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5900000002

第2章 神性笼罩的皇帝(2)

刘邦看后,立即召集群臣,说道:“寡人闻古来帝号,只有贤王可当此称,虚名无实,殊不足取。今诸侯王乃高推寡人,寡人怎敢当此尊号?”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刘邦的推让之词:“我听说皇帝之位应由天下最贤能的人拥有,否则只是空言虚语,得不到大家诚心支持,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权,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实在不敢负担这个责任。”这些话,有一箭双雕的功效。一方面,刘邦表示自己并不是看重权力,对皇权谦逊推让;另一方面,可以试探那些人的真正意图,看他们是不是真心拥护自己。也许群僚发自内心拥戴刘邦,也许群臣看透了刘邦的真实思想,齐声说道:“大王起自细微,灭乱秦,威震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天下,功臣皆得裂土分封,可见大王本无私意。大王德施海内,诸侯王不足与比,据实而言,应居帝位,如此,天下幸甚!”刘邦还想推辞,内外臣僚便都跪在地上不起,刘邦这才说:“如诸侯王所请,有利于天下之民,寡人自当准请。”群臣见汉王刘邦已经应允,从地上爬起来,高兴地咧着嘴退下。太尉卢绾、博士叔孙通等没有和那群臣僚一块退下去,他们还有好多后续工作需要商定,如择吉日,制定定仪等。

二月初三,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北岸,祭坛筑起,旌旗招展,鼓角喧天,汉王刘邦要在这里登基称帝。到了吉时,鼓角齐鸣,刘邦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坛拜祭了天地,然后回到大殿,面南坐于高位,即了汉帝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礼官宣礼,群臣朝贺,“万岁!”呼声四起,震慑人心。朝贺完毕,汉帝颁诏大赦,然后又接连下谕旨二道,进行分封。

诸事理毕,汉帝诏令,定都洛阳,并派人到栎阳奉迎太公、吕后及太子盈;又派人去沛邑迎接次兄刘仲、从子刘信、少弟刘交,以及没有发达时结交的情妇曹氏及子刘肥、定陶戚氏父女及子如意。不久,有大臣建议迁都关中,刘邦便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此,国事初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建立了。

朱元璋称帝,与刘邦称帝大同小异。两个皇帝都起于平民,奋斗的路径基本相同,履登极位的程序也就大体相同。所不同者,汉高祖刘邦之前,虽有一个统一的秦朝,但秦朝的皇帝出身高贵,另外秦朝短命,政治体制等等一切,刘邦这样的底层人物来不及受到充分的熏陶。对千年之后朱元璋来说,已经不成为问题。朱元璋做皇帝时已是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末,距大一统的秦帝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君臣礼节早已浸透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丙午年(1366年)十二月,小明王乘船赴应天府,在长江溺亡,于是龙凤年号随着小明王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烟尘中。龙凤十三年,朱元璋改元吴元元年(1367年),并下令恢复中原传统,将百官礼仪由原来尊右改为尊左。这时将士们纷纷上表,希望朱元璋称帝。但朱元璋认为,天下大局虽然已经确定,然而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他对劝他做皇帝的李善长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拥有天下,都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就是这样他还是礼让再三呢。这种事不可仓促行事,如果真是天赐我皇权,我又何须匆忙呢。”这话很有意思,既说明自己不是永不称帝——古人礼让再三;也为上表的人指明了方向——帝王拥有天下,天命、人心很重要。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书念得多,学识能力都不错。他比朱元璋大十多岁,明朝的很多制度是李善长拟定的。李善长谙熟中国的体制,也了解朱元璋。他明白,古代皇帝在即位之前是讲究“三推让”之礼的,朱元璋仿照的就是这一点。何谓“三推让”之礼?就是想当皇帝的人,在即位之前,表现出一种冷静对皇权的高境界。在群臣没完没了的劝谏之下,最后为了大局,才勉为其难接受大家的拥戴,登上皇帝宝座。

