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注重细节的人注定也是一个不认真的人,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代枭雄。纵观历史,有哪一个伟人是疏忽大意,不注重细微事情的呢?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会付出万分的努力去做。发明大王爱迪生如果不是注重细节,他也不会在从实验中发明出灯泡,物理学家牛顿如果不是注重细节,他也不会因为一颗苹果的降落而发现万有引力。假如有一颗苹果掉在你的头上,你会怎么做?也许早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了!
我们总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试想想,如果一个人连小事也做不好,更何况大事呢?就像一个农民如果不看重自己犁头的锋利度,怎么可能耕作出一片硕果累累的田地呢?所以,要想收获成功,就必须要先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现在做的小事都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等你有一天功成名就的时候,就会感激自己的这种行为习惯,你也会充分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意义!
尊重那些埋头苦干做实事的人
佛陀在舍卫国时,收了一个名叫般特的弟子。
般特不是一般的愚笨。佛陀集合了五百罗汉天天教他,三年过去了,他却连一首偈子也背不下来。因此舍卫国的人都说般特笨到了极点,佛陀也为他感到非常悲伤。
这天,佛陀把般特叫到面前,亲自授他一首偈子,然后说:
“你记着这首偈子,守住你的口舌、摄住你的意念、把住你的身体,不要犯错,努力修行,将来也能济度众生。”
般特感动于佛陀的慈悲和恩惠,非常欢喜,居然登时就开悟了,当然也记住了佛陀教他的偈子。
佛陀开示他说:
“你现在年老了,才会一首偈子,而且这首偈子人人都会,一点也不稀奇。我现在为你解说这首偈子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容易犯杀生、偷盗、邪行三种过失,我们的口容易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我们的意念容易犯贪心、嗔恨、邪见三种过失,你要观察这十种过失是怎么来的,要怎么样灭掉它。一个人要升天或堕入恶道都是由这十种事做或不做而来,只要能守住身、口、意,就能得成正果。”
佛陀接着又说了许多妙法,般特迅速精进,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在离佛陀僧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精舍住了五百位比丘尼,为教化她们,佛陀每天都派遣一位比丘去讲经说法,有一天轮到般特,佛陀对他说:
“般特,你明天到精舍那边去讲经。”
这个消息被五百比丘尼知道了,都感到好笑,因为大家都知道般特是非常愚笨的人,于是大家商量好如何作弄般特,把般特唯一会的偈子倒过来说,让般特因为惭愧而不敢讲经。
第二天,般特来到精舍,五百比丘尼虽然像以前一样出来顶礼问讯,但大家却相视而笑,准备作弄般特。等到吃过饭、洗过澡后,大家心照不宣地请般特上台说法。
般特刚刚坐上法座,脸就先红了,他惭愧地说:
“我薄德不才,一向非常愚笨迟钝,所学的东西不多,只懂得一首偈子,粗略知道它的意思,我现在就说给你们听,希望你们静静地听。”
那些年轻的比丘尼,立即想起哄,倒过来念般特所会的那首偈子,但奇特的事发生了,她们居然连口都张不开,一个个吓得要命,于是她们在心底责备自己用心太坏,向般特叩头悔过。般特哪里知道深层次的原因?只道是众比丘尼对他的尊重,于是赶紧依照佛陀所说,为她们一一开解,这些比丘尼听完般特的讲解,内心都非常欢喜,也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后来有一天,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到皇宫吃饭。
佛陀知道般特已有神通,就把自己的饭钵交给般特,叫他跟在后面走。
谁知到了皇宫大门,守卫认出了般特,不让他进入皇宫,并取笑说:
“你做了出家师父,一首偈子都学不会。我们在家的俗人,尚且知道好几首偈子。像你这样没有智慧的人,布施给你岂不是浪费,你不能进去。”般特只好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和弟子进入正殿,佛陀被请坐在上位,喝过水以后,突然有一只手臂伸进正殿里来,那手里端着饭钵,放在佛陀的面前。波斯匿王、大臣们、夫人、太子,以及在正殿里的人,看到那么长的手臂伸进来,却看不到手臂是谁的,大为吃惊,就问佛陀说:
“这是谁的手臂呀!”
佛陀说:
“这是般特的手臂呀!般特已经得道,刚刚来的时候,我叫他帮我拿着饭钵,可是卫士不让他进来,他只好伸手进来把饭钵交给我,大王可以请他进来,就知道他的威神倍于常人了。”
波斯匿王问佛陀说:
“听说般特尊者本性非常愚笨迟钝,只知道一首偈子,什么样的机缘才能使他得道呢?”
佛陀说:
“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般特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他对这首偈子的理解到了极致,而且他和身口意都能寂灭,纯净得像天上的黄金一样。一个人虽然学得多,如果不懂得实践,只是在耗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有什么益处呢?”
