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0000000014

第14章 美德如宝石般璀璨(3)

我的观点是,站在“希望别人为你服务”立场的人,只注意不足之处,只是抱怨不公平不满意。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以后就要站在“希望为他人服务”的立场上,必须为周围作贡献。因此,人生观、世界观必须作180度大转变。

因为当时我还不知道“利他”这词,所以并未把这些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哲学思想。但是,我仍然不断告诫年轻人要为他人做点事情,即使一点点的用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他人的利益,即使有时作出自我牺牲也要为他人尽力。圆福寺的长老们曾经给我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阐述了这种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某个寺院,年轻的修行僧问老师:“听说在那个世界有地狱和天堂,地狱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在那个世界确实既有地狱也有天堂。但是,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儿的人们的心。”

老师继续讲道:“地狱和天堂里各有一个相同的锅,锅里煮着鲜美的面条。

但是,吃面条很辛苦,因为只能使用长度为一米的长筷子。住在地狱的人,大家争先恐后想先吃,抢着把筷子放到锅里夹面条。但筷子太长,面条不能送到嘴里去,最后抢夺他人夹的面条,你争我夺,面条四处飞溅,谁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条。

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然而每一个都因饥饿而衰。这就是地狱的光景。

“与此相反,在天堂,同样的条件下情况却大不相同。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长筷夹住面条,就往锅对面人的嘴里送,‘你先请’,让对方先吃。这样,吃过的人说‘谢谢,下面轮到你吃了’作为感谢和回赠,帮对方取面条。所以,天堂里的所有人都能从容吃到面条,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即使居住在相同的世界里,对他人是否热情、关心会决定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这就是这个小故事想要告诉世人的道理。

我也多次向员工说起“利他之心”的重要性。为了完善经营,必须心存“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精神——我一直反复强调这一点。

人间的正义是在哪里呢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诗人。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名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正义是在我们的心里!从明哲的教训和见闻的意义中,我们不是得着大批的正义么?但白白地搁在心里,谁也不去取用,却至少是可惜的事。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穿换,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爽性用它不着,倒也罢了,谁都又装出一副发急的样子,张张皇皇地寻觅着。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的聪明的同伴呀,我真想不通了!

我不曾见过正义的面,只见过它的弯曲的影儿——在“自我”的唇边,在“威权”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

正义可以做幌子,一个漂亮的幌子,所以谁都愿意念着它的名字。“我是正经人,我要做正经事”,谁都向他的同伴这样隐隐地自诩着。但是除了用以“自诩”之外,正义对于他还有什么作用呢?他独自一个时,在生人中间时,早忘了它的名字,而去创造“自己的正义”了!他所给予正义的,只是让它的影儿在他的唇边闪烁一番而已。但是,这毕竟不算十分辜负正义,比那凭着正义的名字以行罪恶的,还胜一筹。可怕的正是这种假名行恶的人。他嘴里唱着正义的名字,手里却满满地握着罪恶;他将这些罪恶送给社会,粘上金碧辉煌的正义的签条送了去。社会凭着他所唱的名字和所粘的签条,欣然受了这份礼;就是明知道是罪恶,也还是欣然受了这份礼!易卜生“社会栋梁”一出戏,就是这种情形。这种人的唇边,虽更频繁地闪烁着正义的弯曲的影儿,但是深藏在他们心底的正义,只怕早已霉了,烂了,且将毁灭了。在这些人里,我见不着正义!

在亲子之间,师傅学徒之间,军官兵士之间,上司属僚之间,似乎有正义可见了,但是也不然。卑幼大抵顺从他们长上的,长上要施行正义于他们,他们诚然是不“能”违抗的——甚至“父教子死,子不得不死”一类话也说出来了。他们发现有形的扑鞭和无形的赏罚在长上们的背后,怎敢去违抗呢?长上们凭着威权的名字施行正义,他们怎敢不遵呢?但是你私下问他们,“信么?服么?”他们必摇摇他们的头,甚至还奋起他们的双拳呢。这正是因为长上们不凭着正义的名字而施行正义的缘故了。这种正义只能由长上行于卑幼,卑幼是不能行于长上的,所以是偏颇的;这种正义只能施于卑幼,而不能施于他人,所以是破碎的;这种正义受着威权的鼓弄,有时不免再扩大到它的应有的轮廓之外,那时它又是肥大的。这些仍旧只是正义的弯曲的影儿。不凭着正义的名字而施行正义,我在这等人里,仍见不着它!

