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0400000013

第13章 毛泽东评价国学大师(6)

各方面对于我的批评我都完全接受,但是我也要表示,我愿意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努力改造自己,作一个新的开始,使我能跟着你及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尽一份力量。

……我计划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

我愿以此项工作迎接将要来临的文化高潮,并响应你的号召……

冯友兰为什么要写信给毛泽东呢?

他晚年回忆道:“当时有许多人向毛泽东写信表态,我也写了一封。”

开国前后,毛泽东异常繁忙,但他还是很快给冯友兰写了回信:

友兰先生:

10月5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此复。敬颂

教祺!

毛泽东

10月13日

冯友兰后来回忆说,接到毛泽东回信,他有两点很意外的感受:其一是,“我不料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还是他亲笔写的,当时颇有意外之感”;其二是,“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我不懂。而且心中有一点反感,我当时想,什么是老实态度,我有什么不老实”。多年后,冯友兰反省道:“经过了30多年的锻炼,我现在才开始懂得这句话了。”冯友兰认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谈何容易”,至于要应用到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中“那就更困难”,要真正学习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就必得“马克思主义‘化’了才行”,“这样的‘化’岂是三年五载的时间所能完成的?没有这样的程度,而要重新写《中国哲学史》,那也不会新到哪里,充其量也不过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字句生搬硬套而已”。于是,他终于认识到:1949年给毛泽东信中所说的“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五年之内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这话真是肤浅之至,幼稚至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大话、空话、假话。夸夸其谈,没有实际的内容,这就是不老实态度”。

冯友兰还进一步反思自己走过的历程,认为:如果我从解放以来,能够一贯采取老实态度,那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我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我所想说的。改造或进步,有一点是一点,没有就是没有。如果这样,“就可能不会犯在批林批孔时期所犯的那种错误”。

毛泽东多次接见和鼓励冯友兰

1956年1月14日,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也号召团结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了繁荣和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的知识分子无不欢欣鼓舞,迎来了思想改造后的第一个春天。

冯友兰作为党外人士的大知识分子、全国政协委员,在这一时期应邀参加了一系列政治和学术活动,因而与毛泽东有了多次直接接触和交谈的机会。

1957年2月27日至3月1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各方面人士共有1800多人。冯友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列席了这次会议。毛泽东在27日下午的会上,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发表讲话。讲话分12个问题,从下午3点一直讲到晚上7点,他谈笑风生,讲得深入浅出,讲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会场气氛非常活跃。

冯友兰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精彩报告,这使他不禁联想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诗词名句中的周瑜和诸葛亮。冯友兰充满钦佩地说:“当然,毛主席的讲话是心怀全国,眼观全球,迥非周瑜、诸葛亮可比。但他确实是在谈笑之间,指挥若定,虽然担负着全国的革命重担,但又有举重若轻、若无其事的气象。”

1957年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研究思想动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冯友兰出席了这次会议,又一次聆听了毛泽东具体阐述知识分子和“双百”方针等问题的重要讲话。

3月11日晚,毛泽东邀请了包括冯友兰在内的部分大学负责人在颐年堂座谈。此前,冯友兰发表了《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文,其中对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了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的新解,认为这句话的抽象意义可以继承。座谈会开始时,毛泽东一看到冯友兰进来,就主动地和他打招呼,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毛泽东已经阅读过他的文章。会上,毛泽东请冯友兰发言。冯友兰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方面的问题,说:“照现在讲法,有些很难讲通。”毛泽东说:“那是简单化了。不可以简单化。”散会时,毛泽东拉着冯友兰的手说:“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一番亲切的话语,使冯友兰深受鼓舞。

1957年4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的家中请冯友兰、金岳霖、贺麟、郑昕、胡绳、周谷城、王方名等吃午饭。冯友兰后来回忆说,那天其他客人都先到了,只有他迟到了。“毛泽东问我说:‘方才找你找不着,你是在上课吧?’我说:‘不是上课。今天是任锐同志的周年,我上她的墓地扫墓去了。’毛泽东说:‘任锐同志是孙维世的妈妈?’我说:‘是的。’”任锐早年参加革命,是冯友兰妻子任载坤的二姐。后来胡绳也到了。毛泽东说:“你们都是打过笔仗的人。”毛泽东问郑昕是哪一省的人,郑昕说是安徽的。毛泽东说:“你们安徽出过曹操,曹操是个大人物,他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粮食的重要。”在上饭的时候,毛泽东说:“我这饭叫四面八方人马饭,其中有各种米,还有许多豆类,人、马都可以吃,所以叫人马饭。”