“三推让”可能和古代的泰伯有关系。《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孔子很推崇太伯、仲雍的这种做法,《论语》记载了孔丘先生的话:“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几个字,杨伯峻先生解释为:“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

太伯是不是“三以天下让”,我们姑且不去管它,最少太伯的时候,“三推让”也许含有真诚的意思,可惜演展到后来,就成为一种姿态,成为一出必备的剧目了。因此,朱元璋拒绝称帝以后,李善长并没有停止上劝表,也仍然马不停蹄地进行皇帝登基的准备工作。比如,营建皇宫,制定新的历法与政令,制作皇帝即位的朝服、后妃百官的朝贺礼服,演练皇帝登基仪式等,大事小情李善长都亲自去抓。

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带领文武百官再上劝表,劝朱元璋称帝。老朱没有答应。十二月十二日,李善长率领百官再次劝谏,他说:“主上谦让的品德,上感神明,下感天下之百姓,名德早已传遍天下四方。愿主上为天下人着想,尽早登基做帝,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请主公答应群臣的请求吧。”说着自己先跪下来,文武百官一见也一同下跪。朱元璋做出很无奈的样子说道:“诸位爱卿,屡请不已,我只好勉从舆情了。

但此事非同小可,切不可草率行事,望诸位斟酌仪礼而行啊。”百官叩头谢恩领旨。

登基的日子选在次年正月初四,这是由谋士刘基择定的。正月初四晌午时分,朱元璋在文武大臣簇拥下来到南郊城下,登基仪式正式开始。拜谢天地众神之后,朱元璋换上绘有日月山龙图案的衮服,头戴平顶冠冕,在祭坛的正南面,正式登基即位。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向北跪拜行礼。礼毕,登基仪式结束。朱元璋率领文武百官到太庙追封四代祖先,然后回到新建成的奉天殿,正式接受百官的朝拜。又册封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太子,宣布定都应天,国号改为大明,改元洪武。

大明朝从此建立,直到1644年4月25日明思宗在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也有人认为,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崧(弘光帝)才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1645年弘光帝被俘杀,明朝至此灭亡。

文字狱表皮上的华丽外衣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沙龙女王一生崇尚革命,却最终被革命者处以极刑,临刑前,罗兰夫人发的感慨是:“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外延却能涵盖世间一切,而不单单囿于“自由”和“罪恶”。

当世人擦亮眼睛,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凡是龌龊邪恶的东西,外表必定包裹着冠冕堂皇、高尚善美的华丽外衣,当事人总会想尽办法去遮掩,让不明真相的小民去相信他们做的是正确的,是不容指摘的,或者是跟“国家利益”挂钩的。比如现在才“臭名昭著”的文字狱。

文字狱,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文字的原因而构成的罪案。在古代封建主义社会里,统治者们往往会借“疑似影响之词”,罗列罪状,滥杀无辜,以达到消除那些“不听话”的文人、维护统治的目的。文字狱一般都是冤狱,是反动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从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构成的。

在封建社会,文字狱通常十分残酷,且有特定的“受众”,可以说,文字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针对知识分子的“特种刑庭”。一般狱讼,往往都是先有犯罪嫌疑或行为,然后再据以判处,文字狱却不是这样,它往往是先有特定的对象,可又找不到对方的错处或无法定他的罪名,于是就在他的作品中找证据,以此定刑。而文字狱的量刑一般都很重,严重者不但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会连累所有亲戚——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

由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文字的意思太繁复,所以给统治者找到了很多口实。也因此,文字狱很早就出现了。

西汉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官当得不错,但人际关系比较不靠谱。他本人又爱写些酸溜溜的文字。本来很正常的一些话,却让政敌戴长乐抓住了把柄,将一封检举信递到了中央,称杨恽“诽谤当世,无人臣礼”。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告发语,妙在无论有无证据,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都能发现告发者的忠诚和为国家着想的胸怀,都可以撼动皇帝的思想。果然,杨恽很快被“双规”。

