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发布政令,日夜享乐。还命令国人说:“有敢进谏的,判处死罪,决不赦免。”伍举入宫进谏,庄王正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抱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伍举说:“有只鸟待在高山上,三年来不飞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叫,一叫必定惊人。”伍举告退说:“我明白了。”经过几个月,庄王更加淫乐,大夫苏从入宫进谏。庄王说:“你不曾听到命令吗?”苏从回答说:“牺牲生命而能使国君清明,这是我的愿望。”于是庄王停止淫乐,治理朝政。杀掉了几百人,启用了几百人,以政事委任伍举和苏从,全国人大为喜悦。
变革之初,诽议难免
魏圉敬慕孔斌贤能,派使节送上黄金绸缎,请来孔斌担任宰相。孔斌先整顿政府,把那些只靠关系而没有才干的官员免职,任用贤能,裁撤闲散人员,把经费用到有利于国家的事业上。受到伤害的既得利益阶层,群起反击,散布谤言。大臣文咨告诉孔斌,孔斌说:“官员大多习惯眼前生活,反对变革。所以任何一个政治家,改革之初,都会遭受反对。子产当郑国宰相,三年之后才没有人抨击。我祖先孔丘当鲁国宰相,三个月之后大家才闭嘴。我今天革新政治,虽不如他们,但我都不介意任何攻击。”文咨说:“你祖先孔丘的事,我不知道,当初情形如何?”孔斌说:“祖先初当宰相时,人们厌恶他说:‘那个穿鹿皮长袍的家伙,干掉他,心里一点也不难过。那个穿长袍鹿皮的家伙,干掉他,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三个月后,改革成功,人们歌颂他:‘那个戴大帽穿皮袄的人,满足的我们的需要。那个穿皮袄戴大帽的人,对人民没有偏私!’”文咨高兴说:“今天才知道先生真是圣贤。”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发愤图强
赵武灵王对楼缓说:“赵国的北面有燕国,东面有东胡,西面有林胡、楼烦、秦、韩,中间还有中山。西面八方全是强横的敌人,哪是我们的保障呢?要发奋图强,就有好多事要做,我打算从改革服装着手,连带着就可以改变打仗的方法。”楼缓说:“服装怎么改呢?”赵武灵王说:“我们穿的衣裳,袖子太长,腰太肥,领口太宽,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别说打仗,就是平时做事也不方便。我们要学胡人的服装,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
君臣两人商量妥当后,赵武灵王就在朝廷上对众大臣宣布了这件事,当时虽然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但是赵武灵王决心改革,毫不动摇,并且自己首先穿起了胡人的服装。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楼缓和肥义,都穿着小袖子的短衣出来。接着,赵武灵王又用种种理由,说服了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众大臣一见公子成也穿上了胡服,大家也只好同意了。于是,赵武灵王就出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没过几天,全国的人不分贵贱,全部穿上了胡服。开始大家还觉得有点不象样,后来因为比先前的衣裳实在方便得多,反倒时兴起来了。
赵武灵王改革服装成功后,紧接着亲自训练士兵,教他们怎样象胡人那样骑马射箭。不到一年的工夫,赵国骑兵训练成了。第二年,赵武灵王亲自收服中山、东胡和邻近的几个部族,一边打发使臣去联络秦国、韩国、楚国、齐国,赵国就这么强大起来了。又过了六年,不仅把林胡、楼烦、中山都收服了,还扩大了势力,北边到燕、代、雁门,西边至云中、九原,国势日强。
