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0200000014

第14章 维多利亚广场上的一个瞬间(2)

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落座时,先要检查一下座位是否干净;到餐馆吃饭,总要检查一下餐具是否卫生,并用随身带的纸巾擦一下(我们比西方人更爱用纸杯和一次性筷子,是进步还是落后?);上车时如果有人帮你搬一下行李,我们总要怀着点戒心;在火车上,当有人跟你搭讪(中国人偏偏就爱搭讪),你总要花很多心思去揣摩,对方是什么人,会不会别有用心;逛商店时,我们常常是六分心思看商品,四分心思保护钱包……总之,我们在外时,看到的是太多的彼此不信任,心怀的是太多的疑虑。

不错,无论在哪个国家,出门在外,处处当心无疑是对的。但我这里要说的是,当善良和爱心被误解的时候,那是最冷酷的。或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宁愿很冷酷地将所有的善良、爱心怀疑掉,也不要上一次当?我们为什么要怀疑?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果人们之间多一点信任,那是不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我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那天在维多利亚广场,那个英国女子在看出我迟疑的动作的时候,有没有看出我迟疑的内心。她能理解中国式的戒心吗?

文化和社会间的差异,会在许多方面显现出来。生活在国外,你必须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差异与趋同。

一般认为,西方的社会文明比我们的好,这的确是;但什么事不应该绝对化,人类的弱点、缺点,在任何社会当中都一样存在着。所以,就文明习惯而言,西方虽然比我们好,但也不能绝对。在希斯罗机场,一个好心的英国小伙子带我去买车票;当时我经历了10多个小时的飞行,嘴上正衔着一支香烟。正当我要走进售票处时,我猛然意识到室内是不可以抽烟的,而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远近没有一个垃圾桶;于是我看了一眼那小伙子,意思是说,这香烟怎么办,他诡谲地用手指指墙角,意思说:“就地处理。”看着旁边没有人,我照办了,但心里还是挺忐忑的,因为这是在英国呀。好多天过去了,小伙子的诡谲的笑还常常浮现出来。我并因此替他和我自己辩护:人之所以是人,大概是因为他偶尔要犯点错误。当然,那个叫我不学好的英国人其实并不是正宗的英国人,从他的外貌看,他显然是从XXX地区移民来的。

又有一次,我从住处坐了公交车去大学听一个讲座,下车后,我便利用进大楼前的一点时间抽支烟,想过把瘾再进去。楼前一位碧眼金发的女子也在抽烟。我抽完后把烟头塞进了楼前的烟灰桶里,而那女子抽完后,只见她悄悄猫下腰去,在手快要触到地面的时候,把烟头轻轻放在门边,转身进了大楼。我很吃惊,怎么这么不注意。但是,看着她那弯下身去,把烟头轻轻放下的那个动作,我又笑了:她的行为绝对是错的,但是构成这行为的动作过程又是“优雅”的。她丢下烟头的那一瞬间肯定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所以,动作本身一点也不张扬或放肆。这总比一些人抽完烟,毫无顾忌地把烟头猛地往随便什么地方一扔,甚至还在空中扔出很长的一段抛物线,要好些。看来,同样是犯错误,应区别情节轻重。

在去英国之前,由于没有联系好住房,请朋友先帮我联系了一个英国家庭,好让我下飞机后有个落脚点,而不至于拖着大包小包,满地找住处,或者住昂贵的旅馆。于是,这便有了我在英国和第一个房东的有趣的交往。

在西方中产阶级以下的阶层中,人们一般都希望自己来打理家庭里的一切,像修车,翻花园,装修房子等等。所以英语里便有了一个固定短语:Doityourself(多简写成DIY),意思是:“自己做”。“自己做”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会自己做,则是无能的表现。

这个英国家庭共有两个人,老两口子:谢拉和迈克。他们的房子并不大,从外面看,很像中国农村的老式三间的样子。但进到里面,却完全是国内高档住家的结构:一个门厅,左手是一间很大的客厅,客厅和饭厅相通,旁边是厨房。右手则是房间,一间是老两口子的卧室,一间是迈克的书房和办公室,还有一间则是他们开辟的客房。所谓客房,不是我们的家中那种供客人住的房间;他们的客房是用来出租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客房。

两口子很讲究情调。迈克是金融顾问,整天在外忙,周末才得清闲。

所以,他们平时将这间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但不希望周末有房客在家。然而,我在他们家住了两天后,谢拉却违反他们的一般“原则”,打电话告诉迈克,说我是个多好多好的人,甚至还帮她洗碗。总之,她和迈克都希望我继续住下去。他们的热情自然令我感动,但我知道,我不会在他们家住很久,因为他们是按GuestHouse的价格收我的房钱的,而我只能出得起租房的钱,出不起住旅馆的钱;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房子,但还是一直住到周末。