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偏偏五凤四年(前54年),天上很正常地出现日食,科学知识不够的古人以为这是老天爷的警告,人心惶惶。杨恽没处好关系的一个仆人趁机上书西汉朝廷,说杨大人居家时爱讲牢骚话,日食就是他骄奢不悔招致的。皇帝火大,派人前往查证,结果在杨家搜得《报孙会宗书》。这封信是他回答友人孙会宗的,内有“宣帝见而恶之”,本来是说汉宣帝看见孙会宗不喜欢,但皇帝把语义搞错了,以为是自己招别人厌,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杨恽不久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杨恽的老婆孩子也远徙到了甘肃酒泉。

说起文字狱,清朝是最多的,其实不止是清朝,每个朝代都有文字狱的影子,只不过清朝是满族王朝,统治者的神经更为敏感,忌讳也更多,故而案件连发而集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别的王朝与清朝比较起来,不过是五十步百步之差。从杨恽事件可以看出,统治者对臣子的伺察历来是极其严格的,神经也很脆弱。

统治者的目的是要让读书的人服服帖帖,哪曾想这里面却诞下一个怪胎,除了思想的河床逐渐干涸以外,想升官发财的人又看到了另一条门路,告讦,用牺牲别人的手段来为自己吃官饭铺路。

庄廷鑨《明史》案打的也是“为国家着想”的旗子,这个案子的处理结果是70人同时遭凌迟、重辟、处绞。它成功地教训了文化人,使他们老老实实钻入故纸堆,考订、整理史籍,但也禁锢了思想,抑制了各种学术发展。同时,诬陷、威胁、勒索他人之风,也愈演愈烈,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庄廷鑨是湖州富户,而且是个盲人,大概是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搞一部史学巨著。但他自己并不怎么通晓史实,当时的思想家顾炎武又瞧不起他,为了脸上有光,出钱从明天启朝内阁首辅朱国桢后人手中买了史稿,又延揽江南有志于纂修明史的士子,补齐了崇祯朝和南明的史事。书成后,题名为《明史辑略》。为了彰显才能,庄廷鑨把此书标为自己所著。

在这部书中,叙述南明的故事时,仍奉南明年号,还直写努尔哈赤的名字,斥骂降清的明将等。这书刚刊刻时本来没事,但是因为庄廷鑨的父亲庄允城虚荣心太重,在没经人允许的情况下,把江浙名流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列成了参订者。这事情传出去以后,三人很窝火,认为庄允城没有一点版权意识,且不知道书中内容违不违禁,一怒之下把这事捅给了浙江教育局(浙江学道)。令三人没想到的是,钱的力量是巨大的,庄允城得知此事后,很快用钱摆平了浙江教育局和浙江省委。庄允城天真地以为,有这些大员撑腰,自己也就没什么问题了。然而,三人在背后戳《明史》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也看到了希望,虽然很艰难,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吧。一个叫李廷枢的也买了这书,拿到湖州市长(湖州知府)陈永命处去告,不过陈早收了庄家的钱,把书没收后再把李赶回了老家。一气之下,李廷枢把书转给了自己的亲家吴之荣。

吴之荣是个无赖,心眼也多,早前就是个敲诈行家。得知此事后,先是去庄允城家敲竹杠,被庄拒绝。吴之荣转过头来向浙江军区司令(镇浙将军)柯奎处告。柯奎委婉地向吴之荣表示,自己是武将,不是文职,不管文字官司。吴之荣回过头再去庄家索贿,庄家派遣女人出战,在女人的口水中,吴之荣愤恨而退。