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丞相王绾等人向秦始皇进言:“诸侯新近败亡,燕、齐、楚地离京遥远,不在那里设王,无法安定局面。请封各王族子弟为王,恳望皇上恩准。”
始皇把王绾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大臣们都认为妥当。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但是他们的后代关系疏远,象仇人一样相互攻击。诸侯间不停地互相攻杀,周天子不能制止。如今四海之内靠陛下的英明,诸侯国都成为郡县由您一人统治;诸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收入重重赏赐他们,就能很好地满足并容易地控制他们。只要天下没有反叛的图谋,这就是取得安定和平的方法。分封诸侯是不适宜的。”
始皇说:“天下人都遭受无休止的战争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我靠了祖宗的庇护,初步平定了天下,如果重新分封诸侯国,就是种下战乱祸根,再想得到太平的天下,岂不更难了么!廷尉的意见正确。”
朝仪不可不肃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看到跟随自己多年的一班功臣,多数是赳赳武夫,举止粗豪,不知法度。他们入宫宴会,往往笑语喧哗,有的相互夸功,大呼小叫,有的醉后起舞,拔剑击柱,闹得实在不成体统。
高祖遂命侍臣,将博士叔孙通召进宫来,征求他的意见。叔孙通说:“陛下,为臣以为,儒生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现在天下已定,朝仪不可不肃!臣愿往鲁地征集儒生及臣弟子,并至都中,讲习朝仪。”
于是,叔孙通从鲁地领了近三十名儒生,又至薜地故里招来弟子百余人,一同西行返回栎阳。他们费尽苦心,引经据典,参古酌今,才将朝仪大略商定出来。然后,就将众人引到演礼场,竖起许多竹竿,排列成行,当作位置标准。又用绵线搓成绳索,横缚在竹竿上面,彼此连接,排好等级。再令诸儒生从田野剪下许多茅草,捆缚成柬,一束一束植立起来,或在上面,或在下面,作为尊卑高下次序。这个办法,史称绵蕞习仪。
这时,高祖接到丞相萧何从咸阳驰奏报来,说是长乐宫告成,心中大喜,遂决定在新宫长乐宫中过年,届时朝仪大典也在这里举行。
高祖称帝第六年的元旦,天色微明,各诸侯王与文武百官,均服饰一新,早早赶到长乐宫外,准备入宫朝贺。先是执礼官谒者,按照朝仪引导诸侯群臣依次鱼贯而入殿门。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按次序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按次序陈东方,西向,序立东西两阶。这时,只见殿中早已陈列有车骑步卒组成的仪仗,卫官张旗,郎中执戟,左右分站,夹陛而立,气象异常森严。顷刻,只听见净鞭三响,钟鼓齐鸣,汉高祖乘坐车辇,缓缓来到殿前。当下,卫官、郎中,交声传呼,纠饬百官。汉高祖下了车辇,迈着缓步,面南升坐。这时,才由掌管宗庙、礼仪的大行传呼出来,命令诸侯、丞相、列侯以下,依次拜见。众人闻呼,趋跄入殿,一一拜贺。接着。便分排宴席,称为法酒。汉高祖坐在龙案宴饮,其它人则依次分席侍宴。旁边又站着御史几人,专门巡视监察。酒过九巡,群臣中偶然也有几个酒后失态的,便立即被监察御史领出殿去,不准再进金殿。因此,整个朝贺仪式,盈廷肃静,宴会始终,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祖大喜:“吾今日乃知为帝之尊贵了!”
