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8800000071

第71章 其他篇(19)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电子、网络媒体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时代。这一压缩的时空,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五彩缤纷的文化卷入全球化的场景,给人类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互动与借鉴、撞激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史进程不是一个平等、平衡、对等、互惠、双向的文化交融过程。占有绝对科技优势,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基本垄断世界传媒市场的国家主宰着全球化的进程,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和弱势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由此带来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和谐与文明冲突,直接危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原生态特征。正如生物的多样性关系到生命能否在地球上延续存在一样,它是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机制,人类不同民族在相异生态条件与社会背景下创造的多样性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机制。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人是分娩于自然环境中的社会之子,文化是社会的人达成的契约,是人与自然、社会联结的脐带。从社会视角看,文化是人之社会生活设计的历史遗传,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作为一整套符号的象征系统,是社会成员互动的行为模式。从自然视角看,文化是人化了的自然,是维持人之社会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产物,是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平衡的调节器。从社会与自然的双重视角看,文化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确证,是人类本质的反映。然而,文化又不是抽象的,也不是静态的,它是实实在在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总是表现为具体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历史传统文化。因此,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就成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具体显现。正像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看到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常态。“同则不继,和则生物”,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与保存的重要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大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同时,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创造的,又有其局限性。因此,不同文化只有在相互依存中取长补短,才能丰富自我,增强自身的文化适应性。同样,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它又构成了人类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基础。

其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保持活力和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和源泉。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为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成为不同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正如我们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中看到的,“世界上富有成效的交换是最自然的事情。与世隔绝的文化必定会停滞不前,历史的坟场上就遍布着这样的僵尸。伟大的文化总是从其他文化中学习思想观念,并受到这些思想的激励。同时,他们也惊奇地注视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被其他的文化所借鉴,并在其他文化中开始产生出新的生命”。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系和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多样性的张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创造了一种相互激励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成为每一种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其三,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不同族群的相互理解、沟通提供了重要媒介,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资源。人是文化的存在物,要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理解它的文化,只有文化相互理解了,人类不同民族之间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中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因此,“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也是人类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迎接各种挑战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必须全力保存这种多样性”。正是认识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作为国际组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建立了《活态文化财产制度》,1998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发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一系列的制度、公约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大系中源远流长的文明之一。正如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指出的:“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中国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族体上相互吸纳,在经济上共同开发和互补促进,在文化上密切交流与相互借鉴,在政治上相互秉承大传统,追求统一,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今天的56个民族就是历史上中国的各民族长期共存,密切交往,互相促进,彼此融合,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各具文化特点的人的共同体,他们作为历史的继承者,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文化体系不是单质的,而是多元多样的,并且是一体的。在文化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化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凝聚中华民族认同,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维系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文化资本。纵观当今世界,不少地区和国家陷入民族冲突、国家分裂的动荡之中,而中国社会民族团结,国泰民安,彰显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中国政府一贯奉行民族文化平等政策,重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作为专门法的《文物保护法》已于1982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198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年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4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通知呼吁:“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同时,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一是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二是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实施‘保护工程’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四是实施‘保护工程’,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战略措施,是保护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坚持文化多样性,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特别强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并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同时,中国36家民族出版社,每年出版各类民族文字图书300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89种、杂志183种;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专业艺术团体526个,图书馆59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38个,文化站7129个;在教育方面,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专、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这些文化机构和制度体系充分保障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寓所。一种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传统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它产生于民族的长期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积淀为民族的意识和指令,凝结成为民族精神,聚合成民族发展的动力。正如社会学家E.希尔斯指出的:“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传统的价值与魅力正在于此,正如我们在历史场景中所看到的,许多民族在走到历史十字路口时,总是以正本清源、返本开新的路径从传统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精神动力,从“东施效颦”的惑困中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历史事实表明现代化的陷阱原本不是传统,而是对传统的蔑视与拒斥。因此,传统是文化的积淀,文明的积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本金”,是现代化的先期投资。传统文化作为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前提与基础,抛弃传统,历史的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及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首先,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因循守旧,画地为牢,不是复古泥古,更不是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而是发展、创新中的保护。因为文化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着的,运动着的。因此,发展与创新是传统文化保护的最好方式与途径。

其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坐误,而是继承、扬弃与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同样,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就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其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割断历史,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闭门造车,崇洋媚外。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开放、借鉴、学习中的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很好地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能以开放的、谦虚的心态学习“他者”的优秀文化,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永葆青春。

其四,要正确而理性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人类已走过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作为一种文化发明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关系。现代化不是一个由甲到乙同质化的趋同过程,而是一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的、多线的、异质的历史变迁过程,是一个民族传统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它表明现代化没有超越特定社会传统的先验模式,亦没有既定移植或照抄照搬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都将被不同民族文化所解读,任何民族的现代化模式都不能削足适履地装进其他民族文化之中。现代化是传统的自我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尤其在当今世界,开放借鉴已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外部动力。然而,如果没有传统自我创新的内应,仅凭“拿来主义”,就必然沦为“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现代化之旅就成为南辕北辙。历史事实证明“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历史背景都不同于中部地区和发达的东部地区,更不同于西方。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然有一种另类现代性,这个过程既不是汉化,更不是西化,而是具有显著区域特色、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多样性的现代化模式。任何抛离少数民族自身传统的现代化设计或独辟蹊径都是行不通的。

21世纪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人类以往的交往史都不如今天“地球村”里不同国家、族群的人们如此亲密接触。如何宽容对待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如何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就直接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旧邦新命,继往开来,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使命。人类只有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之中才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类推荐
  •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学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本书从班主任的素质修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等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艺术进行了系统阐释。
  •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管理制度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校园管理制度

