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裔介顾不得解释什么,又言道:“皇上、太皇太后现在需马上通知各个宫门从即刻起到明日早朝不许有官员臣子随便出入宫中,并派重兵把手宫门。”孝庄认识到了此事的重要性,急忙派索额图照魏裔介所言去办。然后魏裔介镇定自若地言道:“下官近来右眼跳个不停,一连三日了,就预知将有不祥降临。经下官仔细琢磨揣度,认定朝中鳌拜一事将为首事。为此下官便回忆着鳌拜近日的行为展开思虑。臣想鳌拜近两年来,依仗首辅之位为所欲为,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事事行过了头,这他是心知肚明的,为此他要为他的行为负责。所以他要处处提防着皇上及皇上身边的贤良及与他有分歧的臣子,他就会一边戒备,一边进攻。为此,近日下臣就派臣的得力内侍丁小宝化装平民游走与鳌拜及与鳌拜多有来往的亲信者的行往路上,察其不轨,如有情况马上报告于下臣。这不经丁小宝探视,今日后晌班布尔善行色匆匆往来与鳌拜府上,下臣得知此事,料定不妙,就先于鳌拜速来宫内见驾……”魏裔介向皇上及孝庄太皇太后详细讲解着这通来龙去脉,康熙与孝庄会意地点点头。
黑恶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次日早朝。
一切准备妥当,康熙帝遵孝庄暗示,并参照魏裔介所谋,瞄准时机,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这日,一群孩童将大摇大摆刚刚跨入大殿门坎的鳌拜按倒在地上,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的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
权重势雄的鳌拜就这样束手被擒了。康熙帝将其打入天牢。
康熙帝除鳌拜后,旋即独立亲政。
清宫里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年轻的康熙帝把殿堂装饰一新,神态自若地端坐龙椅之上,与众爱卿畅所欲言地论谈国是。
“魏爱卿,如今摆在我朝眼前急需办理的国事,都有哪些?”
“三藩、河务及漕运,三件大事当为当务之急。”魏裔介答道。
“河务、漕运、三藩……”康熙帝重复着,思索片刻后,对魏裔介道:“魏爱卿所言甚是,三件事关系到大清的前途命运,依爱卿之见这三件事,哪一件事更重要?”
“三事并重。不过,河务、漕运只要朝廷派人运筹得力,民众肯出力气即可。这三藩关系到朝廷与藩王之间的事情,不是说办就能办到的。”魏裔介对道。
“是啊,这河务、漕运,朕只需派得力大臣,费些财物即可。这三藩可让朕感到棘手呀。先前也有一些大臣对朕议过此事。有的与魏爱卿一样旗帜鲜明地主张撤藩。有的则畏惧三藩的力量,怕捅马蜂窝。还有的认为三藩对建国有功,不宜裁撤。”康熙边说便皱起眉头。
“皇上,您懂得历史,三藩绝不能与宋初的开国功臣相比,而是属于唐末的藩镇之流,势在必除。眼下三藩的形势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之。”魏裔介言道。
所谓“三藩”,就是清初朝廷分封的三个异姓王:吴三桂、尚可喜(后由其子尚之信袭)、耿继茂(后由其孙子耿精忠袭),他们都是降清的明朝将领。顺治年间,清朝利用原明朝的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王朝之后,遂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贵;耿忠明及子耿继茂死后,由孙子耿精忠袭爵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封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当时并称为“三藩”。清廷当时因为要依靠“三藩”平定和守卫南方的边疆地区,因此对他们一向依顺,百般迁就。这可就惯出了毛病,“三藩”一方面震慑周边,稳定了南方的局势,可同时也造成了对朝廷的威胁,成为反叛的隐患。
朝廷当时封赏“三藩”的做法表面上是奖励功臣,实质在于防范。吴三桂等人明白,之所以把他们封在遥远的南疆是因为满清王朝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决不会真正信任。如果让吴三桂仍回锦州,一旦吴三桂造反,很快就会打进京都。而让其远在云南就好办一些。后来的三藩之乱,也证明了这种考虑是很有远见的。
康熙帝认识到魏裔介所言三事的重要性,他便着令侍从把河务、漕运、三藩三件当务大事写在宣纸上,贴在旁侧的宫中大柱子上。只要康熙一扭头,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三件大事随时提醒着自己去落到实处。
各位臣子看到康熙帝的治国决心后,内心十分欣慰。首先,户部向康熙帝奏禀,说“三藩”的开销,国库已经负担不起了。
听到此,魏裔介忙补了一句道:“皇上,眼下本朝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撤藩,但是三藩的军队多,粮饷开支巨大,出现了‘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局面。三藩以边疆未靖为借口,向本朝要挟,军费、额饷必不可减。臣下首先建议把三藩的满洲兵统统调回北京,并裁去两万绿营兵。”
这时,刑部尚书明珠提出了异议:“魏大人对三藩实施裁军,计策可嘉,可是这一举动在藩王看来就等于朝廷对他们釜底抽薪,藩王当然不会同意,会为此挑起战争的。”
明珠所言,康熙帝听后觉得不无道理,他对藩王之事再次为难起来。康熙决定要暂且把撤藩之事先放一放,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决议。
“好,就这样吧!朕就先来办理这三件大事!三藩吗?不可操之过急,应慎重行事。这河务,漕运,关系到整个国家,几千万百姓的切身利益。魏爱卿时下你就专职负责这河务与漕运,疏通好河道让其水流顺畅,滋益农田,不再让百姓受淹、受灾。管理好漕运,让天下粮资能够输运通达。此两事利国益民啊!”
