定捎上宗周,以便让他在自己就职的儒学馆中就读。章氏虽然不忍离开爱子,但为了他的学业和前程,欣然同意,就让他随外祖父一同前往仲舅教馆。就这样12岁的宗周,第一次离开母亲,远赴寿昌。

从绍兴到寿昌,有水路可通,路途也不十分遥远,但没想到随从者在途中不慎丢失了盘缠,害得一老一少酷暑天徒步行走,一天走了90里。结果一到寿昌,宗周即因体力透支而患病,一只脚不能行走,昼夜疼痛,历时5个月,不得已,只好于十一月携宗周返回绍兴养病。

第二年春天,宗周足疾好转,再次辞别母亲,刘母叮嘱他要好学上进,关爱身体。不料,宗周随外祖父到寿昌不久,又患了病,且久治不愈。养病期间,外祖父开始为他讲授六经之首的《周易》义。在寿昌一年多,宗周身无旁鹜,目的明确,受到了相当完整而严格的治学训练。在寿昌期间,宗周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可惜这一时期的日记,没有保存下来。

其间,宗周一度随外祖父回到道墟,刘母第三次遣子远行,赴寿昌完成学业。

万历二十一年,仲舅再次擢官,出任河南永宁知县,16岁的宗周中止了在寿昌的学业,随外祖父返回绍兴故里,先后师事章又玄读书,从鲁念彬执经。19岁时,移馆稷峰家。

宗周在五年时间中三上寿昌,往返数千里,一心向学,备受艰辛。在他外出求学期间,刘母未尝有姑息之恋,颇有孟母风范。经过两年时间的求学,宗周不仅受到了相对系统的儒家经典学识的训练,养成了日后以儒家思想为本位的思考理念,而且由于先后受包括外祖父、仲舅在内的诸师授业,为他的举子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慈母严训

宗周遗腹称孤,父亲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他秉承了其父清正严毅之风。当然,对宗周的品节志行有着直接而持久的形塑影响的是其母亲,刘母希冀儿子学有所成,继承父志,因此对他要求甚严,有过必责其改正。宗周日后成为一代大儒,慈母之教,功莫大焉。黄宗羲称“先师之为大儒,皆太夫人危苦所成。”

的确,刘母坚毅超常的慈母情杯,忍辱负重,给宗周人格的锻造以深刻的影响。他竭力保证宗周相对完整的举业教育,同时相当注重品德教育。常说:“人须有刚骨,方能自立”,这养成了日后宗周刚毅不拔、器识不凡的完粹品行。

一次,宗周参加浙江秋试时,因备感生计艰难,奉养难继,就有意请托求见当权者,刘母得知后,怒斥道:“汝母之为乎?母则有旧飦粥在,而尔故出此,惧汝福祚之不长。”见宗周有浮躁意,她即告诫说:“戒之!戒之!毋多言,多言败德;毋多动,多动败事。”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宗周以优异成绩参加了杭州举行的乡试,考试完毕,持卷回家,当时年逾8旬的外祖父,正准备乘舟,随迁任广西北流知县的二儿子刘为汉,到广西终老。教人无数而见多识广的章颖,一阅宗周试卷后内心大喜,说:“甥必举矣,余何为事万里行?”于是与二儿子作别,回到家中。乃至揭榜,宗周果然高中,名列第42名。

宗周试毕返家时,天已将暮,他换上便服,前去晋谒母亲。刘母一见,当即厉声斥说:“你今天虽然分期侥幸中举,难道没有举子服可穿,而以私服随便见人?现在已是入夜,简亲弃礼,自此始矣!”宗周闻言,赶忙回房更衣,再向母亲行礼,而刘母仍然面无喜色。

万历二十八年底,全国会试又将举行,宗周看到母亲容色憔悴,欲尽孝道而不去赴考,但刘母执意以赴考为重,命令儿子成行,宗周只得隐忍挥泪而别。翌年三月,会试揭榜,宗周得129名,应殿试列三甲五名,同进士出身。张榜之日,宗周仍在闭门读书,同考中有人告诉他得中高榜,方才释卷而出。不幸,放榜第二天,宗周却得到了母亲过世的噩耗。

同类推荐
  •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今生今世

    本书以诗传的形式描写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并对坊间流传的仓央嘉措诗歌进行了解读。作品文笔优美,流畅动人。
  • 原来袁世凯

    原来袁世凯

    他推崇西方文明,却拥有十房妻妾;他倡导教育改革,却相信儒学在控制民众方面的道德力量;他力行维新立宪,却出卖戊戌维新派;他掌握大总统权柄,却又迷恋皇帝宝座;他签订“二十一条”,却提倡国货,实行“国有主义”;他背叛共和,却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教育制度……袁世凯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激变与冲突,中与西、新与旧、强与弱、保守与进步、封建与民主……功与过,是与非,本书以详尽、充实的史料,一分为二,冷静客观的视点,抽丝剥茧,剔抉真伪,为你呈现袁世凯的历史真容。
  • 民国第一家:袁世凯家族

