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是浙江省省会,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之名的由来,相传大禹治水经杭州时“舍杭(航)登陆”,故名“禹杭”,因“禹”与“余”近音而化为“余杭”。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置杭州,为杭州一名之始。五代时,杭州成为钱氏吴越国的首府。宋室南渡,升杭州为临安府,并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正式建都于此。元代改临安府为杭州路,为浙江行省省会所在地。后来,钱塘、仁和两县并为杭县,隶属钱塘道。1927年取消道制,于城区置杭州市,其名沿用至今。
杭州以风景秀丽,古迹众多,物产丰富而着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尤其是西湖,人称“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湖南北长3.3千米,东西宽2.8千米,平均水深1.5米,面积5.6平方千米。它是杭州湾的海陆历史变迁和人工改造自然的产物。由白堤和苏堤把湖面分割成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部分。杭州山明水秀,景色如画,光耀中外,举世闻名,是我国最着名的湖光城市。
杭州之美,就美在西湖,故称为我国着名的湖光城市。西湖,因位于城西而得名。古诗曰:“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苏东坡前后在杭州任职五年中,吟出了西湖风光之美,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雅名“西子湖”。
杭州的建设,西湖的整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艰难曲折的。汉代始治西湖。据考证,今湖滨路、南山路一带,是西湖最早的堤,虽初具规模,却加速了杭州市区的成陆过程。所以人称曹华信为杭州的“第一功臣”。唐代李泌开凿六井,解决了居民饮水的大问题,促使杭州城市迅速由南向北扩展。继而,白居易疏通李泌的六井,并修筑钱塘湖堤,即今称“白堤”,出现了“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的景色。五代十国时的钱镠,不仅大修杭州城垣,而且围绕西湖大兴寺院,约360余处,诸如净慈寺、灵峰寺、韬光寺、六通寺、宝成寺等等,以及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和白塔,也都初建于吴越时期。使西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当时号称“佛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描述。杭州一跃成为吴越的国都。北宋时苏东坡,向朝廷呈送《乞开杭州西湖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设置“开湖司”的机构,湖中深潭立三座小石塔作为标界,禁种水生植物,为西湖增添了“六桥烟柳”,“三潭印月”,以及苏堤等景观。宋室南渡后,建都杭州,改称临安府。便在凤凰山一带大兴土木,建造大殿30座,堂33座,阁13座。《梦粱录》的作者吴自牧,目睹皇城宫门写道:“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马可·波罗盛赞“宫殿规模之大,在全世界可以称最”。南宋的杭城商业繁荣,西湖花团锦簇,旅游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于是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明代杨孟瑛冲破阻力,重浚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继而开辟了小瀛洲的无限风光。到了清代康熙皇帝酷爱西湖风光,曾五次南游杭州,并“浚治西湖,辟孤山以建行宫”,还题“西湖十景”碑,从此定名。西湖更闻名遐迩。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杭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建设事业正在迅速发展。西湖风景区进行了全面整治,所挖湖泥,可筑30多条苏堤,并重砌堤墈。环湖群山和各风景区的绿化,植有花木品种数以千种,有孤山的梅花,玉泉的玉兰,花港的牡丹,白堤的碧桃,里湖的荷花,满觉陇的桂花等等,鲜花四时不断。灵隐寺、六和塔等名胜古迹,修葺一新。古老的杭城,出现了林立的大厦,诞生了西湖新十景,使旅游城市杭州旧貌变了新颜。杭州的土特名产有西湖莼菜、龙井茶、三家村藕粉、塘栖枇杷、天目山笋干、超山梅、淳安猕猴桃、杭州织锦、五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箫山花边、西湖绸伞等,为广大游客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