“臣遵旨。”魏裔介领旨道。
接下来,魏裔介据图查阅地形,派遗使者亲临勘察,反复论证。魏裔介首先对手下的诸臣道:“黄河乃我炎黄民族发祥之河,赖以生存之河,但历年来水患甚多,殃及两岸百姓。应及时治理。”
魏裔介经实地查勘,并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对治理黄河采取的首要办法是先疏浚下游河道。有疏浚还要有堵截。但疏浚与堵截要相互并用兼施。在下游用疏浚的办法,使洪水流归旧河道,能够顺利入海;在上游则用堵截的办法,使洪水流归旧河道,不至于溃决向下游漫延。黄河的流势是从西北向下流,经过清口,流出云梯关入海;淮河从西南而来,也流经清口,出云梯关入海。若使两条河流并行,利用淮河的清水冲刷黄河的浊水,这样洪水会在河床底部下泄,入海口自然会被冲刷得加深,这样黄河南北两岸自然不会溃决,也利于漕运行船。
经过一番治理,河务、漕运之事皆现成效。
魏裔介极其负责的管理河务、漕运,使困扰清政府多年的利民工程得以治理,得到了康熙帝的大加赞赏。
一日,康熙帝面对群臣对魏裔介赞道:“在魏裔介的主治下,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使黄河、淮河、大运河、长江等国内主要大江、大河得以有效治理,大多江河经过的流域,农田能得以灌溉,流域农民少灾少忧,漕运通畅。朕心里欢喜啊!今日朕要大摆御宴,宴请群臣!”
几杯过后,君、臣畅所欲言。康熙帝对魏裔介道:“魏爱卿,朕问你一事,近日有吏部官员向朕提议,国朝各道府、州、县应尽用满州官员。你以为如何?”
魏裔介心想:这是激化民族矛盾之举,定是别有用心者之策,应断然阻止。可他并没有直言,婉转道:“皇上,这事情怎么不可以?但是各道、府、州、县的公文、档案都是汉文,又不便全部翻译成满文。如想尽用满官,就必须选用既精通汉文又精通满文的人。”
“爱卿言之有理,本朝哪里有那么多精通满、汉文字的满人官员呢?唉……此事还是免议吧。”康熙帝摆摆手说。
康熙帝又言:“这三年一遇的会试期即到。魏爱卿,朕就命你为本科会试主考官,为国选贤,你要确实负起责,命好题。”
“臣遵旨,臣决不负皇上重望,以谢皇恩。”魏裔介领旨。
对于这次会试,魏裔介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会同其他考官如龚鼎孳、王清、梁清标、田逢吉等入驻贡院,紧闭院门,足不出户,夜以继日地参阅前科试卷、考题,详加议定,认真命题,力争使本会试题意一新。为此他在命题前与诸臣道:“诸位大人,为国选士,就是选帮助朝廷治理天下的人。治理天下必须得到能治理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次考察的对象,在选题上应能测出其在治理国家上的远见与主张,再考察他们的实际办事能力。这选拔人才的原则重视的是品行笃实。也就是学业和品德兼备,要严格把关。”
经过一系列的考前准备,大考时日终于来临。
考生陆续入场,主考官采取抓阄的办法决定了先前准备好了的试题,经过三场考试,共录取满汉新科进士二百余人,复试文词后,分上、中、下三等卷上奏,康熙帝又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