冯友兰后来评价说:“曹操注重粮食的生产,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把它归结为一句话,以为这是曹操的特点,这是前人所没有说过的。这是‘读书得间’,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个启发。”这是冯友兰初次到毛泽东家吃饭,他感叹道:“毛主席的生活是简朴的。当时中南海的其他地方,如怀仁堂之类,都经过改建,油漆一新。颐年堂还是很陈旧的样子……他的起居饮食,看样子也不过是像一个生活比较优裕的教授一样,真是书生本色。”

1962年4月,政协全国委员会开大会,冯友兰在会上就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做了一个发言。4月15日下午闭会时,毛泽东和中央全体领导同志接见到会的委员,并在一起照相。冯友兰恰好站在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座位后面。毛泽东就座时,看见冯友兰就拉着他的手说:“你的身体比我的身体好。”冯友兰说:“主席比我大。”毛泽东说:“不行了,我已经露了老态。”

毛泽东又问了一遍《中国哲学史新编》进展的情况,并说:“你的中国哲学史写完以后,还要写一部西方哲学史吧?”冯友兰说:“我只能写中国的,写西方哲学史的任务已经派给别人了。”毛泽东说:“对于孔子,你和郭沫若是一派。”说到这里,刘少奇插话说:“你的发言很好,言简意赅。”周恩来也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一次开会,他是三代同堂:任芝铭任老是他的岳父,孙维世是任老的外孙女,是第三代。”毛泽东点点头。

这次会见,冯友兰感觉很好,说:“在这一次谈话中,无论是就谈话的内容还是谈话的态度来说,毛泽东都好像是对待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因此,他回家后,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

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

旧史新编劳询问,发言短语谢平章。

一门亲属传佳话,两派史论待衡量。

不向尊前悲老大,愿随日月得余光。

“文革”中毛泽东保护冯友兰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运动一开始,冯友兰就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成了“牛鬼蛇神”,被抄家,被关进“牛棚”。

然而,1968年11月18日,冯友兰突然被释放回家。冯友兰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此宽大处理了自己?

后来有人悄悄告诉他说:“毛主席在一次中央的会上提到你和翦伯赞。毛主席说,‘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义,不懂得唯心主义,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回家后,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了感谢信,又于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作《蝶恋花·韶山颂》词一首:

红日当空耀奇彩,照遍全球,开创新时代。五洲万国祝寿恺,长领革命向前迈。

辜负期望十九载,反动路线,罪行深如海。承蒙教育今又再,追随正路永不怠。

1971年6月5日,谢静宜到冯友兰家。“毛主席叫她告诉我说,我给他的信他看见了,谢谢我。毛泽东并且派她向我问候。这使我很受感动。我写了一封感谢信,还作了一首诗,托谢静宜转达。”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善救物者无弃物,善救人者无弃人。

为有东风着力勤,朽株也要绿成阴。

1972年8月,文芷来采访冯友兰后,写成《“朽株也要绿成阴”——冯友兰访问记》,收入《中国知识分子近言录》。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冯友兰心里又暗自紧张起来,害怕自己这个“尊孔派”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他又想,自己何必怕呢?只要和群众一道“批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前文,是在北大哲学系全体师生大会上的发言;后文,是在北大老年教师“批林批孔”大会上的发言。这两篇文章,在当时“批林批孔”的大背景下果然很受欢迎。

不久,冯友兰这两篇文章同时被刊于《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四期。接着,《光明日报》于12月3、4两日,予以全文转载,并特地加了“编者按”。再接着,《北京日报》也转载了全文及“编者按”。后来,全国各大报刊都纷纷转载,连冯友兰自己也被弄糊涂了。

