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经济问题,处理起来非常的棘手。因为,尚文不是经济科班出身。对经济问题,尚文只能依靠历史,而不是经济本身。
无奈之下,尚文和正在努力解决经济问题的蒙毅商量一下该如何解决目前的问题。
但蒙毅却给尚文指出了一些尚文没有看到的问题。
随着大量新的劳动力涌入,秦国的工厂内生产的轻工业商品已经还是有些积存。但仅仅是积存。随着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事开展,这种情况随之有些缓解。
另外就是,据秦国的安全形势,秦国周边的少数族裔很多,秦国不能一味的使用武力,这对外交和情报展开非常的麻烦。冯去疾就提出这样的要求。他的人无法进入这些小国,或者是游牧民族之内刺探情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问题,还有更麻烦的。双方一直处于敌视状态。秦国可以使用武力剿灭他们。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对付这些少数族裔将耗费秦国一大部分精力。秦国的驻军情况已经有些失衡了。因为,大量的武装力量正在朝秦国的边境集结。
姚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利用秦国国内庞大的生产力。采取商品外交政策。
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随着秦国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秦国一些工厂开始产品积压,他认为可以把这些商品卖个这些少数族裔,这些少数族裔可以使用他们手中的各种资源来换。如果不行,可以采取战争手段。
尚文则综合一些各种反馈的问题。这些问题太棘手了。
尚文不得不把资本输出的这个情况说了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司法和技术上的问题。出口设备是严重的违法事情。
蒙毅也觉得事情有些严重。更严重的在后面。秦国的国内必将经历第一次某一个局部行业的危机。主要是轻工业。
尚文用他的理科思维暂时把这种关系进行理清了。但理清之后,他发现一个重大问题。
首先是秦国国内的轻工业生产,随着大量的劳动力涌入,秦国可以生产大量的皮鞋,皮包,羊毛,麻布混纺的布料,这些都是做衣服的好材料。同时,羊毛也是大量毛毯的重要原料之一,北方有大量的绵羊,他们不再是肉食的供应,而是羊毛供应的主要来源。这个时候正好是冬季,人们的需求加速了这种身材。各大厂家都在疯狂的加工这些东西。
但另外一些东西在给秦国埋下一些隐患。比如说,资本输出。秦国的一些资本已经开始按捺不足,这样说估计很不恰当,应该说,秦国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大量的中小企业的集中出现,让他们迫切的希望把手中的资本放出去寻找最容易赚钱的行业。韩国的有利条件在那里。资本也愿意去,但秦国不愿意看到这么快就出现。
问题到这里还没有完。虽然建立工厂,到投产生产出商品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些工厂的出现足以引发秦国国内这些轻工业生产的危机来。
这些工厂一出现首先是价格廉价。接着他们就会迅速的抢占秦国原有的市场,齐国,楚国两大市场。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但也有一定的好消息,随着赵国,韩国,燕国的情况好转,他们积极的和秦国展开贸易,人们手中有些钱,他们就对这些产品有一定的购买力。这便是新兴市场的力量。
想到这里。尚文认为应该把资本输出调转一个方向。与其暂时移步到韩国去,不如先把秦国的这些轻工业放到北方和西部。在那里,秦国开辟新的市场,但这个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养活国内的这些工厂主的力量。
但随即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而且这个问题,恐怕是废除奴隶贸易的一大推力。
如果秦国将这些工厂建到西部和北部的话,地区存在一些有利条件,那里有大量的皮革原料地。但却有一个最大的不利因素。市场。秦国在哪里完全没有一块市场。
对外战争的动力其实很简单,抓奴隶,抢劫大量的财物。这是秦国原始资本积累的驱动力。特别是现在西部发现黄金之后。秦国的企业方面已经开始大量往西部投资。
可以说,西部,北部不能安定。只有战争才能加快秦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特别是奴隶贸易问题。很多人就是因为奴隶贸易大发其财而致富的。而且,农场主们也不允许废除奴隶贸易,他们田间地头有大量的奴隶来帮助他们劳作。如果失去奴隶贸易,他们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的农场,牧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但工厂主们的意思是,稳定,秦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条件来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需要当地的人有购买力购买他们的商品,这样他们才能赚钱扩大生产销售商品接着再扩大生产。
但西部问题和北部问题显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便是诱导资本输出到西部,和北部去,没有市场吸引力,依然还是会把这些工厂拉到韩国去。
秦国需要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偏向一个工业体系。这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秦国能否完成统一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要移动这些工厂的话,那么就得结束目前对外作战的情况,转而积极的展开一定的和平贸易策略。不过问题这样处理的话,便变得更加棘手。情况的周边都在打仗,除了南方之外。秦国几乎把周边的邻居少数族裔都打了个遍。有的恐怕已经结下了死结。这个时候展开和平贸易策略恐怕,尚文想了想摇摇头。这可能吗?不可能。尚文认为这连百分之零点一的可能性都没有。你打了人家,这个时候你却要和别人做生意。
不过尚文还是提笔把这个看起来非常愚蠢的想法写了出来。他需要看看外交和军事方面能够做出多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