在没有威权的地方,正义的影儿更弯曲了。名位与金钱的面前,正义只剩淡如水的微痕了。你瞧现在一班大人先生见了所谓督军等!他们未必愿意如此的,但是一当了面,估量着对手的名位,就不免心里一软,自然要给他一些面子——于是不知不觉地就敷衍起来了。至于平常的人,偶然见了所谓名流,也不免要吃一惊,那时就是心里有一百二十个不以为然,也只好姑且放下,另做出一番“足恭”的样子,以表倾慕之诚。所以一班达官贵人,差不多是正义的化外之民,他们所做的都是合于正义的,及至他们所做的就是正义了!——在他们实在无所谓正义与否了。呀!这样,正义岂不已经沦亡了?却又不然。须知我只说“面前”是无正义的,“背后”的正义却幸而还保留着。社会的维持,大部分或者就靠着这背后的正义罢。但是背后的正义,力量究竟是有限的,因为隔开一层,不由得就单弱了。一个为富不仁的人,背后虽然免不了人们的指摘,面前却只有恭敬。

一个华服翩翩的人,犯了违警律,就是警察也要让他五分。这就是我们的正义了!我们的正义百分之九十九是在背后的,而在极亲近的人间,有时连这个背后的正义也没有!因为太亲近了,什么也可以原谅了,什么也可以马虎了,正义就任怎么弯曲也可以了。背后的正义只有存生疏的人们间。

生疏的人们间,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自然可以用上正义这个幌子。至于一定要到背后才叫出正义来,那全是为了情面的缘故。情面的根柢大概也是一种同情,一种廉价的同情。现在的人们只喜欢廉价的东西,在正义与情面两者中,就尽先取了情面,而将正义放在背后。在极亲近的人间,情面的优先权到了最大限度,正义就几乎等于零,就是在背后也没有了。背后的正义虽也有相当的力量,但是比起面前的正义就大大的不同,启发与戒惧的功能都如掺了水的薄薄的牛乳似的——于是仍旧只算是一个弯曲的影儿。在这些人里,我更见不着正义!

人间的正义究竟是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取出来呢?它没有优先权!在我们心里,第一个尖儿是自私,其余就是威权、势力、亲疏、情面,等等;等到这些角色一一演毕,才轮得到我们可怜的正义,你想,时候已经晚了,它还有出台的机会么?没有!所以你要正义出台,你就得排除一切,让它做第一个尖儿。你得凭着它自己的名字叫它出台,你还得抖擞精神,准备一副好身手,因为它是初出台的角儿,捣乱的人必多,你得准备着打——不打不成相识呀!打得站住了脚携住了手,那时我们就能从容地瞻仰正义的面目了。

厚 道

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着名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善良是一棵矮树》、《跟穷人一起上路》、《青草课本》、《每天变傻一点点》、《警方,向猎枪出示红牌》、《盗墓,北方游牧民族最后的悲歌》等。曾获中国作协“骏马奖”、《人民文学》2000年优秀散文奖等诸多奖项,出版散文集多部。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人远离厚道。

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但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胡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幽 默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台湾诗人、散文家。21岁时到台湾,64岁重回大陆时,已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着有诗集《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等各十余部。

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世界上有的是荒谬的事,虚妄的人;诙谐天真的心灵,自然左右逢源,取用不尽。幽默最忌的便是公式化,譬如说到丈夫便怕太太,说到教授便缺乏常识,提到官吏,就一定要刮地皮。

公式的幽默很容易流入低级趣味,就像公式化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全是欠缺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产品。何可歌有个远房的姨夫,远房的姨夫有几则公式化的笑话,那几则笑话有一个忠实的听众,他的太太。丈夫几十年来翻来覆去说的,总是那几则笑话,包括李鸿章吐痰、韩复榘训话等,可是太太每次听了,都像初听时那样好笑,令丈夫的发表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夫妻两人显然都很健忘,也很快乐。

