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
《猜猜我有多爱你》,听着书名就觉得温馨无比。翻开精美的绘本,一只健壮的大兔子和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便跃然纸上。小兔子在睡觉前抓着大兔子的耳朵问:“猜猜我有多爱你?”真是个调皮而又惹人疼爱的小宝贝!大兔子故作姿态地说:“我想我猜不出来。”于是,乖巧的小兔子站在树桩上,使劲伸展开自己纤细的小胳膊说:“我爱你有这么多。”一旁的大兔子露出了一脸期待而幸福的神色。
翻开下一页,画面立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兔子使劲伸展它又大又长的胳膊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一旁的小兔子躲在树桩后疑惑地想:“是比我的多?长度不行,那我就来高度。”小兔子真是机灵,他踮着脚尖努力把小细胳膊往上举说:“我爱你,就和我举的一样高。”然后,大兔子像举重运动员一样,也举起了自己健壮的手臂。“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要是我的手臂可以和他一样,该多好啊!接下来,小兔子一会儿倒立,一会儿又是跳跃,一会儿用语言,总想方设法地证明着自己的爱最多。而大兔子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小兔子:他的爱更多更多……
佳佳也会经常和妈妈玩“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游戏。她或是用肢体比划,把手张得大大的,上蹿下跳,还来个前滚翻什么的;或是绞尽脑汁地用语言来表达。
有一次,妈妈出差回来,抱着佳佳问:“宝贝,你想妈妈吗?”
她毫不犹豫地大声说道:“想!”
“怎么想啊?”当妈妈的总是想了解孩子更多一些。
突然,佳佳非常郑重其事地说:“我想你,从这里,跨过小河,到月亮上,再从月亮回到这里来。”
同样的爱,也发生在另一个绘本故事里,那就是《逃家小兔》。
虽然,一般我们都习惯于把那对栗色兔子比作父子,而《逃家小兔》的图画却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子。有一天,小兔子突发奇想,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永远都是我的小宝贝!”于是,小兔子想象着自己变成鱼,变成石头,变成一朵秘密花园里的番红花,变成鸟,变成船,变成马戏团的空中飞人,变成一个小男孩……兔妈妈也一次次地告诉他:“那我会变成渔夫,变成登山的人,变成园丁,变成树……最后变成用双手抓住你,把你抱在怀里的你的妈妈。”
母子间这有趣的对话,是一场“爱的捉迷藏”。母子的温情,流露字间。即使孩子走得再远,都有妈妈的一颗心牵系着。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妈妈永远都会“把你抱在怀里”。
3.《我不知道我是谁》——跟绘本学正确认识自我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育儿体验:孩子在1~2岁的阶段里,通常比较乖,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让他说什么,他就乖乖地说什么,非常听话。但是一到了两岁半,甚至3岁以后,孩子就变得很爱说“不”,让他往东,他却偏往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了。自我意识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一种认识。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细心观察过宝宝行为的妈妈就会知道,孩子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9~10个月的宝宝虽然对镜子很感兴趣,但是对镜子里的自己却似乎视而不见;而到了1岁以后,宝宝便开始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了,时常会对着镜子亲吻、微笑,甚至还想到镜子里面去找那个“好朋友”;1岁半左右的时候,宝宝就会注意到,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面东西的对应关系。当宝宝1岁半或两岁之后,如果用口红在他鼻子上抹一个红点,大多数宝宝都会对着镜子抹掉不属于自己的那个红点。
用绘本告诉孩子“我是谁”。
宝宝上面的这些行为都表明,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很多优秀的绘本,也在试着向孩子传达“我是谁”的概念。这些绘本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外部世界。
【绘本故事】
《我不知道我是谁》的故事,发生在一只叫做达利B的兔子身上。
达利B有着很多烦恼:他是谁?他应该住在哪里?他应该吃什么?他统统不知道!而最让他困惑的是,他为什么长了一双大脚,这双脚有什么用呢?
