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人保持第三个手法的位置,将健康一侧的手臂伸直过头靠墙,由家属用手抓住病人患肢的肘关节部,顺势用力朝墙壁推压,如此反复做十多次。
(第二节) 后 背
背部刮痧为何能治病
在炎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在闷热不通风的房内生活,或夜晚贪凉受寒等,都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发热又不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民间将这种情况称为“发痧”,相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中暑”或“急性肠胃炎”。
中医上讲的“痧症”,是以症状表现来起的名字,非常形象。痧症,就是刮拭皮肤后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粒(出血点),并且会存留较长的时间。痧症主要的症状就是“胀”,也就是痧症常有头昏脑涨、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酸胀等症状。
采用刮痧疗法来治疗痧症,效果非常不错。你知道民间怎样进行刮痧的吗?就是拿一只汤匙蘸点油,让病人脱去上衣,光着上身,在背脊正中和旁边一寸半左右,由上向下刮,不要来回刮,直到皮肤有点状出血时为止。由于这种方法省钱、省时、有效,因此在就医不便的广大农村山区十分流行。
这种神奇的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传统的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铜钱等不易损伤皮肤的器具,蘸食用油、酒、清水或油脂,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反复刮拭。
现代的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仪或水牛角刮痧板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的润滑剂,在古人刮痧基础上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为什么刮痧可治病?那还得从刮痧的部位说起。刮痧的主要部位是背部正中和旁边一寸半左右位置,背部正中是督脉经过的地方,正中旁边一寸半左右的地方正好是足太阳膀胱经经过的地方。发痧这种病首先侵犯的是太阳经,督脉掌握我们身体上所有的阳经,刮痧能振奋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让它们能奋起抗邪,将毒邪驱出体外,因此能治病。
毒邪侵犯人体,会阻塞人体的脉络,使气血流通不畅。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中医就是采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在皮肤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像米粒样的红点为止,痧毒就会随着这些出血点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疱的现象,称为“出痧”。这是一种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不需作特殊处理。出痧,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也就是让病邪从我们身体表面的皮肤出来。这有点像现在的外科手术,做手术的目的就是把体内那些有害的东西清除掉,只要体内这些有害的东西拿走了,病不就好了吗?
从现代医学来说,刮痧对皮肤内所分布的神经末梢是一种良性的刺激,通过神经的传导,能增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刮痧时可能刮破一些毛细血管,使一部分血液渗到组织中去,然后再自行吸收,这样能增加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刮痧时消毒不严格,尤其刮破一些毛细血管时,应当谨防发生感染。所以,刮痧后最好用手蘸盐水轻拍刮处,一来可以预防感染,二来能增加疗效。
从生疮忌口说起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那个时候恰好徐达元帅得了“发背”,有人说得了这种病最忌吃荤,于是朱元璋就命太监送去一只肥鹅。
圣旨赐鹅,必须当场吃掉。徐达明知朱元璋是害他,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只得把鹅当砒霜一样吃下去。不久,徐达因“发背”走散而毙命。也许徐达不吃肥鹅也会死亡,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人对生疮忌口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发背”,又称背痈,就是发生于脊背部正中的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有头疽,相当于西医的痈。刚发病时,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并伴有局部发热、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像莲蓬、蜂窝。
为什么生“发背”要忌口呢?中医认为,凡是平时吃辛辣肥腻食物过多的人容易生疮,那些已经生疮的人当然更不能再吃这些“火上加油”的食品了。所以,中医要求生疮的人忌口,主要是指鸡、鸭、鹅、鱼、肉、蟹等荤性发物以及姜、辣、酒等。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生疮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可疮口就是长不好,人也被折磨得虚弱不堪,气血大伤,此时就不能再强调忌口,相反需要增加营养,需要多吃鸡、鸭、虾之类,结合补药来恢复人体正气,促进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
