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进行曲》,音调高昂,气势豪壮,犹如火山爆发;而《长城谣》则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旋律是不同乐音按照一定高低、长短和强弱所进行的运动。旋律表现乐曲的内容、风格、体裁以及民族特征等,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有人称之为音乐的“灵魂”,有人称之为“流动的诗”。它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时间的连贯性,美学家常常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在动态中展示自己的美。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就由十个乐段组成。先是琵琶奏出引子,把你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然后分八个乐章逐步展示,加深音乐形象,让你充分领略其美,似听“淙淙流水”之声,似见“蓬蓬远春”
之色,似闻“悠悠花香”之气。而尾声,由近而远,若断若续,余味无穷。整个乐曲,就像一轴逐步展开的淡墨长卷。微妙的情绪,深藏的意境,贯穿在运动着的无形旋律中。
2.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和结构美。
音乐,以它特有的抒情性,拨动人们的心弦,感染人们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美学家们称音乐是“抒情的艺术”。它无须语言描绘,就会唤人步入诗的意境;它无须借助色彩的涂抹,就能引起人们喜怒哀乐的强烈感情共鸣;它无须物质造型,就能使人感触到由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难怪,恩格斯在听完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时,深深为乐曲抒发的感情所感染,简直像着了迷。他给妹妹玛丽写信说:“你一辈子也没有听过这样的交响乐,在第一乐章里有完全绝望的苦难,在徐徐的乐曲里有悲歌式的忧伤和温柔的爱的倾诉,而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中又有坚强有力,充满青春气息的对自由的欢庆。”而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激发了列宁无比热烈的情绪,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是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音乐,它的抒情性是多姿多彩的。法国作为国歌的《马赛曲》是那样满腔热情地召唤人们去完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使命。它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加上铿锵的附点节奏,使歌曲充满了战斗精神。而法国著名抒情歌剧作家马斯涅的《悲歌》,则速度沉缓,情绪悲哀,抒写了一个由于爱人远走他方,永不回还而万念俱灰的失恋者的痛楚心情——明媚的春光一去不复返,再也看不见天宇苍苍,再也听不见小鸟欢唱。你去远方,我心冰凉,永远哀痛,永远悲伤……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在喧闹的舞会中》则表达出对邂逅于舞会的美妙女郎的爱慕与思念。那贯穿于前奏、间奏、尾声的圆舞曲音型,不时使人回忆起舞会甜蜜的情景;优美雅致的旋律,时而激动热情,时而低回萦绕,时而明朗甜美,表达了深挚恳切的感情。歌曲结束于朦胧的梦境和思念,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创作了慷慨悲壮的《共青团员之歌》,而他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则又是一番风味:清新、抒情。先通过对轻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安谧、迷人的夜晚图景;然后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爱情,淡淡的几笔,传神地表达出初恋者羞涩、矛盾的心情。最后一句“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近郊的晚上”。给人以无穷遐想。中国古代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展示了古战场上铁马金戈、两相拼搏的战斗情景。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或悠扬,如平湖秋月;或热烈,如天风扑浪;或典雅,如幽鸟相逐;或恨怨,如萧萧落叶。刘天华的《江河水》如泣如诉,清冷悲凉,催人泪下。《义勇军进行曲》
一旦响起,那激越悲壮的旋律,将使你昂奋,产生战斗的渴望。
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还表现在,同一首歌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环境、个人的经历、联想的思路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或者有着不同的欣赏点,有的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四章,有人理解为它反映的是港口“急剧的、忙乱的和紧张的生活”;有人却又认为是坚定威武、步伐整齐的进行风格的乐曲。同一首乐曲也会因为在演奏中的不同处理而多姿多彩。同是管弦乐合奏《国际歌》,可以给予深沉、悲壮的演奏处理,用于配合戏剧、电影中英雄就义的场面,表现人民对英雄的深情;也可以处理成壮丽、雄伟、气势磅礴、富有号召力的效果,用以表现群众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场面,或者表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宽广襟怀、雄伟气魄和坚强信念。这种种情况,就构成了音乐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因此,只要不歪曲音乐的基本形象,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处理和表现,在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中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