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足、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反过来说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绝对不会固执成见,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幽默,恒在俯仰指顾之间。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浑不自觉地完成。在一切艺术之中,幽默是距离宣传最远的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绝缘的。宁曳尾于涂中,不留骨于堂上;非梧桐之不正,岂腐鼠之必争?庄子的幽默是最清远、最高洁的一种境界,和一般弄臣笑匠不能并提。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抱定一个角度去看人或看自己,他不但会幽默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嘲,泰然自贬,甚至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像钱默存所说的那样,欣然独笑。真具有幽默感的高士往往能损己娱人,嘲笑别人来反躬自笑。创造幽默的人,竟能自备荒谬,岂不可爱?吴炳钟先生的语锋曾经伤人无数。有一次他对我表示,身后当嘱家人在自己的骨灰坛上刻“原谅我的骨灰”一行小字,抱去所有朋友的面前谢罪。这是吴先生两年前的狂想,不知道他现在还要不要那样做?这种狂想,虽然有资格列入《世说新语》的怪诞篇,可是在幽默的境界上,比起那些扬言愿捐骨灰做肥料的利他主义信徒来,毕竟要高一些吧。

自我反省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着作近100种,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大陆已出版《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走向成功人生》、《孔子的生活智慧》等。

假日的台北街头,常可看到一些虔诚的基督徒,身上披着一块黑布,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我是罪人。”有些过往的路人,带着嘲讪的语气说:“你是罪人,我才不是呢!”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双方对于“罪人”的认识不同。前者相信人是生而有罪,必待基督的救援才能重生;后者把罪人看成犯人,好像杀人放火之流。一个是宗教信念的认定,一个是社会常情的判断。要想分辨谁是谁非,几乎是徒劳无功的事情。

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做人的准则:自我反省。一般人忽略自我反省,是因为他把个人认同于群众: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做对了,是我学得乖巧;做错了,那是“大家”的责任。我连什么是自我都不感兴趣,还管什么自我反省。

基督徒是一群相信自己已经得到救恩的人,他们的自我反省往往出于欢跃的心情,庆幸自己找到了真理。相形之下,教堂外边的路人就像迷失的羊群了。自我反省的目的,原是为了认清自己的功过得失,使自己日新又新,因此它应该具有批评的性质,像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点都是要人想想自己在为人处事上的缺失,以便对症下药。假使在自我反省时,总是想到别人的过失与自己的幸运,久而久之,难免形成错误的自我意识。宗教之所以具有排他性,宗教冲突之所以残酷无情,往往与教义本身无关,而是出于人性的弱点:人是会犯错的。

笔者在台湾大学讲“哲学概论”时,曾对各大宗教的性质与教义略加评述,学生的反应却发人深省:信仰佛教的同学希望我能深入了解他们的教义,送了我一本《中论研究》。信仰基督教的同学立即请来精英分子,与我展开激烈地辩论。我对他们的护教热情非常佩服,但是更希望他们不要忽略自我反省对于人性的普遍意义。宗教能够指出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但是成圣成贤必须落实在日进其德的修行功夫上面。

自我反省原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自然就会比较优劣而产生弃恶从善的心志。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人间处处都是镜子,敏感的人随时可以自我反省。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常常感受自己的匮乏与卑微,然后努力以赴。这是各种信仰的人都可以共勉的一点。

同类推荐
  • 论美与人的生存

    论美与人的生存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兼论我国美学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方向》、《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等。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老子原来这样说

    老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内容简练,分别从人生、做人、智慧、修心、养生、处世、竞争、忍让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老子的智慧学说,以清晰明了的解说方式向人们讲解了人生的心态、感悟及真谛。
  •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本书是蔡礼旭老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汕头大学等地的演讲集。按内容分一生圆满的智慧、创造人生好因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大部分,深入浅出,将圣贤教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事例讲解出来,深受听众欢迎。本次结集出版,删除了重复部分,保留了每次演讲的精华,是一本针对青年读者进行品德教育的好书。
  • 恶的美学历程

    恶的美学历程

    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像文学那样,能够在虚幻的场景和人物身上生动形象地将恶表现出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恶有了具体的表现;在心理分析小说和巴洛克时期高贵人物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故事中,恶的描写有了心灵上的透彻、尖锐的深度;在戏剧中,恶赢得了一种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动力。然而,从浪漫派开始,文学才脱离了从道德的角度上看,把恶置于人性的阴暗面上的观点的束缚。文学将在一种纲领性的意义上变得与道德无关,并且在耸人听闻的罪行中,在欲念的深渊里和暴力的恐怖中发现恶的审美魅力。
热门推荐
  • 许你阳光暖我心季

