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一直试图告诉创业者们一件事: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虽然创业充满艰辛,但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就有机会达到成功的彼岸。马云坚信“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
1.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2008年,奥巴马就是凭借“改变”的口号,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的确,改变能带给人希望,只有学会改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马云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六脉神剑”里,拥抱变化是其中的六分之一。
世界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改变,才能跟得上时代。马云把“改变”写进了企业价值观里,在他看来,阿里巴巴的成功秘诀,就是要不断地改变。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是“六脉神剑”,这个颇有江湖气息的名字,是马云风格的体现。还是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简单的十八个字,不简单的企业文化。应该如何理解“拥抱变化”呢?对此,阿里巴巴作了以下阐述:突破自我,迎接变化。
对于本行业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坚信变化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公司的变化,认真思考,充分理解,积极接受并影响和带动同事。对于变化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在工作中善于自我调整,具备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怯、新思路。面对变化后产生的挫折和失败,能够重新调整,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改进中。
当年为了应对1998年的金融危机,三星总裁李健熙发表了着名的求变宣言:除了老婆孩子不变,其他的都要变。马云也有这样的豪气,他一直把创新求变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怕自己落后,生活跟不上时代:除了梦想之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个高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的产业在变,我们的环境在变,我们自己在变,我们的对手也在变……我们周围的一切全在变化之中!
求变就是要敢于与众不同,真理未必在多数人手里。“二八定律”蛊惑了很多人,但没有益惑住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不少电子商务公司是面向大企业的。但马云预测,网络的普及可能就是大公司模式的终结。因为,在网络时代,一家公司要进入他国市场并不需要太多的钱,网络的大量即时性信息使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在2000年的时候,马云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危险的信号——互联网的又一次变化。这一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国内外互联网公司惨淡经营。
也是在这一年,有朋友问马云,“今年在干什么?”马云回答说:“一个是在阿里巴巴搞大生产,另一个是在建抗日军政大学。”
“他们多半在想我这个回答是在用大而化之的说法蒙他们,实际上我说的完全是真的。”马云说这话的时候一脸无辜。事实上,这确实是阿里巴巴在2001年时的任务,而就在这一年,阿里巴巴完成了它的“中国供应商”项目。9月,马云向新闻界宣布:“今年,阿里巴巴一定要赚上一块钱。”
“去年(2000)我想,阿里巴巴要练招练剑,才能躲过(互联网严冬)。现在,要考虑如何练了。新经济好处在于“新”,坏处也在于“新”。我觉得最早的阿里巴巴就像是梁山好汉的108将。现在要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阵法比招法更重要。感谢互联网低潮,刚好给了我们组织阵法的最好时间,3年的低速,让我们做了原来没有做好的事情。
“未来3年,我想阿里巴巴要参照党在成长时期做过的三件事来行事:一是统一思想,阿里巴巴要强化产业的认识;二是统一阵线的形成,阿里巴巴的最大骄傲是,阿里巴巴有统一的价值观;三是大市场,整个形势不允许我们再浪费风险投资,要花时间赢利。今天大家都在谈钱,在赚钱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为赢利而赢利。”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马云相信,经过一百年的忍辱负重和发展求索,中国人有能力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独领风骚。因而2000年底马云就把战线拉回国内,实施“全球眼光,当地制胜”的战略,打出“我来自中国”的招牌。
在2004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五周年时,马云宣布了公司战略从“Meet at Alibaba”全面跨越到“Work at Alibaba”。马云为这个转型做的解释是:
