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40300000006

第6章 老师,请爱你的孩子们(2)

我第二次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就及时引导:“如果皮斯阿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达蒙也要‘两肋插刀’吗?”让学生紧紧抓住文章中的“无辜”一词展开讨论,学生认识到,皮斯阿斯是被国王无辜判处死刑的,达蒙为了朋友这样做是真正的朋友。后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得出为朋友提供帮助,应当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去做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认识就深刻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学生没有错,那些社会生活的语言会成为他们学习的素材,那么老师就应该更为谨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而不能不假思索地给予简单和廉价的肯定与赞扬。面对类似现象,我们要更进一步地诘问,为什么今天的老师会习惯于忽略学生发言中的问题,而仅仅剩下所谓的“倾听”与廉价的赞美呢?

教师应该是他所讲授的内容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而自如地把握和理解他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才能够对学生的发言,以及学生发言时的语言运用,有明确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只有教师胸有成竹,才有可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与目的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指导。

学生发言中的问题,是语言运用的问题,但从深层的意义上看,更是思维的问题。如果学生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且相对比较全面的话,他们的发言就不会出现上面的例子中所列举的问题了。基于此,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同样也应从语言角度切入,进而延伸到思维方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老师之所以忽略学生发言中的问题,甚至没有能力辨别,是因为教师本身不具备自由把握语言的能力。我们知道,青蛙的眼睛很难注意到不活动的昆虫,这不是因为青蛙不想,而是它生理结构的限制造成的。教师无法对学生发言的细节问题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引导,这实质上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的问题。

这里,再次提醒语文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的语言把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讲”与“学”的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最早见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明。相传,达·芬奇将其沿用到艺术领域,他广泛研究了人体的各种比例,发现有的人身材之所以看起来匀称漂亮,其奥妙在于其身体比例协调,即肚脐以下高度大约等于身高的0.618倍,肚脐到膝盖的长度是肚脐到脚底的0.618倍。于是他把这一现象称为黄金分割——《蒙娜丽莎》就是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来构图的。在教学上,我们也要考虑到教师“讲”与学生“学”的黄金分割。

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语文学习提出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语文老师把课堂分配得有条有理,既开了路也清了道,根本不用我们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所有词语老师为我们解释,所有句式老师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以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我们在课堂上是备受宠待的婴儿,这真让我们受宠若惊。我们是在坐享美味的‘鱼’,但青春的我们不安分,我们想去抓‘鱼’。”

有专家也指出:我们看见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仅仅是“听众”或“观众”。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教师绝对不能一味传播知识,在我们身上更应当具备的,是把握课堂的生成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即怎样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更好地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达成学习的目的。这个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教师“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老师们担心背上“填鸭式”的黑锅。于是,我们听到为数不少的课,变得谈“讲”色变。

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上最常出现的情景是:老师装模作样地在同学之间走来走去,学生左顾右盼地等待老师叫停——这里的教师,仅仅从时间上、形式上认同,却并没有从思想和认识上体现出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对于没有讨论价值的简单问题,却让学生讨论探究,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在书上一目了然——学生没有了参与讨论的必要和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地保持沉默。这既不利于勤思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又没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时间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本应通过热火朝天的讨论推波助澜,但常常是在学生欲罢不能、或者还没理清回答问题的头绪之际,老师就“排出一枚权威的令箭”,草草收兵,戛然而止。这样的讨论,学生本有话要说,却为了行走教案而不能尽兴,最后只落得兴味索然。

还有些课,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教具,结果课件代替了大脑,形式代替了思考。为了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朗诵、感悟、积累,课堂教学如水上浮萍。

《我看见了大海》一课,讲的是继父对作者深沉的爱。执教的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整堂课上,都是学生的朗读、讨论、争辩、相互评论,教师一直站在旁边“观看”。当然,这样的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与倾听,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但是,如果整堂课都是学生之间的对话,老师成了旁听者,那么教师的主导又如何体现呢?“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这位教师连“参与者”都谈不上。她在总共40分钟的课堂里大概只说了三句话,还是在结尾。试问,这样的教师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其实关于文中父爱,当学生的讨论狭隘地局限在“泛化”的层面时,教师如果点拨一下那“父爱”是多么与众不同,那该多好,那可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深刻的爱啊!值得思考的是,在这些所谓“学生主体”的课堂上,教师不讲的原因,是害怕“讲”得过多?是招架不了那些口若悬河的学生?还是教师理解教材深度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导性哪里去了?难道一谈到学生主体,教师就要失掉自己吗?要知道,教师也是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啊。

一年级的《雨铃挡》一课,课文内容是一首儿歌:“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档。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这么美的韵文,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反复朗诵,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根本不必设计繁琐的程序来表明所谓的新课程特点。可我们实际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老师微笑着问:“谁愿意到前面当老师?”一个女孩走到前面,手里拿着半张纸——是教师事先给她的教案。

