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则。它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是: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一定方面反映了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是指导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目标的准则。但教学原则又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如何表述、如何反映,它总是客观地存在着,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理论。同样的教学规律,由于人认识问题角度不同,程度不同,所提教学原则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条原则,而且随着对教学规律认识的加深,教学原则也随着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现在比较一致的教学原则有八则,即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一、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原则
这一条原则即是指要以系统、辩证、人道的思想为教学出发点和终结点来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精神及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为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并兼以发挥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把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及教学过程中美的享受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性的贯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力求把正确的知识、规范和标准的技能、技巧教给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进行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到科学方法的掌握,最后到科学精神的形成,是科学性贯彻的一条主线。科学性贯彻的最高要求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2.思想性的贯彻。教学过程中思想性的贯彻要依据于科学知识,发掘出科学知识中包含的思想内容,将其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情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贯彻思想性原则时首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以真诚的态度给学生以示范性影响。比如公正、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学生的异议要施以有科学根据的、有说服力的影响,而不能用身份等级权力来压服学生。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因贯彻思想性而用某种固定的思想去裁剪科学的事实或对某种不合思想的科学事实熟视无睹,更不可歪曲事实或脱离科学知识的教学而生拉硬扯地进行思想教育。
3.艺术性的贯彻。教学之所以有艺术性是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具有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审美主体。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决定了师生情感交流是否令人“快乐、喜悦、迷醉”,而这也是学生是否有效接受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和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思想影响的决定因素之一。课堂的气氛如果是热烈的、愉快的、轻松的则说明教学艺术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努力探索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保证以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和自然、社会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必然联系的规律提出的。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科基本原理及其体系的教学为主,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把学科的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注意相近学科知识在实际运用的问题;二是理论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水平并结合实际中的典型事例教学。如联邦德国的范例教学就是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寓于典型的事例之中,使学生从生动的事实中掌握一般原理和慨念。但是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同于社会实践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理论产生于实践,以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作为理论价值的衡量标准,而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在于加深理解系统的理论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自觉要求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各学科基本知识活化出来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掌握技能、技巧的惟一途径就是在做中学。学生的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得上号的,有举一反三的价值。所以学生的做的意义不仅在做的结果,更在做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熟练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要本着时间经济、经费节约和有教学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但必须注意的是并非什么理论都能够联系实际,一些基础性、抽象性很强的理论未必要拿到实际中去操作。总之,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庸俗化、教条化。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慨念和掌握科学知识。直观性原则不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要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就显得很重要。
直观的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三种,选择哪种直观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教师语言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往往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且能超脱时问、空间、设备的限制。所以教师特别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取得直观教学效果。
贯彻直观性原则必须注意: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直观教学前,对于教具的大小、多少、准确性、演示重点以及正确地演示,都要精心准备,妥善安排。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设备情况尽量选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视听及动态效果融为一体,以增强理解和记忆效果。
2.直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把直观庸俗化,直观也不仅仅是指直接的经验,还应包括间接经验。由直观始而至抽象终。直观只是一个开始,不是终结,它是以过渡到科学慨念与规律的知识为目的。所以在使用直观时,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一般认识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从感受性能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在使用这条原则时,要防止把“直观”狭隘地理解为“以生产带动教学”、“以直接经验为主”。使用直观性原则,一定要把握其全面的内涵和现代的特征。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从而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提高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条原则最早是由我国的孔子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君,不悱不发。”“启发”一同就来自这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是启发性教学,他在一问一答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时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贯彻启发性原则必须注意: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内驱力所在。如果只有教师外在的要求和命令,则学生很难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启发性教学就无从体现。我们应从学生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方面来培养。直接动机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知识本身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具活力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对培养直接动机很有用。实践证明一个好教师常常是学生热爱学习最直接的原因。间接动机跟学生的学习目的密切相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动机,就要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意义和学习目的认识明确,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学会良好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而有问题才有疑。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道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能用固定的、教条化的思维模式来束缚学生创造的潜力。同时也不忘教给学生以常规性思维方式。
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的思想火花才能爆发,学生也才能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和在试错中学会发现新的东西。不论是我国古代的孔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其教学之所以具有启发性就是他们能创造一种畅所欲言、其乐融融的气氛,在这时任何摆师道尊严的架子、一言堂都不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自由宽松的气氛不等于松松垮垮,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不论如何做,总之一点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智慧。教师应该是智慧的象征,而不是规矩的制定者和守护者。教师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育艺术中,而教育艺术又表现在对教育情境的把握上,好的教师总是能利用情境因素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五、循序渐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