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迁
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唐朝夏州节度使拓跋赤辞的8世孙,后周银州防御使李光曮的儿子。继迁少年英武,12岁那年因为射杀猛虎而闻名族内。当时但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光睿对其机智勇敢非常赏识,破格提拔他担任管内都知蕃落使。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迁的族兄、定难军留后李继捧应召入京,被迫献出夏、银、绥、宥、静等5州土地。朝廷还进一步要求李氏族人全部到京城集中。继迁既反对献地,又拒不入京,下决心要为保卫祖宗留下的疆土而进行斗争。在谋士张浦(汉族人)的策划下,他与胞弟继冲谎称给乳母发丧,把兵器暗藏在丧车和空棺材里面,带领由部从和亲属数十人组成的“送葬”队伍,成功的逃出银州,直奔北方地厅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察汗淖附近)。这是一处位居大漠深入,距银州300里的一片绿洲,周围散居着党项族的几个部落。继迁在这里发动各部落群众,劝说部族头人,跟随他为保卫党项人的世袭领土而斗争。他在走访部落时,总要把高祖拓跋思忠的画像拿出来让大家瞻仰,用以激发广大部族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心。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部族头人和民众都来争相参拜先祖像,许多人还泣不成声。这时,李继迁就启发大家说:“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大家都一致表示,愿意跟随他为祖先创下的基业而战斗到底。看来李继迁用兴复故土作为号召,抓住了民心,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各部落的响应,真是振臂一呼,应者如云。
在与宋廷的斗争中,李继迁率领党项部族的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打过一些胜仗,也经历过许多失败和挫折。特别是宋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宋朝知夏州尹宪、都巡检使曹光实,率精骑数千连夜奔袭地斤泽这一仗,由于李继迁事先没有得到一点消息,毫无准备,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打得一败涂地,伤亡惨重,连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都做了俘虏。李继迁虽然遭到这么大的挫折,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联络部众,重整旗鼓,训练兵马,寻机再战。次年二月,继迁采用诈降计,引诱曹光实出城受降,伏兵袭杀了曹光实之后,又打着曹的旗帜,一举攻占银州,李继迁便自称权知定难军留后。同年四月,李继迁又被宋军在浊轮川(今陕西神木北)地方打败,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各部落武装又被打散了,同时也把银州根据地丢了。这时李继迁部虽然已有本族咩嵬部、野利部等先后参加,接受他的指挥,但是与强大的宋廷对抗,仍然是兵单力薄,谈何容易。面对这种现实,他与各首领和部将们进行认真检讨、商量后,一致认为,“北方耶律氏方强,吾将假其援助,以为后图。”
契丹统和四年(986年)二月,李继迁派遣谋士张浦,专程到契丹献重礼,游说契丹君臣,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形势,请求归附,以利共同抗宋。契丹主圣宗耶律隆绪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宋朝,双方一拍即合,同意结成联盟,一起把予头对准宋朝。于是契丹主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还把义成公主嫁给继迁为妻。契丹统和八年(990年)以后,又相继封继迁为夏国王、西平王。继迁和契丹结好的同时,同样也在寻找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宋廷进贡请和。赵宋政权当然更不愿意李继迁完全倒向契丹而与已不利,便以升官晋爵继续拉拢着他。宋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授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真宗继承皇位。李继迁抓住吊丧的机会,遣使修贡求和。初登皇位的真宗,也给赵保吉以回应,授予他定难军节度使,并答应把夏、银、绥、宥、静5州土地还给他。李继迁就是这样运用高超的政治手段,巧妙的周旋于宋、辽两大强邻之间,并适时的打出“契丹牌”和“宋朝牌”,对宋、辽进行制衡,还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灵活采用“钟摆外交”的策略,或亲宋,或亲辽,或战,或和,交替使用,冷静应对,从中渔利,而达到了保存与发展自己的目的。
宋至道、咸平年间,李继迁开始向西发展,战略目标是要夺取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首先,他经常派骑兵拦劫宋廷从环州(今甘肃环县)到灵州的运输线,使宋朝军民把向灵州运送粮饷、物资视为畏途。至道二年(996年)五月,继迁开始派军围攻灵州,攻而不取,初试锋芒。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再率5万大军第二次围攻灵州。这次他命令围城夏军在城外进行耕种,企图把灵州城中军民困死,以收不战屈敌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乘机攻克环、灵2州间的清远军城(今宁夏盐池西南与甘肃环县交界处),以阻断宋军通往内地的补给线,接着又相继攻克定州(今宁夏平罗南)、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城区)、保静县(今宁夏永宁境内)等城镇,扫清了灵州的外围,使灵州成为一座孤城。次年(1002年)春,继迁大集蕃部,猛攻灵州,一举占领全城,并将这座重镇改名为西平府,作为他的新都城。又次年春,李继迁举族迁都西平府。这时他得意的说:“我将借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