在不打倒庄家誓不罢休的缺德心眼驱使下,吴之荣最终把这事捅到了中央,写下“造写逆书”的牌子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刑部)指控。刑部很重视这个案子,派人找到原书,落实罪状。结果,凡参与纂修《明史》,以及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的人和卖书、购书、藏书以至于阅过此书者都大祸临头了。死了躺在棺材里的庄廷鑨也未能幸免,坟前的牌坊被捣毁,棺材被劈烂,尸体被剁成碎块。

在明史血案的背后,吴之荣却以大功升官,不只得到了庄家一半财产,而且当上了京官。

实际而论,发生如此惨烈之案的起因,只为一个“钱”字——告讦者为钱——富豪以钱贿赂官员——富豪拒绝告讦者——进京告发。令人掩卷而思的是,这样卑鄙的事情,却是在“国家利益”的大旗下进行的。吴之荣告发时称那是“逆书”。何为逆书?说白了就是政治不正确之书。约略说来,告密的原因,大致有三种:认为被告者的行为大逆不道;报复被告者;利益驱使。无论哪一种,告密者多用高尚的理由做盾牌。

对告讦风气的危害,乾隆时期的曹一士说“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并希望朝廷对这种案子放松点,没必要掐得那么死。乾隆也意识到此风不可大长,开始对一些诬告者律以反坐。此后,告讦之风才有所收敛。

古人云,乱自上做。清廷根本没有逸出这个逻辑!

“展示”论

外交官一般都是风度翩翩,机警灵敏的。尤其后一点,在国家间交往时,比个人的长相重要得多。晏子出使楚国,初遭轻视,根源在于容貌,后受垂青,则是因为机敏过人。晏子之后的外交使节,往往容貌与机敏并重,他们不仅对朝廷的政治经济文化极力维护,而且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着国家气概和风范。但是像晏子那样问答都充满个性的外交官却越来越少。

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南齐武帝萧赜派骁骑将军刘缵率人到北魏朝贡,李安世负责接待他们。这个李安世“美容貌,善举止”,是李祥的儿子、李孝伯的侄子。李孝伯和李祥都在北魏为官,是北魏的名臣,儒界的名士。可见,李安世是名副其实的红色人物。

可能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北魏为了接待这个使团下了许多工夫,从府库中拿出金玉珍宝,然后又发了一个通知,让京都的富商穿着华丽的衣服和那些使团成员交易。南齐的使者到了一家金店,问了问价钱,结果目瞪口呆——价钱便宜得不像话。刘缵说,金玉这么便宜,是从山里采集的吗?我们猜测,可能刘缵心里打鼓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么便宜,是真货吗?李安世当即说:我皇朝把金玉看成极其平常的东西,因此价格贱如泥土瓦砾。原话是:“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刘缵本来想大买特买,听李安世这么讲,“惭而罢”。北魏一朝是不是经济好得“金玉大贱”?是不是“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史书上有许多具体数字可供引用,舍繁就简,概而言之,当时许多官吏不仅贪污公帑,而且搜刮老百姓几乎达到残酷的程度,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农民起义就有七八十次之多。李安世的“皇上德通神明”等语,究其实只是官员在外交场合惯用的唇枪舌剑之语,睿智而已,切不可视作真情。

同类推荐
  • 三国董卓大传

    三国董卓大传

    现代坏学生穿越来到三国,没能重生为心目中的英雄,重生成董卓。但却赫然发现,诸葛亮是奸诈的,张飞是猥琐的,众多的三国美女都还是小萝莉,于是,他骑着名马,带着猛将打造新的天下……
  • 戏说雍正

    戏说雍正

    且说,清朝在入关前的第一位皇帝名曰努尔哈赤,第二位皇帝则是皇太极。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福临。--他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名曰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其名曰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本小说就是主要说这胤禛的所作所为。
  • 穿越之逐鹿三国

    穿越之逐鹿三国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桓灵无道,天子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且看他,如何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刘备?不够看!曹操?手下败将!孙权?碧眼小儿,何以言勇?蔡琰、貂蝉、甄宓、大小乔?
  • 战明

