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我还真没找到共同点。
咨询师:那么,耶稣做过的事情,你虽然之前没有做过,甚至闻所未闻,但是,你对他的言行是什么态度呢?
G:当然很好了,比如帮助、拯救他人和牺牲自己等,很高尚、很伟大。
咨询师:你评价的这种高尚和伟大与你的标准之间能建立关系吗?
G:当然,我也希望能这样。
咨询师:那么如果把耶稣作为行动指南,这是否也是一种标准?如果能坚持去做而不迷惘,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立呢?
G:没错。但是,我又觉得行不通,不是否定《圣经》里的故事,而是我很难做到,或者根本做不到,太遥远了,我就有了很大的压力。标准和独立都是有压力的。在咨询中,引导来访者朝向他感兴趣的人或事中去寻找故事情节,让其体验到从“他能”到“我也能”的转变,其中充斥的是人类天生具有的模仿榜样的能力,在专业心理学的概念中就是“与幻想认同”,指的就是来访者行事就像他幻想成为的英雄(偶像)一样。咨询师想利用这人人皆有的潜力,通过与G的逻辑探究,希望逐渐形成他对独立信念和实现其他理想的自信。但G的根本问题却是在他强大的超我(道德)感和弱小的自我感之间的冲突。要达成他心目中的“独立”和“目标”,仅通过激励性的引导是不够的,他需要在人际间重拾早已失去的自我感。咨询师:是的,我能感受到你的压力,让我们一起寻找这压力所在吧。如果我们在《圣经》中寻找这些故事,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是一个不断接触和对话的过程。脱离这些,就没有独立和标准的实践平台,你就会失去瞬间的感悟。你觉得呢?
G:我认同,也知道是需要接触人,而且是更多人。但因为我本身就没方向,与别人的接触对我来说,只是感觉到人和人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一种浑浊的难以驾驭的力量。我保持不了自身。一旦产生了矛盾和痛苦,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会迷失的!
咨询师:那看来我们得面对这个问题,如果做到更独立更自信,是不是会更好些?你有过在与人交往中更自信、更独立的时刻吗?
G:小时候有过,得奖的时候,在日本也有一些好朋友,和他们在一起会更好一些;也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时也会更自信一些。
咨询师:怎样的帮助呢?
G:给乞讨者钱,在精神卫生中心帮助其他抑郁症病人,反正做过一些事吧。
咨询师:你很善良,我感觉到你的行为已经符合《圣经》的精神了。耶稣就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在你身边。耶稣好像没有自己似的,你需要他就在!但这只有自我强大的人才能做得到,因为人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正确才去做的,如果他的选择和社会的认可同步的话,那么这种个人的选择不就是一种独立和标准的实现吗?你做得真不错啊!
G:好像是这样的。本次咨询进入这个环节像是达到了一个高度,咨询师将G带入了他的内心深处,替他表达出内心的困惑,并把困惑进行分解,把G助人的一面和他的迷失进行解离,并引领他发现自我的强大一面,这是振作来访者并恢复其自我心理机能的重要技术。但不能就此罢手,还得去挑战并激发他看到自我不足的一面。咨询师:你回答得好像不太肯定哦,是不是你还纠结在一个不自信的小我状态中呢?
G:我能怎么办呢?这就是我迷惘的地方啊。
咨询师:希望摆脱这种迷惘,就得努力寻找出路。但找出路的同时,你能不能也寻找自己?
G:是。我怕找不到自己,所以我害怕迷惘。就像进入一个迷宫, 我现在就在迷宫当中,突然发现迷路了,就站着不动了。随便外面怎么动,反正我不动了。怎么做都可能是错。
咨询师:所以你就抑郁了。G道出了他抑郁症的另一个成因,除了不良的家庭关系及成长受挫外,他还以不动、不说、不做来保护自己不再犯错、不再迷惘,但这种局面只会让他更加陷入迷惘和无助感中。抑郁症的治疗提倡“身体力行”,即用身体去体验,并着力于行动。我提倡“抑郁症需要动一动,焦虑症需要松一松”的治疗理念。所以咨询师如何让G动起来,下面是一些技术使用。咨询师:(笑)我说,你得动。现在轮到你动了,来,你站起来。然后,走,不停地绕,就是在这么大的地方绕圈。开始闭上眼睛,我引导你来绕圈。绕圈,你迷惘着,你迷路了!不停地绕圈,别停。绕圈。绕圈的时候,不要忘记同时寻找出路,而我现在让你放弃找出路。你在找出路的前提是,你在迷路中不停地找自己。首先,你来解释下你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来提示一下,你是个绕圈的人,对吧?你是个迷路的人,对吧?