接着,佛陀为参加盛会的人说了一首偈子: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实践是多么的可贵,知道得再多,不去做,还是等于什么都不知道;知道得虽少,能够实践,一样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像般特这么愚笨迟钝的人都能通过努力实践证得神通,何况是聪明的我们呢?千想万想,不如动手一试。满脑子的空想,满嘴的空话,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是注定办不成什么事的。要警惕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多尊重那些埋头苦干做实事的人。
我们对一个人评头论足的时候不是看重他的能言善辩,而是实践的能力。即使一个人再怎么能说,如果一件事情都做不到,那么这样的人我们会怎么看呢,就会认为他只是纸上谈兵的人。实践出真理,要想让别人相信你,你就必须要去体验,然后才能以自身的经验去说服别人,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注定一辈子平平淡淡。
生活中总会发现有些人的口才真是好的没法说,也许刚开始会有很多人被他这种“能言善辩“欺骗,从而和他结交,可是慢慢的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悲。他们总是把一件事情说的天花乱坠,答应你你很多很多要求,但是最后一件也没能实现,他们整日的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里,不但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的感情,结果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人再去相信他。这样的结局其实就是他们不知道实践的真谛,他们总是在自己空想的世界里翱翔,不去结合实际去脚踏实地。
做远比说重要的多,能够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人一定会收获自己的硕果。一个会做事的人总是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即使他们有时候有点愚钝,但也掩盖不了他们认真负责的一面。花言巧语,纸上谈兵有可能骗过别人一时半会,但是时间久了就会露出真相,所以要想获得别人的赞许或是肯定就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去实践,去体验,不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而是要用经验去说服别人。我们要做一个即会用脑又会用手的人,即会说,又会做的人,就会给人信服感。尝试着去做事,而不是说事,转变一个思路也许就得到一个精彩的人生。
别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座下最着名的入室弟子,出师后住江西百丈山,四方禅僧,纷至沓来,门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了一代宗师。
百丈禅师对禅宗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着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大力倡导“农禅”的生活。
许多佛教徒认为他这样做是犯了“戒”律,但百丈禅师不为所动,仍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徒弟们下地劳动,并且发誓说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岁月不饶人,转眼间,百丈禅师到了两鬓苍苍、颤颤巍巍的风烛残年。虽然体力不支,但他仍然不听众人劝告,坚持亲自下田劳动。
有一个僧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趁禅师入睡的时候,把他下地劳动的工具偷走藏了起来,心想这下我们师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百丈禅师醒来后发现工具不见了,又看到徒弟们面有喜色,就知道是他们捣的鬼。虽然他也知道徒弟们这是为他好,但自己订立的规矩和坚守的信条怎么能就此打破?他说:
“我没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于是便以绝食抗议徒弟们的关心,“我既然发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该终生遵守。现在我没工具下地干活,违背了誓言,就只好用绝食来谢罪啦。”
徒弟们一看师父要来真格的,慌得不得了,赶紧又把工具偷偷地放了回去。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那里还有禅呢?不去实践,哪里还能悟呢?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无疑击中了那些啃老族的痛处。父母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完备的身体,就不要再榨取别人的血汗了。自己不劳动却挥霍别人的血汗,于心不安,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远比寄托于别人要踏实的多。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懒惰的人,他们不思进取,总想着一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终会被自己的懒惰害其一生。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只要自己勤劳,踏实,这个社会肯定会有你的一席之地。不要总是去抱怨生活的困难,命运的不公,这些都只是你逃脱的借口,为什么有些人出身贫寒,最后却能功成名就,而那些出身富贵的竟落得贫困潦倒的下场。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懒惰心,勤能补拙,即使再愚钝的人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只要他肯努力!
懒惰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我们懂得该如何去控制它。每天清晨起床时我们总想多睡一会,这时候你就要告诫自己别人已经投入了工作学习,自己再睡就获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知识。这样你就会提起精神,然后去工作学习。其实,自我激励是控制懒惰心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想偷懒的时候,就要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懒惰,偷闲一会自己能得到些什么?而勤奋一点又会损失什么?这样时刻的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懒惰就会一步步离你远去。
生活给于我们每个人一样的平台,谁跑得快,谁就能第一个站在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如果你跑得慢,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忍受冷嘲热讽!所以,跑的慢的,就要比别人更加勤奋一些,提前跑,才有可能和别人保持一样的速度。懒惰是一种习惯,勤奋也是一种习惯,既然都是习惯,我们何不勤奋一点呢,这样,时间久了,自己积淀的知识多了,那么成功之手就会向你伸过来!
发自内心热爱你的工作,投入其中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番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心得,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你老人家还好吗?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啊。我每天讲经说法,着述写作。像一条鱼一样在法海里悠游,世上没有比这更令我喜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忙得很快乐啊。
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应该多一些时间用在身心的修养上。
佛光禅师对大智说:夜深了,你去休息吧。我们以后慢慢再说。
次日清晨,还在睡梦中的大智隐隐听到佛光禅师的禅房中,传出阵阵诵经声和木鱼声。
整个上午,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前来礼佛的信众引导开示,讲说佛法。快到中午时,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就趁着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二十年,看来您每天都是这样忙碌着的啊。可是,怎么我却看不出您变老呢?
佛光禅师呵呵一笑:你说的没错。不是我不老,是我没有时间老啊。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一个人若是为了追求事业,是连吃饭睡觉都可以忘掉的。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也是可以让人忘却其他烦恼的,甚至连进入老年和临近死亡,都没有时间去多想。由此可见,也只有那些无事可做的人,才会对于年龄和死亡思来想去,徒生烦恼。发自内心的热爱你的工作,投入其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打扰不了你。
专注于你的工作,投入万分的热情,这样你才不会觉得厌倦。唯有三心二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人才会有烦恼,有孤独,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心时刻被空闲占据着,给予了它们趁虚而入的机会。人在闲着的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有激情有梦想就要让自己忙碌起来。而忙碌的真谛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