    许你阳光暖我心季

    记忆中温暖如初的栀子花香,一如他暖阳般的微笑。他是温柔帅气的校草,她是老师家长公认的好孩子;他是高冷霸道的一班之长,她是文文静静的阳光女孩。有一天,却莫名其妙地和两大男神扯上了关系,为了彰显友谊的力量,为了贯彻爱与善的品质,她硬下额头,和两大男神打好关系,男神可是是不能得罪的;,却掀起一段情缘。背后的友情,背后的人事,究竟是真是假,心伤时桃花运依旧不减,竹马归来,你是我永远的天使,隔着无数的人和事,究竟还能不能走在一起~
  •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本书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 tfboys今生只为你回眸

    tfboys今生只为你回眸

    一对从小青梅竹马的孩子,女孩为了学业,两人被迫分开,多年后,女孩回到了那座城市,男孩这时已经变成了明星,女孩和男孩依旧和小时候一样默契,一次意外却使男孩兄弟情义决裂,男孩与女孩的恋爱途中其他的伙伴也意外的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读者们可以加我QQ2973684542】
  • 圣立学院的樱花

    圣立学院的樱花

    平凡家庭的习朵馨以优异成绩进入大多数都是贵族子弟,规模宏大的圣立学院。偏偏遇上五个故意找麻烦的家伙......朵馨会......?
  • 稚初于你:呆萌深处有娇妻

    稚初于你:呆萌深处有娇妻

    “我不仅要住进你家,还要住进你的心,住进你的户口本!”林晚橘仰慕何襄予眉宇间的沉稳,在阵阵蝉鸣抖落的夏夜似一阵花香,她却为之黯然神伤。千帆过尽后,他败阵:“你赢了,现在可以嫁给我了吗?”从前如不羁的风不爱生根,如今我这浪人只想一生躺于你枕边。“晚橘,要亲亲。”明明马上就有很重要的面谈,他却还赖在床上要早安吻,林晚橘笑而失语,唇轻轻贴在他的脸颊:“早安,老公。”
  •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十年之约过后TFBOYS开始了个自的生活。具体内容还请大家观看此书。
  • 南街北巷小野猫哪

    南街北巷小野猫哪

    这是一本青春校园小说,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坎坷,挫折···在学业上,在爱情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惊天动地的大事,如芝麻粒般的小事,都在其中···他们快乐过,伤心流泪过,吵过闹过,但从没有放弃过···让我们一起见证他们的故事话不多说了,请大家多支持我的小说,谢谢!
  • 神魔盗

    神魔盗

    500年前神魔大战的结果是同归于尽……神和魔转世重生,一个是偷,一个是盗。在机缘重重的修真路上历尽坎坷……神和魔因为美女、女神、女鬼、女妖、女魔的情爱一次次化险为夷,修成正果……500年后神魔再战,同归于尽的怪圈难道再次重演?故事因为心驰神往而跌宕起伏,浓重笔墨为你展示五界之外的争战。
  • 腹黑萝莉:天才炼药师

    腹黑萝莉:天才炼药师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用在上官幽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以武为尊,成王败寇的天辰大陆,处处都是危险。而她,以一个“柔弱”、“呆萌”小姑娘的身份站在了人人羡慕的最顶端。还记得曾经那些懵懂的时光,她说:“既然是命运改变了两人之间的灵魂,那我就以我的能力为她重启光芒、再创辉煌。”
  • 致沙漏里的青春

    致沙漏里的青春

    只听到他说,“你放心,昨晚我戴着眼罩帮你换的衣服。”说的时候他撑起身子将眼罩放在我的眼前。我接过眼罩,想到林远是个有洁癖的人,不想让我一身酒气的睡在他家是情有可原的。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将语调都调高了,“不过,我会负责。”........她看着我看着她笑,从她的座位走了过来,侧着我的耳轻声道,“最后这段时间,我不会让你好过。”好刺耳。........“你应该感谢第三者,让你看到不堪一击的事实。”不知道是在哪个网站看到。是啊,这么说的话,我也该感谢死亡,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不堪一击。“阿遥,忍忍就好。”他的神情,我曾经也看某人有过。都是一样的执着。“不痛。”“不痛?”“习惯了。”还可以接受的疼。“习惯了!”他抬眼看了看我,手中更用力了些。他看了看我膝盖破了的裤子。认真说:“阿遥,你究竟还有多少事情瞒着我?那样没心没肺的伪装,是在掩饰你的害怕吗?”........任时光蹉跎,总有过不去的回忆。我总想着将它压箱底,好像它在我的心里没有任何痕迹。是不是这样就能像海潮将痕迹抚平?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未来。不期待,就不会失望了吧?90后的我们,真怕一个不小心,就成了永远的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