李继迁建都西平府的当年十月,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从吐蕃人手中夺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改府为州。但是于同年十一月,聪明一世,尤其是善以诈降手段偷袭敌人的李继迁,这次却反而惨败在吐蕃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设下的诈降计中。继迁被潘罗支暗中聚集的数万大军合围,全军受到重创,本人也在混乱之时中箭身负重伤,虽然在部众的抢救下,侥幸逃回西平府,但不久,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因伤势加重而死去,时年42岁。长子李德明继位,追尊继迁为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孝光皇帝。后来他的孙子元昊称帝时,又追谥“神武”,庙号太祖,墓号裕陵。
李德明
李德明(982~1032),西夏国主。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父亲。小字阿移。公元1004~1031年在位。执政28年间,推行和平建国方针,主动与宋、辽和解,给国内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他又抓住与东部宋、辽媾和时机,积极向西发展,占领甘州、凉州,增强了国力,扩大了疆域,为元昊称帝立国打下了基础。
李德明遵照父亲李继迁的遗训,积极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而宋廷也顺势采取“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策略。宋景德二、三年间(1005~1006年),德明接连上表求和,“且言保吉(即继迁)临终谓之曰:‘尔当顷心内属,如一两表未蒙听纳,但连表上祈,得请而已。’”在双方的谈判中,开始宋廷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许德明以定难节度、西平王,赐金帛缗钱各四万、茶二万斤,给内地节度俸,听回图往来,放青盐禁,凡五事;而令德明纳灵州土疆,止居平夏,遣子弟入宿卫,送略去官吏,尽散蕃汉兵及质口,封境之上有侵扰者禀朝旨,凡七事。”后来又经过双方的反复磋商,艰苦努力,宋廷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把谈判的底线亮了出来,即只要夏方称臣,承认宋廷的中央政权,并不再侵扰边境,原先提出来的其它一切条件,都可以再商量。景德三年(1006年)十月,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宋廷授李德明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夏州刺史,充定难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上柱国,封西平王。并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李德明本人还享受朝廷按内地同级官员标准发给他奉禄。以后夏对宋进贡频繁,宋对德明也经常有所封赏。明道元年(1032年)再加封德明为夏王。并进一步放宽对夏的贸易限制,开放了部分官、民边贸榷场。甚至还允许夏国入贡的使者随带货物,在京中交易,或在途中与民贸易,一律不加干涉,因而双方边境交易非常频繁,边贸经济相当繁荣。有时夏方还私设榷场,在贸易中购买铜铁或出售青盐等违禁品等,宋方也不能完全禁绝。德明积极推行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坚持和平的交外政策,与宋、辽两个大国都保持着等距离的睦邻关系,给自己赢得了和平的时间,使夏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契丹国也封德明为西平王,后又改封为夏国王。契丹兴宗耶律宗真还将兴平公主嫁给德明的儿子元昊,并封元昊为夏国公、附马都尉。由于德明执政期间,与宋、契丹的和解,使西夏境内出现“有耕无战,禾桼云合”的太平景象。
李德明虽然同时对宋、契丹称臣,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弃独立建国的战略大目标。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他“役民夫数万于鏊子山大起宫室,绵亘二十余里,颇极壮丽”。宋天禧四年(1020年),他又把政治中心从河东西平府(今吴忠市境内)迁往河西怀远县(今宁夏银川)。在怀远城“构门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号为兴州,遂定都焉”。
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本人没有等到称帝的那一天就病故,时年51岁。儿子元昊继立。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
野利仁荣
野利仁荣(?~1042),西夏大臣。西夏文字的主要创制者,西夏著名学者。党项族野利部人。
野利仁荣是党项民族的精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他坚决反对“用夏变夷”,即用汉文化取代党项民族文化的全盘汉化方针。他认为“一王之兴,必有一代之制……昔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国家表里山河,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日以兵马为务,非有礼乐诗书之气也。惟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其刑赏,则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可以制中国,驭戎夷,岂斤斤言礼义可敌哉”。他的这些主张,就成为元昊立国的基本方略,也对西夏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昊让他担任谟宁令(天大王)之职,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谋士,也是夏国的精神领袖。