只见这名女生学着老师的腔调,严肃认真、一本正经地开始了授课:“谁认识这个词,读一读。”一名学生读了。“你读得真准!”小老师鼓励她。接着小老师又说:“男生读一读。”当男生读完之后,她盯着教案继续补充道:“男生的声音真洪亮,女生向他们挑战,也来读一读。”当女同学读完之后,小老师又振振有词地开始了下一环节的教学:“读读‘招呼’这个词,看看它在课文中的哪句话里,快找一找,读出来。”在该“教师”的指令下,同学们完成了任务。接着她继续提出以下要求:“谁来和大家打个招呼?”于是学生纷纷用手势或声音表示。“你们能通过动作理解‘招呼’的意思真了不起!”小老师照着教案又来了一句。到巩固生字的环节了,“谁来拼读这个字,说说你记字的好方法。”可想而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之后,小老师根本判断不出学生的方法到底好在哪里,不合适在哪里。无论学生怎样表达,得到的都是小老师手里教案上的那一句:“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当识字环节进行完之后,小老师终于照着教案说完了最后一句话:“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这里,小老师成了“大老师”的替身——而那位真正的老师呢,显得很轻松,一是自己站在旁边不用说就行了;二恐怕是对自己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设计颇感欣慰。教师彻底“丢失”了自己,居然还为此沾沾自喜,真让人哭笑不得。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体系。在这四个要素中,目前教育界的焦点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提倡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被树立为理想教学的形态。但从那些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上课的案例中,我们不难观察到,整个教学活动在强调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即彰显了上述四个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的同时,其他的三个要素就被完全忽略了。仿佛有了学生“表现”的教学,即便是用竹篮也能打水,水中也能捞月。但是这种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是否真正在为学生着想?

在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将主体性推得过高的今天,教师势必不敢说话、不敢“告诉”。这种神话的虚妄,继续往下联想,我们不难得出这样荒谬的推论:上课之始,老师就不能发言,因为当他说“同学们,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的时候,“主体”就可以打断他:“老师,你不能替我们决定学什么课文,而应当和我们商量今天学什么课文”或者“我们想学哪篇课文,就学哪篇课文”,光是讨论这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恐怕40分钟就不够了。

英国人曾经自豪地说:牛津和剑桥把学生当作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把学生当作矿物,让矿物定型。那种散养式的教育方式的确造就了一大批精英。在牛津睡了三年觉的吉朋,写出了《罗马衰亡史》;创造“物竞天择”的达尔文,在剑桥三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做。这都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忽略英国教育大的文化背景,也不能忽略说这样一番话的情境。我们的教育理念可以吸纳“闲暇”教育的观点,从容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决不能顾此失彼。

老师啊,刚刚走出这一种专制的我们,必须要警惕那一种新的专制!

因此,我们每天面对的课堂,仅注意学生是否参与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参与的效果和质量,并为实现这效果与质量,即便是对于一些细小的环节也应当作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如:资料怎么运用、分组是否科学、任务要求是否明确、合作意义是否必要、时间是否充分、对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否有助……

如果教师在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自主、自由之后,却忽略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而变成了一个任孩子自由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这其实是走向了与“传道、授业、解惑”完全相背的另一个极端“放手、随便、不管”,我们的孩子在翅膀尚未长全的情况下,就被抛向广阔的天空,开始了所谓的自由翱翔;在没有阻力的平地上,进行所谓的无拘无束的驰骋,这是多么可悲,更是多么可怕。今天的教师热衷于阅读对各种新理念的解读,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跟着“风”跑得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却不能静心潜读原汁原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探索,实现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这样的我们,还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想起德莫克立特说过的一句话,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以,没有必要凡事都和学生商量,有时候,教师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讲”。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必要的讲,有时候就是“炎夏一杯凉”。矫枉过正、矫正过枉都不合适。教师该讲的时候就要讲,用精当的讲演和恰当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上的机巧,多多考虑怎样实现“黄金分割”,以此来增值我们教学的生命、学养和智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自己,课堂才能呈现动态生成的勃勃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会总处于鲜活的上升状态。

当然,这里所说的“黄金分割”究竟应该有怎样特别的涵义界定?“讲”和“不讲”又是指代什么?它们和“授”、“受”、“对话”、“讨论”等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讲”和“不讲”,到底怎样才算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要求?等等,这一切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继续深入思考并实践。或许“讲”与“学”的黄金分割永远无法达到0.618那样精妙与准确,也许课堂教学这幅图画永远存在美丽的缺憾。但我们不应当忽视与忘记的是,当我们无从权衡这“讲”与“不讲”的重心倾向时,丈量的标准,不是强势苛责的行政指令,不是花俏取巧的时髦名词,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看我们的学生究竟在怎样的比重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也许,是孩子的眼睛,也只有孩子的眼睛能分辨出最美丽、最准确的黄金分割。如果说孩子是上天无价的恩赐,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教师就应当成为让这恩赐得以发光、让这花朵得以绽放的天使。

其实,这里的“讲”与“不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问题。“黄金分割”,就是对儿童的教育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儿童走进语文课堂,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已经初步形成的轮廓走进来的。要着力分析儿童已有的心灵,关键是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仅仅是理论或理想。可见,优秀教师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思量,而酌量这个“度”,不仅需要探索的勇气,更需要教师的能力。