直到1974年1月25日,从谢静宜在国务院直属单位“批林批孔”大会上的报告中才“得到一些线索”。冯友兰回忆道:“谢静宜说,在有一次会上,北大汇报‘批林批孔’运动的情况,说到我那两篇文章,毛泽东一听说,马上就要看。谢静宜马上回家找到这两篇文章,回到会场交给毛泽东。据说毛泽东当场就看,并且拿着笔,改了几个字,甚至还改了几个标点符号。后来就发表了。她可没有说是毛泽东亲自叫发表的呢,还是下边的人揣测毛泽东的意思而发表的。也没有说《光明日报》那篇‘编者按’,是谁执笔写的。无论如何,自从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各地的群众鼓励我的信蜂拥而来,每天总要收到好几封……在领导和群众的鼓励下,我暂时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1973年我写的文章主要是出于对毛主席的信任,总觉得毛主席、党中央一定比我对。”

毛泽东晚年曾有过一个讲话录音,其中谈到冯友兰。他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是能写的,他的观点是唯心论的。”虽然有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分歧,但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人物,毛泽东对冯友兰却是很欣赏,所以多次做出正面的评价,使得冯友兰“文革”中得到保护。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病逝,举国哀悼。当晚,冯友兰作了一首挽诗。诗云:

神州悲痛极,亿兆失尊亲。

一手振华夏,百年扶昆仑。

不忘春风教,长怀化雨恩。

犹有鸿文在,灿烂照征尘。

9月18日,在天安门举行的毛泽东追悼大会上,冯友兰又作了一首挽诗。诗云:

纪念碑前众如林,无声哀于动地音。

城楼华表依然在,不见当年带路人。

毛泽东与赵朴初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胡达法师率领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团,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陪同会见。于是,毛泽东利用等待客人机会,兴致勃勃地问赵朴初有关佛教问题。

赵朴初的回答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指着赵朴初对旁人说:“这个和尚懂得辩证法。”

赵朴初的佛教慈善路

赵朴初生于1907年11月5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十月三十日),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安徽省安庆市人。

1911年,赵朴初随父母迁回老家太湖县寺前河居住。乳名“小开”,谱名“荣续”,号“朴初”。5岁开始在家塾里读书,接受传统国学教育。

1920年,13岁的赵朴初离开了他童年生活的太湖县寺前河,来到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1922年春,赵朴初插班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26年,赵朴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中,赵朴初特别爱听江南才女苏雪林的诗词课。幼年私塾已有基础,加上名师的指点,使他在诗词学业上大有进展。

赵朴初的表舅关之曾以同知(相当于地方政府厅一级长官)身份,做上海道尹袁树勋的幕僚,是同盟会会员,搭救过孙中山先生。1921年,关之走上佛教道路,1922年发起成立佛教居士林,这是全国第一个居士林团体。同年,创办净业社。1927年,净业社迁入上海觉园。

净业社是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下属单位,赵朴初在这里做秘书,收发报纸,起草文件。关之对赵朴初要求很严。第一次看到赵朴初起草的文字时,关之皱着眉头,一边拿笔批改,一边婉言批评:“你的国文很好,毛笔字也好,但佛教有佛教的门径,你要多看佛书。”从此,赵朴初开始研究佛经。

1929年4月,中国佛教会成立,关之被选为九人常委之一。从此,赵朴初和全国高僧大德的接触更加频繁了。年轻的赵朴初在这样一个佛化气氛里,不知不觉也走上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道路。

1935年秋天,一代高僧圆瑛法师在上海兴办圆明讲堂,经他介绍,赵朴初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

在圆明讲堂,赵朴初接触了卷帙浩瀚的佛经。在经卷和高僧的影响下,赵朴初将自己在私塾和东吴大学所学的国学知识,融会贯通到佛学中去;他的诗词和书法造诣,也与日俱进了。

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佛教会改组,圆瑛任会长,赵朴初仍在会中任秘书,他同时又在后来成立的中华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工作。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赵朴初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难民。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其后陆续送往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

1938年,赵朴初参加了职业界救亡组织上海益友社并担任理事长,参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及其核心组织“星六聚餐会”,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开展秘密斗争。

同类推荐
  •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已成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民主;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搞好社区治安,促进社会稳定;切实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历史大搏杀

    历史大搏杀

    这是一本诠释中国帝王集团政权博弈的大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发展,揭示了隐潜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即围绕着帝王,外戚、太监、士人官僚集团以及其他势力为了争权或合纵或连横,乃至兵戎相见的残酷血腥。作者这样说过:“研究中国帝王史,上要看政权操控者即不同的统治集团,下要看基层组织,同时更要看到历史大势的变迁,这才是研究历史的初衷,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读过《历史大搏杀》,你会惊奇地说:“原来故事中还有故事!历史可以见证未来!”黑格尔认为,中国文明是静止的,停滞的,是没有历史的。
  •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美国不开心