    《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非常注重实用,包括:教改典型案例、校园暴力防范、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心理诊断、学校管理表格大全、学校管理制度大全等图书。
  • 应用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本书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根据不同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讨论了不同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及技巧,对应用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针对性强,具有可读性,并有利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10章,前3章为“关于应用翻译”、“功能翻译理论概述”、“译品类型”,后7章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别对法律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科技翻译、公示语翻译、经贸翻译等应用翻译体裁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 你考试,我支招

    你考试,我支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即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各科考试,你都准备好了吗?考试之前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掌握,考试中的清晰思维与应对技巧,考试后的良好态度,这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将告诉你从容进入考场,并取得满意答卷的正确方法。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
热门推荐
  • 五行神域

    五行神域

    仙道飘渺,茫茫难寻。——————————如今长生已是一个传说。——————————段天从凤凰森林中了蛇毒之后,身体血脉得到了莫名的变化。后,福缘深厚。天生身俱水、木两大仙系灵根而正式踏上修道修仙之途——悟天宇大道,领五行之秘。***************神域.小弟星辰构思了很久很久的一个修道行仙世界。心里要求是以仙侠修道为背景,以玄幻精彩为场面,努力写的。第一次握笔,不敢言美。恳求朋友拜读,能给出建议指正更是不胜感激。[新书不容易,恳求热心朋友支持。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 (便携式)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便携式)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本书共分九章,详尽介绍了毫针基本知识、基础针刺方法、基本针刺手法、单式针刺手法、复式针刺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配穴补泻手法、《内经》刺法等内容。附篇中收录了近代12位医家刺法,以供读者学习之用。在“单式针刺手法”一章的编写中,采用当代针刺手法大师张缙教授所提出的“二十四式单式手法”进行编排论述,其中部分内容由张缙教授及高滨昌博士提供。另外,附篇中的“张缙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一文由张缙教授亲授,给拙作大增光辉。值此,对张缙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深表谢意!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针刺手法的研究颇为重视。
  • 史蒂夫和史蒂芬

    史蒂夫和史蒂芬

    《史蒂芬和史蒂夫》分为三个章节,插曲、前奏和尾音,其中每个章节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完整的故事又分别分为了小前奏、小插曲和小尾音。但每个章节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合在便构成了整部小说。全文分为152个小段,始终贯穿“有什么样的前奏,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尾音与之呼应,中间就算出现再精彩不过的插曲,也难以躲过尾音这一劫”这一思路。《史蒂芬和史蒂夫》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是穿插了很多很多的小故事,也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小故事,反衬出了一个面对爱的大大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整个内心的微小变化,是这部小说着重体现的地方。《史蒂芬和史蒂夫》想要引领读者进入最平凡的剧情,体会最不平凡的感情。
  • 谁懂星竹心

    谁懂星竹心

    刘敏是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她很喜欢青年作家远帆的小说,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星竹,开始与远帆书信往来。渐渐地,远帆被这个文辞优美、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深深吸引了。远帆想知道“星竹”的样子,刘敏害怕自己的照片会毁了“星竹”在远帆心中的完美形象,她偷偷地把自己漂亮的闺蜜谢小倩的照片寄给了远帆,说照片上的人就是自己。糟糕!一连串的麻烦来了……
  • 念年少的点点滴滴

    念年少的点点滴滴

    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忆儿时的点点滴滴,只想留住那些早已消失不见的背影。。。。
  • 五行镖局

    五行镖局

    悬疑惊悚武侠小说《五行镖局》金、木、水、火、土五位镖师,根据属性不同,各自具有神奇能力。剧情扑朔迷离,囊括灵异、盗墓、法术、虫蛊、侠情、神话各种元素,希望读者看的过瘾!作者保证每日更新,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各种求,最后还是需要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欢迎你来到五行镖局,你将被带入一个神秘莫测、怪异非常、黑暗凶险、惊悚万分的武侠世界!!!作者qq:3014683603期待与广大书友沟通交流!!!
  • 神玄之生

    神玄之生

    诸天神域,众神之地。玄天万邪,谁与争锋?转世重生,两雄再会。人世之间,乱世再起!邪与正,胜与败,生与死,只在玄天万邪!!
  • 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

    一部快穿文、有点重口味。开始当然是地球原住民穿越到蝙蝠侠过完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归隐的蝙蝠侠无意中穿越到漫威世界??(目前已经打好的草稿是蝙蝠侠到穿越漫威世界、绿巨人穿越到海贼王世界、艾斯穿越到猎人世界)其实在我心目中有着很多电影动漫中的悲剧人物也许换一个世界可以生活的更好一点吧、所以便有了这部作品、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下过去几年里看到的这些优秀电影和动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神眸道

    神眸道

    林天本来不过是一代废材,只因不甘心命运弄人,拿命一搏。天道昭然又如何?我从不相信狗屁的主角天命!盛世天道不放手一搏,何来仙道一途?闯仙境,只为博一逆天命,踏仙途,只为神眸大道逆,仙途喋血,唯我神眸长立巅峰不朽,末日纪元,我独身负手而扫八荒合···凡人林天,自从踏入仙道秘境,命运就开始转折,得天宝破永生!为兄弟扫六合迎八荒!为红颜荡仙界破正邪!既然仙不仁魔不善我便杀出天地破碎!
  • 民国课堂:大先生的背影

    民国课堂:大先生的背影

    民国时期卓尔不群的大先生们彼此间是什么印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本书选取了两个视角:一是大先生们的他述。即民国时期大先生们相互记录、悼念或者回忆性的文字,这些第一手文字,提供了许多后人无法体味的细节,展现了大先生截然迥异的形象。二是大先生们的自况,亦即他们对自我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涉及大先生们自小成长或一生中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极其珍贵的了解他们的材料。品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大先生们那么逗,那么可爱,却也那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