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母亲,要开展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
要指出的是,孩子后天的教养、环境的影响对人智能的开发同等重要。
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有些孩子可能对音乐敏感,而有些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钱钟书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因此,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优势领域进行发展。
很自然,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优势领域与劣势领域。把孩子在各个领域上的能力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孩子的“能力光谱图”。孩子的“能力光谱图”往往和我们的直觉判断会有比较大的差异。而且某些关键能力,例如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平时我们难以察觉。例如,某个孩子特别能说,但我们仔细分析他的话,发现语言缺乏组织和中心思想,这可能就是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每个人的个性气质都有差异,即使是同胞兄弟,差异也很大。譬如有一对兄弟,哥哥整天笑咪咪,做任何事都非常专心,而弟弟爱发脾气,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分心。个性气质本身无所谓好坏,做母亲的要依据孩子的个性气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协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以下是针对不同个性气质的孩子,建议的教养方法:
1.活动量大的孩子。
对于活动量大,整天跑来跑去,静不下来的孩子,家长先要包容孩子,孩子并不是故意捣蛋,并不是不肯静下来,而是天生气质。要避免给他喝太多可乐或吃糖果;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场所),让他跑跑跳跳,消耗旺盛的精力。家长对孩子的活动要适当的接纳和约束,不要过份唠叨与放任。要多引导孩子做静态活动,如画图、拼图、堆积木等。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兴奋的活动。以免影响睡眠。
2.活动量较低的孩子。
不爱活动的孩子,不是玩计算机就是看卡通,应鼓励他们多运动,一起做亲子体能活动,促进肌肉健全发展。不要因孩子动作慢,而责备他们老是慢吞吞。家长不要凡事代劳,他们只是动作慢而已。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完成他该做的事,把一件事情做完后要多给与夸奖。
3.适应度高的孩子。
往往对于任何人、事、物,不论好坏,照单全收,尤其到了青少年阶段,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朋友或传播媒体,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
4.适应度低的孩子。
在学习上会比较辛苦,父母要真切了解,这类孩子的适应期比较长,不要和别的孩子相比。环境如有变动时(搬家、转学、换保姆),要提早安排机会,让他们熟悉未来的生活,且在适应过程中父母应适时鼓励,并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扰。在功课方面,大人要辅导他预习,复习,以免功课落后,讨厌上学。让孩子清楚的知道,家中或学校的规范,父母、老师的期望在哪?要避免对孩子做无谓的要求。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帮助孩子快点适应,并且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
5.敏感度高的孩子。
常常一点细微的改变就会引起他的反应,家长要能了解他真正的需要,睡前不要让他玩得太激烈或看容易兴奋,恐布的影片,以免影响他的睡眠。家长要能侦测及调整环境中不必要的刺激,让孩子的日常生活过得更为舒适。
6.敏感度低的孩子。
常常对内外刺激都不敏感,可在幼儿时,给他一些刺激改变的训练,譬如录下周围环境的声音,车声,开门声等。由小声到大声,让他猜是什么声音,以训练他的敏感度。当孩子表现不舒服时,家长要有所警觉。孩子较不敏感,家长可以提醒他要他对其他事情多关注。
7.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有利于学习,但太投注于某种活动上,对外界的环境变化无动于衷,有时会让大人误会,以为他故意不响应,以为他懒惰,不愿意主动帮忙,家长要对这样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理解。
8.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所以做功课,尽可能移开能使他分心的东西。如玩具、故事书等,更不要有电视机或说话声。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做一对一的游戏或陪他看书,训练他专注的能力。注意学习时间不宜太长,依他能专注的量,将学习分成几个小段落,当他在段落时间内,专心地完成一件事,记得要给他鼓励。
除了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还要了解孩子后天的智慧。
什么是后天的智慧呢?我这里给大家讲个故事:
卡儿?毕贴是一位德国的牧师,他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一次,他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用我自己独创的教育方法把他教育成人。”
不幸的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只活了四个月便夭折了。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反应迟钝,可能是个白痴和低能儿!但凭着自信和对孩子的挚爱,卡儿?毕贴并没有放弃对小卡儿的培养。他精心制定了一套教育计划,反复不断地训练小卡尔。
