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情网,唯一的好处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经由婚姻,使这一功用得以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只要坠入情网,我们便以为生活在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彼时彼刻,我们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养。可是,在我们的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
既然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吗?实际上,它与人的“力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动力)有关,或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产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
或者说,坠入情网是人类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恋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会因想到婚后要面对的现实而感到张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
道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则是”大爱无形”的博爱。博爱把人类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的真正使命。
其实,佛教所提出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不杀生”就是博爱。在佛的心中,从不会把除了人之外的自然万物排除在生命之外,认为它们可以任意践踏、宰割,慈悲并不仅仅是指对人的慈悲。爱惜生命也包括爱惜动物甚至植物的生命。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这一世你是人,也许下一世就投进了猪胎、狗胎、苍蝇胎,所以特别强调众生万物的平等,主张爱护众生,尊重生命。这样的“利他主义”实在是有利于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动物的保护,实现生态平衡,进而实现对人类和世界的保护。
当一个鬓角斑白的老乞丐蹒跚地从你身旁走过时;当那些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的孩子瞪着纯净的眼睛望着你时;当遭受天灾人祸的灾民无助地恸哭着他们的家破人亡时……如果你的鼻子发酸、眼睛发涩,心里有些难过,那么你就达到了博爱的初级境界。因为你的心里有爱,并且这种爱因为你所看到的某些事物而衍生出了悲悯之情。
接下来,如果你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将这种悲悯之情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你的博爱境界就又上了一个台阶。比如,给那个在大街上到处流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几个馒头,填一填他饥饿多时的肠胃;给那些失学在家却依然渴望知识的贫困儿童们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们圆了人生的梦想;给那些鳏寡孤独的无助老人多一些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尽可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在东北的一个煤矿城市,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孩子王”,他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开始了收养孤儿的人生之路。
那时,他的邻居不幸得重病去世了,家里的4个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挺身而出,将4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后来,他又陆续从街上领回了更多的孤儿,都是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家人、无人依靠的可怜孩子。
本来贫寒的家里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他的经济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于是,他借钱买了一辆卡车,做起了卖煤的生意。刚刚赚到了一些钱,他就张罗着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能够正常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意收下这些没有户口的孤儿,于是他义张罗着给孩子们请老师,但是他的那些钱显然还是太少了,没有老师肯到这个穷乡僻壤来教育一群日子过得朝不保夕的孤儿。
他没有气馁,而是将目光锁定了一位退休女教师,三番四次地上门去请,好话说了一箩筐,为了等女教师回家,还经常睡在她家的楼道里。这位教师最后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跟他来到了那几间背靠大山的破房子里。
就这样,他收养孤儿的名声越来越大,还有不少孤儿自己找上门来,他都爽快地收下了。一次,他在半夜拉煤的途中碰到了两个劫道的年轻人,一番言语交锋之后,他得知这两个人是亲兄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现在奶奶重病住院,他们实在凑不齐那么多住院费,又不能眼看着奶奶病死,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他马上提出可以帮他们垫付医药费,并邀请这兄弟俩到他那里帮工,最终成功地将两个年轻人从犯罪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但是,因为收养的孩子太多了,每天不仅要发愁煤的销路,还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所以他上高中的女儿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说父亲不关心她,只关心那些孤儿。女儿由开始的撒娇哭闹发展到最后对他不理不睬,看到父亲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宠爱自己时,伤心的女孩竟然选择了服毒自杀来报复自己的父亲,死在了参加高考的路上。
他悲痛欲绝,他的妻子更是状似疯癫,所有的亲戚都指责他、数落他,甚至冲上来动手打他,但他忙完了女儿的丧事,依然强打起精神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那些孤儿。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敬重他,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一家大工厂的厂长在检验了他的煤确实达到了燃烧标准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工厂的唯一供煤商,各级政府机构在得知了他的善举后,也纷纷大开绿灯,优先帮助他解决那些孤儿的入学问题。
