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不仅在数学、物理、天文上应用极广,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上也大有用场。以指数规律变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一种极为重要的特性:即量A的变化量A,总是与量A本身及其变化时间t成正比:A∝At。事实上,令A=f(t)=at,则A=at+t—at=at(at—1)=At(at—1)/t。
数学上可以证明,上式右端括号内的量,当变化时间很短时,趋向一个极限K(实际上等于lna),从而证得:
A≈kAt。
反过来,数学家也已经证明:如果量A的变化量与它本身及变化时间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那么此时必有A=A0ekt。
这里A0是变量A的初始值(t=0)的数,e=2.718…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常量,它被成为自然常数。
并非危言耸听
公元1972年,尼克松被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建议美(前)苏两国联合攻克癌症。建议立即被采纳。美方赠送了供研究的23种致癌病毒;(前)苏方回赠了六名癌症患者的癌细胞标本。
第二年一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决定,将前苏联的癌细胞标本分送给几位科学家研究。其中的一份,送到了加州细胞培养所长实验所所长尼尔森芮斯博士手上。尼尔森芮斯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弄清了所有苏方赠送的六各标本,全是二十多年前死去的美国黑人拉克丝的细胞。
原来拉克丝1951年10月死于一种罕见的子宫颈癌。这种特殊的癌细胞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生命力。拉克丝从发现第一个病症到死亡,整个过程不足八个月。科学家们提取这种癌细胞加以培养,发现这些癌细胞竟以y=A0·2x这样的指数曲线疯狂地生长。每24小时便增加一倍(上式中A0为原始数量,x为天数)。就这样,这种新发现的癌细胞被命名“海拉”,并被严格控制于实验室。
“海拉”细胞在不足一个月时间内,便能增加数千万倍,这使过去一直认为的,健康细胞“自发”转变为癌细胞的神秘现象,得到了新的解释。原来所谓“自发”转变,只不过是“海拉”细胞消灭并占领了整个培养物。
然而事过二十多年,“海拉”细胞不仅没有死亡,而且还令人费解地流到国外,出现在莫斯科。于是,尼尔森芮斯博士撰文向全世界敲起了警钟:“如果听任‘海拉’细胞在最适宜的情况下毫无抑制地生长,那么到现在为止,它们很可能已经占领整个世界。”
这是危言耸听吗?不。这是科学的结论。
如果任其疯狂生长,那么按理论计算,一年后将达到y=A0·2365。现在,大家可以用对数工具计算一下,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因为lgy=lgA0+lg2365。
=lgA0+365×lg2。
=lgA0+365×0.3010。
=lgyAo=109.865。
从而y=7.328×10109A0。
这样多的细胞,不必说占领整个地球,就是占领整个宇宙也不算过分。好在人类已经学会了对生物的有效控制,才制止了这种有害生物指数般的繁殖和生长。
值得反思的是:人类虽然很早就注意到要控制生物,却迟迟才注意控制人类自己,世界人口依然按一条可怕的指数曲线在增长着。公元初地球上的人口不足2.5亿人。到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也才达到5亿.大家来计算一下这段期间世界人口的增长率P:
因为5×108=2.5×108(1+P)1650。
所以2=(1+P)1650。
lg2=1650lg(1+P)
因为lg(1+P)=0.3010÷1650=0.0001824。
所以1+P=1.00042。
P=0.042%。
这就是说,在公元后的1600年里,人类人口每年只平均增长万分之四多一些。然而,从公元1650年到公元1800年,仅一个半世纪,世界人口又翻了一番。可以算出这期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0.46%,比前面高了十倍。而从1800年到1930年,世界人口再次翻番,达20亿。1960年达30亿,1975年达40亿,1987年达50亿,世界人口沿着一条越来越陡峭的曲线直指上方。
科学家们告诫说,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100亿人类。然而,按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个界限在公元2025年将被突破。再下去地球将无法承担这一负荷,人类将最终毁灭自己。
科学已经向人类提出了警告。公元1987年7月11日,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第50亿个人,在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诞生了。这一天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组织,向世界各国首脑,分别赠送一台特制的“人口钟”。这是一种奇异的计时器,除通常钟表功能外,还能显示该时刻该世界总人口的预测数,及每分钟各国人口的变化,它将随时提醒各国首脑重视人口问题。
追溯和预测
公元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化合物能放射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它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这种现象引起了女科学家玛丽·居里的注意。居里夫人想,该不是只有铀才能发出射线吧。经她悉心研究,终于又发现了一些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公元1903年,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设计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实验,证实了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而且在放出射线的同时,本身有一部分蜕变为其他物质。蜕变的速度不受冷热变化、化学反应及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
经科学家们不懈努力,人们终于弄清了放射性蜕变的量的规律:即蜕变的变化量m,与当时放射性物质的质量m及蜕变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m∝—t。右端的负号是因为蜕变后放射性物质减少的缘故。上式写成等式便是:m=—kmt其中m=m0e—kt。
下面我们计算一下,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使放射性物质蜕变为原来的一半,为此,令m=12m0,于是12=e—kt1g12=—kTlge。
从而T=lg12=0.693×lk。
这是一个常量,这个常量只与放射性物质本身有关,称为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镭的衰变情况:每隔1620年质量减为原来一半。下表列的是一些重要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
元素同位素符号半衰期
钍Th2321.39×1010年。
铀IU2384.56×103年。
镭Ra2261620年。
钋IPo210138天。
钋IIPo2141.5×10—4秒。
钋IIIPo2160.16秒。
铀IIU2342.48×105年。
铀是最常见的一种放射性物质,由上表得知,它的半衰期为45.6亿年。也就是说,过45.6亿年之后,铀的质量剩下原来的一半。由于铀蜕变后,最后变成为铅,因此我们只要根据岩石中现在含多少铀和多少铅,便可以算出岩石的年龄。科学家们正是利用上述的办法,测得地球上最古老岩石的年龄要为30亿年。当然,地球年龄要比这更大一些,估计有45~46亿年。
应用上面的数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科学地追溯过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预测将来。在儒勒·凡尔纳的《马蒂斯·桑多尔夫》这部小说里,作者描述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
已经移去了两旁撑住船身的支持物,船准备下水了。只要把缆索解开,船就会滑下去。已经有五六个木工在船的龙骨底下忙着。观众满怀着好奇心注视着这件工作。这时候却有一艘快艇绕过岸边凸出的地方,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原来这艘快艇要进港口,必须经过“特拉波科罗”号准备下水的船坞前面。所以一听见快艇发出信号,大船上的人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就停止了解缆下水的操作,让快艇先过去。假使这两条船,一条横着,另一条用极高的速度冲过去,快艇一定会被撞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