樊哙榻前直谏,刘邦一跃而起
刘邦卧病,讨厌跟人见面,躺在寝宫里,下令宫门守卫,不准任何官员入内,只由宦官传递政令,连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都阻在门外。数日之后,舞阳侯樊哙推开守卫,一直闯到榻前,忍不住流泪说:“最初,陛下跟我们这批人在丰沛起事,平定天下,是何等的雄壮。如今天下归于一统,却这般萎靡不振?而且你说病得很重,大臣们心神不宁。拒绝跟我们见面,难道只对一个宦官留下遗言?你难道不见秦二世宠信宦官赵高而亡国吗?”刘邦大笑,一跃而起。
大臣罢黜皇帝
新皇帝刘贺一连串荒唐的行经,使辅助大臣霍光吃惊失望,痛心忧虑。他秘密询问自己从前的部属、现任大司农的田延年,应该如何处理。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梁柱磐石,如果认为他不可以,为什么不奏报太后,更立贤能?”霍光说:“假定这样做的话,不知道古代有没有发生过这种事?”田延年说:“商王朝时,伊尹当宰相,曾罢黜太甲,保护国家的安全,后世歌颂伊尹的忠心。将军如果愿意效法,正是汉王朝的伊尹。”霍光遂命田延年兼任宫廷给事中,并跟车骑将军张安世磋商。
霍光、张安世决定行动,由田延年报告宰相杨敞。杨敞听到要废黜皇帝,刹那间呆在那里,瞪着眼睛,张大嘴巴,大汗淋淋湿透了衣裳,支支吾吾,只能说出“啊啊”,不敢表示任何意见。正好,田延年去洗手间,杨敞夫人在东厢听见他们的谈话,出来警告杨敞:“这是国家大事,大将军已经决定,派九卿高官来通知你,你如果不能坚决表示跟大将军同心协力,却犹豫不定、不作承诺。还没有动手,我们全族可要先被屠灾。”杨敞惊悟。田延年从洗手间回座,杨夫人参与谈话,誓言支持,一切听从霍光吩咐。
霍光等迅速布置妥当,在未央宫召集宰相、御史、将军、侯爵、大臣、大夫、博士,举行会议。由霍光宣布会议主旨:“皇帝昏瞶淫乱,势将危害国家,我们应该如何?”这象一个晴天霹雳,全体官员刹那间成了一堆木偶,面无人色,没有一个人敢表示意见。田延年离开席位,手按剑柄,大声说:“先帝把孤儿托付给将军,国家安危,全由将军作主。认为将军忠心不谕,能力坚强,可以保护刘姓皇家平安。而今一群奸佞小人闹得朝廷乌烟瘴气,使国家处于险境。如果刘姓皇族的祭祀一旦断绝,将军即令一死,又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今天会议,必须立刻获得结论。如果有人最后才响应的,当场格杀。”霍光道歉说:“九卿责备我的话是对的,天下骚动,我应该接受处罚。”于是全体官员一齐叩头说:“人民的命脉,在将军之手,请颁发命令。”
霍光遂即率领文武百官,朝见上官太后,报告刘贺种种无道事实,证明他没有资格继承帝位,应该罢黜。上官太后批准,并下令刘贺回到昌邑,作为汤沐邑。
治理天下靠官吏
汉宣帝刘病已出身民间,知道人民生活艰难。霍光逝世之后,他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举行一次御前会议,宰相以下的官员,各就所负责的事务,作出报告。根据他们的陈述,考查他们的成绩,即令侍中、尚书,积有功劳,或有特别表现,也都重重赏赐。中央组织,十分严密,各种法令,制订完备,上下详和没有人因循敷衍。凡任命各州刺史、郡守、封国宰相,一定亲自接见询问,观察他们的抱负,然后考察他们的行为,跟他们当初所说的话,一一验证。遇到名实言行不相符的,一定探讨它的原因何在?刘病已常说:“人民所以乐于长久定居家乡,而没有悲叹、忧愁、怨恨,主要由于政治清明、司法公平。跟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岂不全靠地方官!”
