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3900000057

第57章 毛泽东从部分小说和军事著作中读到了什么治国智慧?(11)

4月1日,毛泽东从《战争论》的第168页看起,但之后整个读书日记便中断了。他是否读完了这本《战争论》尚难推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内容的某些观点,在毛泽东于同年5月撰写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已有所反映。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对《战争论》的汲取和发展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撰写《论持久战》这一著名的军事论著时,直接引用了《战争论》中的论述,批判地吸收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概然性”的思想观点。

当然,毛泽东对外国军事理论的吸取,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批判地继承,并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内容,使之成为自己军事理论的一部分。

毛泽东至少从三个方面对《战争论》的某些重要观点作了批判汲取和改造发展:

第一,深化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论》对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一篇第一章)和(第八篇第六章),尤其是后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对此,列宁在读《战争论》的笔记中,曾把(第八篇第六章)称之为整个《战争论》中“最重要的一章”。但从毛泽东读《战争论》的日记看,对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的把握,主要源于(第一篇第一章)。克劳塞维茨主要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命题,并阐明: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战争不外是政治以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使战争发生的最初动机。

而毛泽东则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哲学原理进一步深化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毛泽东通过考察战争与政治的共性问题,阐明了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的原理。他深刻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也就是说,在战争与政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政治属于共性的范畴,战争属于个性的范畴。要深刻认识作为个性的战争,必须先在共性的范围内,从战争与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联系中考察和研究战争。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同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有广泛的联系,但其中最本质的联系则是政治。显然,战争绝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而是由一定时期内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引起的,是带有政治性质的行为。

另一方面,毛泽东还通过考察战争与政治的个性问题,阐明了战争是解决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的原理。他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这就是说,尽管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维护交战一方某个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而发动和进行的,但战争不同于阶级斗争的一般形式,而是阶级斗争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最高形式;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一定阶级用以解决某种政治矛盾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特殊手段。当各阶级在相互斗争中,采用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非暴力的斗争形式和手段,已不能解决阶级矛盾或不足以实现其政治目的时,便诉诸武力,由此导致战争。

第二,发展了战争目的论。

关于战争目的这一思想,克劳塞维茨是从战争抽象概念中得出来的。他认为战争既然是迫使对方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那么,“它所追求的就必然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这是“抽象战争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方法,即消灭敌人军队和占领敌人地区”。

克劳塞维茨还把战争目的区分为政治目的和战争自身的目的。毛泽东采纳了这种区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战争的目的”一节的开始便说:“这里不是说战争的政治目的……这里说的,是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不过,克劳塞维茨是从其所谓“纯概念”出发唯心地探讨战争目的问题的,而毛泽东则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唯物地阐发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及战争自身的目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目的论。

一是毛泽东首次将战争目的明确概括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目的主要是从“毁减敌之战斗力”和“己方战斗力之保持”的意义上论述的。

而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战争的根本目的,他说:“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其中,毛泽东吸收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毁减敌之战斗力”论述的合理成分。

二是毛泽东联系攻防辩证地阐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关系。

虽然克劳塞维茨在论及“毁减敌之战斗力”和“己方战斗力之保持”的问题时,也“涉及战争之全领域而支配之的攻击与防御”,但未及展开。并且,克劳塞维茨在强调其“毁减敌之战斗力”的问题时,又往往过分夸大了“毁减敌之战斗力”的作用,因而无形中将“己方战斗力之保持”排除在战争目的之外。而毛泽东则改造了克劳塞维茨将消灭敌人作为战争惟一目的的思想,把保存自己作为重要内容置于战争目的之中,把战争目的规定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两个方面,由此构成了战争目的自身的矛盾运动,并紧密联系战争的基本形式——进攻和防御,深刻地阐述了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

三是毛泽东把战争目的提升到战争军事本质的高度认识。

毛泽东在联系攻防辩证地阐明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关系的基础上,又将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从战争目的提升到战争军事本质的高度,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它普及于战争的全体,贯彻于战争的始终。”这就不仅从战争指导根本法则上,更从体现一切战争行动根据的本质意义上,深刻揭示了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作为“军事上的第一要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从而丰富了战争本质论的内容。