    美国不开心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走向单极,美国在偷着乐;第三世界崛起,世界多元化,美国开始板着脸;基地反恐,越反越恐,美国开始人心惶惶;大国崛起,世界宪兵不再主宰一切,美国开始阴脸;华尔街风暴,次贷危机,美国终于不开心了……一向以世界宪兵、老大自居的美国人,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渐渐下降,尤其是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人人心惶惶,惟恐自己从此一蹶不振。令美国人闷飞不乐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当别的国家暗自高兴时,美国开始不开心了!
  • 权力潜规则

    权力潜规则

    《史记》是个文学宝库。既有小说式的铺述,又有散文式的抒怀;既有一气呵成的大篇,又有老健简明的短章;既有诡育种旖旎的隐喻,又有慷慨激昂的直陈。笔致婉丽,准天之极。《史记》是中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上自炎黄,下至汉武,是中国文化的发韧期。司马迁选择了一两百个侧面勾其大概,勾勒得系次井然,条分缕析,淋漓跌宕,机势沛然。本书是对《史记》的解读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作者借用司马迁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个人理解。譬如对中国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国民性的探寻,对中国早期历史形成之迹的揭示等等。
热门推荐
  • 谁又负了谁的青春

    谁又负了谁的青春

    谁的青春没有磨难,谁的青春没有少许的友情分裂呢?
  • 荒宅噩梦.婴怨

    荒宅噩梦.婴怨

    《荒宅噩梦:婴怨》中送报工钟墙在给复国路419号的宅子送报的时候,发现这竟然是座无人居住的荒宅。他在午夜跟一个网名叫“午夜准时在线”的人视频,在视频窗口却看到了一个婴儿的吓人图片。“午夜准时在线”与他约会,地点正是复国路419号。
  • 嫡女威武

    嫡女威武

    穿成世家嫡女,爹不亲,后娘不爱,老太太还要拿她去代嫁冲喜。她不怕,有虚拟游戏的私人空间傍身,带着便宜哥哥一起离家出走,过快活日子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女子觉醒记

    小女子觉醒记

    小女生经历磨难后成长起来的故事(简介无能,请看文)
  • 神秘人:隐身相公不见面

    神秘人:隐身相公不见面

    乌漆抹黑她被拐了?事后还不知道那男人是谁?而他似乎拐上了瘾?苍天啊,大地啊,造孽啊,谁给她播的种啊?一种还是三个小宝宝,她又不是小母猪!被掳到他的城堡里,终于看到真面目,原来他长得这么俊美,口水啊,千万别流出来!
  • 婚誓轻许,韶华不负

    婚誓轻许,韶华不负

    出身离异家庭从不相信爱情的网文写手叶浅vsC大中文史上最年轻的教授陆晟,因了一场相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竟真能成就一段三个月就步入婚姻的爱情,缘分这种事,大抵是有的……
  • 默默温情

    默默温情

    他和她二十年前是一对恋人,可是两人却成为仇人,误会很深,二十年后,她的女儿爱上他的儿子,两人再次相见揭开了二十年前那个惊心夜晚发生的恐怖事件,他会内疚吗?三个人二十年的恩怨从此能解开吗?
  • 年终过眼云烟

    年终过眼云烟

    岁月碾过泥泞的土地,留下一圈又一圈印迹。要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达呢?要用怎样的表情来面对呢?我们都要经历青春,经历爱恨。我们都有很平常又不平凡的故事。我们在这样的故事中一点点成长,蜕变。只是希望被理解。
  • 创造未来的一千种可能

    创造未来的一千种可能

    本书共分五章,介绍了60余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其中包括:“投笔从戎觅封侯”,“卖报歌”和“仁者无敌”等。
  • 绝色特工:为你敛下一生繁华

    绝色特工:为你敛下一生繁华

    凤家的草包痴女?不会古武?受人凌辱?天才凤紫曦教你如何肆意妄为过人生:白莲花贱女,虚伪世家主,狡猾奸商;凡是看不爽的人,通通打包一起全灭掉!但他的出现扰乱了她的心池,为他,她甘愿敛下一生锋芒,只为得到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