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算合理,我来试着回答。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例如邮差——他一天要跑几百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看看他妻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他们也有烦恼、梦想、个人的野心啊!他们也想与别人分享,问题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我谈的就是这一类的事。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你个人的世界,你大可以从明早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那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之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斯特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林克曾说:“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科学证明为完成自我实现与得到快乐,自我牺牲与纪律都是必要的。”
多想想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免于烦恼,也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得到更多乐趣。我请教耶鲁大学的威廉·费尔普斯教授,以下是他的回答:“我到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遇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赞美店里的女服务生眼睛或头发很美。我会问他们理发时站一整天累不累,我问他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比如干多久啦?理过多少次啦?我帮他一起数。我发现对他们感兴趣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精神振作。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客人。’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厨师当人看待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作人对待。有时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牵着狗散步,我总不忘赞赏那只狗。我走过后回头看时,常会看到那人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有一次在英国,我遇到一位牧师,我真心称赞他那只壮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他告诉我如何训练那只狗。我走开后,回头看见那牧羊犬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拍它的头。就因为对牧人的狗表示感兴趣,我就能让那牧人开心,那只狗也开心,当然我自己更开心。”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称赞别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象他们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象不出吧!有一句中国谚语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下面这段是一位女士的故事,她现在已经当祖母了,几年前,我到她住的小镇演讲,住在她家一个晚上,第二天她开车送我去50英里外的车站搭火车。车上,我们谈到如何交朋友,她说:“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诉你一件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事——连我先生也不知道的事。我们家以前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过活的。我年轻的岁月中最大的悲剧都来自我们的贫困。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少女们那样享受正当的社交生活。我衣着寒酸,而且常常太小,绷在身上,当然款式也都过时了。我觉得无颜见人,常常哭着睡去。绝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计,每次在聚会里,我都请我的男伴谈谈他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我问这些问题,倒不是对他们的回答特别感兴趣,实在只是希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装扮寒酸。可是,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听这些青年谈话时,我学到一些东西,而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变得兴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饰的问题。可是最令我惊异的是:因为我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又鼓励他们谈论自己,他们跟我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竟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有3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给他。”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感兴趣,这全是胡扯!我才懒得过问别人的事,我只要自己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好了,管别人闲事干吗?”当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等就都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反感,那么,让我来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当代极负盛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做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实在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我们一天到晚从传教士那里听到这种论调,而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却仍旧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的,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生活之喜悦。如果那也不能打动你,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西奥多·德莱塞。德莱塞把所有的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德莱塞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过:“如果人想从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4.不要期望别人的感激
■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最近,我在德克萨斯州遇到一个商人,他正为某事而发怒。有人警告我说,只要我认识他不到15分钟,他就会原原本本地把事情告诉我。果然,令他生气的那件事是在11月以前发生的,他的努力大得惊人。原来让他生气的事情就是他给34位员工共发放了10000美元的年奖金,但是没有一个人感激他!他愤怒地说“我真后悔莫及,真不应该多给他们一分钱。”
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商人。他有60岁了。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我们还能活着的年数平均是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可活十四五年。结果他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的将近一整年,而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我实在同情他。除了愤恨与自怜,他大可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时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自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不过反过来说,也可能员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我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一个都没有。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查尔斯·舒瓦伯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你如果送你亲戚100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呢?因为卡耐基遗留了3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人间之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接受呢?我们应该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马库斯·阿列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必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所以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个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她喋喋不休地讲述,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她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性的。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永远在等着他们。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剩下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这位妇人需要的是关爱与注意,但是我以为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因为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要求别人给她这些。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样,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相反的,还要不求回报的付出。这听起来好像太不实际、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的一种方法,我知道,因为我亲眼见到我家庭中发生的状况。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所以老是窘于欠债,可是虽然穷成那样,我父母每年总是能挤出一点钱寄到孤儿院去。他们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家孤儿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有所报答,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悦,并不希冀任何回报。
我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年圣诞节,我总会寄张支票给父母,请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总也不买。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会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城里一个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施与而不求回报的快乐是他们所得到的最大的快乐。我深信我父亲已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享受快乐的理想人。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认识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纸盒工厂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过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送她两个前夫的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得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样苦干了4年,而且从不埋怨。有人感谢他吗?没有,他太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即使只是道谢一声。这怪谁呢?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念大学,多好的人啊!”相反的,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以为没有加给他们任何负担,可是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果然后来,有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身陷囹圄。
我们一定得记住,孩子是我们造就的。举例来说,我姨母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时候,姨母把她母亲接去照料,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现在仍记得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她们有没有麻烦我姨母呢?我想一定不少,不过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对她们嘘寒问暖,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她自己还有6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正确的事,也是她愿意做的事。
我这位姨母已经孀居了20几年,她的五位成年子女都欢迎她,希望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们对她钟爱极了,从不觉得厌烦。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啦!这是真正的爱!这几位子女从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不是再自然不过了吗?
让我们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我们的所言所行都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学会养成赞赏和感激的习惯了。寻求快乐的唯一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
5.不要过分地批评别人
■
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要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在你遇到的人中,是否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大坏蛋?如果你不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请先来看下面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