“Meet”就是把客户聚在一起,就像做水库,如果养鱼,没什么意思;如果做旅游,还要花费水电。所以,“Meet”的钱都是小钱;“Work”则意味着水库要铺管道,把水送到家里变成自来水,自来水厂赚的钱一定比水库多。我就希望电子商务对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说都能像拧自来水一样方便。这次转型主要是向更专业化的方向调整。我们认为去年、今年和明年是电子商务的一个积累期,到了2008年、2009年必然有一个爆发。因此我们必须抢在这个变化前先变,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法解决。这是阿里巴巴保持变革能力的关键。
如果你不能控制环境,你就要适应环境。马云告诫有志创业的朋友: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主动和乐观的心态去拥抱变化!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马云说:
“阿里巴巴几乎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变化……我以前总是强迫自己去笑着面对并立刻准备调整适应。而今天,我们不仅仅会乐观地应对一切变化,而且还懂得了在事情变坏之前自己制造变化!”在变化中发展自己不仅是社会和企业的永恒法则,也是个人发展的法则。如果今天的你和五年前的你相比,除相貌、身材之外几乎没什么好的改变,那这就是一种失败、一种可怕的失败。
2.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面对,并找到应对措施。阿里巴巴一路走来当然犯过错误,遇到过冬天,甚至差点倒闭,能挺过来,并不容易。
那是2000年的9月,马云突然宣布阿里巴巴进入紧急状态,那是过分追求国际化和过早实施海外扩张导致的失误。
阿里巴巴刚刚成立的时候,马云就给它定了一个策略:先在海外“做大”,再回国内“做强”。
他最初的设想就是让阿里巴巴在海外迅速成长起来,然后再回来发展中国的业务。因为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问题不是有多少供应商,而是有多少买家,是买家驱动了进出口的业务。
因此,在1999年的时候,马云给阿里巴巴制定的策略是迅速打出去,在海外抢占市场,为亚洲的中小企业、为出口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很显然,这个时候海外市场上用互联网的商人已成规模,阿里巴巴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网址进入这些人的视线中,能让他们天天点击,从而用这个平台把亚洲的企业带到欧洲和北美市场。阿里巴巴的口号是,不管你们的企业在哪儿,你只要学会上我的网站,我就能把你带到美国,带到欧洲去。
2000年,在高盛和软银的2500万美金相继到位后,马云的欲望开始有些膨胀了,他决心“大干一场”。但是,劫难也悄悄地在萌芽。
马云总是说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谁也不怀疑他的管理智商和口才,但2000年的疯狂扩张和断腕之举,的确使得资金原本充裕的阿里巴巴差点一命呜呼。
从这一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扩张之路。马云先是把阿里巴巴的英文网站搬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随后把摊子一度铺到了韩国、英国伦敦、中国香港。
当初,马云的想法是既然阿里巴巴要做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就必须站到全球的制高点,先得学学人家是怎么做的。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马云就把公司总部设在了香港,把研究中心设在美国硅谷,并且在韩国和欧洲成立了合资企业,只是自己还栖身于西子湖畔。这样,一个“跨国”公司的模型初步具备。
马云开始“广招贤才”,他“不惜血本”邀请了多名在海外有优秀履历的人才加盟阿里巴巴。当时的硅谷,技术精英不缺,但网上交易需要的贸易人才却很少。于是,马云又从纽约、旧金山大量引进商务、贸易方面的精英,让他们“空降”到硅谷上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阿里巴巴而言,马云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失误。从纽约、旧金山空降来硅谷上班的贸易人才,成本奇高。
“怎么可能从全世界请人到硅谷工作?那是傻瓜才做的事!”
更可怕的是,当时纳斯达克的“丧钟”已经开始敲响,全球大片互联网公司“关门大吉”。尽管泡沫不是一天之内就能破灭的,但是眼看着纳斯达克的股指义无反顾地急速下跌,无论是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家们,还是中国的网络公司经营者们,所有和.com有关系的人都意识到: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已经近在咫尺。
一时之间,阿里巴巴的硅谷研究中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此时,阿里巴巴却在国外养了一支将近500人的队伍。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阿里巴巴的经营成本严重超支,再加上“内部声音很杂”,如果不采取措施,“活着”的确都成问题。
这就是当时马云面临的处境,所以他用了“紧急”、“危机”等让人听了都毛骨悚然的词语。
2000年9月11日,“西湖论剑”刚刚结束,马云立即回到公司。随后,他召开了阿里巴巴的高层会议,在这个后来被阿里巴巴内部称为“遵义会议”的会议上,马云宣布了一个震惊当时所有人的政策:阿里巴巴进入危机状态!当时,马云用了“一级紧急状态”这样的词汇。一向笑容可掬的马云在那一瞬间变得极其严肃,他对他的高层团队说,“我们要采取行动了”。