他雇佣了4个不同国家的保姆,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对孩子说话。邻居和妻子都认为他是白费力气,但他却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自己的计划。经过一番精心的教育,奇迹出现了。小卡尔5岁时就已经学会了3万个德文单词,9岁时考入莱比锡大学,并熟练地掌握了德、法、意、英、希腊、拉丁语六种语言,14岁就成为哲学博士,16岁又成为法学博士,最后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于是,卡儿?毕贴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智慧形成于后天而非先天。在总结了小卡儿14岁以前的教育状况和经验之后,1818年,卡尔?毕贴出版了他的着作《卡尔?毕贴的零岁教育》。后来,这种方法被有效地应用于幼儿早期教育和幼儿语言教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很多智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开发的。
很多母亲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个好几个培训班,可大多是盲报乱报。虽然我不赞成给孩子报什么培训班,但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后天的智慧,适当的报个班也未尝不可。但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后天智慧,比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智能等。然后,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参加一些辅助课程。
培养孩子的语言智能,家长可以和孩子玩玩字词游戏,做做各种填词游戏和感兴趣的字谜;可以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话,然后让孩子听这段录音,以修正他的音色、音调和语法;常与孩子谈论事情或心事,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表达出来。
培养数学逻辑智能有不少有趣的方法:玩利用谋略和逻辑的游戏,如象棋、跳棋、多米诺骨牌等;诱导孩子对事件、故事提出想法和批判;观看电视中有关科学和数学的教学节目,对科学问题展开思考及问答;家长可以经常跟孩子玩带有数字的游戏,并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来教孩子数学。
在这两方面,我是深有体验的。
首先是根据依依的语言智能,培养的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人知道依依能写,可却不知道她的数学更好。依依最初学习数学,我就是用扑克教的,通过玩“追二十点”和“凑二十四”学会了加减乘除,我把扑克牌赋予“数学教具”的功能。孩子就这样从认识数字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轻松快乐中就完成了数学的启蒙教育。
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及多米诺骨牌和扑克牌等都是因材施教的道具。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因材施教,是每个家庭、每位母亲所热切关注的问题。但母亲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成功的孩子源于因材施教,成功的因材施教,源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要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很多母亲不顾及孩子的兴趣,一味地追求“名牌”,不惜重金给孩子设计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做大官(当名人挣大钱)。绞尽脑汁想“克隆”名人,光宗玄祖,光耀门庭,稍有不顺便狠铁不成钢,怨天尤人。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特长班到大学的高考志愿,无一不是不顾及孩子兴趣爱好的一手包揽。所以说很多孩子的兴趣班(也称“特长班”、“课后班”、“补习班”),其实根本不孩子的兴趣,而是妈妈们的兴趣。
我在长春居住时,邻居家有一个和依依一样大的女孩,那个孩子对舞蹈毫无兴趣,因为她妈妈看到依依在学舞蹈,就非拖着孩子去报名。结果每天依依是兴高采烈的去练习舞蹈,而那个孩子垂头丧气甚至是哭闹着练习舞蹈,练习的结果可想而知。原因就是那个母亲不顾及孩子的兴趣,违背了孩子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高考时填报志愿也是如此。许多家长为孩子填报志愿有一种功利思想,往往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战友的儿子就是。孩子喜欢当兵、当警察,所以他想报考军校或警校,可是他那当医生的妈妈却认为当兵、当警察没啥前途,而且还辛苦危险,还是将来学一门热门的技术。于是硬是给孩子报了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孩子感到乏味无聊,无心学习,不到两年挂了好几科,将来毕业证能不能拿到还是未知数。于是,我战友的家属(孩子母亲)找我咨询,叫苦不迭。
而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忽视或根本不顾及孩子兴趣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会儿让孩子学音乐,一会儿又让孩子学美术。有些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偏让其学弹琴,而且施以强制命令,久而久之,孩子的绘画兴趣被扼杀了。弹琴呢,因为是被迫的,孩子只是被动应付,即使暂时略有成绩,将来也难以成才。因为成才的根本前提是兴趣,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持久不断的兴趣和热情,失去这一点,成才就无从谈起。
让孩子学弹琴,学绘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也只能成为一种业余爱好,作为调节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要成什么家。关键的问题是让孩子的兴趣朝有利成才的方向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即使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愿望不一致,也应加强引导。因为孩子很容易“见异思迁”,兴趣变化很快,家长只有积极引导,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稳定、持久,成为成才的动力。