野利仁荣一生的重要贡献,就是遵照元昊的意见,仿照汉字特点,创制出党项族历史上特有的蕃书,即西夏文。他奉命演绎的蕃书“成十二卷,字体形方整,类八分”,约有6000多字。西夏大庆元年(1037年),元昊下令把他所创制的“蕃书”尊为“国字”,强行在国内推广使用,规定“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在外交文书中,凡与宋朝的文书交往,采用汉蕃文并列,而与其它少数民族政权交往,则采用双方蕃文并列。野利仁荣还特别重视培养本民族的文化人才,他主持在夏国内建立蕃学,并亲自主讲蕃学,培养了不少精通蕃汉学的专门人才。野利仁荣还倾注大量心血,把汉文的《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译成西夏文,为推广西夏文字,发展西夏文化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夏国人民尊为“圣贤师”。大约创作于夏仁宗乾祐十六年(1185年)的一首名为《颁师典》的西夏文诗歌中,曾赞扬了野利仁荣造字和办学的功绩。诗歌在叙述了汉族、吐蕃族各有文字后写道:“各有语言各自爱,各有文字各自敬;吾邦亦有圣贤师,伟大名师数野利;天上文星东方出,用字引导西方明;招募弟子三千七,一一教诲成人杰。”野利仁荣还在改定本民族礼乐,建设本国官制等方面,同样有许多重大的贡献。
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野利仁荣去世。元昊“三临其丧,恸曰:‘何夺我股肱之速也!’”赠富平侯。夏天盛十四年(1162年),仁宗仁孝再次追封野利仁荣为广惠王。
周美周永清
周美(生卒年月不详),北宋将领。字子纯,灵州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境内)人。周美少年从军,在朔方军当一个普通士兵。宋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占灵州后,他作为难民,逃离家乡流落到京都开封,受到宋真宗的召见,收为禁军士兵,担任皇帝随身宿卫。
周美不久就提升为军侯,被调往陕西路戍边。参加过对西夏军的方渠、九井原、乌仑河等战斗,表现勇敢,大败敌军。因功升任武都虞侯。宋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爆发宋夏三川口大战,宋军大败,震惊朝野。宋廷改派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认为周美在对夏作战中,表现出有勇有谋的素质,很赏识他,提升他担任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期间,周美向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请准,修复曾被夏军攻占的延州门户金明寨。他说:“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果然,当金明寨刚修好不久,夏军数万人马就来抢夺该寨。周美领2000宋军迎战,因敌众我寡,又没有后援部队的支持,周美两次巧布疑兵,吓退夏军,守住了战略要塞金明寨,因功加文思使,升任知保定军。但被鹿阝延都总管、缘边经略使庞籍挽留,改任陕西东路都巡检使。
宋庆历年间,周美在与夏军作战中,总是自愿找硬仗打,并能以弱制强,以少胜多。他常说:“兵常以寡击众,何自怯也!”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四月,夏军侵占宋朝控制的承平寨(今陕西子洲南),宋洛苑副使、知环州种世衡,命令部将们各带3天口粮,直捣敌穴,夺回失地。周美劝说:“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种世衡不听。只有周美一军从山中小道悄悄逼近敌人,未被发现,并在芙蓉谷、拓跋谷,出其不意,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夏军。世衡和其他各军都无功而返。这一仗周美独建奇功,再升为骐驎使。庞籍、范仲淹都夸周美是将帅之才,一致保举他升任鹿阝延路兵马都监、贺州刺史。以后,周美又于无定河战斗中打败夏军,并乘胜追至绥州,杀党项酋豪,焚其庐帐,并筑龙口平寨。他的军事才干和忠勇精神被朝廷发现之后,便受到特别重用而步步升迁,先后担任过:鹿阝延路钤辖、副总管、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陵州团练使、步军副都指挥使、遂州观察使、鹿阝延路副都总管、耀州观察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等许多高级军职。甚至让他出任过侍卫亲军马军殿前都虞侯的特殊要职。在宋夏对抗的年代中,宋廷软弱,边将受屈,战多失利,人民得不到保护而流离失所。只有周美率领的一支精兵,前后与夏军发生大小战斗10余次,共扫平敌帐220多座,招引蕃部内附达11族,收复和修建城堡甚多,屡立战功,被边民称为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令夏军闻之丧胆。由于周美立功多,打胜仗多,所以他得到的各种奖赏也多,但他把所有赏金都如数分发给部队官兵,直到去逝后,他是“家无余资”,只有满身的伤疤。被宋廷追赠为忠武军节度使,谥“忠毅”。
周永清(生卒年月不详),北宋将领。字肃之。周美的孙子。受祖荫为官,初任阁门祗候,素以忠勇而著称。
皇祐四年(1052年),周永清作为使者,监押赠送给西夏的服装到夏境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边界交割。这是自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后,宋朝每年以“赏赐”名义送给西夏的衣物。按照礼规,西夏人在受“赐”时要跪着接受。而这一次西夏人在受赐时,竟傲慢无礼而不下跪。周永清为了维护宋朝的尊严,对受赐夏臣严厉责问,终使西夏使臣下跪。回朝后,奖励他为国争光而升为通事舍人、谓州钤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