第三,改造了战争“概然性”理论。

战争中的概然性指的是战争中根据大量现象估计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吸取了克劳塞维茨的“概然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应当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概然性”。毛泽东所说的战争中的概然性,主要是指战争中的不确实性,揭示了战争现象的特点。

然而,毛泽东并非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克劳塞维茨的“概然性”理论,他在更深的程度上发展、改造了克劳塞维茨的“概然性”理论。

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争特性问题时认为:“战争于其客观的性质上是从属于概然性的”,“充满了可能性、概然性、侥幸性的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的性质,实是贯串战争全体的,一切人类的行为中,战争最似掷骰子。”这在无形中给战争认识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与之相反,毛泽东则在承认战争具有不确实性等特性的同时指出:“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概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毛泽东还进一步从区分战争绝对确实性和相对确实性的意义上指出:“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可见,毛泽东通过批判改造克劳塞维茨战争“概然性”理论,从战争的不确实性和确实性的辩证统一上,科学阐述了对战争的认识问题。

五、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之后,仍注意继续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据郭化若回忆:1938年9月间,毛泽东约了十来个人,在他自己的窑洞里开哲学座谈会,每周一次,参加的有许光达、陈伯钧、郭化若,后来又有萧劲光、萧克等将军,文化人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在这期间的座谈会上,专门请何思敬讲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学”内容。

另据徐懋庸回忆:当时专门请何思敬讲克劳塞维茨“战略学”的内容时,由于何思敬照着德文原著随译随讲,讲得实在不大高明。每次讲完出来时,将军们既不满意,我们也觉得索然无味。然而,毛泽东却听得很认真,还拿着一支红铅笔,在一个本子上不时地记录。我对这种态度和精神非常惊奇,因为不管何思敬讲得如何不好,毛泽东都能从何思敬传达的原著的话里,吸收到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意义。

又据莫文骅回忆:为了正确领导革命,毛泽东致力于理论研究工作,不仅自己研究,还经常组织身边有关同志进行研究讨论,借以推动学习研究活动。他曾在延安凤凰山自己的住处,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和“哲学问题研究会”。采取的方式是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钟开始,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钟。其中,参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的有萧劲光、罗瑞卿、滕代远、莫文骅、叶子龙等人。《战争论》的学习讨论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当时只有一本书,是国民党陆军大学出版的文言文译本,译文又很粗劣,读起来很不好懂。后来由何思敬直接从德文原版译出来,译一章介绍一章,并发了讲义。记得当时讨论得最多最热烈的是集中兵力问题。毛泽东说:“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不多,但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

从上述回忆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延安曾专门组织过一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并着重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战略论及其中有关集中兵力的问题。其中,所提到的《战争论》中文译本,很可能是杨言昌于1937年6月翻译、由南京军用图书社出版的分上、下两卷的文言文繁体字译本。但亦不能排除莫文骅的记忆有误,所使用的或许仍是柳若水的白话文译本,而非文言文译本。因为从所研究的内容看,克劳塞维茨“战略论”是其《战争论》(第一篇)“论战争之本质”和第二篇“论战争之理论”的延续,即毛泽东有关《战争论》的读书日记的第168页之前为《战争论》(第二篇)“论战争之理论”前半部分,其后乃(第三篇)“战略论”,有关集中兵力的内容为该篇的第八章“兵数之优势”、(第十一章)“空间上的兵力之集中”、(第十二章)“时间上之兵力集中”等。

另据《人物》杂志1989年第1期载:抗战爆发后,在重庆担任苏联军事顾问团翻译的傅大庆,得知毛泽东在延安正研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但苦于没有好的译本时,立即请缨,根据《战争论》的俄译本第3版转译。是书分上、下两册,于1940年11月由学术出版社出版,并托人送往延安。这个译本曾被朱德、叶剑英誉为当时最好的译本。毛泽东也读过这个译本。