周六这天迈克起得很早。平时都是谢拉做早饭,今天却是迈克,并且他穿着一身工作服。原来,迈克和往常一样,到了周末就要集中时间做家务,主要是屋内的整修。以前我听说过,西方人喜欢自己做房屋的维修等工作。这次算是亲身经历了什么是西方人所说的Doityourself。

迈克则是此类西方人的典型。走进迈克的车库,我简直惊呆了。只见里面什么工具都有,有手动的,有电动的,大型的,小型的。仅一套锯子大大小小就有十来种;另外,车库里还堆着十几桶油漆。他们油漆房子从来不找别人。据谢拉说,他们现在这座房子的装修就是迈克自己搞的,电路布排、水管铺设、墙壁粉刷等等,全是自己做;而邻居家那个老太太请别人做,花掉了三千英镑(对英国人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钱)。

迈克今天的任务是要把大门和门厅之间的瓷砖重铺一遍,因为他们觉得原先的瓷砖有点旧了,不能在视觉上打动客人。从车库搬出瓷砖后比划了一下,发现这块地面的宽度是两瓷砖半,也就是说,第三块瓷砖得锯掉一部分。但问题是,那半块瓷砖是放在外侧还是里侧;最终,还是放在外侧,因为客人从外面进来,外侧的那半块瓷砖不容易引人注意。我想,这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度做事还真精明老到,既有匠人的精确,又有艺术家的审美。

当我告诉他们,我们中国人买了房子后往往是花很多钱请别人装修,自己在一旁做监工时,他们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做?迈克在装修他现在的这座房子的时候,既是水工、木工、电工、泥水匠,还是设计师。谢拉经常拉着我把她邻居老太太的房子指给我看,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告诉我,那是请人装修的,花掉了几千英镑,结果还没有她丈夫自己装修的好。

后来,我从迈克家搬了出来,在2英里之外找到一处两层楼的房子。

我住楼上一间。房子里只有楼下一个浴室,不方便,我提出应该在楼上的洗手间再装一处浴室。于是我的新房东Trevor从伯明翰赶来,给我安上了新热水器,并且是自己动手安装。接着便是贴瓷砖。他花了一个星期天把楼上的浴室贴得整洁一新,既做水电工,又当泥水匠;你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公司职员能把这些活儿干得那么利落。哦,这些英国人怎么都会Doityourself呢?

进一步地,动手能力跟教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地关心的是“脑”而不是“手”。听说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里第一次亲自剥鸡蛋吃,他拿着个鸡蛋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放下:因为他不知道这鸡蛋该从哪一头敲起,干脆无奈地把它放下。因为,他,还有他的同学们,从小到大只被要求“Do”好一件事:作业!

离考文垂市数英里的Canley火车站,数十年间都是这个规模,没有扩建过。

三月底的一天下午(应该是复活节的前一天),我和往常一样,从学校走回家。路过Canley火车站时,看到一群英国妇女在小火车站前团团转。她们见到我,就像看到救星似的叫住我,请我帮忙。原来,她们是在送一个年轻女子去伯明翰。但是,这天火车站上没有人卖票;因为第二天就是复活节,而这一天就像中国的除夕一样,到处都很冷清了。买不到车票,当然不能乘车;火车站前是有一台自动售票机,她们又不知道该投多少钱。总之,她们正一筹莫展。

我告诉她们,平时火车站未必都有人卖票,她们可以使用自动售票机;至于投多少钱,其实并不重要。到伯明翰的票价当在2英镑左右,但无须买全价票,只投一英镑足够了;如果上车后有人查票,就补全(不会罚款),如果没有人查票,一英镑就可以坐到终点,可以省点钱。但是,你一定得买张票,哪怕花10便士;买了票就等于获得了乘车的许可(permission),要不然你就犯法了,而无票乘车的最低罚款是10英镑。我还告诉她们在哪个站台上车,往哪个方向去,下一个时刻的车是几点到。

经我这么一“辅导”,她们的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她们花一英镑买了张“许可”票,高高兴兴地去了站台。

当然,我对英国火车的了解还得益于我步行回家时都要经过这个小火车站。火车站的站长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一来二往,我们便渐渐熟了。

我不很忙时,会停下来跟他聊聊天,聊足球,聊英国的狗。当然,他也向我介绍了许多关于英国火车的知识。

来英国两个多月了,对这里的某些方面开始有了些了解,甚至比当地人知道得还多一些。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给当地人帮上忙,多少还有点得意。

昨天晚上,同事Red博士发电子邮件来说,我们研究中心的教授、着名学者SusanBassnett的丈夫去世了。问我是不是去买张卡放到她信箱里;我回信说没问题。回完了信,我便寻思,该在卡上写些什么话;可是最让我心里没底的是,该买什么卡。就我在国内所看到的,所谓卡,一般都是“贺卡”,即凡是送卡,都是因为对方有喜事;可是,难道有表示哀思的卡卖?