由于“医食同源”的关系,既然药物可以治病,食物同样也有这个作用,但用之不当也可加剧病情。因此,忌口不只是对生疮而言,凡对疾病不利的食物,同样应该少吃,或者不吃。例如虚寒怕冷的病人食用温热的姜、酒、胡椒等均会感到舒服,若吃生冷的瓜果、腌菜等寒凉性的食品,就会加重病情。相反,实热阳症的病人对姜、酒、胡椒等温热的食物则非所宜。这样就出现了忌口:阴症忌生冷,阳症忌温热。
有些忌口是中医学在长期治病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如油腻的食物最容易影响消化,因此消化不良、腹泻、痰多的人应忌油腻;水肿的病人忌盐;含地黄的方药忌食萝卜;有茯苓的忌食茶叶;有荆芥的忌河豚与无鳞鱼;服人参补气时忌吃萝卜等。
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的那样:“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害则成疾。”这句名言不仅适用于中医,对于西医同样也适用。
例如,菠菜中的草酸能与钙形成草酸钙沉淀,所以,服钙片期间最好不吃菠菜;在服抗凝血药时,应该少吃动物肝脏及含维生素K较多的食物,因为它们是互相排斥的;氨基比林若与腌制食物同用,就有可能产生化学致癌物亚硝胺;阿司匹林酒后服,就容易发生胃出血等。所以,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多掌握一些食疗所忌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服药,就再提一点有关于服中药后的调养与护理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为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最常见的是,服用治疗感冒的发汗药后,应使身体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也不能发汗不透;服泻药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康运行。其他尚有汗后避风,以及不过劳,戒房事,不动怒等,以防“劳复”、“食复”,或影响治疗效果。
腰背部的保健
天气变冷时,首先是后背感到凉飕飕的,自然少不了穿件背心以御寒;长时间劳动后,会感到腰背酸痛,捶打一下后背即觉轻松舒适;孩子消化不良,人们都愿意请中医大夫“捏捏脊”……这是一般生活常识,然而却说明了脊背与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
脊背是经络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之一,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两条大的经络。一条是沿脊柱自下而上,贯通整个脊背,连着肾和脑,这就是督脉。全身的阳经都归督脉管,它将头部、躯干和四肢的经络系在一起。正因为督脉有着这样的功能,所以许多武侠小说把督脉看得非常重要,只要打通了督脉,也就打通了全身的阳经,那样将会力大无穷。
另一条经络是膀胱经,它起始于目内眦,经过头顶后,沿着脊柱两旁往下走,经过臀部,到达下肢,最后止于足小趾外侧,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络。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穴位,有许多是与五脏六腑相关的。
这两条经络把人体上下、内外以及脏腑和四肢都联系起来,所以,当外界气候变化或内脏失常时,背部的经络穴位就会有所反应。我们穿背心、上衣,就是为了保护背部。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不仅强调保护背部的重要性,还提出了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动背部的保健方法。这些保健方法均能刺激背部这两条经络,并通过它们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促进气血的流通,协调和增强全身各部分的联系,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捶背
如果是自己捶背,可以坐在椅子上,两手握拳,从下向上沿脊轻轻捶打。捶打时,身体可稍稍向前倾,以便尽可能捶打到更高的部位,然后再从上往下捶打到腰骶部,这样才算一次完整的动作,可连续做5~10次。这种方法对高血压及心脏病病人很有益。
如果是让别人来捶背,坐着或躺着都行。要是坐着,身体也应稍向前倾;要想躺着,必须是俯卧位。捶打的方法和自己捶背是一样的,用力大小以捶击身体震而不痛为度。
搓背
如果是自己搓背,光着上半身,将湿润的毛巾搭在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经常搓背,可防治伤风感冒,治疗腰背酸痛。
如果是让别人替自己搓背,这时候应该取俯卧位,也是光着上半身,请别人用手掌沿着脊柱上下按搓,直到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要过猛,以免搓伤皮肤。
顺便提一句,搓背时要多照顾一下腰。腰是人体的中间枢纽,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女孩子腰受寒和腹部受寒一样严重,也会引发月经疾患和不育的问题。男人的性功能更是跟腰密切有关,所以更要护腰。没事的时候,可以把两手搓热后捂在腰眼上,非常有益。
现在的女孩子流行穿露脐装,把肚脐和腰都给露了出来。由于人的腹部属阴,需要藏起来,你偏偏不去藏,反把它给露出来;而且肚脐又是神厥穴所在地,这个地方不能用针扎的,治病只能用灸法,如果把肚脐和腰部都露着受寒,可想而知对人体的伤害会有多大。
捏脊
捏脊只能由别人代劳,自己俯卧在床上,光着上半身,请别人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将脊柱中间的皮肤捏拿起来,自骶部开始,向上捻动皮肤,左右两手交替进行捻动,直至大椎。捏脊对身体内的脏腑很有好处,而且对调整血压也有一定作用。注意用力不宜过大,两手配合要协调,速度不宜过快。
如果小孩的脾胃不健壮,最好先不要吃药,因为小孩子的脾胃本来就弱,用药不慎很容易损伤了脾胃。治疗这种病可采用捏脊法。因为后背为阳,通过捏脊可以把后背梳理开,用阳来引发阴的运化能力,达到健脾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