G:是。
咨询师:还有呢?继续,别停。
G:无助的。
咨询师:还有呢?
G:孤单的。
咨询师:还有呢?
G:心怀恐惧的。
咨询师:还有呢?
G:不安的。
咨询师:继续。
G:想要解脱的。
咨询师:很好,非常好,继续。
G:害怕的,容易冲动。
咨询师:很好。还有呢?
G:想停下来。这种行为治疗模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使用常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除了让来访者身体里的情绪得到宣泄以外,也把潜意识中的不良感受一并表达出来。其实咨询师现在使用的是一种动态催眠技术。咨询师:很好,觉得想停下来。但是……不能停,停下来就抑郁了。还没有找到自己,不能停。
G:觉得停下来就会自杀的。
咨询师:很好,继续。你什么时候说你找到了自己,就可以停止。明白了么?你找到自己就能停。好不好?
G:嗯!
咨询师:接下来继续,还有什么你自己没有说到位的?
G:我没找到过去。我走了一生了,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经历的痛苦,把一路的记忆给模糊了。我不知道我的一生。一生非常短暂,活着的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一直没做出来点什么。我“一生”活在纠结当中,就这一个课题,没有解决,从小到大,就这一个课题!我要了解我的本性,要给出一个符合自己内心的答案。我要是解决了这个课题,那就可以自己的路自己走了。
咨询师:好,现在就解决这个难题好不好?现在你在走的过程中就寻找这个答案,如果不能确定,就先多做假设。多些假设就会多些可能性,当然也就会更接近正确的答案,这样好不好?
G:嗯。
咨询师:来,先说第一个。
G:别人说了自己的意见之后,我完全服从他的意见。完全接受,奴隶式的。第二种是,我表面听别人的意见,但心里不接受,然后靠别的方式发泄,稀里糊涂过了一生。第三种是我反抗对方,不听别人的意见,同时又很害怕。最后一种,是完全不听,自己走自己的路,让自己发挥出来。
G:更多的是第三种,虽然我不听别人的意见往前走,但还是害怕。想往回走。按自己的方式走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点恐惧。我会往后看,怕失败,彻底的失败。
咨询师:太好了,你精辟地解剖了自己的人性,害怕失败。失败会给你带来什么?继续走。
G:因为本身在惶恐,同时又努力去做,觉得这份责任更重一些。如果失败了,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我的的确确走着自己的路,然而同时又希望有个靠山的感觉。但是最终发现任何靠山,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圣经》里,我记得有一句话:“你只要心中怀着情欲看妇女的话,你的心已经泯灭了。”我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说得太可怕了,但是心里又想去了解它。了解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结果我又屈服了。潜意识里想去认识正确的想法,想改变。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咨询师:是啊,我能理解你的迷惘,其实我在听你这段话时,也感觉到困惑,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吗?你现在可以停止走动,坐下来。基督教里的这句话,其原意是关于情欲,认为即使意淫也是错误的,因此,每个人都会犯错,众生是平等的。G在动态催眠中突然把话题不自觉地引向这里,这又让咨询师想到前次咨询里谈到的性压抑的相关话题,而精神分析的理论恰恰表达了,人的恐惧源自羞涩和自责,而其根源又由性压抑所引发。G的迷惘、不知所云、不知所措……种种一切难道都源于此?弗洛伊德被后世屡遭诟病的理论突然在他的案例中得到了印证。G:(坐下来)我有时候潜意识里有种害怕,我希望和您说得再长一些。我希望您不要觉得烦。听到G这么说,咨询师略微愣了一下。没想到刚刚无意识地看了一眼手表被G捕捉到了。咨询师愿意鼓励G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再给他作出澄清。G:有时候,我觉得这种想法是没意义的。于是我就压抑呀!但是越压抑这种想法越强烈。