当可怕的黄鼠狼洁西D出现在森林里时,达利B无意中打败了敌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大脚的威力。但是,刚从洁西D那儿听说自己是兔子的达利B,在伙伴们“你是一个英雄!”的欢呼声中又迷惑了,它似乎仍然没有搞清楚自己是谁。
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却科学地给我们呈现了很多动物的外形、栖息地,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达利B曾疑惑自己是一只猴子、一只树袋熊、一头豪猪,于是,绘本便将这三种动物画在了一个画面里,猴子和树袋熊在爬树,浑身长刺的豪猪在树下。通过阅读这个画面,孩子可以了解猴子、树袋熊和豪猪的外形特征,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猴子长长的、适合攀援的四肢,树袋熊那尖利的爪子,以及豪猪身上坚硬的刺。有的低幼孩子甚至会伸手去摸一摸豪猪身上的刺。这都很好地激发了孩子探索和认知的欲望。
关于住在哪里的问题也一样,达利B怀疑自己是不是像蝙蝠一样住在山洞里,还是像鸟一样在树上做窝,或是如蜘蛛一般睡在网上。通过这个问题,孩子就从栖息环境的角度了解了另外三种动物。当然,如果我们和孩子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把这本书当做简单的动物习性认知书,那就肤浅了。
其实,这本看似简单滑稽的书,还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引发我们和孩子的思考——我到底是谁,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兔子就该乖乖巧巧、温温顺顺地吃点草,住在隐蔽的兔窝里,随时防备着黄鼠狼吗?所有兔子都该这样生活吗?达利B告诉我们:NO!虽然它是一只兔子,但是它看到猴子和树袋熊爬树,也想尝试;它看小鸟在树上做窝,决定也要生活在树上,还和松鼠一起吃橡子,没事的时候研究研究自己的大脚丫,这样的生活过得也很惬意。没想到终于有一天,这只有点儿“无知者无畏”的兔子,竟然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大脚丫,踢飞了兔子的天敌——黄鼠狼。当它的同类朝他雀跃欢呼,大赞它为“英雄”的时候,它还是不愿意依照“兔子英雄”的轨迹走下去。它还是想着用自己的大脚丫,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一般兔子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生活就该千篇一律、不断重复、循规蹈矩吗?达利B的选择也会引发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多的思考,孩子就该在学校里力争第一吗?“第一”永远只会有一个,那剩下的孩子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呢?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去学习和生活?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达利B一样不走寻常路,生活出无限的可能性,还是像其他兔子一样,终身认定自己只能做一只躲在兔子洞里的兔子呢?
虽然,这么深刻的道理是完全没必要讲给孩子听的。但是当孩子在和你一起开心阅读的时候,当他在为达利B喝彩的时候,孩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小时候看这个绘本,让你认识了动物的样子;长大了看到这个绘本,会让你认识生活的样子。这就是它的宝贵价值所在。
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是漫长的成长过程。
2~6岁的孩子,已经获得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语言、姿势、绘画、识数,等等。利用这些工具,孩子不仅能顺利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还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绘本故事】
《嚓嘭》是奥地利作家汉斯·雅尼什和插画家赫尔嘎·班石联袂完成的一个绘本。有人评论说,这是一个忧伤而温暖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叫西蒙的小鸟由于一次意外,不小心从巢里掉下来摔伤了头部。从那之后,它再也没办法和别的鸟儿一样唱出动听的歌声了,它能发出的唯一声音是“嚓-嘭!”而这个声音却隔绝了西蒙和它面前的这个世界,“听上去仿佛是一扇门被关上了”。
直到有一天,年老的兔子告诉小西蒙:“尽管你不会像别的小鸟一样唱歌,但你仍然是一只小鸟啊!”而且,西蒙是一只很会飞的鸟,它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甚至用自己杰出的飞行技艺,救助了一只像它一样从鸟窝里掉出来的小鸟。从此,西蒙也走出了阴影,不但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和赞誉,还重新建立起了自信心。尽管西蒙仍然只能发出“嚓-嘭!”的声音,但那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另一扇门已经为它敞开……
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会不禁轻轻一颤,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孩子渴望走出孤独与阴影,却始终无法走出和摆脱,而让人更痛苦的呢?小西蒙虽然不像其他的小鸟一样会唱优美的歌,可它在那次摔跤之后学会了飞翔,它在空中一会儿升腾,一会儿旋转,一会儿又从高空往下冲刺。它向大家展示着自己全部的本领,努力证明着它是一只“真正的小鸟”。“对于一只鸟来说,能在天空飞翔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其实,这个故事也想告诉孩子: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闪亮的一面,要学会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优点。身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从孤独和阴影中走出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与呵护孩子。多给孩子读这样的故事,每当他们听到西蒙欢快的“嚓嘭”声,看到它在天空中矫健的身姿时,都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无疑,这美好的结局更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无限的安慰和温暖。
类似主题的绘本,还有《小猫玫瑰》、《小绿狼》、《有个性的羊》,等等。
展露个性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阶段。