上文种种令人反思的案例,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的出发点其实都是好的,可“启蒙”的光亮刚一闪现,便已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新规则”一经出场,便宣布自己即将灭亡;清醒的教师个人“痛不欲生”,等待他们的却是一条死胡同。然而,优秀教师应当懂得,从理论上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是一种境界,思考后不是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将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冲动,将其物化于曾是盲点的地带,那是更高的境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形式,更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并且接引他们达向成功彼岸的信心与能力。

如果说教学的全部意义在于学生,那么上文所触及的,也仅仅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某个“时段”。对于学生,我们真是说不尽、道不完。但,不管怎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不断注入新鲜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只需要对学生这扇窗秉持着自己的执著,求证、辨析,甚至批评,去努力打开他们吧。

当然,优秀教师知道自己的有限性,更知道自己的根在学生那里。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德。也许,师德就是源于课堂的实践智慧。由此,学生,才构成了教师教学的全部意义。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角色理论、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的基本理论、校本教师培训。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0万年前,一支名为“藏象生命体”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它们发现这里是茫茫宇宙中罕有的生命天堂;这个星球的陆地、海洋、天空,充满着美丽、丰富、不可思议的生命。它们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外星生命仍然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它们是经络与灵魂的混合体,它们让人类对宇宙深处的秘密有着神秘的感知——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就如何从发展观变革的角度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问题做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构成、和谐世界构建等。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热门推荐
  • 这般爱上了

    这般爱上了

    四年前,他深深伤了她的心,四年后,她不期然又对上那双湛蓝的眼睛,他该死的还调查她、还说什么想见她!?但,为什么听到他这番情话时,它似乎再度没用的陷落了……
  • 色即是空之转世为男人

    色即是空之转世为男人

    阿月一个都市白领丽人,因一场车祸来到了一个陌生世界,但令她痛苦的是自己不再是女人,她的身体是男儿身,思想纠缠不清。一个王公贵族,肩负家族的使命,同时作为一个男人他有保护女人的责任,他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征程!
  •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一杯清茶,在拂面的春风中,在醉人的墨香里,邂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几丝微凉,淡淡墨香,一位素衣女子飘然而过,清无声,静无痕,宛若碧波荡漾中的莲荷。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坦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舞步。《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用最让人落泪的文笔告诉揭露她凄美的一生。她是传奇,在时代中逆流而上;她不传奇,华丽背后也苍凉。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让世间的男子仰慕了一生,更让所有的女人无端敌视了一生。
  • 仙行轶闻录

    仙行轶闻录

    这是一个守候了千年的故事,一个迷糊善良的小仙,一个腹黑痴情的凡人,随着一个家族的沉浮,牵引缕缕难舍难分的情意,千山过尽,渭水难留,花开时节,只要你在我身边就好。
  • EL档案:纪元传奇

    EL档案:纪元传奇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跨越2000年的故事。有朝一日竟传到我的笔下。我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希望有人与我分享。阅读正文之前,请阅读“作品相关”
  • 穿越我是十三福晋

    穿越我是十三福晋

    穿越到清朝并不一定都是格格,也有可能是宫女,就比如穿越女瓜尔佳敏玉。清穿为宫女的敏玉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宫里攒够银子,等到出宫之后可以开家店铺自给自足。但是……一句话简介:腹黑男与贪财迷糊女的较量!
  • 凰惊天下:倾城大小姐

    凰惊天下:倾城大小姐

    她是冷心冷情的黑暗帝王,一次背叛,降临异世,契远古神兽,炼至尊丹药,习无上功法,这一次,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一人一剑一红衣,仗剑天涯杀天下。王者之路上,又有谁的陪伴?
  • 尘汐辰缘

    尘汐辰缘

    一次命运的捉弄,彼此有情的两人至此天各一方,情与恨,怨与痴,死生纠缠,至死方休。是缘分不够深?可为何偏偏相遇相恋。亦或是爱得太浅?却为何又把他们深深蚀入骨髓。再一次的重逢,才意外发现事实的真相,奈何错过了的那些年,是谁在他们背后默默守候着,错综复杂的恋情,该如何了断,这情又该如何偿还,他们又将如何解开命运的枷锁,又能否都得其所愿?
  • 玄天记

    玄天记

    世上谁人不死,任你风华绝代,最终也只能化为一掊黄土。自古谣传,有真仙的存在,永生于世间。成仙,成仙,长生路上一堆骨。仙境漫漫无尽头,转眼之间已是沧海桑田。百族林立,强者争锋。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征战九天。问世间谁主浮沉,唯我真仙!
  • 异界豪门千金

    异界豪门千金

    晓梦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孩,在一次登山中出了意外。再次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且换了一个身体。晓梦从此变成了一个叫甜甜的女孩。甜甜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爹爹疼,妈妈爱。晓梦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晓梦在这个豪门家庭里,没事就谈谈恋爱,虐虐渣男,生活好不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