那么,马云要采取什么计划和行动呢?其实,这个计划就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着名的“B2C”计划。当然,此“B2C”非彼“B2C”也,马云不是要做企业对个人的业务了。这里的B2C是英文“BACK’TO CHINA”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回到中国”。
2000年12月18日,阿里巴巴再次召开了全公司大会。在会t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什么?做全球概念的B2B,改变全球700万商人的生活方式。现在阿里巴巴的发展遇到了很大问题:
(1)干劲、士气不如从前。人多是双刃剑,早期的氛围肯定会被冲淡,外面的人进来,一些人小富即安。
(2)网站没有进步,陷入迷茫。网站的使用是个人还是企业?网站建设陷入停顿。
(3)竞争对手。有些我们不认为是竞争对手的人已经起来。”
接着马云重提企业文化。他说,现在公司会议非常多,但没有效率,有人把情绪带进会议。马云提出四条:“一,所有的会议对事不对人。二,不把个人情绪带进会场。三,一定要学会倾听,然后表达。四,离开会议室后不再争论。开会把意见表达充分彻底,决议一定要执行。”
2001年1月,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地撤站裁员。阿里巴巴办事处由原来的10个砍成3个,原来工号(阿里巴巴的工号是按加入公司的时间序列排列的,马云为1号,20号以前的是公司创始人,前100号是公司的老班底)100以内的老员工裁掉了一半。
惨烈无情的大裁员之后,阿里巴巴的景象有点凄凉。
Porter说:“公司里40个老外,只剩下5个了。杭州只剩下2个外国同事,我感到很寂寞。看见媒体猛烈批评互联网,看到许多互联网站关门,心里很失望。那种感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看见到处断壁残垣,尸横遍野一样。”
吴炯说:“当时的信心没有马云足。当时的形势是钱还能烧几个月,然后散伙。我没走是在尽道义。觉得危难时离开朋友不好。
很多公司都把钱分了。阿里巴巴难逃一死,其他人嘴上不说但心里都这么想。只有马云乐观。”
关明生说:“2001年是最艰巨的一年,每月都开董事会。烧钱降低了对于股东是个好消息,但股东们每次开会都问:什么时候赚钱?”
大裁员之后,阿里巴巴的氛围有点压抑。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快花完了,来自投资商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司找不到赢利模式,公司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来自业界、华尔街和媒体的批评越来越激烈,质疑马云、质疑阿里巴巴的声音铺天盖地,而身边的大小网站尸横遍野。
阿里巴巴的多数员工眼前一片迷茫,“红旗还能扛多久?”是横亘在每个人心中的大问号,公司高层的多数人也认为阿里巴巴迟早要关门。
面对互联网突如其来的寒流,马云大喊:“Never never nevergive up!(永不放弃!)”
他对阿里巴巴的团队说:“中国网站6个月之内有80%会死掉,就像新经济,有70%的想法要扔掉,只有30%能实现下去。
这时你跟竞争者拼谁能活着,谁能专注。不管多苦多累,哪怕是半跪在地下也得跪在那儿。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所有的网站公司都要死的话,我们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死。这是个3000米的长跑,不是100米的短跑,所以我说,需要有兔子一样的速度,有乌龟一样的耐力。我们要学会半跪生存。”
如果没有马云的坚定和乐观,没有马云的执着和勇气,阿里巴巴很难熬过冬天。
放弃是很容易的,然而,死撑着并不容易,半跪生存并不容易。中国活下来的网络公司都是九死一生。阿里巴巴同样如此。
金建杭说:“马云做黄页时被人当成骗子,如果一开始就觉得这个产业没希望,早打退堂鼓了。阿里巴巴放弃的机会很多,创业时资金人员的压力很大,凑起来的钱只够七八个月的,当时放弃也就放弃了;冬天时,来自投资商的压力更大,再看看互联网大背景,所有的企业都不向互联网投入了,当时要放弃也就放弃了。”
马云说:“网络人最重要的是不能放弃,放弃才是最大的失败。放弃是很容易的,但从挫折中站起来是要花很大力气的。结束,一份声明就可以,但要把公司救起来,从小做大,要花多少代价。英雄在失败中体现,真正的将军在撤退中出现。”
马云算得上网络江湖上的乱世英雄。因为他是从失败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他是从撤退中站出来的将军。
在互联网最低迷的时期,马云说过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一个经历过残酷,并且见到了后天太阳的人,从冬天里得到了很多,未来的路当然也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对手的挑战,马云要走的路还很长。
3.让事业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遇惊不慌,遇乱不忙,这是一种境界,是一名强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马云做到了,困难一次次打击,他就一次次坚强,甚至到后来,他都能笑着面对危机了。
越是困难时候,越能考验一个人的素质。马云是个经历过失败并且不只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人。他从不惊慌,也不气馁,显示了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