    民国第一家:袁世凯家族

    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个名字——袁世凯。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决非偶然,与他生长的土地和环境无不有着千丝万缕密切的关系,其中家族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而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历史学家注重的是重大事件中的人物,往往忽略了许多细微之处,比如历史人物的情感、性格、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候甚至能使这个历史人物作出改变历史行程的决策和行动。
  • 田辛甫和他的时代

    田辛甫和他的时代

    辛甫老于我而言只有两面之缘。一次是他陪黄胄先生在河北宾馆作画,官方吩咐师大艺术系新生配合录制电视;另一回是辛甫老受美术系之邀,到八二级讲授写意花鸟课。前次,主角是满口蠡县方言的黄胄;后次唯有辛甫老独自演示,只是俯首挥毫,不讲解。
  •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侯艳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红伶在路上”、“秦韵兮飞扬”、“影视大舞台”、“爱是醉心莲”、“原为连理枝”等内容。
热门推荐
  • 苍龙至圣

    苍龙至圣

    他本是无上至尊,奈何流亡他国,受尽凌辱。一次冒死替代,是机遇,还是灾难?看他如何登上修丹霸途,步步天下!
  • 土豪成精

    土豪成精

    从小被人贩子拐卖的小子,长大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土豪。这个看似平常的土豪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看土豪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精路。
  • 道义武林之莫泣神剑

    道义武林之莫泣神剑

    元佑二年,当朝的宋哲宗赵煦年幼,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执掌大权,高太后反对之前王安石和神宗的变法,奉行“明天理,灭人欲”,大宋境内有着暂时的安宁。边境的西夏人,吐蕃部落,大辽契丹人蠢蠢欲动,屡屡来犯,而相较而言保定帝段正明统治的大理与大宋无战乱。而江湖武林,各个势力明争暗斗,为绝世神功,为破敌神剑,为灵丹仙药······有人求武林盟主之位一统中原武林,有人求盖世武学以报血海深仇,有人一把神剑擎天问罪世人,有人佳人心兄弟情难舍难分。谁能看清江湖的恩恩怨怨?谁能辨明武林的道义是非?
  • 万古绝神

    万古绝神

    凝聚万古剑体,横扫九天神荒。破碎虚空诸界,成就绝世大帝。九冥剑阁阁主残影殇,误闯神庭废墟,陨落重生于百年之后,化身为普通少年尚辰浩,开启了一场与当世天才争锋角逐的逆天之旅。【书友群:310,546,530】
  • 听风说你

    听风说你

    在一个学校,有这么一群人,就这么散了。其实女孩不坏只是不显其实男孩不说只是不言
  • 明星老公的人鱼甜妻

    明星老公的人鱼甜妻

    她是海界的人鱼公主,他是人类世界的偶像明星,少年时期的一次相遇,她救了他,他俩的缘分就开始了,她为了见他,与海巫做交换换了一双腿,为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珠救他,却不曾想,到头来害了自己的族群,害了疼爱她的父皇,姐姐们,当她阴差阳错主魂附在人类女孩身上,她与他,又将是怎样的结局?
  • 一球一世界

    一球一世界

    02世界杯后,中国足球愈发孱弱,当年的横扫亚洲的中国龙,变成人见人欺的可怜虫。中国足球,需要姚明,需要刘翔,需要李娜。中国足球缺少,必胜的信心!既然没有那就让我来建立吧!
  • 王源只为遇见你

    王源只为遇见你

    漫天星星似乎都不及你,面对你,它们黯然失色。你拥有无比完美的侧颜和声音,好像一颗钻石一样闪闪发亮,让我忍不住接近你,不会让任何东西伤害你。
  • 海地城——地球护卫系列一

    海地城——地球护卫系列一

    云冻和风弃是地球护卫第十五代传承者,他们是守护人类和平的超能者。他们的专属称号——天合人和地闭客。海地城是一座距离湾突鲁最近的海滨城市,而湾突鲁这座海岛因2048年在著名的医学博士洛基博士带领的116团队下,研发出可以延续人类生命奇迹的育苗而举世闻名。当生命的长度得到延伸,而生命的厚度却在越来越膨胀的私欲、为追求育苗更高效果而破坏生态平衡等等一系列问题下被挤压的前提下,品尝着黄金般硕果的人们也到了该思索和清醒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即将来临的全新的育苗时代,也是考验人类灵魂和人性的时代。小说以一环扣一环的迷局和逐步解密的形式展开,间中穿插着云冻与水巫、风弃的纠葛、风弃的情感生活、人性的自私与野心……
  • 创世秘典

    创世秘典

    当一个极度渴望成功的人,获得了实现梦想的资本后。他的未来,将会成就怎样的传奇?……武道修炼等级:武生,武徒,武士,武师,先天武师,大宗师,武圣,人仙,战神。精元六大境界:精元初成,精元彻骨,浑然天成,血中元神,精元出窍,人神合一。……{书友群:866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