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组建了实业公司,并将公司盈利的大部分拿出来建了一座孤儿院,不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还设立了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考试、升学,许多生活在那里的孩子被他送进了高中乃至大学校园,孩子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爸爸”。
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少这样有博爱之心的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只是凭着自己朴素的爱心,无愧的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感动着所有人。
博爱是人类情感中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还是其他各色人种的外国人,都会对“博爱无国界”这句话深表赞同!在中国的甘肃省兰州市,就有这样一位外国人,用他跨越国界的博爱,感动了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
这个给自己取了中国名字叫“丁大卫”的小伙子是一位美国人,几年前来到中国,在一个普通城市的郊区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几年后,当他已经升为小学校长的时候,却因为在电视中看到中国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师资力量的报道,萌发了到中国条件最艰苦的西部支教的念头。
丁大卫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甘肃兰州,在一所大学里当了一名普通教师。学校给他的月薪是每月1200元人民币,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说,这点钱实在不算多,但比较当时兰州的人均工资水平,还是算比较高的。他知道后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把工资减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经过双方协商后,将他的工资定在了950元。有人曾经问他。就这么点钱够花吗?他笑着说:“够花!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虽然工资拿得少,但丁大卫的教学质量却无可挑剔,人际关系更是无话可说,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提起他来都是赞不绝口。他在中国所有的家当都在一个普通的大帆布包里,那里面有他美国家乡足球队的队帽;有一本装满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的相册;一个用相框镶好的他与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他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一双还没刷洗的普通球鞋;几件诸如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还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人们问起他随身携带中国国旗的含义时,丁大卫老实地承认:“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中文。如果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故事曾经被电视台报道过,所有看过的人都被感动并震撼了,许多人都在默默反思:如果换成是我,我愿意放弃在自己国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亲人朋友的陪伴,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拿着微薄的收入,而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成材吗?恐怕不能,因为我们的心中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博爱!
博爱说起来很玄妙,好像是凡人难以企及的东西,但其实它就蕴含在人们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多管闲事。在中国,“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人们在进行不道德行为被制止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细想起来,多管闲事的人正是具有一种博爱精神的人。
在国外居住过的人都知道,外国人最好管闲事。你在自己家里想唱两嗓子京剧过过戏瘾,谁知才唱完“穿林海,跨雪原……”正在陶醉于自己嗓音的高亢激昂时,警察就来敲门了,说是你的邻居听到你的房间里传来了类似于被绑架后的呼救声,所以赶紧打电话报警了;你去超市购物,因为有急事要办,所以在结账时加了个塞儿,后面的人还没有说什么,收银员就会满脸严肃地请你去排队,弄得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脸红脖子粗;你在深夜开车回家,不小心刮蹭了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当时车的主人并不在场,你赶紧偷偷溜走了,没等你庆幸完自己的运气好,几天后警察上门了,说是一个过路的人看到了你在深夜刮蹭别人的车辆后逃逸,他记下了你的车牌号,并用手机拍下了你逃走时的情景……
你懊恼地想,谁说国外的世界是天堂?我简直是每天都生活在地狱里!但是仔细想想,这仅仅是一句“爱管闲事”就能够解释的吗?恐怕不然。你是不是被绑架了,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即便你被杀死在自己家里,对别人也没有任何损失;你结账时不排队,关收银员什么事?她的工作就是无休止地收钱、找钱,先收谁的还不都一样:你撞了别人的车后逃跑,跟路人有何相干?反正撞的也不是他的车,何必跟你结这个仇……
“爱管闲事”只是一种精神力量支配下的表现形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博爱。因为对所有人都怀着善意的爱,所以在好管闲事的人眼中众生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高一等、谁比谁矮半截之说。所以,你的邻居会在他认为你受到伤害的时候想办法解救你;超市的收银员会因为你的做法侵犯了其他人的利益而对你的行为进行制止;陌生的路人也是一样,这一次你撞了别人的车被他举报,也许下一次别人撞了你的车,同样也是他来举报。冈为他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做错了都要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