    战明

    蝴蝶煽动翅膀时,总会带来一点点的改变。看来自时空的游客,在时代的潮流中,一点一滴的改写南明历史。穷途不做满清奴,断首只因汉家人。
  • 无良锦衣卫

    无良锦衣卫

    大明锦衣卫是为酷吏,纪商是一名基层锦衣卫,他没有背景,既要面对如狼似虎的外敌,又要提防尔虞我诈的内部碾压,身边只有一个傻大个,只能依靠他比别人稍微聪明一点的头脑,借他人权势,狐假虎威,保得一命。
热门推荐
  • 邪仙难宠,魅王小心

    邪仙难宠,魅王小心

    现代星际大战中,司令墨黎殇的飞船上,发生了一次意外爆炸,而作为凤凰钻的主人,墨黎殇很幸运的穿越到神界大陆的将军之女墨黎殇身上,拥有一副7岁小孩的身躯,却是23岁女性的心理,她能在神界大陆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 墓剑

    墓剑

    天下正道是沧桑,可不知何为正、何为邪,何为魔又何为道。是是非非如何分辨,正所谓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多少奸恶之人被天所佑,而又有多少心存善念之士死于非命。九州浩土,天地万物。朗朗乾坤,丑恶善美,由天而判。而天就一定是对的吗?看修罗一门怎么逆天改命!
  • 年轻人成大器必知——金玉良言

    年轻人成大器必知——金玉良言

    一句箴言就可以浇灌一个人的心灵,一句箴言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句箴言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无论你相信与否,这都是事实。本书收录了百余篇名人小故事,记录了名人成长的脚步。每一个标题都是影响名人一生的经典名言,其内容妙趣黄生,其体例别出心装。无论是烟雾飘渺的早晨,还是阳光灿粒的午后,再或是华灯初上的夜晚,翻开安,都如同驾一叶轻舟,通往世外桃源,渐入佳境……
  • 大牌明星:仲夏爱光临

    大牌明星:仲夏爱光临

    第一次相遇,丢了心!第二次相遇,失了身……“你放心,我不是出来卖的女人,也不会赖着你,那一夜,就当做了一场梦!”“身子给了我,心也给了我,你觉得你还走得掉吗?”想离开?不可能!无论如何都要将她困在自己的身边……
  • 神医之冰火灵兽

    神医之冰火灵兽

    一个默默无名的年轻小伙,一个经常被同伴欺负的小孩子,一个被同龄人看不起的年轻小伙子,自从无意中吃了冰火神兽,他的人生就从那时刻开始了。
  • 佛说寂志果经

    佛说寂志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槿上离笙

    槿上离笙

    异世大陆,天下三分,非穿越,非重生,玄幻坑。南阳国王爷的弃女,后天智力不足,众人口中的傻子。偏偏喜欢追在别人看了都退避三舍的魔王身后,还一口一个燚哥哥叫的亲切。神秘邪宫的宫主,让高手都跪拜的王者,一袭白发惊艳世人,嗜血的天性难以遮掩,却偏偏对个傻子上心。带着小伙伴闯天下,且看他们如何纵横天下。
  • 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

    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

    《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分别收入作者刘国芳的小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数十篇。刘国芳是我国有影响的小小说作家之一,二十年来,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小小说2400多篇,收入《我们听到青蛙的歌唱》的小说和散文富有诗情画意,从精短的篇幅里,浓缩了丰富的生活容量,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社会的终极价值关怀。著名小小说评论家刘海涛教授说:“刘国芳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小小说发展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创作昭示了一种小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小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
  • 耳食录

    耳食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国契约

    帝国契约

    弹指间天地风云变色,动念处一切灰飞烟灭。红尘中淡看缘来缘去,菩提树轮回花谢花开。微尘溅地乾坤动,十丈人间鬼神惊!这一切,都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