第二天我信心不足地去了礼品店。我怕人家笑话,便小声问有没有表示哀思的卡片卖,我怕她不懂,解释说,如果有什么人去世了,有没有这类专门的卡好送。女店员听了之后,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并带我到一个货架前。我一看,还真有。这类卡总体上是属于表示“同情”(Sympathy)一类的;同时,这类卡在具体的制作上又进一步分门别类,有哀悼丈夫、妻子的,有哀悼父母亲的,有哀悼外公、外婆的。总之,凡是想哀悼的亲人,都可以为他们买到专门的卡。当然,这时的卡就不能叫做“贺卡”了,得叫它们“哀思卡”或“同情卡”。

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里还有专门哀悼宠物的卡;当朋友的宠物不幸“去世”时,就要买这类卡了。我饶有兴味地浏览着这些有趣的卡,其中有一张上面写着:

惊悉你家宠物XX狗不幸离世,我们的心情跟你们一样沉重。希望你们不要太悲伤。

我不禁想起我们的礼仪卡业务。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的卡片的种类实在太少了,一般不外乎节日、生日、婚嫁、乔迁等少数几类,而每一类当中,又缺少更加细致的分类。

英国的礼仪卡当然也主要是以以上几种情况为“主打”,但人家做得更细致。就以生日卡而言,先是在对象上细化,父母、爷爷、奶奶、孩子、配偶、一般朋友,都有相应的生日卡;再就是在时间上细化,有给不同的月份里的生日专门设计的生日卡,很多礼品店的生日卡都已经细化到了具体的日期,即任何一天出生的人,都有相应的贺卡送给他(她);最后就是年龄的细化,很多礼品店的生日卡都是按照年龄设计的,从0岁到100岁全有,当然价钱不一样;比如,送给100岁老人的生日卡,虽然跟送给0岁孩子的生日卡在制作工艺上几乎一样,但一般要贵上许多倍。

除了生日、喜庆这些情形外,英国的礼仪卡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上面提到的表示哀思、同情的卡片,还有表示悔恨、抱歉的卡片,可以把这些归为“歉意卡”(Sorrycard)一类。此外,朋友远行有BonVoyage卡,还有初次见面用的卡,有表示鼓励的卡,有答谢卡,不一而足。

在礼仪卡的后面我们看到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营之道。市场经济的发达,并不完全体现在一笔生意能赚多少钱,其发达往往体现在经营的理念上;资本主义比我们“厉害”的地方恐怕并不仅是因为他们钱多,恐怕更是因为人家比我们做得更精致。

到英国一个月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手机卡,可以用电话跟别人联系了。这之前,我跟别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电子邮件。虽然在英国用电子邮件进行人际联系基本上足够了,但没有电话有时还是很不方便的。如果事先的约定临时改变了,如果到一个地方去赴一个约会,若是没有手机,总会很麻烦。

说到这手机卡,还真的有一番让人回味的故事,或者说,这当中充满了机缘,这些对于别的留学的人或许会有启发。在国外,人际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交往,你就不可能获得信息,而你的生活又是离不开各种信息的。特别是初到国外时,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所接触到的朋友,你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会使这些困难得到程度不同的缓解。

记得是我到英国的第一周,我到IT中心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发邮件,因为我当时用的是无线上网,而那里的信号强,所以起初我一直到那里发邮件。一天上午,我在IT中心工作时,旁边来了个小伙子,也用笔记本电脑做同样的事,而且他的电脑的界面也是中文的,所以,我便断定他是中国人。于是,我便主动地跟人家搭讪,便知道他从北京来,刚刚获得硕士学位,过些天就要回国工作了。我告诉他我刚从国内来,在这里做文化和翻译研究。我给了他一张名片,他说,有什么活动就通知我。