六、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谈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自己多次谈到他研究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除了本文在前边提到的他1959年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和1960年12月同部分向他祝寿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两次谈到外,他在1960年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说:“我读过你关于军事的著作,写得很好。”毛泽东谦虚地说:“我不觉得有什么好。我是从你们那儿学来的。你学过克劳塞维茨,我也学过。他说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对此,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曾回忆说,毛泽东熟谙中外军事理论。“60年代初,他在上海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谈起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其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同时,他还向蒙哥马利介绍了中国的孙子兵法。”

1975年秋,毛泽东会见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时说过:“在我看来,你是一位康德信徒,但理想主义并不好。我自己是马克思的学生,我并不看重理想主义,我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感兴趣。克劳塞维茨曾讲过很有道理的话……”遗憾的是,施密特无意中打断了毛泽东的这个谈话。

毛泽东在批评斯大林对资产阶级的东西采取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时,也特别提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说,斯大林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德国贵族对于法国革命的一种反动,从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全盘否定了。并据此“否定德国的军事学,说德国人打了败仗,那个军事学也用不得了,克劳塞维茨的书也不应当读了”。

显然,毛泽东不仅注意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且也如同马克思从黑格尔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中汲取其合理内核一样,批判地汲取了《战争论》中合理的东西。对此,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毛泽东作为列宁主义者也是一位非常熟谙克劳塞维茨的人和其军事哲学的爱好者。”并认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本篇参考夏征难《毛泽东与中外军事遗产》,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

同类推荐
  • 阿加西自传

    阿加西自传

    他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也是网球场上最有天分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从小时候起,安德烈·阿加西就讨厌网球。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被骗着拿起了球拍;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被迫每天挥拍数百次。即使他勤学苦练成为了网坛一代天才,心中仍对那源源不断的压力充满了怨愤。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现在,在这本自传里,阿加西用优美的、难以忘怀的文字讲述了他充满矛盾、冲突,在自我毁灭和自我完善间摇摆不定的人生。阿加西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拉斯维加斯的七岁小男孩在粗暴的父亲监管下,每天不断练习的痛苦。我们看到了那个十三岁的小男孩被抛弃在像监狱一样的佛罗里达网球训练营时的无助。在孤单和恐惧中,九年级就中途退学的他,像风一样叛逆地活着。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为了八零后的偶像。他染发、打耳洞,做朋克摇滚的打扮。在他十六岁成为职业选手之前,他的新形象就预示着在网球中将刮起新的风潮,就像快如闪电的回球一般。
  •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华盛顿生平拒绝人们为他歌功颂德,但是却鲜有一位开国元首在死后仍然赢得人们一致的尊敬与称誉。美国人会拿柯立芝、布什开涮,却绝没有人会调侃华盛顿、林肯,提到他们的“国父”,他们都是一脸的向往与自豪。人们总喜欢排列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然而无论怎么排,华盛顿始终位居前列。他是一位罕有的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赢得了名副其实“伟人”称号的人。
  • 母爱耀皇宫

    母爱耀皇宫

    本书介绍了顾全大局的赵威后、女中豪杰萧太后、影响三代皇帝的窦太后、被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善良的慈安太后等27位皇太后。
  • 中国十大谋略家

    中国十大谋略家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十位谋略家的故事。包括:姜尚、范蠡、孙膑、苏秦、张仪、范雎、张良、郭嘉、刘基、范文程。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东经小兴安岭与东北相连,西以阿尔泰山为界至中亚细亚,北从贝加尔湖一带直到西伯利亚,南越阴山山脉到万里长城与中原内地相连接,西南毗邻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的广阔疆域就是蒙古高原。
热门推荐
  • 爱灵魂自我教程