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将来。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必须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他们去学,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就说填报高考志愿吧,一定要以孩子为主,家长可与孩子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注重个人兴趣,从自身实际出发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科,既不应扎堆儿热门专业,也不要一味地看重就业率。因为所谓的“冷”和“热”均是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相对冷门的专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热门专业;去年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一定4年后仍然高。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进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专业学习。
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我听到太多的母亲对我说,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对玩有兴趣,怎么玩也玩不够,真拿他没办法!要是能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对待看电视、玩电子游戏那样投入就好了!一提起孩子的学习,母亲们问的最多的问题莫过于:“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对游戏对电视很痴迷?那是因为游戏和电视节目有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快乐的事情,不用说孩子愿意去做,难道成年人不愿意吗?所以,当我们抱怨孩子只对游戏和电视节目感兴趣,却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为何不能将学习变得如游戏一样有趣,让孩子快乐地投入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可是看一看我们的母亲所做的,不是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相反,恰恰是在加重孩子的负担,加速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
1、母亲们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
每天对孩子强调的是要考高分,要拿第一名。倘若孩子没有考高分,就对孩子大声训斥,什么“怎么这么笨?”“为什么考这么少?”“下次再考不好,小心我揍你!”甚至干脆动粗,责打孩子一顿。试想,每天听到这样的训责,面对这样的重压,孩子还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他要是对学习有兴趣,才算怪了。
2、母亲们过于强调学习的功利性。
每天反复对孩子念叨的,就是:“好好学,将来考一所名牌大学!”“多学知识,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孩子稍贪玩了,就训诫孩子:“如此学习态度,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孩子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是为了有出息。如此,学习在孩子眼里成了负有如此沉重使命的事情,何来轻松和快乐?
3、母亲们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为了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做母亲的恨不得把孩子变成装知识的大袋子,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将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一股脑往孩子脑子里塞。孩子在学校学了一天,已经够累了,可回到家里,还要在父母的督促下,做那些父母从书店淘来的“习题集”、“习题宝典”等等。周末还要像赶场一样去参加一个又一个五花八门的学习班。还有的母亲无视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报一些特长班,然后逼着孩子日复一日的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此的学习,岂会有快乐而言?
4、母亲们缺乏耐心,对孩子没有信心。
孩子若是成绩好了,做母亲的自然高兴。可是若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就抱怨、批评孩子。而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母亲的没有耐心帮助孩子,只是指责孩子在学校不专心学习了,或是骂孩子太笨了。如此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哪来的学习兴趣呢?
我见过这样一位母亲,在公园的一角,孩子拿着一根树棍在地上画小鸟,大人站在旁边看。刚开始还饶有兴致,说:“这孩子看来真有这方面的天赋,赶明给他抱个绘画班,让他在这一方面好好发展发展。”可是,当孩子画完后,这位母亲的眉头皱成了个大疙瘩:“这画得什么呀?简直一个四不象!太笨了!”一句话摧毁了孩子对学画的兴趣。
如此种种,在残酷地摧残着孩子的学习兴趣。您是否也检省一下自己,以上所说或者我还没有说到的一些不科学的举动,您也在不经意间做过?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父母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孩子先天生理现象,智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也不可能人为的设计一种模式,更不能将一种模式去施教与每一个孩子。所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忌机械的模仿照搬,但有一点是属于共同性的范畴,那就是“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