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喜欢追求个性气质的时代,妈妈们反而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太有个性。因为怕太有个性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被排挤,受孤立。其实,只要看看《有个性的羊》这个绘本就会明白:有个性并不等于不合群,并不等于孤立于集体之外。书中的赫尔伯特就是一只特别有个性的羊,凡事都与众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同与出众,也让它得到了更多羊的佩服和喜爱。
所以说,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个性,个性就会为我们增光添彩。每个人只有学会了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才有可能学会接受与众不同的他人。也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一点的孩子,才会更懂得如何同整个世界一起快乐成长。
大志是个4岁的小男孩,在众多的孩子中,他时常会显得有那么点儿特立独行,有那么点儿倔强,还有那么点儿冷静。
有一次,爸爸妈妈和朋友约好去打羽毛球,也带上了大志,他很兴奋地在偌大的球场跑来跑去。一会儿,爸爸妈妈的朋友们来了,还带来个比大志稍大一点儿的小女孩——凡凡。一开始两个小家伙彼此远远地打量着,既不交流,也不靠近。到后来,凡凡玩累了,席地而坐,翻出一本书,大志借机凑了过去,和凡凡熟悉起来。两个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热烈地聊着天。
大人们球打得差不多了,凡凡不放过最后表现的机会,只见她趴在地上用手将腿从后面抬起,一直拉到头顶,大家都为这个精彩动作鼓掌称赞。但大志在一旁冷眼看着,似乎并不以为然。当爸爸妈妈让他也赶紧学姐姐的动作表演一下时,大志却并不肯买姐姐的账。只见他将头一低,手一撑,做了个标准的前滚翻,而且还是用头硬生生地从水泥板上顶了过去。虽然大志并没有照爸爸妈妈说的去做,但这个出人意料的动作同样令大人们惊叹不已。
个性的形成,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还有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的行为,完全符合大人的要求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想法,来迎合大人的想法呢?
在3岁以前,孩子的行为和语言都主要处于模仿阶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不断发展。于是,使他们从一味相信成人的评价,开始逐渐转变为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在案例中,大人们都认为凡凡后抬腿的动作很精彩,大志也应该学着做,但4岁大志却并不认同。这就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他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该做什么。
也许在3岁以前,孩子判断自己是不是好孩子,完全是依据“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的评价。但到了四五岁,他们就会开始出现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也会渐渐对成人的判断和评价持批判的态度。这时,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孩子就会常常提出质疑,并为自己申辩,甚至还对大人产生反感。
而在3岁以后,孩子开始由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变为对内心品质的评价。比如,我们若问孩子:“为什么说你自己是个好孩子?”3岁的孩子会说“我不打架”、“我不抢玩具”等外部行为表现来说明,但四五岁的孩子就会用比较抽象的、表现内在品质的特点来概括自己了,他们会说“我帮助小朋友”、“我会分享和谦让”,等等。
另外,四五岁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也会从比较笼统开始逐渐向比较细致过渡。3岁以前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般比较简单,这与他们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他们往往只会根据一两个方面或者局部,来比较笼统地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画画”、“我会跳舞”之类的。但是,到了四五岁,孩子就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表述自己了。比如,读幼儿园大班的壮壮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我会唱歌,也会跳舞。我最近学的街舞动作都是从电视上看来的,我给你表演一个吧!”
4.《你很快就会长高》——跟绘本学自信
现在很多儿童的奶粉和食品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创意,那就是妈妈都希望宝宝有食欲、吃得好、吃得安全,希望宝宝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做妈妈的也会欣喜地发现,孩子春天还能穿的长裤,过了一个夏天就成了九分裤或是七分裤了。但是,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发育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我们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绪、个性、气质,以及如何建立他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意识呢?
儿童心灵成长绘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很多优秀的儿童心灵成长绘本,成了我们最有力的好助手,帮我们在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上教育和熏陶着孩子。
【绘本故事】
《你很快就会长高》中的阿力是个小男孩,他的个子很矮,以至于学校的同学都嘲笑他是“矮冬瓜”,姐姐的朋友都喜欢拍他的头,以一种逗弄的口吻称他为“小可爱”。因此,阿力连做梦都想着自己能长高。为了长高,好学的阿力求教于妈妈、爸爸、姐姐和老师,并按照他们说的方法,每天努力地吃饭、锻炼、睡觉、看书。可是,效果却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明显,他也没有马上就长高。
后来,阿力从长腿叔叔那儿知道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不仅要个子长高,内心也要长大。于是,阿力每天都会做让别人,也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诸如给家人一个拥抱,躺在“有一百万个泡泡的澡盆里吃冰棒”,飞快地骑自行车,用力跳水激起高高的浪花,给同学们讲一个笑话,等等。还有,最关键的就是,阿力每天都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