转眼两周时间过去了,快要过年了,我忽然收到一个叫WuLing(我所以用拼音,是因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她的中文名字怎么写)的女士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年初四晚在SortsPavilion(体育中心)参加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会。我去了。如果在网上登记了的,只交1英镑,如果没有,则交2英镑。我是属于没有登记的,但我到了那里之后,他们只收了我1英镑,因为他们把我当老师对待,因为那个叫WuLing的跟门口的学生讲好了。到了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叫WuLing的;原来她是“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原来是那个北京小伙子把我的名片给了WuLing,所以她才给我发了邮件。晚会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吃吃饭,唱唱歌,聊聊天,而我几乎不认识人,也就无聊了。但还是结识了几个人,一是来自上海的一对夫妇,他们都已经毕业,在英国工作了;他们约我什么时候到他们家去玩。另外还有一个从杭州来的小伙子,当天晚上,正是他开车送我回去的。在IT中心见到的那个北京小伙子也在,他在给大家分菜呢。

同类推荐
  • 旁观集

    旁观集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 自从有了你

    自从有了你

    本书分为“枝叶之间”、“亲情再现”、“心灵赞助”、“不见霓虹的探寻”四辑,收入散文67篇,包括“疼痛的河滩”、“犹豫的一刀”、“胡杨的黄与怪”、“大漠戈壁的隐士”等。
  • 有些小草比花更重要

    有些小草比花更重要

    《有些小草比花更重要》是2011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有些小草比花还重要》是六角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那是儿子的工作,找看到了天使的样子,向一棵树道歉,每一天都要幸福地舞蹈,美善的花静静地开,同样幸福,老师,我相信石头会开花……
  •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背着天空旅行

    背着天空旅行

    还是回到初中学生、两年时间这个话题上。可以这样说,无论我们学习多么紧张、繁忙,只要我们能够随时感受自己身边的一切,能够诗意地学习和生活,都可能像谭锦霞一样,一边搞好自己的学习,一边写出很多作品,或者创造别的奇迹。
热门推荐
  • 鱼的快乐
  • 泯苍

    泯苍

    我若成仙,绝神绝魔。我若成魔,仙神皆灭。仙者,怡然自在。神者,俯瞰众生。魔者,杀伐随心,我自逍遥。
  • 命腾望月

    命腾望月

    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取决于智慧与勇气。命者,轮回也,脉者,图腾也,命脉者,论道也。命也,需命格属性才能造就轮回,脉也,需脉格灵魂成就腾图,命脉也,超脱轮回与脱离图腾得涅磐。
  • 《废子仙传》

    《废子仙传》

    在异世的大陆上,一男孩的出生,就被认定为没有修为的废物,在他人的辱骂岁月中,他最终忍受不住,上了修真境地寻死......但因命远捉弄人,他获得了无比强大的力量,登上了王者的嗜血之路,‘挡我者必死’成了万夫当关的思想的他,又会被怎样的各路美女攻陷,他就是新一代的邪君!
  • 谈心录

    谈心录

    感谢这个可以让我不用大纲,不用故事情节,每天分享,自由自在写的地方。
  • 窥天女道士

    窥天女道士

    在现代社会,道术日渐匮乏,秦冉作为秦家道术传人降妖除魔,驱魔卫道,并且遇到同为道者的正宗茅山传人袁窥天,两人一起解决一件件灵异事件,经历一次次磨难,得到洪荒四大先天至宝,得知真正的修仙之道,上古阵法,泰国降头术,苗疆蛊术轮番上场,且看秦冉和袁窥天如和应对这些灵异诡事。
  • 金刚般若论

    金刚般若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伏羲令之千年绝恋

    伏羲令之千年绝恋

    他明明是学医的,暑假课题研究的不是人体解剖,而是去往海口调查沉没的72座古村落!但古村落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找的是消失不见的第73座古城。小菜鸟跟随众人寻寻觅觅,古城没有下落,却意外发现一座海底古墓。墓道里机关重重,九死一生找到的棺椁,里面躺着的竟然是一个仿佛沉睡公主一般白衣飘飘的女子……
  • 樱花勿逝:傲娇幻尊溺宠妻

    樱花勿逝:傲娇幻尊溺宠妻

    前世,她瞎了眼看上渣男,这一世,她决定要一路扫荡绿茶婊和白莲花,狂虐渣男。誓必定要让背叛过她的渣男和贱人,永世不得超生!那个,那啥,夜樱陌,你,你靠那么近干啥?喂!手往哪儿放呢?!
  • 传世藏书-醒世恒言(上)

    传世藏书-醒世恒言(上)

    《醒世恒言[1]》,白话短篇笔记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除少数宋元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氏拟作。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带有封建说教、因果报应宣传和色情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