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胡沇源以他多年的个人积攒和东家给予他担任“水客”的酬金,首创“胡源泰”茶号于姜堰。姜堰城虽不大,但离泰州只有20公里,自古就有“粮仓”之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因为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三水皆汇于此,因此,姜堰又称“三水”;也正因拥有这样的条件,才一度使得姜堰十分繁华。以茶叶而言,据史料记载:泰州地区的茶业经营者多是来自徽州等地茶叶产区的茶商。茶号至清代时规模较大的就有25家,而“胡源泰”茶号就是其中之一。
胡沇源在茶号习商多年,他不仅熟悉茶业行情,精通茶叶业务,擅长管理,而且胆量也很大。“胡源泰”茶号开张不久,太平军在皖南徽州地区与清军鏖战,战火蔓延了徽州所辖的各县,徽州城池相互易手数次,致使许多茶号、茶商贩都不敢贸然进山采购茶叶,而胡沇源却数次冒险进入茶区去收购茶叶,以保障“胡源泰”茶号生意的正常进行。胡沇源还特别能吃苦,即使是在茶号有了第二家分店的时候,他仍然是“日当店面,夜宿店堂”;而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等仍如往日。正是由于胡沇源继承和发扬了徽商“察行情、权时宜”的经营经验和“徽骆驼”一般的吃苦耐劳精神,所以他很快地将“胡源泰”茶号扩展到靖江、上海等地;同时,“胡源泰”茶号以经营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价格公道而深得“三泰”地区(泰州、姜堰、泰兴)顾客的好评。胡沇源祖孙四代历经百余年商海沧桑,尝尽艰辛、坎坷与劫难,不畏艰险,力挽商机,先后开设茶号、茶庄十二家,为徽州茶商在三泰地区开辟了一方天地。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就出自绩溪徽商世家,胡适能成为一代文豪、国际著名学者和新文化、新思想的领军人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集徽商文化、儒学精神和西方先进思想之大成,厚积薄发、推陈出新。胡适先生的家乡上庄村,是一个被人称作“小上海”的徽商故里,他与胡天注是本家,上海的茶叶店中有不少是上庄村人开办的,其中著名的“汪裕泰茶庄”就是当年胡适在上海经常的栖身之处,胡适的先祖19世纪初就在上海经营茶业,其父胡铁花“年十四,已如成人,每岁茶市,已能供奔走,助力作。”如果没有徽商大背景,就不能产生文化巨匠胡适。胡适的一生,与徽商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胡适大力提倡徽州人、绩溪人要努力做“徽骆驼”、“绩溪牛”。
除此之外,绩溪徽商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创办安徽最早的电灯公司的吴兴周、南通土布商张静甫、石恒春药店创始人石明谅、建德南北杂货商吴焕章、宣城“裕和隆”洪絍以及大批活跃在苏浙沪一带的绩溪徽厨等。直到解放前,绩溪旅外商人还占全县总人口的1/4,远远高于老徽州其他各县。绩溪徽商所经营的种类有茶、墨、菜、盐、钱、药、粮、油、酱、酒、肉、织、木、典当、土杂等十多种。据清末到建国初的不完全统计,绩溪商人在全国各地开办的各类商号在1 200家以上,这充分说明,绩溪徽商在整个徽商走向没落时,由于较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能在徽商没落时落日溶金,争得徽商末日之辉煌。
(一)绩溪县“茶庄世家”
茶农采茶
胡沇源是绩溪县“茶庄世家”的创始人,少时家境贫寒,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习商。
据记载,浙江省建设厅还曾经专门制定了《浙江省茶叶水客登记规则》共八条,其内容有:凡茶厂派往产地收购茶叶的水客,每年均要在规定时间内向油茶棉丝管理处指定地点申请登记;水客在登记时,须填申请书、茶厂保证书、保结单,经审核领取许可证才能收茶,否则禁止收茶。规则还要求任职三年以上,没有不法行为的水客才能领取许可证。由此可见,水客在茶叶经营贸易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继胡沇源之后,接手“胡源泰”茶号的是其长子胡树铭。胡树铭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在茶叶店里学习经商之道,他勤奋好学,牢记商规,终不负期望继承父业。1911年,“胡源泰”茶号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是年,胡沇源逝世,享年80。正当一家人扶柩奔丧时,店中伙计却勾结盗贼偷走了茶号里大部分货物,致使“胡源泰”茶号损失惨重。此时,作为长子的胡树铭,忍受着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抖擞精神重新打理“胡源泰”茶号的生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终于使“胡源泰”茶号再度成为三泰地区的名店。
此时,胡氏家族在泰兴的最后茶店是“胡震泰”茶号,最后的经营者是胡增钰。尽管他为人十分谦和,又受过良好教育,在经营活动中竭尽全力地奔波在泰州、泰县和姜堰之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却无法扭转茶叶行业“连年折阅”、“十商九困”的局面。于是,胡氏家族在各地的茶庄只能是相继合并、转营到泰州等地苦苦支撑。1956年,百年老店“胡源泰”在公私合营中被划归供销社,上海“胡裕泰”被改成食品店。
(二)胡家世代茶商
19世纪初,龙川胡氏第44代孙胡沇源十多岁离乡,辗转到江苏泰州黄桥,开了一爿“裕泰和”茶叶店,积蓄渐丰后又到泰兴季家市开办“胡源泰”茶号。胡沇源独生子胡树铭(第45代)子承父业,生意兴隆,再开新店。胡树铭子胡炳华、胡炳衡(第46代)经营有成,增开茶号,冠名“胡震泰”,享誉泰兴、泰县、泰州地区。
据胡氏族谱记载,如今龙川近400户农家的一千多人口中,几乎清一色是“龙川胡氏”的嫡系后代,传至当今总计48代。
龙川村位于绩溪县东南部,距县城约12公里,其村东有龙须山耸立,村西有凤头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来,清澈的龙川溪穿村而过。近年龙川村大力发展旅游业,龙川村沿途,随处可见“胡氏故里”、“胡氏宗祠”等广告牌。龙川村沿龙川溪而建,沿溪两岸的步行道称为水街,水街之间由各条跨溪小桥相连,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画面。
四、家资万计的程十万
