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在接见埃及外宾时,由谈时事由然地联系到大秦帝国的缔造者、集毁誉褒贬于一身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说:“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作为一位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好”,好在哪里;秦始皇“坏”,又坏在何处?毛泽东为何反复强调自己赞成秦始皇?对于历史上公认的秦始皇的“坏”,毛泽东又持何种看法呢?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在位共37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所把持。公元前238年,嬴政亲理国事,平定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驾驭群雄,指挥雄师,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嬴政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世袭。
接着,始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吏由皇帝亲自任免。这样,秦始皇就将大权牢牢地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秦始皇崇尚“法家之术”,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令。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12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在经济上,秦始皇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拆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全国通用。
对于秦始皇的这些历史功绩,毛泽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毛泽东推崇秦始皇,主要着眼于其对中华民族统一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颂扬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毛泽东很喜爱李白的这首诗,原因就在于他自己对于秦始皇“扫六合”的丰功伟业也非常崇尚。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的谈话中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在1973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晚年毛泽东在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秦始皇广为后世诟病和痛骂的就是他干的“焚坑事业”,即焚烧诗书、坑杀儒生。这两件事让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在史籍记载中,这两件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遵循秦国崇尚武力、重用刑罚的传统,灭掉六国之后,却不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浩大的工程有增无减:修筑长城,造骊山墓,建阿房宫,不断地巡幸天下……以至于国无宁日,民无宁时。那些来自六国的书生们,承袭了战国以来“处士横议”的风气,不断地以《诗》《书》典籍及先王善政为根据,讥评时政,煽动不满,威胁着秦王朝政权的巩固和政令的推行,这当然激发了秦始皇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举办了一个宴会,70名博士都参加了,一齐向秦始皇敬酒祝福。仆射周青臣带头向秦始皇敬献祝词,他说:“原先,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靠了陛下的神圣英明,才平定了海内,赶走了蛮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县,不封诸侯,人人安乐,万世万代永无战争之患。从古到今,谁也没有陛下这样的威德!”
淳于越是来自齐国的博士,他不同意周青臣之议,针锋相对地说:“我听说商周享国千有余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卫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却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乱之臣,怎么能互相救助?办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长久的,我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讨好您,却加深了您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
秦始皇叫大家都发表意见。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李斯上奏道:“五帝的政令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承袭,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陛下创千秋大业,建万世功勋,这些,都不是像淳于越那样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们凭着一张嘴巴,以古非今,蛊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们就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拉帮结派,哗众取宠。如果让他们这样胡闹下去,不只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将形成一股反对政府的势力。”
秦始皇对此深有同感,征询道:“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李斯说:“臣以为:除了秦国的史书,六国史官所记之简册,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也烧;有敢于交头接耳谈《诗》说《书》的,砍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而不报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后留书不烧的,脸上刺字后罚四年苦役,戍边筑城。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要学习法令的,以吏为师。”
秦始皇闻奏大喜,立即批准,在全国推行。
一场蔓延全国的焚书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代文献在熊熊的烈火中就这样化为灰烬了。
又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秦始皇迷信神鬼,六国灭后,不断地求神访仙,寻找长生不死之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封泰山,登琅邪台,齐国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愿带童男童女去寻求仙药。秦始皇答应了,派去了几千童男童女。可是,徐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嬴政东巡碣石,派燕国方士卢生出海寻找古仙人羡门、高誓,又派韩终、侯生、石生寻找长生不死之药。
不久,卢生回来,谈了许多神鬼之事,还带来一本仙书,那书上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始皇派将军蒙恬带30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匈奴)。
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卢生又劝秦始皇居处之地要保密,否则,“真人”(神仙)不会来,不死之药也不可得。秦始皇也一一照办。
尽管如此折腾,不死之药毕竟没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