刘病已了解郡长是国家安定的基石,经常变更,会引起官吏跟人民的困扰。如果人民知道郡长在位的时间很久,就不敢欺骗和敷衍,才能服从他的教化。所以,地方官成绩斐然的,刘病已就用正式诏书,勉励褒杨,或增加俸禄,或赏赐金钱,甚至封准侯爵——关内侯。朝廷公卿出缺,就在被表扬过的地方官中遴选,依照等次顺序,擢升任用。所以,汉王朝政治,在这个时候,最为清明,被称为“中兴”。
因“傻”即位,因“严”太平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与唐穆宗是兄弟关系。他从幼年起,就很象个傻子。由于傻里傻气,很是被人瞧不起。大和、会昌年间,在前任两个皇帝中,因李忱是长辈,所以文宗和武宗两兄弟常去看他,并在他的住处为他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逗他说话,拿他开心。但是不管人们用什么办法引诱,他总是摇头不语;就连皇帝问话,也是置之不理。于是人们也就当真把他当成了“傻子”。按照常例,他是不能继承帝位的,可是宦官马元贽利用他的“傻”,破例拥立他为皇帝。直到李忱即位后,人们看到他的治国才能,才知道他很有心计。
唐宣宗即位后,对于朝政励精图治,突出的表现他的严于内亲外戚上。皇太后是他的亲生母亲。皇太后有一个弟弟叫郑光,因其出身低贱举动粗陋,一直是个县的小官。由于宣宗常常收到谏议大夫弹动他的奏本,便把他调回京师,不再让他治理百姓。宣宗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为妻。公主临上车之前,宣宗还当面教诲她要谨守妇道,不得看不起丈夫家的一切人,也不许干预朝政。后来,郑颢患了病,卧床不起。宣宗知道后,特派中使到驸马府中探视。中使还宫,宣宗问道:“我家公主在家做什么?”中使回答说是在慈恩寺看戏。宣宗听了大怒道:“朕家女儿,何得如此骄放?难怪一些士大夫家都不愿和朕结亲!”说罢立即令中使到慈恩寺把公主叫回,当面骂道:“丈夫有病,你应不离左右,侍汤捧药。为什么自己去看戏呢?况且,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单独入寺观戏,这本身就是伤风败俗。”公主只好承认错误,表示改过,经过这件事,其他皇亲国戚再不敢放肆胡为,个个遵守礼法。由于宣宗严于家教,勤于政事,朝内安定,虽不及太宗时的全盛,也有太宗时的太平景象。
天变不足畏
宋神宗即位时刚刚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他看到国家不景气的状况,有心改革,但身边都是一些守旧的老臣,因而想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叫韩维的官员,常常在宋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因而宋神宗自然想到了王安石。于是下令叫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立刻到京城来。先后提拔为副宰相、宰相。
不久王安石开始进行改革。变法推行了几年,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王安石任宰相的头一年,北宋朝廷中盛传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讲过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新法推行后,由于还不太完善,加上用人不当,出了一些偏差,司马光等守旧大臣趁机纷纷上书神宗,极力要求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面对守旧大臣的各种猛烈攻击,王安石正气凛然,以“三不怕”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当时河北发生大旱灾,一个名叫郑侠的官员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要求撤王安石的职。神宗看后长吁短叹。曹太后和母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着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无法实行下去,气愤地上书辞职回江宁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当宰相。刚过几个月,天空出现了彗星,一些守旧派又把彗星的出现与变法革新联系起来,再一次请求把新法废除,王安石仍坚持“天变不足畏”的观点,但神宗却犹豫不决。王安石深感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再一次请求辞职回到江宁去了。
明太祖抑制宦官干政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干政之弊,从建国开始,明令宦官不得干预政治。即使是那些极受宠信的宦官,也绝不容许他们涉及政事。
有一次,一名服侍了他多年的老宦官,偶然谈到政事,朱元璋一听大怒,立即下令将他放回老家,终身不得入宫。
朱元璋为何这样做?他说:“这些宦官,由于他们日夜服侍在皇帝的周围,谨小慎微,言听计从,最容易讨到皇帝的欢心。如果让他们干政的话,时间一长,未免要狐假虎威,与一帮趋炎附势之臣互相勾结,蒙蔽皇帝的视听,任其作威作福,危害国政。所以,我立下规矩,宦官不得参预政事。今天我放他出宫,只不过是为了惩戒后人而已。”所以,在明太祖一朝,宦官始终没有参政。
然而,朱元璋死后,明成祖篡夺皇位,依靠宦官,清除异已,终于,酿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宦官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