咨询师:你前面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的设置,就是一个小时。你有很多的话要和我说。我甚至也想和你说到今天凌晨。我们意犹未尽啊!但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因为我们的改变和进步是逐步的,分阶段的。我每次快到时间点的时候就要结束工作,我会做一个提示,看手表也是一种提示。我非常欣赏你能直接表达出来。把你内在所有感受说给我听,你说给我听的时候一方面其实是把很多事情置于解决的方向。而 “说出来”本身也是一种解决。至少我的答案说明你担心的“我烦”并非如此。我希望能解释一下,我看表并不是烦你,而是为了把握我们咨询的进度。
G:嗯。
咨询师:还有一点,今天做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帮你找到核心认知,你的核心认知是非常需要放下的,出乎我的意料,你的思想其实那么独立。但你自己却没意识到独立的存在,所以你就一直在寻求独立的答案。与我的交谈也是一种寻找的方式。这种探索是很多哲人穷极一生所做的事。比如苏格拉底说的“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我去何方?”这样的思考。你发现你的了不起了么?你带着这样的迷惑和困惑,走入你的人生。但是,当你把这种思考注入你的生命,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你必须要学习,因为答案在学习中,在经历中,在感受中,这样才会慢慢地越思考越清楚。你现在的困惑或迷惘,只是对现在的路还不够清晰,或者脉络还不够多。所以,你要通过学习,学习如何交流。你觉得你会像耶稣那样,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么?
G:我想他直到最后才会明白他的人生之路在哪里。
咨询师:很有意思,我很欣赏你的答案。人在最后一刻才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G:困惑也是一种道路。
咨询师:没错。困惑也是一条路!一条通往不再困惑的路。 我们一起正在寻找着走出困惑的出路。讲到这里,咨询师看到G渐渐生出信心,“希望”的曙光正慢慢浮现,在单纯“超我”的语境下,往往可以让G感受更为良好。G:谢谢老师。我以前一直很想从困惑中冲出去。我从没想过,我还会有其他的选择。
咨询师:所以你从来没有进入到困惑之中,你只是在困惑的边缘徘徊而已。因为你从来都还有其他的路可以选,因为你没有踏入深渊。
G:那谁踏入深渊了?
咨询师:你想一想,谁踏入深渊了?万劫不复的是谁呢?《圣经》中万劫不复的是哪些人呢?
G:嗯,玛拿西(以色列王,一生作恶无数——作者注),犯罪的人。
咨询师:你可和他不一样吧。所以,你不在深渊,只是迷惘而已。前面你踱步的时候,我感觉有很多条路把你围绕着,你一直在路口,一条,两条,直到找着自己的路。因为你只有找到自己,才知道该走哪条路。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路。对不对?
G:是的。
咨询师:总结下今天咨询的感觉。
G:看清了一些事情。您咨询的模式很特别,能启发我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我回去以后还要做些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我会按要求继续学习。
咨询师:你有写日记吗?下次可以带给我看吗?
G:我担心我写的东西别人会笑话,想脱离这种感觉。我今天感觉“这关”过了,还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您说的,也不要太注重最终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已经是个结果了。关于得道,我觉得能找回自我就是得道。
咨询师:很好。我很欣赏你的感悟。几乎所有人自小就生活在一个“超我”规则和道德的语境中,“希望” “勇敢” “正义” “奉献”等辞藻伴随了人的一生,咨询师看到正是这些词仿佛G的母亲投射在他身上的“火”一般让他“受之有愧”且无力承担,让G在“火”的映照下暴露出自我的弱小和本我的“邪恶”。于是生病和死亡成了两条可行的出路。咨询师看到了这些,如果要把来访者从病态依赖和死亡寄托中引导出来,那只能耐心地让其重新认识那些貌似熟悉的名词,重新建构它们的意义。这样才能激发来访者的心灵感应,以自我的力量来再次审视和评估这些意义,逐渐增加自我的力量,摆脱迷惘,呈现独立,直至健康。
“心理咨询师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在黑夜里迷路的人们指引方向。如果可以,我愿意做夜空中那颗闪亮的星星,和他一起同行,一起等待太阳升起的时候。”这句煽情的话一定不是职业心理助人者的心声,因为这个职业会让人在压抑和崇高的两个极端中起伏,平静和煽情都只是穿给别人看的外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