音乐还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有人把它比喻为流动的建筑,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规律显示着自己的艺术美。它,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线条、色彩、明暗以构成画面来显示自己的美;也不像文学作品,借助于语言、文字构成诗文来显示它的美。音乐,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像营造建筑那样,以极为严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构成音乐作品显示艺术美。它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需要中介环节(演奏或演唱)的艺术。它,以乐器或歌喉为表现工具;它,通过没有语义性的音响活动,在时间中呈现出来,它的结构形式,由旋律、节奏、和声组成多声部的织体,发展成全曲;它,结构的逻辑规律,按一定的调式、一定的节拍和一定的和弦结构原则组成旋律、节奏、和声,并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曲式中展开;它,长于抒情,短于状物和叙事;它,通过听觉形象,主要以感情直接诉诸听众从而给欣赏者以感染。
总之,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它,不会为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相反,是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戏曲、舞蹈、电影等所不可缺少的。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正像伟大导师列宁在谈到《国际歌》时说的那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舞蹈之美
舞蹈艺术的起源及类别
一切艺术种类中,最古老的大约要算舞蹈了。原始人就已经有了舞蹈,在当时往往是载歌载舞并有简单的人声呼喊或敲击某种原始乐器作为伴奏的混合形式。1973年在我国的青海省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彩陶盆,盆上就有5000年前原始人舞蹈的图案;舞者手臂相连,双脚左右交错地缓步行进;步伐和谐统一,转脸方向一致,舞姿古朴自然,动作轻盈流畅,头上的长羽也随着身体的摇摆而呈整齐摆动的状态,给人一种协调和愉悦的感受。这些活泼的形态,生动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的舞蹈已初步具有了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
原始人的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而出现的,劳动是其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最初的舞蹈尽管也是多种多样,但大体上不外乎再现狩猎情景和抒发胜利的欢乐情感;教导青年人捕捉鸟兽和生产知识;装扮成各种野兽,形象地反映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等。原始人以狩猎为生,因此最初的舞蹈总是和猎物有不解之缘。据说仍然保留了原始社会某些特点的因纽特人的《狩猎舞》,就是由表演者竭力像海豹那样伏在地上,昂起头,模仿它的一切动作,等到悄悄接近后,才向其射击。事实充分说明,原始人的最初美感是产生于协调的劳动动作上,完满的劳动产品上,精巧的劳动工具上。
当然,原始舞蹈毕竟比较简单,一些舞蹈场面也不是事先的安排,大都是随手拿起工具或胜利品等的集体即兴表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舞蹈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和提高。舞蹈逐渐摆脱了具体模仿和单纯即兴起舞的原始形态,创造了更为恰当的表现形式,发展了表现复杂感情的能力。到现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舞蹈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品种。因此,我们在考虑舞蹈的分类时,应该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决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说,若按舞蹈的内容分,可分为情绪舞和情节舞。若按性能,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各民族各阶级都流行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礼节、仪式等舞蹈,它是自然形成的舞蹈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生活舞蹈。如汉族的秧歌、腰鼓,藏族的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另一种是通过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如男子独舞《海浪》,用大海和海燕两个形象交错叠印,融为一体,用象征海涛翻滚和海燕飞翔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画面。同一位演员忽而海燕展翅,忽而海浪起伏,用自己的身体的有节奏的、富有形式美的运动,塑造出两个互相配合、互相映照、构成有机整体的形象——海燕和海浪。整个舞蹈,富于哲理的立意,具有诗一般的概括和凝练,表现了青春的活力、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凌云壮志。这样的舞蹈是艺术舞蹈,它是由生活舞蹈发展而来的。我们平时说的舞蹈,主要就是指这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舞蹈。若按表演者的数量,又可分独舞、双人舞、组舞、集体舞。但是比较流行的分法,是将舞蹈分为四类:民间舞蹈、古典舞蹈、舞会舞蹈和舞剧。像我国的《孔雀舞》《荷花舞》等,就属于民间舞蹈;像前面介绍的《天鹅湖》,既属于古典舞蹈,又属舞剧,我们称之为古典舞剧;像《丝路花雨》,我们称之为民族舞剧。舞会舞蹈一般指男女成双成对跳的交谊舞,最早流行于西欧和美国。包括各种规范的舞蹈,如狐步舞、华尔兹、波尔卡、探戈舞等,也包括各种流行舞蹈,如查尔斯顿舞、经典吉特巴舞、赫色尔舞、弗鲁格舞、迪斯科舞、恰恰舞、康加舞等。我国的青年交谊舞就属于舞会舞蹈的性质。
交谊舞,源远流长,由民间进入城市社交场合,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日臻完善,成为当代国际流行的一种双人舞蹈和“世界语言”。交谊舞,是体现人们一种文明的文化娱乐生活。特别是男女青年朋友在高雅、庄重的乐曲声中以舞会友,既能培养文明、礼貌,增进友谊;又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疲劳,活跃身心,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培养高尚的情趣。
目前,国际流行的交谊舞,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布鲁斯舞,发源于黑人音乐——哀歌。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美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