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黄蜂无法飞行。科学已经充分证明了大黄蜂无法飞。它的体重太沉,而翅膀又太轻。从气体动力方面来说,它飞行是不可能的。然而大黄蜂不知道这样的事实——所以它飞了。
亨利·福特是一位最了不起的人。直到40岁,他的生意才获得成功。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建立了他的事业王国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制造八缸引擎。他把设计人员召集到一起说:“先生们,我需要你们造一个八缸引擎。”这些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们深谙数学、物理、工程学,他们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着福特,好似在说:“让我们迁就一下这位老人吧,怎么说他都是老板嘛。”他们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释说八缸引擎在经济方面考虑是多么不合适,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合适。福特并不听取,只是一味强调:“先生们,我必须拥有八缸引擎——请你们造一个。”
工程师们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时间后向福特汇报:“我们越来越觉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了。”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轻易被说服的人,他坚持说:“先生们,我必须有一个八缸引擎——让我们加快速度去做吧。”于是,工程师们再次行动了。这次,他们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时间花多了,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对福特的汇报与上次一样:“先生,八缸引擎的制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对于福特,这位用装配线、每天5美元薪水、T型与A型改良了工业的人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说。亨利·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视大家说:“先生们,你们不了解,我必须有八缸引擎,你们要为我做一个,现在就做吧。”
猜猜接下来如何?他们制造出了八缸引擎。这是因为有一个人做到了明智的藐视: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因此做成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因此做不了;一个人认为他能——因此做成了。这种成功的过程实际说明了,僵化的思维实际妨碍了沟通。
开拓思维和沟通渠道
牛津大学的几何学大师,道奇森和维多利亚女王有一个极富典型性的故事可以揭示习惯思维的陷阱。
有一年,道奇森和三个小女孩在泰晤士河里划船,他认为和小女孩们交流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讲讲故事。于是,他启动他惯于严谨思维的脑袋,发挥出色的想像力,编了一个童话。后来他把这个童话写成书,以刘易斯·卡罗尔的笔名出版,立刻轰动全英国,那本书就是著名的童话经典《艾丽丝漫游奇景记》。当维多利亚女王看了这本书以后,深深地被吸引了,急不可耐地叫侍从通知道奇森,她希望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不久,道奇森亲自送去几卷自己的著作,令维多利亚女王面红耳赤,因为他送去的全是关于几何学的学术著作。
女王掉进习惯的陷阱了,她依照常识以为童话杰作的作家另外的著作一定也是童话。这就是习惯思维产生的障碍。
习惯性思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只从单一方向、单一角度,僵化地、习惯性地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刚好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相抵触,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应该加以克服。
(1)关系固定化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发生着各种各样联系,而且联系形式是网络化的形式,而不是单一线条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事物总是与多种事物发生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只与单一事物发生关系,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经验常使人们习惯地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思维时常认为这一事物只与那一事物有关系、有联系,而忽略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影响、阻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天晚上,汤姆正在读一本有趣的书时,妈妈把电灯关了。尽管屋子里漆黑一片,他却继续在读书。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暗处汤姆仍在读书。对此,你可能不得其解。没关系,先对关键点提几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例如,“尽可能多地说出‘他读的书,是什么样的书?”“尽可能多地说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在暗处读书?”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找到了。如果你没办法解决问题的话,原因就在于把“读书”必须“用眼睛看”这一关系固定化。对于常人是这样,但对于盲人,读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摸。所以,不管屋子是亮堂堂的还是漆黑一片,盲人照样能读书。
所以,当解决问题感到不得其解、束手无策时,先分析出解决该问题时无法解释的关键点,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例如上例的关键点是“在暗处他仍在读书”。然后对关键点中各个要素进行思维发散如上例的“尽可能多地说出‘他读的书’可能是什么样的?”“尽可能多地说出‘他’可能是什么样的人?”等。通过发散,就可以摆脱关系固定化,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2)性质固定化
事物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日常接触到的某种事物常常只表现出某种性质,而其他性质不常表现。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一提到这种事物,马上想到该事物的这种性质,固执地认为这种事物只有这种性质,而不是进一步发散,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性质,影响和阻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查理宣称,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他将创造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将在哈得逊河水面上行走20分钟而不沉入水里,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想亲眼目睹这一情景。果然,查理像他说的那样,在河面上行走了20分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些人看到这个问题,认为简直不可想像,不用其他辅助工具怎么能在水面上行走?肯定会沉入水中。如果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想像:
这一天是什么样的天?发散思维的答案有,晴天、阴天、下雨天、雾很大、天气很冷、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等。
查理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有平常的人、男人、会轻功、会气功、脚板很大的人等。
水有几种状态?答案有气态、固态、液态、海水、湖水、淡水、盐水等。
最后,把发散思维的各个答案与问题联系起来看是否能解决问题。例如,晴天,不能解决问题,下雨天,不能解决问题,冬天,水面结冰,问题解决了。再如,液态,不能解决问题,固态,水是固体,即水面结冰,问题解决了。
(3)孤立、片面、静态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总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变化的。但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有时常常把问题孤立起来,不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或者使之处于静止的状态,不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难于解决,即使解答出来了也是错误的。
比如,“远洋客轮停泊时,史密斯夫人病得无法离开她的客轮。中午时分,她床位旁边的舷窗正好在水线上方7米。涨潮使水线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上升。假设水线的升高速度每小时翻一倍,那么要隔多少时候水线将与舷窗齐平?”如果解答不出该问题,关键就在于忘记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船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忘记了“水涨船高”的道理。
如何克服孤立、片面和静态化的习惯性思维呢?显然在解决问题时要树立起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考虑一下问题可能的情境、情况将会怎样发展。具体做法是用设身处地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所谓设身处地法是把你自己设想成为思考的对象,即你是思考的对象,然后,重复想像你处在这种环境下将怎样发展?可能处于什么状态?将怎样变化?怎样行动?行动的过程如何等。通过设身处地法,身临其境,使你较容易摆脱孤立、片面、静态化的习惯性思维,顺利地解决问题。
(4)思维方向固定化
人的思维过程常常有一定的习惯性思维方向。遇到一个问题时,马上从该方向去考虑这个问题,往往得不到结果。
例如,“两艘宇宙飞船径直相向飞行。一艘飞船的速度为每分钟8公里,另一艘为每分钟12公里。假设它们相距5000公里,那么在相撞一分钟前,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有人在解决这个问题对其思路是这样的,要算出相撞前一分钟它们间的距离,显然是原来相距的距离减去两宇宙飞船相撞前一分钟的前面一段时间内飞过的距离之差。于是,他就沿着这样的思路来解答该问题。用这种方法要得到答案要花一定时间,且还不很容易得到答案。但是,如果改变了思维的方向,要求相撞前一分钟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就等于在这一分钟内两艘宇宙飞船飞的距离吗?想到这里,答案就很明显了,12+8=20公里。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向对问题解决的简捷、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觉得用习惯性思维方向解决问题繁琐、复杂且很不容易得出答案,就要审查一下思维方向是否对路,换用其他方向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