“程十万”是徽商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的合称。“乡人号为‘程十万’,每称津为‘十万大公’,海为‘十万二公’,言其家资以万计也。”(《祁门善和程氏谱·足征录·书四府君派后》)。程承津、程承海为宋初时祁门善和乡人,因经商至富。程氏兄弟是徽州早期拥有巨资的商人。
五、热心公益事业的马曰琯
马曰琯像
马曰琯(1687—1755),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字秋玉,号嶰谷。祁门县人。马曰琯从小居住在扬州,经营盐业,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曰琯曾经以附贡生的资历援例候选主事,授道台衔。1736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特别考试,坚辞不赴。马曰琯家庭豪富,但为人慷慨,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捐资开掘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等。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雅士,雍正年间,在扬州建造小玲珑山馆,广交天下名流,“四方人士闻名造庐,授餐经年,无倦色”。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金农、郑板桥、陈章等都是小玲珑山馆的常客。马曰琯曾自为盟主,同厉鹗等人结“邗江吟社”,吟诗作赋,游历山水。沈德评其诗为“峭刻得山之峻,明净得水之澄”,可见水平很不一般,今传《沙河逸老集》10卷和《嶰谷词》1卷。马曰琯喜爱考校典籍,家中专设刻印坊,不惜费资刻印书籍,如刻朱彝尊《经义考》一书,就花去千金,当时称这一批书为“马版”。小玲珑山馆又是马氏藏书楼的名称,藏书多达10余万卷,有“甲大江南被”之说。1772年四库全书馆设立,马曰琯的儿子马振伯献藏书776种,为全国私人献书之冠,受乾隆皇帝褒奖,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马曰琯有弟马曰璐(1711—1799),字佩兮,号南斋。兄弟互为师友,人称“扬州二马”。《清史稿·文苑传》有马曰琯传。
六、乐善好施的鲍漱芳
棠樾牌坊
鲍漱芳(?—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惜分,歙县富竭乡棠樾村人。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鲍漱芳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也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整个嘉庆一朝,鲍漱芳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改六塘河从开山入海,他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河,他捐资6万两。由于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的赞赏,获得清廷从优议叙、加十级的嘉奖,并特赐在故棠樾修建“乐善好施”牌坊。鲍漱芳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平生搜集的宋元古籍、法帖、绘画、墨砚等物很多。中年时,他在当代名家的帮助下,精选唐宋以来书法墨迹珍品,汇编成《安素轩法帖》,并于1799年聘请著名刻工党锡龄钩摹镌刻。《安素轩法帖》是清代影响较大的书法丛帖,流传甚广。
七、实业救国的王文典
实业救国的王文典
王文典(1882—?),现代著名实业家。又名维清、扬清,遂安芹川人。东文专修科毕业。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曾任中俄交涉专门委员长、全国商会联合副会长、全国国货提倡总会会长、京师总商会会长。主张关税自主,修改不平等条约,退还庚子赔款,收回中东铁路。提倡使用国货,实业救国。创办了物华铁机织绸厂、苏州电气厂、海外贸易隆泉公司。他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创办了南洋女子大学。曾建议教育部添设世界语一科,1912年还与蔡元培发起建立世界语学校的运动。
八、民族资本家程霖生
程霖生(1888—1943),现代著名民族资本家。又名源铨,字龄孙。歙县富碣乡人。程霖生的父亲程谨轩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家资千万,他继承父业后在上海发展,数年以后,资金累积达白银6 000万两,成为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巨商,时称“地皮大王”。晚年,因程霖生企图操纵上海黄金市场,结果受到以孔家和宋家为代表的官僚买办资本的围攻,加上时局不稳,金价和房地价大幅下降,故而破产,最后靠变卖家财度日。
九、一代大瓷商康达
瓷都景德镇
康达(1877—1946),近代瓷商、社会活动家。字特璋。祁门县礼屋村人。康达1888年入县学就读,1893年进入安庆大书院,1896年转读于北平通艺学堂,21岁以拔贡资格担任内阁中书。不久,因为同维新变法派有牵连,被贬往江西景德镇监制御瓷。1904年,在许世英的资助下赴日留学,并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1907年,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参与筹建景德镇总商会,担任第一任会长。1910年,康达先后创办了江西省瓷业公司和中国窑业学堂,培养新型技术人员,并且采用机器制瓷方法,为景德镇的陶瓷业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饶州知府,并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和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因疲劳过度,不久双目失明。康达晚年曾任国务院咨议和安徽省省长名誉顾问等职。1946年病逝于景德镇。
十、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
1941年在绩溪县龙川村创办缫丝厂的徽商胡练九,其毕生都致力于丝绸行业,是安徽省最早的缫丝企业创建人,是徽商中由商业贸易向工业生产的较早跨越者之一,这是绩溪县徽商群体中工业萌芽的具体表现。解放初期,胡练九提出在重点地区栽桑养蚕,逐步普及全县,并建议县人民政府利用龙川缫丝厂的设备筹建公私合营绩溪县缫丝厂(该厂就是现在的安徽绩溪丝业公司前身,当时的前苏联《真理报》曾予以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