    爱灵魂自我教程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哲学的基础教程。爱的“理论”像水的化学式H2O,抽象、看不到尽头,但对于我们理解行为中的爱十分关键。“性”像灼热的水,持续的时候很美妙,却无法持久。“婚姻”犹如冰块,是爱的最稳定的呈现形式,却潜伏着丧失激情和活力的危险。“友谊”是爱的最普通、最高的表达,它像液态的水,时时变化却长久持续,又像河流蜿蜒穿行、回归大海,是爱的真正的目的地。全书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每周的课程后面都列出了八本书(“推荐读物”)和八个问题(“供深入思考/辩论的问题”)。全书末尾附有“术语表”。
  • 零之魔阵师

    零之魔阵师

    废材当道,重生异世,穿越穿了又穿,利贝尔大陆,自古以来世代流传着守护大陆和平的魔阵师一脉,妖兽?异端?王都地下实验室究竟为何建立?公会无数,挑战不断,昔日的和平不复存在,末世降临,废材少年将如何摆脱屌丝命运?
  • 梦中红楼

    梦中红楼

    每个人的梦中都有一种红楼,我梦中的红楼,不再只是繁华落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黛玉,我心中的黛玉,不再只是伤春悲秋!
  • 精灵恋上你

    精灵恋上你

    曾经的他们为了爱的她,牺牲自己而她们与最可怕的一族签下最可怕的协议,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为了保住清白之身她们有自尽了多少次,只为能见到一眼,哪怕是失忆,现在,他们终于相见并且相爱,但是他们曾经的灵魂回归,让她们很是疑惑,被活生生的拆散,未来,她们还是触犯了协议只得离开,可他们却又如何找起她们,再一次相爱,触犯了协议,她们只得再次抛弃爱情,解决完了一切他们换来的是殉情还是美好的结局,请期待
  • 不一样的综漫旅途

    不一样的综漫旅途

    十五年了。”乱葬零爼坐在学校教学楼顶的平台上,无奈的揉了揉自己雪白的头发,俯视身下的一切。他在这个世界已经生活了十五年了!但是,乱葬零爼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还有几个小时世界就要被病毒侵袭了,真是……舍不得。”
  • 都市武道复兴

    都市武道复兴

    都市宅男,除了上班,基本都待在宿舍,看书习武,上网买东西。这样简单生活,在一次睡醒之后,发现自己莫名回到以前,命运齿轮出现偏离,将会展开什么样的人生轨迹
  • 梦临星光

    梦临星光

    ”雷云风暴!“天空泛起了大片乌云,阴沉沉有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一道道闪电再云里酝酿。”又做梦了。“王晨曦醒了过来,梦里他是一个法师,嗯,好像叫雷系魔导士。王晨曦并不是第一次做这个梦,从小到大,只要做梦都是这样。PS:新人新作,求支持,群号135437875
  • 君心如依

    君心如依

    有一种爱情,你不言我不语,可依旧烂漫如初;有一种爱情,非浓烈非平淡,可依旧长长久久;有一种爱情,拿生死衡量,就是,我爱你,你却不爱我。
  • 当眼泪已成为过去

    当眼泪已成为过去

    一位伟大的天才宇文上书博士,发明了人类向往的穿梭时空器之后,不断受到恐怖分子恐吓,他们想借此改变整个地球,而上书博士却因此遭到杀身之祸.在被大火包围的情况下,博士将自己的女儿推进了时空隧道之门,自己最后葬身火海,从此时空隧道仍是一个迷.....而她的女儿被送到了一千以后,在那里,她会遇到什么样的遭遇呢?
  • 涅仙道

    涅仙道

    九州之地,西为昆山,东为蓬莱,北为泛林,南为蛮疆,中为中原。凶兽、玄兽、魑魅、凶灵尚存人世间。修道之人多如过江之鲫,法门秘术灵宝仙草世人无法尽知,上古异兽有万年寿可通人情,门派纷争,正邪两立,异族窥视。一个乡村少年因鬼物逼迫打破平静生活,与亲人分离,侥幸加入现世五大正派之一,从而踏上修道之路,立志探寻身世之谜。他的身世究竟为何?他又将如何面对修道路上的爱恨情仇,宗派之间的权利纷争,蛮疆异族的窥视,尽请期待苍伦的处女作《涅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